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733.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设计本节课的理论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基于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学新课程资源,以利于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所以这节课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加入从网络中查找的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思路1、指导学生搜集细菌的有关资料;课堂中反馈,让学生从熟知的生活常识入手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观看网上查找的水果腐烂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愿望想要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在网上找教科书中没有的细菌图片,让全体同学根据图片中细菌的形态进行分类。
(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认识多种细菌。
4、吸取26中老师二课活动制作模型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上课时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点。
5、把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和26中刘丽老师备课时指点的细菌分布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出示在课堂中,让学生阅读:(1)丰富学生的知识面(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6、首先播放视频:“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让后出示与细菌繁殖有关的相关习题(我把书上的习题改成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内容)这样设计(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7、播放视频资料“731部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时刻要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也充分展现了这些基本理念:丰富的资料、影片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学生,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有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资料分析、联系实际等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四、学时安排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
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
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一)病毒和细菌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
(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