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2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摘要:证据开示制度是英美法系对抗制刑事诉讼的产物,但由于我国刑事诉讼部分引入了对抗式庭审机制,因此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成为客观必然。
虽然我国的刑事诉讼中也有一些类似证据开示的规定,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庭审控辩对抗式相配套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并没有建立,因此,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从控辩双方在证据开示中的义务,证据开示的范围,庭前证据开示的程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构意见。
关键词:证据开示;刑事诉讼;义务;范围;程序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1证据开示是一个来源于英美法系的概念,又常译为证据展示、证据披露等。
根据《布莱克法律辞典》的解释,“证据开示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作准备。
”因此,刑事诉讼当中的证据开示主要是指控辩双方在开庭审判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将各自掌握和控制的诉讼证据和有关资料让对方知悉的制度。
它是审前证据信息交流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实质在于庭审前控辩双方相互交流案件证据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控辩双方在审前的证据知悉权,而且影响到审判程序本身能否公正、高效的进行以及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
一、庭审前证据开示问题的不足我国目前对于庭审前证据开示的问题已经有所规定。
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庭审控辩对抗式相配套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并没有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庭审方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吸收了对抗制的许多因素,其中法院的庭前审查由实质审查转变为形式审查,检察官不再向法院移送全部卷宗,而只是移送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主要证据复印件和照片等。
这样,辩护律师通过法院得到的证据就很有限,其知悉权不能完全保障。
而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有阅卷权,但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出于对抗制诉讼模式的需要通常排斥辩护律师到检察院阅卷,结果辩护律师只能在法院十分有限地了解检察官所掌握的证据,从而影响其辩护权的行使,进而影响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
李彦豹;翁太罗
【期刊名称】《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7)003
【摘要】证据开示是掌握证据材料的控辨双方在法院庭审之前,按照一定的规则或命令,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本方掌握的证据材料让对方知悉的制度。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开示制度虽有设置,但不够明确和完善。
我国应明确建立并完善控辩双方的证据直接开示制度;证据开示应适格适度;辩护方应同控诉方一样负证据开示义务;证据开示应有保障性措施。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李彦豹;翁太罗
【作者单位】山西省第二人民警察学校,山西太原030006;三晋律师事务所,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2
【相关文献】
1.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困境与出路——从案卷移送制度、证据开示主体的角度分析
2.试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建构
3.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完善
4.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与阅卷制度比较研究——兼谈我国阅卷制度的构建
5.浅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之完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61 June2019(B)总第461期2019年6月(中)摘要本文将以我国现有的证据开示制度类似规定的立法现状及问题为出发点,在借鉴域外成熟的证据开示制度和当事人主义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基础上,对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引入、构建证据开示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证据开示现状证据交换引入构建On the Evidence Discovery System in Criminal Litigation //Liu Yi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legislative stipulations similar to the evidence discovery system, and based on referring to foreign mature evidence discovery sys-tems and the adversary system,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vi-dence discovery system in China's criminal litigation,in order to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riminal litiga-tion mode.Key words evidence discovery;current situation;exchange of ev-idence;introduction;construction1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开示制度的分析与研究证据开示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在长期的刑事诉讼实践中发展并实行的一项专门制度,其被认为是当事人主义或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制度,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保护被告人的辩护权,同时为控辩双方在庭审前充分搜集证据、了解案件事实、把握案件真相、更好地进行庭前准备赢得时间,从而保证庭审的顺利和判决的公平公正。
证据开示制度证据开示制度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在向法庭提交证据材料的同时,还需向对方当事人公开证据内容和材料的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
证据开示制度的实施可分为自动开示和申请开示两种形式。
自动开示是指法庭在诉讼开始时即要求当事人提交双方的证据材料,并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及时公开,使双方能够预先知晓对方当事人拥有哪些证据。
