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亲属免证之制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382.28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诉讼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法律秩序的重要手段,对于保证公正审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其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更是影响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
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针对涉及亲属关系中的犯罪案件,法律为保障亲情关系,为证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设定的一项权利,通过限制特定亲属之间在特定情况下出庭作证的方式,达到维护社会伦理和家庭和谐的目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法律上已有明确规定。
这一制度主要基于对家庭伦理的尊重和对亲情关系的保护。
在司法实践中,亲属作证特免权主要适用于直系亲属和配偶等近亲属之间。
当案件涉及这些关系时,法律允许证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以保护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问题尽管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庭伦理和亲情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理解上的差异。
其次,对特免权的滥用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证人或犯罪嫌疑人利用此制度逃避法律责任。
最后,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缺乏证据或证人不足,可能导致案件无法顺利推进。
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明确法律规定:应进一步明确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确保司法实践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
2. 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对特免权行使的监督机制,防止其被滥用或误用。
3. 引入替代证据制度:在证人或相关人员行使特免权时,允许通过其他替代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正确行使权利。
五、结论总之,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维护社会伦理和家庭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对于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的尊重与保护。
这一制度在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阶段。
本文将对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国际比较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理论基础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近亲属、配偶或其他特定亲属,在面临可能揭露对其亲族不利的证言时,有权拒绝作证并享受法律保护。
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和人权保护的需要。
在家庭关系中,成员之间往往存在亲情、伦理和道德纽带,若要求亲属作证可能违反人的基本伦理观念,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与破裂。
因此,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设立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三、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分析(一)立法现状我国在刑事诉讼中逐步建立了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
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可能使被追诉人或其近亲属遭受精神痛苦或心灵创伤的证言,近亲属有权拒绝作证。
此外,我国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如涉及国家安全、重大犯罪等,可以突破这一特免权。
然而,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亲属作证特免权的范围、适用条件及程序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对于涉及亲属作证的案件,通常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权利,依法保障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实施。
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及司法实践中对特免权的认知不足,导致在某些案件中,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实施存在一定困难。
四、国际比较与国外相比,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在立法方面,许多国家在刑事诉讼中均规定了较为完善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包括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方面,国外法院在审理涉及亲属作证的案件时,通常更加注重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确保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顺利实施。
论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构建摘要亲属拒证权制度作为证人作证原则的例外,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具有悠久的传统与深刻的现实基础,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却缺失这一制度。
本文试探讨我国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和西方国家亲属间拒证特权制度,在我国将来修改的刑事诉讼制度中确立亲属免证权制度,以期发展、完善我国证据制度。
关键词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中图分类号:d915 4 文献标识码:a一、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概念界定与价值分析(一)亲属拒证权的概念界定。
亲属拒证权是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依法享有的拒绝对已掌握的与案情有关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及提供相关证据的权利。
亲属拒证权作为一项特别权利,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享有特权的主体必须具有证人的适格性,即必须具有证人资格。
第二,证人必须具有一定范围的近亲属身份。
第三,享有拒证权的亲属范围必须有法律作出明文规定。
第四,亲属作证特免权是一项权利,其主体应具有处分权。
(二)亲属拒证权制度的价值分析。
亲属拒证权制度是法治国家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法对现实的人的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对法的人权价值的追求,体现了立法者在社会权益保障与个人权利保障之间价值均衡方面的追求。
首先,它是刑事诉讼多种价值取向权衡的结果。
刑事诉讼的目的具有双重性,即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
当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发生冲突而无法兼顾时,应当采取权衡原则,综合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如果说法律要实现安全的价值,强迫人人互相揭发,不必考虑亲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便荡然无存,社会就毫无秩序可言,这样的法给人带来的只能是恐怖。
