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先修课《大学化学》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80081英文名称:College Chemistry学分:3学时: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先修课程:无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物理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化学化工学院修读学期:第2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大学化学是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并能运用上述原理对一般普通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程目标1 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大学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分析测试手段、现代化学的研究进展及化学交叉学科和热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使物理学专业学生对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现状和研究动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课程目标2 专业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常用检测仪器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对基本化学现象的判断分析处理,得到合理的结论,并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程目标3 综合能力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做好其它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也使他们能学会用化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方法集中讲授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六、教材与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普通化学》,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版;(二)参考资料1.《无机化学》,许善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版;2.《大学化学》,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普通化学》,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课程教学大纲中应列出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名录。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与化学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制订二○一四年八月《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非化学类专业总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对《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现代化学的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角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解决之,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以高中化学和物理教学大纲教学为起点,用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为基础,渗透与化学密切相关而又被社会特别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和生命等学科的交叉内容。
1.化学基本理论部分。
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这一部分要求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会进行有关的近似计算,依据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和计算结果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粗略分析、判断。
2.化学基本知识部分。
包括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源、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生命、化学研究的新领域等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中的重大而又贴近生活的相对独立的课题。
这一部分要求把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与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的若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们看到他们身边的化学世界。
三、先修课程高中化学、高中物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用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构型,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8学时)一、教学内容(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二)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四)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五)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1. 前言大学化学是一门关键的理工科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科学原理和专业技能。
因此,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学习体系。
该教学大纲包含课程的具体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信息,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对科学及其应用的兴趣。
2. 目标和要求2.1. 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化学实践技能,提高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看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化学实验和实践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开始学习化学研究方向的知识。
2.2. 教学要求本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报告写作等多种手段,兼顾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精神和实践技能,包括:•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概念;•熟悉化学实验和实践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掌握音译、绘制化学方程式等工具的使用。
3. 教学内容本教学大纲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注重基本概念的掌握;选修课程则可供学生自行选择,以进一步丰富基础知识。
下面是具体内容目录:3.1. 基础课程这一部分的课程重点是建立大量的多样性前基本的化学知识、原理、概念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课程学习内容包括:1.化学基础概念–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2.化学实验与实践技能–实验基础操作技能–常见化学试剂及其性质–化学谱分析3.物理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分子物理–固体化学4.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反应、合成和应用5.离子化学–离子反应、离子配合物和化学平衡3.2. 选修课程这一部分的课程注重扩展和深化基础化学知识,为学生未来深入学术研究或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打下基础。
1.化学技术–化学工业中的制程技术–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材料合成和应用2.分析化学–光谱分析–气相色谱3.生物化学–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和酶学–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4. 教学方法本教学大纲强调小组协作学习,同时采用授课、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A09 药学)课程名称(中文):大学化学课程名称(英文):University Chemistry课程编码: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学时—学分:40—2.5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学先修课程:无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1、课程教学目的:通过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等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继课程及新理论、新实验技术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以海洋药物专业的需要。
2、本课程的任务(1)教会学生初步掌握溶液和胶体的基本性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等有关化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掌握有关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4)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内容:§1-1分散系§1-2溶液的浓度§1-3稀溶液的依数性§1-4胶体溶液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质量分数的计算。
2、了解离子活度的概念及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了解稀溶液依数性产生的原理及应用,能定性判断各类电解质溶液对稀溶液依数性的影响。
4、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溶胶的性质,掌握胶团结构,了解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内容:§2-1热力学基础知识§2-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2-3热力学定律§2-4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四个热力学函数在一般化学反应条件下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了解符号△r H mθ、△f H mθ、△r S mθ、S mθ、△r G mθ、△f G mθ的含义。