申请开示则是指当事人在特定诉讼阶段主动向法庭提出要求对方当事人开示证据的申请,法庭会依据情况判定是否允许开示。
证据开示制度的实施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能帮助双方当事人及时了解对方的证据情况,减少因证据不清晰或者隐瞒证据而产生的误解和争议,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其次,证据开示制度可以增加诉讼公正性和透明度。
双方当事人公开证据内容和材料,使诉讼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公众监督司法活动,并提高审判结果的公信力。
最后,证据开示制度可以提高诉讼效率。
双方当事人在了解对方证据的基础上,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准备辩论材料、调整案件策略,从而缩短诉讼时间,提高司法效率。
然而,证据开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如果双方当事人证据开示不充分或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对方当事人缺乏准备时间或信息不对称,影响案件公正审理。
其次,证据开示制度的实施需要法庭具备一定的审查和管理能力,以确保开示的证据内容合法、合规,且不泄露双方的商业秘密。
最后,证据开示制度可能会增加诉讼成本和延长诉讼时间,尤其是在涉及大量复杂证据的案件中,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资源来准备和审查证据材料。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在证据开示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制定具体的规则和流程,明确双方当事人的义务和权利,加强法庭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滥用开示制度和信息泄露,同时提供一种补救机制,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证据开示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诉讼制度,其实施有助于提高诉讼公正性、透明度和效率,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然而,证据开示制度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需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浅议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关键词]证据开示;制度;考察一、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意义证据开示是指刑事诉讼中,在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相互展示自己的证据信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公判做准备的一种审前机制。
这种制度起源于以“对抗主义模式”为基础的英美法系国家,在战后得到了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
其借鉴比较成功的是意大利和日本。
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由于公诉机关以国家为后盾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所以检察机关很容易掌握关于罪行的大量证据,另控辩双方力量悬殊,使辩方处于劣势的地位。
而通过证据开示制度将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这种意义上来讲,证据开示制度使辩方可以得到控方掌握的证据和信息,实现诉讼平等原则。
不仅如此,通过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控辩双方明确双方争论的焦点,有助于法官及时迅速的把握案情,更大可能的还原事件真相,是审判质量的另一个保障。
另外,证据开示适度还更大程度的避免了控诉方的“偷袭”使辩方措手不及,不但造成公诉效率的低下也不利于保障被告人的权利。
所以说,对抗模式下的证据开示制度对保障刑事诉讼的效率性与公正性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在历经修改之后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体上在庭审上导入了不少关于对抗模式的条款,使我们彻底改变原来的公诉模式(学术上通说认为我们和日本一样,属于混合模式)。
另外在具体程序上,特别是在律师提前介入诉讼的程序上有了很重大的变革。
但是要看到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在这里只从我们议论的主题证据开示来考察。
首先,我国关于证据开示制度的法律规范并不明确,或者说我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如果说我国存在着证据开示制度的话,可能是集中在《刑事诉讼法》的38条来讲的。
伴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刑诉法规定的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阅卷范围由原来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扩大到“案件材料”。
这样,通过刑诉法38条的解释就可以认为,38条可以承担证据开示义务的功能似乎就没有必要在单独的设置证据开示制度了。
证据开示制度文章一开始,让我们先来谈一下什么是证据开示制度。
证据开示是指审判过程中由当事人或任何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一种请求,要求一方所拥有的另一方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利。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并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
证据开示制度的引入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方当事人能提前了解对方所拥有的有利证据,那么他们在准备自己的证据时就可以更加有效率和精准。
同时,当事人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避免对方企图隐藏有利证据而陷入不利地位。
国家对证据开示制度也采取了有力措施。
例如,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及时向对方展示具有证明力的证据,以辅助诉讼过程中的事实认定。
另外,司法机关在审判过程中也有义务要求当事人提供对对方有利的证据,以免当事人因蒙蔽有利证据而做出错误的判决。
此外,证据开示的原则也有很多。
首先,它要求开示的证据必须是有利的,这涉及到重要的法律责任;其次,开示的证据必须真实可靠,而且应该能够支撑诉讼或行政许可程序的判决;再次,开示的证据应该包括被诉方和原告方的,所有涉及到的证据都应公开;最后,收集开示证据时,应合理公平。
尽管证据开示制度有许多优点,但是它也可能带来一些后果。
首先,它可能造成证据失真和被滥用,因为当事人企图用有利的证据维护自己的利益;其次,它可能导致司法机关准备证据的效率降低,从而导致拖延诉讼的时间。
本文介绍了证据开示制度的一般原则和实施及后果,并强调了它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迅速,需要更加有效的司法制度,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证据开示制度的实施,确保社会秩序和当事人的权利得以充分保护。
本文通过对证据开示制度的介绍,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司法制度的重要性。