其次,亲属拒证权制度符合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充分体现了法治对人性的关注与体恤,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亲属拒证权的观念深深根植于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之中,而且正是这种观念使法律与现实相脱节。
现实生活中亲属不愿意作证、逃避作证的现象甚为普遍,导致证人作证义务的法律规定形同虚设。
刑事诉讼中免证特权制度的构建潘建文孙代军孙政*免证特权又称证人豁免权、作证豁免权,是指知晓案件并向法院作证的公民,在其作证的过程中,因具备某些法定情形或者具有某些特殊身份而依法拥有不回答、制止他人回答的权利,或者免去其作证义务的权利。
刑事诉讼法主要强调了证人的作证义务,与证人作证义务相对应的免证特权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长期得不到体现。
2012年刑事诉讼法弥补了证人免证特权的空白,如规定了律师对委托人信息的“免证特权”以及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免于出庭作证。
这是我国法律加强人权保障以及对程序法重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确立全面的证人免证特权制度。
笔者认为,为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有必要在刑事诉讼中构建免证特权制度。
一、构建免证特权制度的必要性刑事诉讼法中免证特权制度得到了隐约的体现,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建立完善的免证特权制度道路还很远。
(一)免证特权制度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我国将建设法治社会作为一项基本的任务目标,不仅仅要体现在执法、司法方面,更要体现在立法方面。
免证特权制度中的亲属免证特权,让与被告人有特殊血缘关系的证人,可以拥有拒绝出庭作证的特权,减少过于激烈的情感冲突,让他们更加愿意服从这种体现着人性关怀的法律,从而更加自觉遵守法律,反而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服法。
(二)免证特权制度有利于防止刑讯逼供近年来,我国不断平反很多冤假错案,错案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公安司法机关为了政绩,为了打击犯罪而打击犯罪,采用非法手段收集证据而造成的,甚至有些案件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草草结案,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是对法律的破坏。
由于我国法律缺少对于免证特权的规定,主要强调证人作证的义务,导致相关证人的利益得不到及时充分的维护。
口供一度被称为“证据之王”,它对查清案件事实、定罪量刑有着难以取代的作用,因此各国公安司法机关在侦查活动、司法活动的过程中都极其重视口供的收集调查。
与此相对应的,从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到免证特权制度,则是为了防止公安司法机关在收集“口供”过程中出现刑讯逼供的情形出现。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不断完善,其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维护家庭关系、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分析其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理论基础1. 概念界定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特定亲属关系之间的作证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免除其作证的义务。
这一制度旨在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保护个人隐私,防止因作证而导致的家庭矛盾激化。
2. 理论基础分析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权保护、家庭关系维护和司法公正。
人权保护方面,该制度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不受自证其罪的权利;家庭关系维护方面,该制度有助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司法公正方面,该制度有助于防止因作证而导致的家庭矛盾对司法活动的影响。
三、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实践应用1. 立法现状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
如《刑事诉讼法》规定,近亲属有权拒绝作证,司法机关不得强迫其作证。
此外,对于特定情况下非近亲属的作证特免权也有所规定。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可以看出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维护家庭关系、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在某刑事案件中,被告人亲属因担心作证会损害家庭关系而选择拒绝作证,法院在充分考虑其合法权益后,依法保障了其作证特免权。
四、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虽然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立法不够完善、司法实践中执行不力、社会认知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立法滞后于司法实践的需要、司法人员对制度理解不够深入、社会对制度重视不够等。
五、完善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1. 完善立法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亲属作证特免权的范围、条件、程序等,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研究关于亲属作证的问题,我国古代法律就有“亲属容隐”、“亲属隐匿”、“亲亲得相首匿”的相关规定,即亲属犯罪,一定范围的亲属有“隐匿不证”的权利甚至义务。
从现代两大法系代表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情况看,基本上都设立了关于亲属拒绝作证的制度,反映了刑法对人情、人性的照顾,体现了刑法应当具有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光辉。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制度的规定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证人主体范围没有限制。
无论是否是被告人亲属,也无论与被告人关系如何亲疏远近,只要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义务,除非该证人在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因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
二是证人只有作证的义务,没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即使是被告人的近亲属,比如父母、子女、配偶等,也应当就自己所掌握的近亲属的犯罪行为和犯罪事实如实作证,而不能拒绝作证。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亲属(尤其是近亲属),证明(尤其是自愿证明)被告人有罪或罪重的事实却很少发生。
这表明,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只要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义务”的对证人不加限制的作证义务制度,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此项制度设计的宗旨未能得到有效实现。
究竟是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差,无视法律规定逃避作证义务,还是制度本身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一项法律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必然有损法律的权威,应当得到修正和完善。
本文从对设立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主要观点和理由的评述、对两大法系代表国家和地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的比较以及对我国关于亲属拒绝作证制度立法、司法状况的研究分析,论述在我国设立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就该制度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设想,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有所裨益。
