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课时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二)必备知识基础练知识点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读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2题。
1.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判断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对甲、乙两地存在的气压中心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低压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B.乙地为高压中心—位于大西洋中部C.甲地是亚洲低压中心,乙地是北太平洋高压中心D.形成甲地气压中心的原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024·湖北襄阳五中校考模拟预测]下图示意1980~1997年某月平均沿北纬30°纬线圈大气环流状况(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流运动方向,箭头粗细表示气流运动强度,阴影部分为陆地)。
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大气环流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1月 B.4月C.7月 D.10月4.图中M地所属的气压带(风带)为( )A.东北信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西风带5.造成图示大气环流分布状况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C.地球运动 D.地形知识点二季风环流[2024·四川凉山高二校考]下图为世界局部某月季风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A地盛行风的成因主要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东南信风带控制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7.此时,影响B地的盛行风性质为( )A.寒冷干燥 B.高温干燥C.高温多雨 D.寒冷多雨[2024·宁夏银川高二宁夏育才中学校考]读图,完成8~9题。
8.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 )A.甲处少雨B.③在南半球为东北风C.②处气流下沉是由于动力原因D.乙处是赤道低气压带9.若此图为东亚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A.夏季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B.夏季③气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③气流冬季比夏季湿润D.冬季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关键能力综合练[2024·河北邯郸高二统考]地球表面性质的多样性,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季节变化趋于复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哥伦布
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定向风带和无风带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课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复习旧课:
在黑板上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甲、乙两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归纳: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遇冷
风:同一水平面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探究: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甲、乙两点的热力环流简图后,接着总结,如果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
把甲地改为北半球的极地,乙地改为赤道,再叫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4、图示讲解:在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会产生三圈环流。
5、提问:在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气压带?
6、比较:
同是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同为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7、提问画图: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
绘图: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风向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8补充图示: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
9进一步探究: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再结合上面所提到的“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
系。
10探究:哥伦布航海路线与风带的关
11图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12、提问:地球上气温高的纬度地带是不是总是赤道?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3对比分析地图: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14小结:
填写表格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右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
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
处分别代表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
大拇
指伸直代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7
月份,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即大拇指往
北移),全球气压带(即四个手指与手
掌之间接触带的凹凸处)也往北移,1
月份则往南移动。
16课堂练习:
(1)习题
(2)要求学生做课本P52页的第一个活
动的第1小题,并且在课堂提问。
17课后作业
假定课本图2-2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
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在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
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对称
风带高压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