只有把握证据开示制度并做好实施,才能保证道德和司法制度的公平性,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论述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及其完善摘要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司法公正的正确体现,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与实施,是提高诉讼效率的有效途径,加强了律师对刑事证据的了解,改善了诉讼效率。
我国刑事诉讼是追求案件本身的客观真相为主的,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环境下的司法体系来说,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影响力十分巨大。
但是目前来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证据开示在刑事案件中很少采用,对刑事诉讼的正确判断提出了要求和发展障碍,本文中在介绍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观念与概念过程中,针对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建议,为未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完善建议一、刑事证据开示的概念证据开示是源于英美法系的一个概念,是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程序中一个重要的制度。
在我国的诉讼理论中,又被称为“证据展示”,“证据告知”,“证据先悉”,“证据公开”或“证据发现”。
根据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证据开示:“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
”美国刑事诉讼法学家大卫·鲍尔说:“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作为一种搜集证据的方法,是审判前在控诉方与辩护方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
综上所述,所谓的刑事证据开示,就是进行相关证据与信息的收集方式。
具体内容为,在对刑事案件进行庭审调查之前,无论是控诉方还是辩护方都可以根据相关程序以及方式,公开自己所掌握的证据或者是材料,与对方进行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能够获取更多有关案件信息材料的诉讼活动。
刑事证据开示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就是控诉方以及辩护方以及经获得的相关证据或者是在进行诉讼的时候已经使用过的材料信息。
主要包括:已经得到结果的勘验报告、鉴定结果、检查报告,拟传唤出庭的那些已经接受调查的证人的名字以及相关信息,还有已经收集到的物证等。
第二、就是与案件有关的各类信息。
在美国的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中就规定,在进行证据开示的过程中,如果辩护方要想证明自己并没有出现在犯罪现场,就要通过书面的形式在法律规定期限内通知检察官,同时要清楚地说明自己在犯罪发生时身在哪里,还要将能够证明自己所说情况是否属实的证人的名字以及联系方式等情况告知检察官。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引言证据开示制度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被告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证据开示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机关在起诉前、公开庭审等阶段,应向辩护人、被告提供其所掌握的与本案有关的证据信息。
这一制度旨在保护被告的权利,提高诉讼公正性,有利于刑事案件的准确审理。
二、证据开示制度的法律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起诉前应当予以证据开示,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公诉机关应当进行证据开示的义务。
三、证据开示制度的功能1. 提供信息平等证据开示制度的核心目的之一是确保辩护人和被告能够获得与案件相关的全部证据信息。
这样一来,在辩护阶段,辩护人和被告将能够以等同的信息基础进行辩护,保证了诉讼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2. 保障被告的合法权益通过证据开示制度,被告能够充分了解控辩双方的证据,有效行使自己的辩护权利。
被告在知情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合适的辩护策略,提供有效的辩护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公正的判决。
3. 促进案件审理效率证据开示制度能够在辩护阶段充分揭示证据,使案件审理更加高效。
被告在掌握证据后,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辩护,减少庭审时间和诉讼程序,有助于加快案件审理进度。
4. 防止假证等违法行为证据开示制度对于防止假证等违法行为具有约束力。
如果控辩双方都能获得对方的证据信息,便能够互相监督,减少虚假证据的出现,保护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证据开示制度的适用范围正如刑事诉讼法第三百五十四条所规定的,证据开示制度并非适用于一切刑事案件,而是在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和限制。
具体适用范围如下:1. 民事附带刑事案件在民事案件中,当发生民事附带刑事案件时,证据开示制度同样适用。
例如,发生交通事故后,涉嫌交通肇事罪的被告在刑事诉讼阶段,有权知晓事故现场勘验报告、交警调查取证记录等证据。
论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概述证据开示(Discovery或Disclosure)这一概念起源于英美法系,是指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在正式开庭前相互了解对方掌握的证据材料和案情,明确案件争点,确保庭审有效进行的制度。
《布莱克法律辞典》将证据开示定义为“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揭露和开示原先隐藏起来的。
”在司法实践中,证据开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控诉方和辩护方在审判前依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相互开示自己掌握的案卷材料的活动。
二、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思考(一)我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证据开示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已认识到这一制度对刑事诉讼的积极意义,可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刑事证据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只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一些控辩双方在开庭前双方互相了解案情的途径,因而其在我国的建立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由于我国没有确立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庭审中的证据突袭经常会导致开庭的无限期中断,造成被告人的超期羁押问题,不利于对被告人及嫌疑人的人权的保障。
而且,在目前的刑事审判中,律师与检察机关并不是出于地位相等的位置,检察机关掌握着大量的证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律师往往出于不利的地位,律师由于不知道检察机关将以何证据指控其当事人,不能及时收集其他相反证据、不能提出有效的辩护,这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是极大的侵犯,是对司法公正的损害。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引进外国法律发展成熟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同时适应我国法律制度的具体国情,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证据开示规则。