2、理解系统、环境、状态及状态函数、定容热、定压热的概念。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基本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配位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基本知识与原理;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基本的操作技能;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以及渗透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正确评判重大社会课题提高化学知识素养;造就学生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解决相关领域中部分基本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大学化学基础”在需要开设化学课程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化学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掌握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基本掌握合金的基本结构类型;了解铝合金、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超导、储氢材料的组成、类型及其应用。
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基本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高分子化合物的降解反应、高分子链结构、高分子聚集态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功能高分子等材料的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了解能源与社会的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元素组成;基本掌握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能参数,几种常见化学电源的性能、结构、电池及电极反应;了解氢能源的基本知识。
了解环境问题概况与环境化学;基本掌握大气污染的原因、分类、来源、危害及其治理;基本掌握水体污染与防治;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绿色化学的概念。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基础理论部分38学时、理论拓展部分12学时、化学实验12学时、课程考试2学时。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材,在教书的同时要育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效果。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二、学时与学分:学时:64(理论讲授学时 48,实验学时 16),学分:4三、授课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四、授课对象:本科,专业必修课五、先修课程:《大学物理Ⅰ》六、课程教材:《普通化学》(第五版)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化学实验讲义》 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大学化学课程组编七、课程地位与作用:大学化学全面、简洁地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 力求反映其与电子科技的实际联系,是高等院校电子类本科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 要基础课程,是电子类本科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 21 世纪全 面发展的电子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与电子科技之间起 到桥梁作用。
八、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之上,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以及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认识;对化学实验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作进一步训练,为学习后继课程、新理论、 新工艺、新技术和进行其它实验与研究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适当了解当前化学学 科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交叉和渗透;通过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 (尤其是电子材料)、化学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对科技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影响,在电子科技及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化学的观点和所学的化学知识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九、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见附录一(理论教学部分)、附录二(实验教学部分)。
十、学时分配见附录三。
附录一理 论 教 学 部 分第零章 绪 论(2 学时)教学内容:0.1 化学的研究对象0.1.1 研究对象0.1.2 研究的主要内容0.2 学习目的0.2.1 化学与衣、食、住、行0.2.2 化学与国防现代化0.2.3 化学与材料0.2.4 化学与能源0.2.5 化学与信息0.2.6 化学与生命0.2.7 化学与环境0.3 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0.4 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教学要求: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化学在科技发 展、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大学化 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大学化学课程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和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使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对一些涉及化学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掌握从能量变化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程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本原理,为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掌握水溶液的性质,掌握单相与多相离子的解离平衡,配合平衡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电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电源,腐蚀及防腐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5、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6、了解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极其常见的化学治理方法,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7、了解材料学中的一般化学问题,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中学化学知识。
后续课程:本课程属导论课、基础课性质,目的是为后续课、相关课打好基础,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腐蚀与防腐》等。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大学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代码:大学化学、C2-2总学时数:108(理论课学时数:72 实践课学时数:36 )适用专业:08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化工、环保、食品、药学以及相关的分析检验等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1.2 课程定位本课程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大学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重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实验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今后的工作、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1.3 课程设计思路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食检、食加、农检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全面理清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相对综合能力领域;按照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ISO9001及HACCP内审员等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结合实际条件,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情境;以配合食品检验工作过程为主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
2.课程基本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大学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重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2.2 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实验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今后的工作、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2.3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具备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
热爱劳动。
养成良好的卫生与锻炼身体的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职岗位工作的身体、心理素质。
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27D101A/B课程中文名称:大学化学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开课学期:秋季学分/学时:大学化学A 60/3; 大学化学B 40/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建议后续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对象:近化学专业(物理、生物)和非化学专业理工科(电子、机械工程、动力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空航天相关专业、汽车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和土木工程设计等。
)和文管专业等本科学生。
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必修基础课。
团队负责人:杨青林执笔人:杨青林、鹿现永、钱建刚核准院长:相艳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化学是一门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