一、学界关于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主要观点评述(一)学界主要观点概述。
当前国内学界关于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与现代法治精神不符,坚决反对设立该制度,称之为“反对说”;另一种观点认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体现了刑法对人性和人文的关怀,竭力主张设立该制度,称之为“赞成说”。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家庭关系,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在我国,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促进刑事诉讼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平衡个人权益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存在的不足及完善路径。
二、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概述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特定亲属之间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免除作证义务的法律规定。
这一制度旨在保护家庭关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与隐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在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
三、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范围与条件(一)适用范围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适用于直系亲属、配偶及近姻亲等关系。
这些关系在法律上被认为具有较为紧密的亲情联系,因此可以享有免除作证义务的权利。
(二)适用条件1. 必须是法定亲属关系;2. 涉及家庭隐私或伦理道德问题;3. 不会对案件的侦查、审判造成实质性影响。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相关亲属可以免除作证义务。
四、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价值与不足(一)价值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家庭关系的尊重和保护,有利于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促进刑事诉讼的公正与公平。
(二)不足然而,我国现行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实践运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制度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对特免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界定不够明确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滥用或误用特免权的情况,影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针对上述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特免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制定具体操作细则。
同时,加强司法实践中对特免权的监督与审查,确保其正确、合理运用。
六、结语总之,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对于保护家庭关系、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保护家庭关系、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
它允许特定亲属之间在刑事诉讼中,对可能揭露对方犯罪行为的证言予以免除作证义务,以此保障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和情感联系不受公权力干涉。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建议。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护证人权益方面,对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有明确规定。
该制度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旨在保护家庭成员之间的隐私权和信任关系。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法律制度的局限性,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制度适用范围有限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范围相对有限,仅限于直系亲属和部分旁系亲属。
这导致在某些情况下,非直系亲属的证人可能无法享受该制度的保护,从而影响其作证的积极性和公正性。
(二)法律条文不够明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制度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差异。
这既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公正性,也增加了司法实践的复杂性。
(三)缺乏有效执行机制虽然法律规定了亲属作证特免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导致该制度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这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也影响了证人权益的保护。
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一)扩大适用范围为更好地保护证人权益,应将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更多旁系亲属,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同时,对于婚姻关系中的配偶,也应给予一定的特免权保护。
(二)明确法律条文为提高法律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应对《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关于亲属作证特免权的规定进行明确和细化。
包括对“亲属”的定义、适用条件、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以便司法实践中统一理解和适用。
浅析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证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证人出庭作证也成为了执行法律的一个必要环节。
在实际的诉讼审判中,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已经渐渐成为主要的取证方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当事人的诉讼。
本文将对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进行浅析。
1.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是什么。
它是指在刑事、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近亲属可以不强制出庭出具书面证言,且所载证言可作为当事人的证据使用。
其中,近亲属定义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及其他有法定关系的人等。
2.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适用于刑事和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中,近亲属作证主要用于辩护或被告人自辩、申诉环节中,证明被告人无罪或相声被害情况。
民事诉讼中,近亲属作证则可用于证明家庭关系、事实、行为、财产状况等。