(二)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1.《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1996年修订了《刑事诉讼法》,引进了对抗式的庭审模式,全面的改革了刑事诉讼制度。
因此,引进证据开示制度就成为必然要求。
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设立了一些类似于证据开示的规定,但是与对抗制配套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并没有建立。
其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类似于证据开示制度的规定:(1)在侦查阶段,《刑事诉讼法》第96条第2款规定:受委托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探讨作者:薛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0期摘要证据开示制度是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产物,是其诉讼程序中的重要一环。
在不实行卷宗材料移送以及采用控辩两方举证的诉讼模式的国家中,该项制度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我国的立法现状、现存法律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等各个角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司法实践对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需要都是十分迫切的,在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既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又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的。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机制冲突的解决、有利于实体公正的实现、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更加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证据开示刑事诉讼程序司法公正诉讼效率作者简介:薛津,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7-040-02一、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修改以前,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为职权主义。
在此前提之下,检察机关起诉案件时,需要将卷宗材料全部移送至法院。
在开庭之前,法官已经全面了解了案件的证据材料。
同时,律师通过阅卷权的行使也掌握了公诉方的证据情况。
但随着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修订,控辩式的审判模式被我国刑诉诉讼程序所采纳。
此时的刑事诉讼法要求公诉机关在将案件起诉到法院的过程中,只能移送起诉书、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
这样,法官在庭审之前只进行程序性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为防止法官形成审前预断、实现庭审实质化审查而并非走过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样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律师的阅卷权。
尽管之后出台的新《律师法》赋予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查阅、摘抄和复印与案件有关的案卷材料、在审判阶段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卷有关的所有材料的权利,但在司法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阻力。
这使得控诉一方与辩护一方的职能发挥出现了严重失衡。
证据开示制度1. 引言证据是法律程序中的关键要素,它扮演着确保案件公正和真实的角色。
为了确保当事人在法庭上的权益得到保障,许多司法制度都引入了证据开示制度。
本文将介绍证据开示制度的定义、作用以及在不同司法体系中的具体运作方式。
2. 证据开示制度的定义及作用证据开示制度是指在诉讼程序中,当事人有权获得其对手方的案件相关证据的提供。
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当事人在法庭上进行有效辩护,并强调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证据开示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关键作用:2.1 保障当事人权益证据开示制度确保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当事人有权了解和审查与案件相关的证据,从而能够更好地为自己辩护和应对对方的指控。
2.2 促进案件调查与审理的公正通过证据开示制度,当事人有机会揭示出对案件真相有重要意义的证据,有助于减少不公正和偏见的发生,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2.3 降低诉讼成本和时间证据开示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当事人为收集证据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当事人可以直接获取对方提供的证据,避免了重复工作和减少了无谓的争议。
3. 不同司法体系中的证据开示制度在不同的司法体系中,证据开示制度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司法体系中的证据开示制度:3.1 大陆法系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强调公正和公平原则。
原则上,当事人有权获得与案件有关的全部证据,而非交由法庭来决定证据需要开示的范围。
法官在法庭上起到监督和保护证据开示的作用。
3.2 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如英国、美国)的证据开示制度主要依靠当事人自己来申请证据开示。
当事人需要提出书面申请,陈述其理由和需要开示的证据,由法庭来决定是否允许。
英美法系强调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权,同时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3.3 混合法系一些国家的司法体系则采用混合法系,结合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特点。
例如加拿大,在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可以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对方开示证据,而在民事诉讼中,法庭则更加自由地决定是否允许证据开示。
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证据开示已成为刑事诉讼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本文在概述证据开示制度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中有关证据开示制度的状况,结合司法实践,提出了构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初步设想。