大学化学简明地阐述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密切联系工业和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实际,体现了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作用,与各学科相互渗透, 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其成为合格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理工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说明:大学化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大部分(大学化学 A 理论课程内容范围第0章~第六章;大学化学B理论课授课范围为第0章~第四章,其余部分相同)。
大学化学授课内容及学时表Ⅰ理论部分:第0章绪论(2学时)1.化学及学科发展介绍2.课程安排及要求基本要求:1.了解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2.了解大学化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哪些不同,通过讲授化学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一章热化学与能源(4学时)1.引言及基本概念2.反应热效应及其测量3.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与焓4. 焓变及理论计算基本要求:1.了解用弹式热量计测量等容热效应(v q)的原理,熟悉v q的实验计算法。
2. 了解状态函数的意义。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在一般条件下的意义。
4. 理解等压热效应(p q )与反应中的焓变(H r ∆)的关系。
5. 了解v q 与反应中的内能变(U ∆)的关系。
6. 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θ∆m r H )的近似计算7. 适当了解能源中的燃料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二、课程代码:22015235三、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emistry四、课程负责人:甘孟瑜五、学时与学分:56学时 3.5学分六、课程性质:必修课程七、适用专业:理工类的冶金、材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电、机械、给排水、土木工程、热能等专业。
八、选课对象:冶金、材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电、机械、给排水、土木工程、热能等专业的学生。
九、预修课程:十、使用教材:曾政权、甘孟瑜等编.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化学》(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十一、参考书目:1、甘孟瑜、张云怀等编,《大学化学习题集》(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曲保中等《新大学化学》(第3版) 科学出版社,20123、徐崇泉,强亮生,《工科大学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华彤文等编,《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申泮文. 《近代化学导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普通化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十二、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十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和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的三大理论支柱,理解化学学科的框架。
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新兴工程材料等社会热点论题。
把化学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的观点结合起来,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工程技术、社会现象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社会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上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十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化学热力学掌握状态与状态函数的定义,掌握焓、熵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和G-H公式判断化学反应方向。
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r Hθm、燃烧焓等概念并应用。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大学化学》教学大纲Electronic Display Technology课程编号:17024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时数:64 学分数:3.5执笔者:大学化学课程组编写日期:2006年1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大学化学是高等院校电子类本科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之上,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以及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化学实验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作进一步训练,为学习后继课程、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进行其它实验与研究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零章绪论(2学时)0.1 化学的研究对象0.2 学习目的0.3 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0.4 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第一章热化学(4学时)1.1 几个基本概念1.2 热力学第一定律1.3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第二章化学反应原理(8学时)2.1 焓变与变化过程的方向2.2 熵变与变化过程的方向2.3 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变与变化方向2.4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2.5 化学反应速率2.6 链反应第三章水化学与水污染(6学时)3.1 水的特性3.2 水溶液3.3 多相离子平衡3.4 配合物(配位化合物)3.5 水污染和水处理3.6 胶体溶液(简称溶胶)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8学时)4.1 氧化还原反应4.2 原电池及原电池电动势4.3 NERNST方程式4.4 化学电源4.5 电解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10学时)5.1 原子结构5.2 氢原子的波函数5.3量子数N,L,M的物理意义5.4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5.5 化学键5.6* 分子的对称性与群5.7 分子轨道理论5.8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5.9 分子间力5.10 晶体结构5.11 超分子第六章化学与材料(8学时)6.1 引言6.2 金属材料6.3 无机非金属材料6.4 有机高分子材料6.5 复合材料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为 100 分钟2、课程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Chemistry)课程编号:0821007课程性质:通修课适用专业:物理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学化学后续课程:物理专业课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大学化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既要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基础,又要为其它几门后继课程准备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化学知识。
大学化学课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和氧化还原等基本原理的基础知识;有机高分子的常识,并且使学生掌握重要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用途。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还应培养学生掌握对一般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0.5学时介绍化学的思维、化学研究方法,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物理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7.5学时)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0.5学时)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1.0学时)一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二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2.0学时)一吉布斯函数二反应自发性的判断三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及应用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2.0学时)一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二化学平衡的移动第五节化学反应速率(2.0学时)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二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重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难点:自由能,焓,熵;平衡常数,活化能的表达与应用第二章溶液与离子平衡(8学时)第一节溶液的通性(2学时)一分散系的基本概念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三稀溶液的通性第二节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胶体(2学时)一一元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二二元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三同离子效应四缓冲溶液第三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学时)一溶度积二溶度积规则第四节配位平衡(2学时)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二配位化合物键的本质三螯合物四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五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其应用重点: 稀溶液的依数性;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缓冲液;沉淀溶解平衡;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配位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螯合物的概念与性质。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University Chemistry二、课程编号:1403001三、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四、使用教材:曲保中等,《新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xx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本科生七、开课单位:环境学院化学中心八、先修课程:中学化学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以及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基础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般化学问题以及自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十、课程要求: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系统讲授普通化学原理。