3.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的优势(1)节约诉讼成本相比起传统的出庭作证方式,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只需要近亲属出具书面证言,就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这一做法无疑可以大大缩短诉讼的时间,降低诉讼成本。
(2)方便当事人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十分方便当事人,特别是身体状况较差或未到庭的当事人。
近亲属书面证言可以直接作为当事人的证据,省去了当事人到庭作证的麻烦和时间成本。
(3)保护近亲属权利近亲属出庭作证可能会对近亲属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或对其个人权利造成侵害。
非强制出庭作证的方式可以保护近亲属的合法权益,让其不受诉讼的影响。
4.近亲属非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的缺陷(1)证言可能不真实书面证言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切证明,无法排除近亲属伪造证言的可能。
而传统的出庭方式,作证人可以直接接受法庭的质询,证言的真实性更加可靠。
(2)法官无法直接观察证人法官无法通过近亲属出庭进行询问和观察其表情、神态等,难以对证人的真实性做出准确判断。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涉及到人权保护、家庭关系以及司法公正等多个方面。
该制度旨在保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防止因作证而导致的家庭矛盾激化,同时也体现了对个人隐私和情感的尊重。
本文将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
该制度规定,在刑事诉讼中,亲属有权拒绝作证,以保护家庭关系和隐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制度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部分司法人员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该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问题(一)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这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二)司法实践中的执行问题部分司法人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该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司法人员在处理涉及亲属作证的问题时,可能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
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一)明确法律规定应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便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执行该制度。
(二)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应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亲属作证特免权重要性的认识,确保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建立监督机制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司法人员在处理涉及亲属作证的问题时进行监督,防止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五、结论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它旨在保护家庭关系和隐私,体现对个人权益的尊重。
第1篇一、亲属拒证权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拒绝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但是,如果拒绝提供证据可能妨碍案件公正审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要求其提供。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拒绝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但是,如果拒绝提供证据可能妨碍案件公正审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要求其提供。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拒绝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但是,如果拒绝提供证据可能妨碍案件公正审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要求其提供。
”二、亲属拒证权的适用范围1. 个人隐私亲属拒证权适用于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
例如,涉及当事人身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证据,以及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关系和私人生活的证据。
2. 家庭关系亲属拒证权适用于涉及家庭关系的证据。
例如,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婚姻、亲子、继承等方面的证据。
3. 人权亲属拒证权适用于涉及人权的证据。
例如,涉及当事人名誉、荣誉、人格等方面的证据。
三、亲属拒证权的法律效力1. 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拒绝提供证据,人民法院不得强制要求其提供。
2. 如果拒绝提供证据可能妨碍案件公正审理,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要求其提供。
在此情况下,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3. 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拒绝提供证据,且人民法院认为其拒绝提供证据可能妨碍案件公正审理的,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四、亲属拒证权的例外情况1. 国家安全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不得拒绝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2. 公共利益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不得拒绝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3. 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根据其他法律规定,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不得拒绝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71第27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72018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l.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7-0071-04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03-09袁晓淑(1993-),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
近亲属拒绝作证权就是指符合证人条件的近亲属,有权选择行使法律赋予其拒绝出庭作证的权利。
根据最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在其但书部分,“近亲属”的范围确定为“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
虽然仅有短短的一句却着实是我国刑诉史上亲情与法律的走上平衡之路的重大开端,更是法律与人性博弈多年来的重要成果。
一、近亲属拒绝作证权确立的必然性(一)“家为本”思想的必然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家本位”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家人之间互相信任与扶持也一直是被弘扬的中华优秀文化。
