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1. 夏朝前2100年- 前1600年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2. 商朝前1600年- 前1066年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还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争论,影响较大的说法一种说在今天的郑州,还有一种说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

3. 周朝前1066年- 前221年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由于春秋时期诸侯国上百个,数量太多,只说战国的。

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

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燕国--蓟(今北京城西南)。

韩国--宛(今河南南阳)。

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国--咸阳(今陕西咸阳)。

4.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5. 汉朝前206年- 220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6. 三国220年- 280年

曹魏220年- 265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西蜀221年- 263年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孙吴222年- 280年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7. 晋朝265年- 420年

西晋265年- 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317年- 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8. 十六国304年- 439年

1. 汉前赵304年- 330年

2. 成汉304年- 347年

3. 前凉314年- 376年

4. 后赵319年- 350年

5. 前燕337年- 370年

6. 前秦350年- 394年

7. 后秦384年- 416年

8. 后燕384年- 407年

9. 西秦385年- 431年

10. 后凉385年- 403年

11. 南凉397年- 414年

12. 南燕398年- 410年

13. 西凉407年- 421年

14. 夏407年- 431年

15. 北燕407年- 436年

16. 北凉401年- 439年

9. 南北朝420年- 581年

1. 南朝

南朝宋420年- 479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朝齐479年- 502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朝梁502年- 557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朝陈557年- 589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2. 北朝

北魏386年- 534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魏534年- 550年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北齐550年- 577年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西魏535年- 55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557年- 581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10. 隋朝581年- 618年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11. 唐朝618年- 907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12. 五代十国907年- 979年

1. 五代907年- 960年

后梁907年- 923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后唐923年- 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后晋936年- 946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后汉947年- 950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后周951年- 960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2. 十国(902年- 979年)

吴国(904年-937年)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南唐(937年-975年)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前蜀(907年-925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后蜀(934年-965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长乐今福建福州市

楚(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长沙今湖南长沙市

南汉(917年-971年) 兴王府今广东广州市

荆南(906年-963年) 荆州今湖北荆州市

吴越(904年-978年) 杭州今浙江杭州市

北汉北汉(951年-979年) 太原今山西太原市

13. 宋朝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名义上的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的都城在兴庆府,在今天的宁夏银川。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最初的都城在上京会宁府,在黑龙江的阿城。中期迁都中都,在今天的北京。晚期迁都南京,在现代的河南开封。

14. 元朝1271年- 1368年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15.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迁往北京。

16. 清朝1644年- 1911年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高清简单明了)

中国古代史地图 1.中国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遗址分布[大约170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 2.原始社会部落分布[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3.夏朝形势;商朝形势[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前1046年] 4.西周初期形势及主要诸侯国[前1046年-前771年] 5.春秋列国形势[前770年-前476年] 6.战国时期形势[前475年-前221年] 7.秦灭六国;秦统一[前230年-前209年] 8.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农民战争[前209年-前207年] 9.项羽,刘邦楚汉战争[前206年-前202年] 10.西汉疆域[前206年-公元25年] 11.秦汉关中水利前221年-公元220年] 12.西汉前期形势,七国之乱前206年-前140年] 13.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年-前60年] 14.丝绸之路 15.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17年-23年] 16.班超出使西域[73年-97年] 17.东汉羌汉人民反抗斗争形势[111年] 18.黄巾起义[184年] 19.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11月] 20.官渡之战[200年-201年] 21.赤壁之战[208年] 22.三国鼎立形势[229年-263年] 23.魏灭蜀形势[263年] 24.西晋境内内迁各族的分布及流民起义[301年-311年] 25.东晋和十六国形势[304年-439年] 26.东晋,前秦形势[351年-394年] 27.淝水之战[383年8月-11月] 28.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523年-528年] 29.南北朝宋,北魏[420年-479年] 30.南北朝齐,北魏[479年-502年] 31.南北朝梁,东魏,西魏[502年-557年] 32.南北朝陈,北齐,北周[557年-589年] 33.隋朝疆域[581年-618年] 34.隋朝运河,广通渠[605年-618年] 35.隋洛阳城[581年-618年] 36.隋末农民战争[611年-618年] 37.唐朝疆域[618年-907年] 38.唐长安城[618年-907年] 39.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640年-907年] 40.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726年-907年]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 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 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其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 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杭州,旧称临安,南宋都城,在中国、在世界的城市发展史上,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杭州位于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首先,就杭州来说,这一时期是杭州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也是杭州城市地位最高的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就中国来说,南宋都城临安是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完整版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完整版【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今广东广州)

