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2021年关于“青少年对性行为认识”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对性行为认识”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青少年对性行为认识”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当前, 青少年性行为日益严重, 特别是女孩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感染性病以至艾滋病等现象趋于早龄化,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引起了广泛关注。 青少年跨越性爱防线成洪水猛兽 XX年4月, 海南省某市一职业中学一名初三女生上课时突然腹痛, 并产下一名足月女婴。经事后调查, 该女生与同级男生发生早恋, 未经任何避孕措施就发生了关系。这起突发事件不仅令双方家长尴尬不已, 也使学校措手不及。全国许多地方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性行为近年来迅速增加, 以至有医疗调查机 构称, 寒暑假成了女孩子的流产假, 过去的五一、十_大, 这115人中有婚前性行为的多达61人, 占总数的53.04%, 其中18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的有45人, 最小年龄仅15岁。而在这批调查对象中, 未婚先孕的有55人, 20岁以下的19人, 最小的也是那名15岁女孩。 记者采访中, 一位网吧业主说:如今, 来网吧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不少青少年对性的认识已到了极为开放的程度。有个女孩子一个月内就和几个网友上过床, 有的甚至为了十_大伤害。在他们调查的115人中, 做过人工流产的有55人, 占总数的47.83%。做过2次以上的20人, 占17.39%, 最多的竟达6次之多, 首次做人工流产的平均年龄为21.3岁, 最小15岁。更严重的是, 青少年做流产时更容易寻求不具备资格的医生或诊所, 接受秘密的非法流产或拖延至怀

初中生暴力行为心理分析

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 小骞,14岁,性格外向,爱交友,好胜心强。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被选为班长,对班级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还和别人合伙“拿”了别人的钱。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同学们都认为他不宜再当班长了,最后班主任撤销了他的班长职务。从那以后他开始恨老师,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也是应付了事。到初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上课不仅不爱听讲,还故意接老师的话荐,甚至顶撞老师。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伙,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初二上学期11月,他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学校,同学发现后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吓唬老师的,因为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看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震惊,学生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老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更主要的是同学间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 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骞,14岁,初二,正是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又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在行为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小骞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他缺乏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暴力倾向的举动。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编号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艺术教育 班级 指导教师 艺术教育系 2014 年 11 月 28 日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艺术教育2010级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 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 不到健康发展。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对策。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 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 误从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 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 1、环境因素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某幼儿园小一班的东东,看见动画片中的红太狼,经常拿平底锅打灰太狼,也在班上拿玩具锅打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头部,导致小伙伴摔倒手臂骨折,造成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因此,幼儿老师要高度重视环境因素的创

中小学生恋爱及性行为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恋爱及性行为状况调查 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的青春期,在青春 期的发展过程中最难以把握也最容易埋下问题的便是“性”的发展。目前,随着青少年性发育时相提前、性态度趋于开放,青少年性行 为也随之增加,并产生了日益严重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青少年处 于发育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及心理尚未成熟,是生殖健康的 重点关注人群。 同伴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社会化,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获 得社会支持与安全感,最终找到归属感、成就感等,不断促进自我 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异性交往对自我表现、道德价值、职业准备以及一系列社会角 色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青少年在良好的异性交往中逐渐成长,能 够体验、认识并且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认知,从而促进自我认识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良好的异性交往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建立,也可降 低青少年“性”相关问题的发生。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学生对性 行为的态度和与异性交往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青少 年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分别选取XX市某 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第二阶段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 二年级分别抽取3个班级,高一抽取6个班级,将被抽取班级的所有

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92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5份,有 效率为91.93%,其中男生844名,女生931名;小学生566名,初中生604名,高中生595名。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12.86±1.86)岁, 其中小学生为(10.53±0.60)岁,初中生为(12.97±0.35)岁,高中生为(14.98±0.35)岁。 1.2 调查方法和相关定义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XXXX年9月对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 口学特征,对性行为的态度和异性交往情况等。异性交往是同伴交 往中的一种。同伴交往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 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本研究中“异 性交往”泛指调查学生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异性学生建立起来 的交往关系。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对问卷进行录入和 核对。应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性行为的态度有32.35%的对象对异性间的性接触表示理解,45.33%表示反对。对于婚前性行为,反对的比例均较高。对于未婚 妈妈,“可以理解”和“难以接受”的比例分别为41.96%,31.87%。见表1。 2.2 异性交往情况与异性交往没有异常感觉的比例最高,达 59.66%(1053/1765);愿意采取的方式最多的是小团体活动,占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精力和体力异常旺盛,很多外显性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凸显了出来。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被攻击方的人格的发展,有现象表明,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分类不同,而且引起攻击的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帮助恢复;矫治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此,攻击性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财富,仅仅是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为经常打架骂人,无缘无故欺侮他人,比如逆反与反抗行为。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人的整个生活经历。 1 家庭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因素种要有: 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职业, 家庭气氛, 家中孩子的数量, 孩子在家中的作用与地位, 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等。如果父母处境不顺, 困难, 表情苦闷,言语忧抑, 容易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甚至玩世不恭,消极悲观,要么就比别的孩子要早熟,坚强。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 民主,保护, 非干涉性, 合理的态度的话,儿童就容易形成领导风格,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专制, 溺爱,支配,压迫,独裁等就会使儿童产生抑郁,任性,适应力差,胆怯,执拗,情绪不安定等性格特征。在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中,应注意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影响会使父母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从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家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对策 【目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中学生常见心理行为表现