但当血浓于水的亲情与法律相碰撞,近亲属证人在法律要求的强制作证义务下,“大义灭亲”用自己的证言将亲人定罪处论我国刑诉“近亲属拒绝作证权”制度袁 晓 淑(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摘 要:在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近亲属拒绝作证权的确立着实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史上法律与人权结合的一大进步,其不仅是对古代“亲亲相隐”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贯彻以及对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政策的支持。
但由于历史、文化、立法基础相对薄弱,近亲属拒绝作证权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存在适用主体、阶段过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关键词:近亲属;拒绝作证权;刑事诉讼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On the System of "Refusing to Testify by CloseRelatives" in ChinaYUAN Xiao-shu(Law School,Anhui University , Hefei , Anhui 230000)Abstract: In 2012, 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the establishment of close relatives the right to refuse to testify is legal and human rights in the history of our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combination with a big step forward, it is not only a " mutual concealment of offenses among the ki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but also to maintain the family harmony, social stability, unwavering support people-orien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But due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sis and legislative technical shortcomings, right to refuse to testify relatives in actual judicial operations there are also many remain to be improved.Key words: close relatives ; right to refuse to bear witness; criminal action刑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个家庭信任基础的毁灭性打击,极不利于被告人服刑结束之后顺利回归家庭。
刑事诉讼法亲人作证义务的豁免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亲人作证的义务,但同时也存在着豁免的情况。
本文将围绕着以刑事诉讼法亲人作证义务的豁免为主题,探讨该问题的相关内容。
刑事诉讼法规定,亲人对被告人的指控或辩护作证义务。
这意味着亲人在司法程序中必须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或证言,以协助法庭审判。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亲人可能会因特殊理由而豁免作证义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0条的规定,亲人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豁免作证义务:对被告人的指控有可能导致直接经济损失或负有其他严重后果;对被告人的指控与亲人的利益存在明显冲突;亲人的作证可能给亲情关系带来严重伤害等。
这些情况下,亲人可以向法庭提出豁免请求,并由法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
刑事诉讼法还规定,即使亲人被要求作证,但其证言也不一定会被采纳作为证据。
法庭会根据证人的证言真实性、可信度以及证言的证据价值来评判其对案件的影响。
如果证人的证言存在疑点、不一致或不可信等问题,法庭可能不会视其为有力证据,从而对案件的判决产生影响。
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亲人作证的限制。
根据第81条的规定,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在指控或辩护时,可以拒绝回答可能对自己不利的问题。
这是为了保护亲属之间的家庭关系和亲情,避免亲人因作证而产生过多的压力或矛盾。
然而,虽然刑事诉讼法存在亲人作证的豁免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法庭通常会权衡各方利益,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因此,亲人的证言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在某些案件中,亲人的证言可能成为关键证据,对案件的审判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亲人作证的义务,但同时也存在豁免的情况。
亲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法庭提出豁免请求,并由法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准许。
同时,亲人的证言在案件审判中也需要被审慎评估和权衡,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旨在平衡法律与亲情之间的关系,保障司法公正和家庭和谐。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法治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在刑事诉讼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革新和探索。
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与保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
本文将针对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起源、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概述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某些特定的家庭成员之间涉及到的证据,法律允许其中的一方拒绝作证或对其证言不进行采信,以保护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制度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对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护个人隐私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对于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近亲属之间的证言采信、拒绝作证等情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以及司法实践中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四、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法律规定不够明确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亲属作证特免权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性意见,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该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
(二)司法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出现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制度保障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在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隐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五、改进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一)完善法律规定应进一步明确亲属作证特免权的范围、条件和程序,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加强司法实践的统一性应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在处理具体案件时能够做到公正、公平。