本课程主要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课程讲授方式并结合课堂问题讨论,实行师生互动研究型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的参考资料,课堂上主动积极思考,选择性的记录课堂上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课后有重点的复习和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疑难问题实行师生互动交流。
要求学生能利用课堂上讲授的化学基础知识正确地解释化学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巩固化学理论知识。
本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课前预习⏹5-7次课外作业⏹一篇课程论文⏹8次课外实验⏹一次期末考试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8学时)⏹知识要点: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重点难点: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阿仑尼乌斯定律⏹教学方法:讲解、课堂习题、自学、作业第二章溶液与离子平衡(7学时)⏹知识要点:稀溶液的依数性、酸碱质子理论及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重点难点: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的概念、稀溶液依数性的计算、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及应用、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配位平衡及移动。
大学先修先修课程1、计算概论(信息学学科)本课程的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C++语言,约占课时量的5%;(2)C++语言设计解题算法,约占课时量的95%;在C++语言部分,主要为C++语言基础知识,C++语言设计解题算法部分主要是用C++语言编程求解信息学竞赛的相关问题。
需要编写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程序。
学习过程类似于迭代过程:周期一:感性认识计算机程序;周期二:认识程序的组成部分;周期三:了解各种算法;周期四:使用C++中的STL;该课程测试平台由大学计算机学院提供。
因课程容较难,考试为请全国统考,所以建议有信息学竞赛经验的同学参加。
授课大纲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指针、结构体与链表图论和动态规划算法在竞赛中的应用线段树等高级数据结构的使用竞赛试题选讲参考资料基本资料主要参考本课程所提供的讲义,以及来自/的相关练习题。
“练习题”是程序设计训练的重点!本课程所有的练习题都是在线练习(在线提交程序代码,在线反馈代码执行结果),届时,会要求各位同学登录/选择相应的练习题完成作业。
最终的全国统考也是通过/完成。
2、《普通地质学》课程介绍课程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一小时。
2014年5月开始授课,2015年寒假后参加北大先修课的统一考试。
课程目标:普通地质学涉及物理学、化学、自然地理学等多学科容。
课程面向大学专业选择对地理及相关专业有兴趣的同学。
课程开设通过讨论、活动等形式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提供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资源。
课程容:普通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质学的概况和一些基本知识。
普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其围包括了从地核到外层大气的整个地球,但主要是固体地球的部分。
该门课程的研究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和构造主要研究组成固体地球的元素、矿物、岩石以及地球的结构构造。
其研究容主要是地球的静态特征。
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这部分是普通地质学研究的主体,主要研究包括地球及类地行星的起源、地球各圈层的形成及相互关系,地球的力和外力作用对固体地球演化的影响。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代码:B01001268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大学化学为本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以及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化学实验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作进一步训练;通过了解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交叉和渗透,以及对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熟悉化学对本学科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为学习后继课程、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进行其它实验与研究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中运用化学的观点和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內容(一)热化学与能源【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系统、环境、内能、功、热、状态、状态函数、热力学标准态、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基本概念;2.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3.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4.了解化学与能源的关系。
【教学内容】1.几个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3.化学反应的反应热4.常见能源【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重点:系统、环境、内能、功、热、状态、状态函数、热力学标准态、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基本概念。
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熵、吉布斯函数、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2.熟悉熵变、吉布斯函数变、标准平衡常数及转化温度的计算方法;3.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K与吉布斯4.掌握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判断方法;掌握标准平衡常数θ函数变的关系;5.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6.掌握基元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和一级反应常数;7.了解大气污染及其控制的方法。
中国大学先修课《大学化学》课程纲要
一、课程简介
大学化学的特点是涵盖面较广,内容包括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某些地方也涉及有机化学内容。
而《大学化学》课程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因此,普通化学课就像是一辆“旅行巴士”,带着同学们在化学的版图中沿途领略化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并且在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停靠作重点访问。
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可以学到化学的基础知识,也可以了解化学思想的源流,还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目前化学领域的某些热点问题以及化学的未来前景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式的了解。
课程的讲授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借助化学史和化学前沿的生动实例来说明化学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文献,引入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更高级的化学课程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为中学生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了解相关学科前沿进展以及开阔视野提供良性互动平台,打通从中学到大学的人才培养渠道,促进教育体系的平滑衔接。
具体目标如下:
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的学科概貌和前沿进展;
文献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文献;
运用知识:引入课堂讨论,提高思考能力;
独立工作能力:通过问题引导,逐步形成独立探索能力。
以上四步完成一个认识的循环,即课堂→课外→讨论→加深认识。
这也是一个思考型学习所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
三、授课对象
主要面向学有余力、有化学学科兴趣和特长的高二学生。
四、授课时间
本课程为1个学期课程,每周一讲,每讲三小时,共13讲,每周六下午1:00~4:00。
五、授课教师:陈静等。
六、授课内容
绪论
文献及讨论单元讲解
原子结构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讨论单元一:文献阅读
气体
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动力学
讨论单元二:文献综述
化学平衡
化学热力学
电化学
讨论单元三:评论与展望
七、评价标准
作业15%(5次作业)
讨论课35%
期中测验20%
期末考试30%
八、关于讨论课
讨论课分为三个层次:
文献阅读:提供文献,选择阅读,按规定格式写出阅读报告。
文献综述:进一步的扩展阅读,并按规定格式写出文献综述。
评论与展望:依据已有文献,讨论、评价、展望有关领域的进展。
(以上三个层次的难度依次递增,分三次完成。
)
讨论课的准备与实施
文献筛选由教师提供,在布置任务时教师会对各个方向做简要说明。
学生在讨论课前一周提交电子版报告(word/pdf格式),并转发到网上,使学生对其他人的报告有所了解,做到有备而来。
在讨论课上由学生做陈述,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问题。
讨论课的评价
根据学生在讨论课中的表现,由教师评定成绩。
根据独立性、理解能力和现场表达情况给分。
对于在答辩环节表现突出的、能一语中的的提问者,可考虑给予1-3分的奖励。
每次讨论课结束后进行点评,促进学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九、教材和参考书
《普通化学原理》第三版,华彤文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化学:中心科学》(原书第10版).(美)布朗, (美)勒梅, (美)伯斯坦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本课程只要求掌握课堂讲授内容,其它内容不作要求。
因此,同学们不必完整阅读全部教材,只需浏览相应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