中国历代首都一览表(完全版)

中国历代首都一览(完全版)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和布局 浪漫咸阳——离宫别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状况。 秦人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惠帝以后,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供太后居住。长安的城墙则到汉惠帝五年才修建起来。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园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大臣的甲第区在北厥外;大街东西还分布着9个市场;未央宫东厥外是武库和长乐宫。北侧靠近渭水地势较底处,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街市特别热闹。 汉长安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所谓“七星伴月”,这些陵邑都是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现经考古探明,同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既是“八街”,这些街都分成了股道,用排水沟分开,中间为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其它人即使是太子也不能使用。街两旁植树,街道排水沟通至城门,以涵洞排泄雨水。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多朝均建都于此。洛阳成为全国或北方的政治中心达300年之久。 北魏洛阳是在西晋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建设工程参照西晋洛阳都城宫室遗迹,营造1年余,规模初具。7年后,才于京城四面筑居民里坊及外郭。 城市的总体布局,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和永宁寺9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名堂和太学。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郭门外四通市。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居民有10万9000余户,加上皇室、军队、佛寺等,人口当在六七十万以上。城郭之间采用里坊制,里坊的规模是1里300步见方,每里开4座门,每门有里正二人,吏4人,门士8人,管理里中住户,可见当时对居民控制是很严的。 北魏洛阳城内树木也是很多的,登高而望,可以看到“宫厥壮丽,列树成行”。古水所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因素

我国历代都城位置图 1.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2.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4.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6.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7.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8.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9.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10.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11.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12.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13.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14.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15.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16.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17.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18.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后迁往北京 19.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北京(明清);西安(汉唐);南京(南朝各代,那时叫建康或金陵)杭州(南宋);洛阳(北朝各代);开封(大梁、宋朝);沈阳(后金,清朝入关前);广州(南粤王);成都(蜀,后蜀);大理(在理国);兰州(西夏)。 六大文明古都分别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一、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蓟。辽代为陪都,称燕京。金朝(1115年-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为中都。元朝为大都。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为京师。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称北平。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

中国历朝历代时间起止与都城

中国历朝历代时间起止与都城(古今地名) 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 魏(220~226)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蜀(221~263)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222~280)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 年-约公元前1559 年,共计:471 年商朝:约公元前1559 年-约公元前1046 年,共计:438 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 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 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年,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 年西楚:公元前206 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 年 西汉:公元前202 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 年 新朝:公元8 年腊月-公元23 年10 月6 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 年玄汉:公元23-25 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 年 东汉:公元25-220 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 年 三国:公元220-280 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 年 晋朝:公元265-420 年,分为西晋(265-316 年)、东晋(317-420 年) ,共计:156 年南北朝:公元420-589 年,(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420-589 年;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 年)共计:170 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 年唐朝:公元618-907 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 年 五代:公元907-960 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 年 十国:公元891-979 年,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南、北汉,共计:89 年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分为北宋(960-1127 年)、南宋(1127-1279 年),共计:320 年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 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注:南朝是南方的政权,北朝是北方的政权;五代是北方的政权,十国是南方及巴蜀地区的政权。

中国朝代顺序表、时间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时间表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详细介绍夏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夏朝历史>>商①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商朝历史>>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②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西周历史>>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历史>>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战国历史>>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朝历史>>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西汉历史>>新③9-23年王莽新朝历史>>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历史>>三国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三国历史>>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历史>>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历史>>五胡十六国④304-43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南朝历史>>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北朝历史>>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隋朝历史>>唐朝⑤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朝历史>>五代十国⑥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

中国历史朝代首都列表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古代都城名称(古今对比)