工作心得:刑事诉讼法亲属免证特权条款修改后的刑诉法赋予了被告人配偶、父母、子女拒绝出庭作证的权利,有利于维护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关系的和睦和伦理道德秩序的和谐,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重要彰显。
但由于刑事立法的保守性和原则性,对亲属免证权的规定仅局限于免于强制出庭作证的权利,而该规定又与刑事法律有关证人作证义务、被告人质证权、妨害司法作证等规定存在冲突。
应当借鉴吸收我国古代传统法律以及西方相关国家法律规定,并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际予以扩张解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这一条款的确立被众多学者指是呼应了礼法合一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亲亲相为隐”制度,也有称此条款是中国在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免证特权等国际惯例的遵从,当然也有些法律人士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真正在我国引入亲属免证特权制度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从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相关国家法律两个维度探究亲属免证特权的渊源,通过对刑诉法条文及存在问题的剖析,最后提出完善该条款的建议。
一、亲亲相为隐或亲属免证特权制度的渊源探究《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i]这被视为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亲亲相为隐”制度最早的出处。
“亲亲相为隐”是指亲属犯科而相隐瞒者可免除或减轻处罚,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礼法合一特征的典型表现。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被绝大多数统治者作为治国之经典,而“仁义礼智信”则贯穿于儒家思想全部。
儒家典籍认为,社会不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人构成,而是由一个个家庭所组成的集合体。
社会的长治久安有赖于家庭的和谐稳定,家庭的稳定则是通过父权、夫权等宗法制度来实现的。
而“亲亲相为隐”制度就可通过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来实现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从而维护政权的统治基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刑事领域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摘要】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证据制度,在很多国家刑事领域内都有该制度的立法规定。
我国历史上也有与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类似的“亲亲相隐”法律制度,但是在我国刑事法中只强调证人的作证义务,并没有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相关规定。
出于对我国证据制度的考量,本文从阐述刑事领域的亲属作证特免权的概念出发,探讨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缺失现状,并对此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可行的程序性建议。
【关键词】亲属作证特免权;缺失;适用程序一、亲属作证特免权的概念界定亲属作证特免权作为证人作证特免权的一种,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与刑事案件的当事人有着亲属关系的证人依法所享有的拒绝承担证明案件事实责任的权利。
由此可见,其免除的是作为亲属必须作为证人的作证义务,而不是剥夺其作证的资格,所以亲属作证特免权是了解案件事实的亲属所享有的权利。
从亲属作证特免权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并不像有些人认为我国已经有了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明确法律规定。
二、我国刑事领域亲属作证特免权缺失的现状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第108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第13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按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交出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之外,其他的人包括亲属都有作为证人的资格和作证的义务,这就否定了当事人亲属具有作证特免的权利。
与案件当事人有亲属关系的人必须作证,迫于法律的震慑作用,现实中不乏大义灭亲的义举,但证人所要承受的情感折磨和伦理道德压力也是沉重的,不排除人们对作证义务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拒绝作证甚至作伪证。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指基于特定亲属关系,在刑事诉讼中,允许特定亲属之间在特定情况下免除作证义务的制度。
这一制度对于保护家庭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围绕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展开研究,探讨其存在的意义、现状及改进建议。
二、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保护家庭关系、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尊重人权等。
在刑事诉讼中,亲属关系往往具有特殊性和敏感性,要求亲属作证可能对家庭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因此,为了维护家庭和谐,保护社会伦理秩序,有必要设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
此外,该制度也体现了对公民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已确立了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特定亲属之间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免除作证义务。
然而,该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规定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
其次,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滥用和误用现象,影响了司法公正。
最后,该制度在实践中的效果和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提出以下建议:1. 明确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条件。
应进一步明确哪些亲属关系可以享受作证特免权,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免除作证义务。
同时,应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以便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执行。
2. 防止滥用和误用。
应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该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滥用和误用行为进行惩处。
3. 加强司法实践中的评估和反馈。
应对该制度在实践中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同时,应建立反馈机制,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该制度。