一、逆反心理 这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听话、不受教、专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顶牛的个体,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其行为表现为: 1、对正面教育不认同、不信任,认为老师、家长总像小时候一般讲故事骗人; 2、对先进人物进行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 3、对一些不良行为倾向则持欣赏、赞同态度。 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个体内在的成人自我常主导个体对任何人和事物持批评态度; 2、教育的可信任程度不高或者是教育方法、手段、地点出现失误而带来消极后果。 二、焦虑症 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中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其表现主要有: 1、对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如第二性征的出现感到惶惑不安或因此四处求医问诊; 2、怕与某人或心爱的人和物分离、担心意外会降临其身上; 3、常对未来的事情出现毫无根据的担扰,在生人和陌生环境中坐立不安、浑身冒汗甚 至颤抖等。 中学生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父母的影响 父母亲某方的焦虑性倾向往往会直接“传染”给孩子们; 2、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多争吵、亲人生病或死亡等; 3、教育方法不当 如过分溺爱导致个体独立性差、面对复杂的社会冲突时束手无策导 致焦虑、或简单粗暴的方式让个体高度紧张、对任何人都觉得胆战心惊; 4、对自己期望过高 如总对自己的学习和其他生活、社交行为表现不满而产生焦虑; 5、对自身身体的发展变化不理解而产生焦虑。 三、抑郁症 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由个体心理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为: 1、典型特征是不愿与人交往 孤独离群 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十分淡漠 2、自我责备、自我贬低 一些病案个体总认为自己笨 同时又十分敏感 总将老师或 他人对第三者的批评揽上自身 久而久之悲观低落情绪缠绕心头而失去进取心 3、具周期易发性 个别患者会表现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 具有周期的喜怒无常 且发作前无先兆 有时甚至伴有挑衅行为和破坏性 攻击性 行为倾向 4、各种伴随身体症状 如头疼、腹痛、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 痛等。 中学生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有 1、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过世、父母关系紧张、好友离去等带来的情感负担过重 2、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学业不好,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中(如开学考试失利)或者有生理缺陷等; 3、不良性格的影响:如过于内向、孤僻 4、家长“传染”:患抑郁症的父母会直接将病症“传染”给孩子 5、攻击性的内抑转化:一些患者失去自尊自信后的攻击倾向不能转化为行为而只能郁积在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前言 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青少年的性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性心理特点 性心理是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性意识、性情感、性观念、性需求以及对性的自我调节等。健康的性心理是指上述各方面既符合社会文化的道德规范,又有利于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性意识包括正确的性别认同、正确的性对象和正确的性行为意识。健康的性情感包括正常的异性吸引、从友情到爱情的转化以及情爱与性爱的结合等。健康的性观念应当是符合科学、合乎自然和道德规范的。健康的性需求应当是受健康的性观念、性情感和性意识约束的。总之,健康的性心理应当是社会、心理和生理三方面在性问题上的和谐统一。为此,中小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另一方面要提倡青少年心理的自我调节。 科学调查表明,女孩子主要从月经初潮、乳房发育、阴毛产生以及整体上的女性感等方面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在成熟,意识到自己很想注意异性并对生殖方面的问题产生兴趣。男孩子主要从变声、阴毛产生、阴茎能勃起、遗精以及整体上的男性感等方面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在成熟,意识到自己很想注意异性并对生殖方面的问题产生兴趣。总之,青少年性意识的产生,来源于他们身体上的变化,尤其是性器官、性机能的变化,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性的兴奋和冲动。这些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性、关注生殖知识和两性关系,并对文学作品、医学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有关性爱的描写产生兴趣。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差异,开始关心自己的容貌和打扮,并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 我国科学家将青少年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疏远期;爱慕期(异性狂热期);浪漫恋爱期。疏远期一般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女孩子的这一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激烈。爱慕期一般从少年初、中期开始,到青春期的中、后期结束,是青少年异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浪漫恋爱期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异性意识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 青少年应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自己正确的性意识:一是要培养性的控制能力。青少年在对异性青少年感情冲动时,有的有时会对异性青少年表现出热烈、亲昵的举动,但是切不可放纵欲望,甚至出现不道德的行为。青少年应当有远大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应当多投入到学习和其他兴趣当中,不应沉湎于性的幻想、寻求性的刺激;二是要与异性正常交往。这种交往有助于培养自己对异性的正常心理反应。有一种偏见,认为青少年与异性交往都是由性的欲望和性意识引起的,一见到男女交往就认为是谈“恋爱”。这种错误观点不仅严重妨碍男女青少年的正常来往,而且容易导致男女青少年心理上的扭曲。事实上,男女青少年分隔得越严,性心理的问题就越会显得讳莫如深、神秘莫测,男女青少年一旦接触,心理上反而会更加敏感;三是要避免性的刺激。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模仿能力高,但是分析判断能力差,有的有时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越轨行为。因此,青少年应当培养广泛的兴趣,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减低对性的关心。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分析; 一、案例分析:(小班) 刘子轩的“攻击性”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圆点上,这是我们按幼儿个子的高矮排的。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幼儿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我们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排队走的时候,刘子轩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 刘子轩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地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分析:刘子轩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人等对他都宠爱有加。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 攻击性行为包括活动和行动两种。前者主要是通过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后者主要是使用一些部位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攻击。 2.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分为攻击和 攻击两大类。 3. 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 _____攻击和攻击两种。 4. 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因素有、 和。 5.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和这八类因素。 6. 减少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必须从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考虑。 7.道德__________是道德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的过程。 8. 道德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 9.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挫折-攻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 ___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10.原始的挫折-攻击性理论由_______________等人提出,后来, _______________针对原始的挫折—攻击假设的弱点,提出了修正意见。11.攻击性行为与果断性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意图,后者