中国历史朝代表 朝代起迄年代都城今地 夏朝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三国: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晋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北朝:北魏 386-534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 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 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936-947 汴河南开封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 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 辽国907-1125 皇都辽宁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中都、开封阿城(黑)、北京、河南开封元朝1206-1368 大都北京 明朝 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朝 1616-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北京北京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 城市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即社会进入奴隶占有制的标志。我国城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在国家生活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历史上,迁都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各朝各代都城的分布情况。 从夏、商到西周、春秋,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夏朝400 多年,迁都10 余次,其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伊、洛流域和晋南。商朝600 多年(公元前16 世纪至前11 世纪),商都也多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共达13 次之多。其实商汤以前的8 次不能算迁都,因为那时商族还没有建立政权,只是居住地的变换而已。“先王”时代的5 次迁都:沃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周人起源于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周人迁都也很频繁,其中邰(武功县渭河北岸)、豳(陕西彬县)、岐(沂水、汘水附近)、丰和镐(均在沣水中游)为人们所公认的。 奴隶社会时期的都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中国古代以河运为主,为了生活用水方便,又利于交通运输,往往把都城建在河流附近或河流的交汇处。国都的四周围有城墙,城墙外是乡下,以农牧业为主;城墙内是行政中心,也有商贸场所、统治者居住的宫殿等。 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有2000 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群雄争霸,齐、楚、秦、燕、赵、魏、韩诸国都城都多次迁徙。以秦为例,秦国的祖先因功封于秦邑(甘肃清水县西北)。周平王东迁之后,秦人的势力逐渐发展到关中地区的西部,沿渭水东下,曾居于沂(沂水之滨),迁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再迁雍(陕西凤翔南)。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东西交通的枢纽和通住巴蜀的咽喉。秦人在此建筑城邑和宫殿,居住达294 年之久。为了同东方的魏争霸,秦献公二年(前383 年)又东迁栎阳(陕西临潼县东北),栎阳的战略地位是“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史记·货殖列传》)它作为秦都有34 年之久。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就是先在栎阳开展的。后来,秦又迁都于渭水之滨的咸阳。咸阳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渭水、黄河航运,给秦人以莫大的便利。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定都咸阳。咸阳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宫殿林立,楼阁相邻,四通八达,表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宏伟气魄。刘邦灭项羽后,不是在秦都咸阳的灰烬中重建新都,而是在渭水之南,龙首原之西北兴建新都。入主关中,营建长安。 西汉末年,长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东汉建都洛阳,且没有迁都过。三国鼎立时,曹魏都洛阳,蜀汉都成都,东吴都武昌(湖北鄂城)后迁建业(南京)。后来的东晋、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南京。西晋(265 年至316 年)仍都洛阳,它是在曹魏都城的基础上重建的。 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全国的政治中心又东移到洛阳。“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后,洛阳遭到破坏,东晋(317 年至420 年)都建康(南京)。当时,战乱不断,山河破碎,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先都平城,后迁洛阳;东魏、北齐均都邺(河北临漳县);西魏、北周均都长安。随后的隋唐两代,均都长安。五代十国时期:后梁都开封,后唐都洛阳,后晋、后汉、后周均都开封。十国中的吴国都扬州,南唐西都江陵府(南京)、东都江都府(扬州),吴越都杭州,楚国都长沙,闽都长乐府(福州),南汉都兴王府广州,前蜀、后蜀均都成都,南平都江陵府(江陵),北汉都太原。建隆元年(960 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仍以汴州为都城称东京开封府。从此我国的政治中心东移,不在太行山以西。而后,东北地区女真族兴盛起来,建立金,都城在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南)。靖康二年(1127 年),北宋王朝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建立南宋,迁都临安(杭州)。金为了牢固地统治华北并进一步吞并江南,将它的统治中心迁到了中都燕京(北京)。元统一中国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都北京。1356 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克集庆(金陵)后,就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统一全国的根据地。他称帝后,犹豫了很久才确定建都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清沿袭明制,仍定都北京。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发生过迁都的例子,而迁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因素,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和东移以及交通的变迁。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城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城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古代地名对照表: 扬州(广陵,江都) 南京(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 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京)、 洛阳(古又称“洛邑”东都) 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安阳(西河,殷都,邺城) 郑州(亳都、隞都) 杭州(临安) 背诵口诀 夏禹定都在阳城,先毫后殷莫忘商。西周镐京东洛邑,秦灭六国都咸阳。西汉、隋、唐在长安,东汉、西晋、魏洛阳①。蜀在成都吴建业,东晋、南朝全建康。北宋开封南临安,元、明、清代北京当②。注释:①三国时的魏,鲜卑族建的北魏都曾以洛阳为都城。②当,当作。各朝代都城记 南京: 三国初期的东吴(建业)