4. 平衡家庭关系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在保护家庭关系的同时,也要确保司法公正不受影响。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指基于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在特定情况下允许亲属之间免除作证义务,保护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制度对于平衡家庭关系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背景、现状、问题及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背景及现状在我国,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亲亲相隐”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逐渐演变为现代法律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主要适用于直系亲属、配偶及近姻亲等关系。
这些亲属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免除作证义务,以保护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的适用范围、条件及程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适用范围狭窄,仅限于直系亲属、配偶及近姻亲等关系,未能充分体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程序性规定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
此外,制度执行不力,部分司法人员在处理涉及亲属作证的问题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导致家庭矛盾激化。
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建议:1. 扩大适用范围:将更多家庭关系纳入到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适用范围中,如旁系血亲、姻亲等关系。
同时,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非亲属关系,也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作证豁免。
2. 完善程序性规定: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申请、审查、批准等程序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司法实践中的操作规范性。
同时,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3. 强化制度执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违反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司法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
刑事诉讼中亲属免证之制度设计
苏珊珊
【期刊名称】《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4
【摘要】亲属免证是指基于证人与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关系而免除其证人作证义务,它是证人免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免证制度是中西方共同的法律传统,它的设立是价值权衡的结果.我国亲属免证制度的立法设计应明确亲属免证权的主体范围、免证范围和程序.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苏珊珊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1
【相关文献】
1.亲属免证权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 [J], 苏子乐;王武国
2.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免证权 [J], 莫关耀;杨维志
3.亲属免证:究竟是谁的权利——以亲属免证特权权属为基点的展开 [J], 覃冠文
4.亲属证人免证权亦或是证人强制作证义务——《刑事诉讼法》第188条之解读[J], 王东东
5.免证事实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J], 胡忠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8-05-12【作者简介】苏珊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刑事诉讼中亲属免证之制度设计苏珊珊(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摘 要】亲属免证是指基于证人与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关系而免除其证人作证义务,它是证人免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属免证制度是中西方共同的法律传统,它的设立是价值权衡的结果。
我国亲属免证制度的立法设计应明确亲属免证权的主体范围、免证范围和程序。
【关键词】刑事诉讼;亲属免证制度;证人制度【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91(2008)04-0037-04On the system of w it ness refusi n g to testi fy am ongthe k i n sh i p i n the cr i m i n a l procedure l awS u Shanshan(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The definiti on of the syste m of witness refusing t o testify a mong the kinshi p is the integrated rules that all ow the relatives of cul p rit refusing testify in court as the part of the syste m of witness .The syste m is the c mmon le 2gal traditi on f or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article makes it clear and put f or ward legislative suggesti ons about the sub 2ject,range and p r ocedure about the relatives of cul p rit refusing testify in court .Key words:cri m inal p r ocedure;the syste m of witness refusing t o testify among the kinshi p;the syste m of wit 2ness 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免于作证制度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拒绝强迫自我归罪制度、亲属免证制度、职业免证制度以及公务免证制度。
其中,亲属免证制度是指以亲属免证权为基础的包括亲属证人的范围、拒绝作证的内容等一系列法律规定而形成的制度。
在民法中,亲属是指因血缘、婚姻和法律拟制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三类:(1)配偶:指因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夫妻之间互为配偶,是血亲、姻亲发生的基础;(2)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与子女。
它又可以分为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等;(3)姻亲:指除配偶外的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主要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的血亲的配偶等。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采用民法通行的亲等方法,而是以列举的方式限定了亲属的范围。
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近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中,已经开始采用“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姻亲关系”的表述方式。
亲属免证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证人必须具有法律上作为证人的资格;(2)证人必须与被告人具有某种亲属关系,只有基于这种关系,证人才可以依法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否则证人便有作证的义务,拒绝作证便会受到法律的制裁;(3)亲属免证制度在各国均采用法定主义,即亲属证人拒绝作证的范围、内容均由法律明确规定。