的意图,这两者包含的领域,对它们进行区分。 1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 13.Bandura分析的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是效应、和_____________效应、效应、效应和功能。 14.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道德、道德、道德和道德 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 15. 道德认识由道德、道德和道德几个方面组成。 16.对个体社会学习起重要作用的有的力量、的 力度、的有效性。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道德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 A.情感 B.知识 C .意志 D.评价2.道德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A.评价 B.行为 C.信念 D.意志 3. 本能论起源于。() A.Freud B.Dollard C.Berkowitz D. Bandura 4.修正的挫折-攻击性理论是由提出的。()A.Bandura B. Berkowitz C.Freud D.Dollard 5.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Dollard B.Freud C.Berkowitz D.Bandura 6.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分析了观察学习的种效应。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陈霞 一. 什么是攻击性: 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的影响等等。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 李一帆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小学生日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The questionnair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就青少年来说,攻击行为易招同伴的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交往困难,影响学习与技能习得。由于经常与人发生冲突,在校往往受到批评,在家受父母责骂、惩罚,易引起自卑或产生强烈的愤恨与逆反情绪,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可能导致将来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这里对具有高度攻击性的初中学生的操作(作者在逗我?)定义为,在日常行为与交往中,具有明显的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初中学生。 本问卷由郑全全、陈秋燕,在参考Buss AH等人1957年编制的敌意问卷(the hostility Inventory)和(1992年)建构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ve questionnaire),以及Dodge KA 等人于1987年编制用于鉴别反应性与前摄攻击性儿童的教师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经调查研究,于2002年独立编制而成。目的是为了探讨初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其指标,为及早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为诊断、矫治具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提供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科学依据。 内容及施测方法 本问卷为他评问卷,包括4个维度:行为、认知、情绪、言语,共23个条目,采用1~4四级评分,即1分=很不符合,2分=基本不符合,3分=基本符合,4分=很符合。 他评问卷,应由熟悉学生至少1年以上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学校行政管理者填写。信效度 行为、认知、情绪、言语α系数分别为0.844、0.737、0.575、0.568,问卷总的为0.865。 评价效度时,可与学生平时操行记录做对比,同班同学评价,或学生自我评价。 结果分析与应用 维度构成项目: 1行为:包括6、8、9、12、14、16、18、21共8条,反映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的外显表现。 2认知:包括3、7、10、17、19、20、23共7条,反映认知倾向。 3情绪:2、5、13、15、22共5条,反映情绪表现。 4言语:包括1、4、11共3条,反映言语表现。 第9、16项反向计分。 23项得分之和即为总分,反映被测者总状况。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指导语: 本问卷用于探究初中具有高度攻击行为学生的主要特征与表现特点。攻击性行为指以身体、言语或利用其它物体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如:言语上威胁他人,打人,欺负伙伴,粗暴的干扰他人。请你仔细阅读问卷题目,对照现实中耳闻目睹的真实情况评定题目所述内容是否符合真实情况,然后用圈“Ο”将适当的评定项目于对应的数字圈出,1