中国历史各朝代定都年表

中国历史各朝代定都年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所在地 夏约前22世纪末—约前16世纪初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亳河南商丘 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 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 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7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 十六国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 304-439 —— 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 西魏535-557 长安陕西西安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 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 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 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 十国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 辽907-1125 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06-1368 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16-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中国古代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 一、奴隶社会 1.夏:阳城(河南登封) 2.商:亳(河南商丘)-盘庚迁殷(安阳) 3.西周:镐京(西安) 4.东周:洛邑(洛阳) 二、封建社会 1.秦:咸阳 2.西汉:西安 3.东汉:洛阳 4.三国:魏-洛阳;蜀-成都;吴-南京 5.西晋:洛阳 6.东晋:南京(建康、建邺、金陵、江宁等) 7.南朝:南京(宋齐梁陈) 8.北朝:北魏(平城-洛阳)、东魏(邺城:河北临漳县)、西魏(长安)、北齐(邺城:河北临漳县)、北周(长安) 9.隋唐:西安 10.北宋:开封;南宋:杭州 11.元:北京 12.明:南京(朱元璋)-北京(朱棣) 13.清:北京 三、古代都城规律 (一)方向 1.从西往东: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2.从南往北:南京-北京 (二)都城特点 1.定都西安的都比较强势:西周、秦(咸阳)、西汉、隋唐(西北民族入侵) 2.定都洛阳的保守:东周、东汉、魏、西晋等(迁都影响) 3.定都南京的偏安一方:东吴、东晋(远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4.定都北京的武力强盛:元、明、清(抵御外族入侵的需要) (三)都城变迁原因 1.政治原因: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2.抵御外族:南京—北京 3.经济重心转移:开封—杭州 4.战争原因:周朝(镐京-洛邑) 四、七大古都

1.西安:13朝古都,主要朝代:西周、西汉、隋朝、唐朝; 古称:镐京、长安、西京、西都等。 2.洛阳:13朝古都,8朝陪都。主要朝代:东周、东汉、魏国、西晋; 古称:洛邑、洛城、神都等 3.南京:6朝古都。主要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古称:建康、建邺、金陵、秣陵、江宁、应天、天京 4.开封:8朝古都。主要朝代:北宋 古称:汴梁、汴京、陈留 5.杭州:主要朝代为南宋。 古称:临安、余杭、钱塘 6.北京:6朝古都。主要朝代:金朝、元、明、清等 古称: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幽州 7.安阳:主要朝代:商朝。古称:殷、邺等 【刷题巩固】 1.【单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都城是() 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陕西西安 2.【单选】南宋都城位于今天的:() A. 南京 B. 开封 C. 杭州 D. 洛阳 3.【单选】下列城市在古代曾经作为都城。以下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A. 洛阳:东汉北宋 B. 西安:秦朝西汉 C. 北京:西周元朝 D. 南京:东吴东晋 4.【单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句中的“汴州”指的是() A. 开封 B. 安阳 C. 洛阳 D. 许昌 5.【单选】北京历史悠久,其建制在各朝各代曾有不同名称,下列选项中,不是其历史名称的是()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夏公元前2070-1600年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历17帝姒姓奴隶制社会 (地图下载文档后可自行编辑放大) 实际可能势力范围:

商公元前1600-1046年建都亳(商丘)、殷(安阳盘庚时代迁都)历30帝子姓 封建分封制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建都镐京(陕西西安)历12帝姬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1300万)

东周公元前771-256年建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历25帝姬姓封建分封制、君主制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地图(人口2000万): 战国时期(公寓安全475-221年)地图(人口3000万):