・73・2008年7月第4期 总第103期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July .2008No .4 Ser .No .103 一、亲属免证制度是中西方共同的法律传统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亲属免于作证一般被表述为“亲亲相隐”。
其经典表述为孔子在《论语》中“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的高论。
在法律制度史上,亲属在诉讼制度中应当享有特权的观念始于春秋,成形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并在宋元明清时继续发展,直至民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基本上居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以伦理纲常为核心,崇尚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主张亲亲,以亲亲为人之本。
儒家的认为孝是值得称颂和鼓励的,以孝为先是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道。
所谓“寻忠臣于孝子之门”,事父以孝,事君以忠,忠孝本可两全且统一,事父不孝则谈不上事君以忠。
“父子相隐”是孝之思想的体现,其意义不仅在于家族之中,也在于国家本身。
因此,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亲属容隐原则自然成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演绎的必然结果。
现代西方各国的诉讼法在规定证人作证义务的同时,均赋予证人特殊的免证特权。
在西方,对于亲属的犯罪应当隐瞒的观念在古希腊即已有之。
[1]到了古罗马时期,作为西方法律渊源的罗马法中关于亲属免于作证的规定已比较完善,内容主要包括:亲属之间不得互相告发,如果亲属间互相告发则丧失继承权,也不得令亲属互相作证。
近代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继承了这一罗马法传统。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37条、第248条分别规定:任何人知道近亲属伪变造货币之犯行而不告及故意隐匿或使他人隐匿犯重罪之近亲属,均不受处罚。
至1994年《法国刑法典》,此类规定更多更全面。
如第434-11条规定:明知被拘禁或受有罪判决之人有无罪证据但为保护亲属而故意不向官府提出者,均不处罚。
现行《法国刑事诉讼法》还规定:被审问人的近亲属自愿出庭作证时可以不宣誓,不负伪证责任。
二、设立亲属免证制度的必要性———价值的权衡 通常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尤其是父母、子女、配偶等与被告人生活在一起,对于被告人的思想动态、感情变化、行为举止有着较深的了解。
有的犯罪分子在作案后出于对亲属的信任还往往向他们吐露真情以期获得亲属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或者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感情寄托。
这样,亲属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作证的特殊条件,因而只要其愿意作证、如实作证,其证言往往比较具体详细,甚至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目的、动机、犯罪行为过程及结果都一清二楚,具有“准被告人口供”特点。
[2]这对于查明案情、揭露犯罪和证实犯罪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正如美国学者华尔兹所言:“社会期望通过保守秘密来促进某种关系,社会极度重视某些关系,宁愿为捍卫保守秘密的性质,甚至不惜失去与案件结局关系重大的情报。
”[3]我们并不能不择手段地去查明犯罪,有时为了更高的价值,我们应该在不同的价值追求中做出适当的权衡。
亲属免证制度体现了价值追求的对立统一。
法律的价值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它包括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利益、公民的自由等各种价值因素。
法律对价值的选择过程说到底就是人类理性对利益的权衡过程,牺牲较小的、个别的利益乃是为了保全更重大的、基本的利益。
一般认为,刑事诉讼活动主要追求三种价值:实体价值、程序价值、社会价值。
其中实体价值是其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然而并非其唯一的价值追求。
特别是当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社会价值冲突时,要进行代价或成本的耗费和收益的获取的分析。
具体到亲属免证制度而言,就是失去某些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强令亲属证人公开这些信息以求得案件的迅速处理重要,还是不公开这些信息以维护既存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更为重要。
亲属免证制度是对人类爱护亲情之本能的尊重和维护。
亲属之爱是人类一切感情联系的基础,是一切爱的起点,亲情联系是人类最基本的联系,人类在发出这种最本能的爱时通常是不计其他关系和利害或不暇思索也无暇思索。
[4]若法律强制亲属作证,就会把亲属推向极为尴尬的境地:处于亲情关系中的证人面对作证义务和对他人情感的两难困境,很难会有什么两全之策,结果往往是要么宁可违背作证义务拒不出庭,要么极不情愿地出庭,但不陈述实情。
这实际上不仅对证人制度是非常不利的局面,而且会对社会关系的基础造成严重的伤害。
当我们在维护一项社会正义时,应考虑到这同时会不会造成另一种非正义。
证人作证制度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立法者对与此相关的社会利益的重视。
但是作为经过利益权衡的“良法”,在保护知情人对其亲属间关系和谐与司法所需要的提・83・供事实真相的冲突中,认为保护亲人间这种亲情关系比查明案件真相更有价值。
历史上一直以国家主义为中心的法制环境中,此种价值的选择与利益的均衡有着相当的进步意义。
三、对我国亲属免证制度的立法设计之建议(一)我国享有亲属免证权的主体范围对于哪些亲属可以适用免证制度,各国规定各异。
有的侧重于同居关系,有的侧重于血统服制,如美、英两国仅限于配偶,日本刑法规定为配偶、直系亲属、同居的亲属及其配偶,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规定为较宽泛的配偶、五代以内血亲和三代以内姻亲等。
享有免证权的亲属范围在我国理论界大致存在由宽到窄的三种主张:(1)借鉴我国古代的立法,将范围规定在现为或曾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配偶、直系血亲以及旁系三等内的亲属。
这里的亲属包括血亲、姻亲和法律拟制的血亲亲属。
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曾经有婚史的人、曾经长期同居的人等均可有免证权。
(2)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予以确认,即享有拒绝作证权的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3)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已赋予“近亲属”在实体和程序上的法律地位,规定免于作证的权利主体为“近亲属”。
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限定的几种人: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任何立法都离不开国情。
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与国民素质,亲属间免证的范围不宜过大,否则将有碍于侦查的进行和对犯罪的打击;也不宜过小,否则难以起到保护亲情的目的。
笔者认为,应限定在“祖父母、父母、子女、配偶(包括已离异的)和与之共同生活的兄弟姐妹”之间。
上述范围的亲属与被告人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有较为深厚的亲情,若强迫其作证势必极大地损害亲情。
法律可以规定只要他们不表示放弃此项权利,仅以其亲属身份为抗辩理由就可以享有免证特权,即所谓“绝对免证”。
另外还应规定旁系三代以内的亲属如除亲属身分外还有其他特殊理由,如被告与自己长期生活、自己需要并长期接受被告人的照顾或赡养等,也可以向法庭申请免证,即所谓“相对免证”。
(二)我国亲属享有免证权的免证范围1.免证权适用的罪行范围各国以及我国均将危害国家安全类的犯罪排除在亲属免证的适用范围之外,在刑法分则中的几类犯罪中,危害国家安全罪是侵害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行为,较之侵害其他客体的犯罪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此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无疑要彻底贯彻刑罚的职能和任务,因而谈不上有免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