体育攻击性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在心理学中,攻击性是指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攻击性是指倾向于毁坏财产或伤害其他人的行为,或者指建立在完全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基础上的行为;攻击行为的后果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暴力是指基于完全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基础上的身体攻击,或者是倾向于伤害其他人或毁伤财产的身体攻击。 体育运动确实能使人们暂时远离挫折 攻击性与挫折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有挫折导致的结果。一个人进行运动后,伤害的意图或者殴打别人致伤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许多,因为任何紧张的活动都能够使个人暂时偏离其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情境中。在这些时间中,人们能够使自己平静下来或列出理性的非侵犯性对策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挫折来源 运动参与的环境良好可以减少攻击性 在多数情况下即使参加武术或拳术这类攻击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可以鼓励参与者控制他们的攻击性。但是这种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动参与所发生的环境。如果体育运动周围所形成的社会世界促成理性,强调一种非暴力、自我控制、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身体健康、耐心和责任的文化,那么运动员可能会学会如何控制攻击性行为。运动员通过参加运动学会了控制侵犯行为的表达,这大部分是因为当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出控制时,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建立在对赢得比赛的关注上,而较少触犯规则。 对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分析 通常将攻击性定义为有目的地伤害其他人的行为。这是许多力量在同一时间内作用的结果。 这些力量包括: (l)鼓动性一趋向于攻击性行为的驱力与动机。 (2)抑制性一个体反对攻击、或是朝向某些正的、非攻击性的行为。 (3)情境因素一易化或抑制攻击性的瞬时环境因素 对上述定义,要与动机与身体接触两个概念相区分。在某些公众的观念中,一个有强烈取胜动机的运动员是一个“攻击性运动员”。然而,除非是有目的地伤害,否则高水平的动机本身并不具有攻击性特征。强有力的身体接触也不能被视为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所有的运动都有规则限制身体接触,并且,不仅惩罚有意犯规者,而且还惩罚无意犯规者。对攻丢性和运动的分析显然能够说明这些差异。 传统上,对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解释有本能论、挫折一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认为运动是一种宣泄,通过运动,攻击性行为可以以一种无害的方式疏导出来,结果是那些强调竞争、包含强有力身体接触的大众体育运动被认为能够十分合适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并且,观看这样的比赛,通过移情作用,也能够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样,就认为事件越有攻击性,它给人们带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R 性别:男年龄:16岁身体状况:体格健壮家庭状况:父母离异 二、典型事件: 小R脾气暴躁,常为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性格倾向属于偏激型,但他冷静清醒后,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后悔不该如此粗鲁。且多次逃学,最远的地方逃到过中朝边界的丹东,还与社会上不良人员有染。 做事情我行我素,自诩老子天下第一,不服班干部管理。一次班长因班纪律问题与之发生矛盾,被他打得鼻青脸肿。 平时还好出歪点子,唆使他人干坏事,如班级一次同学生日晚会,当主持人将所有蜡烛点燃后,他叫另一同学突然把电闸关掉,趁教室一片漆黑之际,将溶化的蜡烛洒向周围同学身上,闹得同学不开心。 一次他主动策划同学逃离学校,逃跑的同学逃到苏州,七天后被苏州铁路警署拘留。当老师将其领回时,小R说是其他同学为他出的主意,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他们的诱惑下才去见见世面。 上课故意扰乱纪律,与老师顶撞,辱骂老师,使得教学经常无法正常进行。 三、原因分析 通过与其父亲交谈,向原中学班主任了解,知道小R过去并非这样,小学五年级之前曾一直是班级优秀生,他的变坏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1、家庭的变故和教育方式失当 小R年幼时,父母关系良好,虽说双方文化程度不高,但大家都十分疼爱这个独生子。母亲曾下过乡,属回城知青,由于社会变革,母亲所在单位效益日渐不好终被裁员下岗,父亲则赶浪潮先行下海经商做生意。母亲下岗后承包了一个舞厅,由于接触的人多了,思想意识逐渐异化,父亲忙于生意场上奔波,俩人关系日渐疏远,双方感情不断恶化,整天争吵不休,导致最后分道扬镳。其时,小R正逢小学毕业,不安宁的家庭自然给他心灵以沉重打击。虽然他被法院判给父亲,但他有一股很强的恋母情结,周末常去母亲处居住。 由于孩子学习成绩很差,父亲甚为恼火,棍棒相加,体罚替代教育,终无济无事,更助长了他的逆反心理、厌学情绪。 2、学校教育不当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受家庭、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引导和转化。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成因;转化 1攻击性行为及其分类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其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 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大致类型有: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通常表现为:①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②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③情绪不稳定,好冲动。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3.1生物和心理因素。①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②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③情绪、行为出问题。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儿童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④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⑤自尊心太强。这类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这类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2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①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激。②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