秦公元前221-207年建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历3帝嬴姓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人口2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1K/年)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14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300-末63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东汉公元25 –公元220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许昌(曹操迁都今河南许昌)历19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800-末1500万王莽篡汉后至刘协退位峰值约6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事归台阁)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三国魏220-265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5帝曹姓蜀汉221-263年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历2帝刘姓 吴222-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历4帝吴姓 封建君主制(门阀制)(人口初2600-末30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0K/年)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秦、秦汉时期的民族移徙与迁都 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而民族融合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民族迁徙。民族迁徙打破了民族的地域界线,进而造成民族杂居的局面,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机缘。民族迁徙的过程,也是民族政权经营重心转移的过程,必然会引起都城的变迁。都城变迁适应了民族迁徙的要求,推动着民族融合的步伐,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有人把中华民族的融合比喻为滚动的雪球,她以华夏——汉民族为核心,以中原地区为始点[1],以国都运动方向为路径,不断地滚动,越滚越大,最终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其中的黄帝、炎帝、蚩尤、颛顼等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华夏族的产生就始于这些部落间的战争、交往和融合。据《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黄帝原居轩辕之丘,后迁居涿鹿,他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战胜炎帝后,徙都于轩辕之丘、彭城、曲阜等地。后炎、黄两部融合,形成华夏族。东夷颛顼族西移与华夏族融合,建都于帝丘。在尧舜时代,尧都平阳,舜先后以蒲坂、平阳、潘、涿鹿为都,禹都安邑,后徙都阳城、阳翟。远古时期都城变迁反映了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夏、商两代,都城变动不居。夏先后都有阳城、阳翟、斟寻、原、老丘、西河、洛内等地。商朝更是“不常厥邑”,立国前迁都八次,灭夏后又迁都五次。“商人屡迁,前八后五”,先后有蕃、商、砥石、西亳、傲、相、邢、殷、朝歌等地做过商朝的都城[2]。都城变迁是民族迁徙的确证,反映了部族征服的需要和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因为只有这种强势部落的不断流动,才能把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才能吸纳、同化、融合众多的部落或方国,最终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同时,都城又是民族关系的纽带与民族融合的熔炉,它为各民族展现自己的活力提供了舞台,又迫使一切民族不得不接受现成的经济方式和文化成果。它把无序的民族碰撞整合为有序的民族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夏商两代的都城位置不超出中原地区,说明这里是华夏民族融合的腹地,华夏民族正是立足于此,以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先进的经济文化,逐渐向四周发展的。杨东晨认为,周人起于泾水上游,兴盛于渭水流域,利用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和丰富资源,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势力,进而取商而代之。周先后以邰、、岐、程、丰、镐为都,至周平王时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周朝的70多个封国,遍布黄河、辽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些封国的国都到后来也发展为相当规模的都城。如赵都邯郸、燕都蓟城、鲁都曲阜、越都会稽等。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各国都城迁往徙来,蓬勃发展。都城的多元扩散,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众多支点。正如孙乃民所言,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和文化经济交往,中原四周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汉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真正建立。秦并六国,在六国都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气势恢宏的统一帝国的都城——咸阳;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先后以长安、洛阳为都,使统一国家的都城稳定在关中、关东的东西轴线上,这表明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由华夏族融合周边民族而成的汉民族共同体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 少数民族移徙与迁都 一般说来,在统一时代,民族关系相对稳定,民族融合的成果得以巩固并稳步发展,都城定于一尊。虽然也有民族碰撞,但多是局部战争。一旦王朝分裂,民族关系就会急剧变动,民族迁徙异常活跃,都城蓬勃发展,多元并存,迁移频繁,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时期。三国鼎立拉开了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到了西晋末年,北狄、西戎后裔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入居中原,由这

中国历代王朝首都所在地 完整列表

中国历代王朝首都所在地完整列表 中国历代首都完整列表帝都【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阳翟(今河南禹州)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亳(今河南郑州)嚣(今河南郑州西北)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成周(今河南洛阳)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南郑(今陕西华县)【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东周 雒邑(河南洛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

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齐』:临淄(今山东淄博)『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鲁』:曲阜(今山东曲阜)『郑』:新郑(今河南新郑)『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滑县东)、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陈』:陈(今河南淮阳)『蔡』:上蔡(今河南上蔡)『曹』:陶(今山东定陶)『吴』:吴(今江苏苏州)『越』:会稽(今浙江绍兴)【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西汉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新』(公元8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