论文关键词:证据开示刑事诉讼构建证据开示是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和制度。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引进了对抗式庭审机制,但相关的制度建设尚未跟上改革的步伐,其中之一便是证据开示制度。
修订后的(律师法)建立了一种控方向辩方单向开示的证据制度。
但是该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众多困难,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证据开示制度概述证据开示,是在对抗制或是具有对抗制因素的诉讼形式下,控辩双方在庭审前或庭审经过中互相获取证据、信息的一种程序设置,是一种证据知悉制度。
证据开示制度最早出现于英国,在美国发展地最为完善。
该制度旨在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武装和对抗,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最终在刑事诉讼中实现保护人权的目的。
二、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与分析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建立了类似当事人主义对抗式的庭审形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经过中证据信息的沟通分为三个阶段,详细法条有:〔1〕侦查阶段,(刑事诉讼法)第96条第2款,第121条;(2)审查起诉阶段,(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1款;(3)审讯阶段,(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2款。
以上法条就证据信息沟通和辩护方的阅卷权作了规定,但缺陷照旧明显:律师在侦查程序中接触不到任何檀卷材料,在审查起诉阶段阅卷权范围过窄,相关概念不明确等等。
新(律师法)第34条规定将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阅卷的范围扩展至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檀卷材料,在审讯阶段阅卷的范围扩展至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包括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书证、物证等侦控机关采集的所有证据材料都必须向辩护律师提供。
浅析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阅卷式证据展示制度作者:董志刚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7期摘要一直以来,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辩护人通过阅卷的方式,知悉案件证据及相关信息。
辩护方的证据知悉权是辩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辩护方能够在法院审判开始前充分了解到控诉方所掌握的案件证据以及其他材料。
为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保障其辩护权的顺利行使,我国不仅在《刑事诉讼法》中赋予辩护方阅卷权以知悉控诉方掌握的证据及其他相关材料,而且通过吸收借鉴英美法系中的经验来不断补充和完善,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和缺陷。
本文通过对我国阅卷式证据展示制度进行简单分析并指出问题,同时对完善我国的证据展示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证据展示制度控辩平等证据开示作者简介:董志刚,青岛大学2012级诉讼法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049-02刑事诉讼的证据知悉权,是指庭前获悉对方所掌握的证据材料的权利。
而控辩双方在庭前准备中、审判开始前互相展示证据以及其他案件材料,是公平审判的基本要求。
将证据通过公开的方式予以展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抗制诉讼对案件“客观真实”追求的缺陷,使控辩双方能够在实质意义上平等对抗;在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构造之下,法院在庭前程序开展实质性的审查工作,要求公诉机关在提起刑事诉讼诉讼时提交其控制的所有案卷材料。
辩护律师在不受妨碍的前提下就有到法院查阅全部案卷材料即可满足其知悉案件信息的权利。
一、证据展示制度的法理分析虽然不同的国家在审前程序中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证据展示,但其制度设立都体现了各国对控辩平等原则的追求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的保障。
英美法系国家为防止“证据突袭”和“司法竞技”,保证辩护一方的诉讼主体地位,设立证据开示制度,以减少控辩双方不必要的对抗;大陆法系国家采取职权主义诉讼模式通过阅卷制度的贯彻加强辩方的权利保护,也是控辩对等原则的突出体现。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一)
摘要:证据开示制度是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它是当事人主义或类当事人主义在诉讼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制度,证据开示制度的主旨是使诉讼当事人能够在庭审之前得到与案件有关的必要的证据信息,为诉讼做必要准备。
证据开示制度给予当事人双方平等的收集、掌握证据的机会,促进发现事实真相。
同时也提高了诉讼效率,减少了庭审举证、质证的繁琐过程,减少了庭审的时间,以达到保证诉讼的公平与效率的目的。
本文中,笔者就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开示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谈几点个人意见。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据开示被告人
一、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概念及意义
1、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
证据开示最早起源于16世纪末期的英国,19世纪英国在民事诉讼改革中形成。
1938年美国确立了一项法定证据开示程序后,证据开示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诉讼法和证据法之中。
2、证据开示的概念
证据开示的基本涵义是指庭审调查前诉讼双方当事人从对方或第三方处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和收集证据的程序,它是一种庭前的程序和机制,是诉讼一方在庭审前获取另一方与案件有关事实和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的诉讼制度。
3、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及意义
证据开示制度作为准备程序的一部分,之所以既能促进发现真实案情,又能保证庭审活动集中、顺畅的进行,主要是因为现今诉讼活动的特征所决定。
在现今诉讼活动中,对抗性是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对抗性特征导致了诉讼双方为达到诉讼目的的相互采用各种竞技手段,在诉讼中,诉讼双方都尽可能的搜集、使用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同时诉讼双方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获知对方已掌握的各种证据信息,借以达到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和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
诉讼双方的这种对抗性使诉讼双方必须在庭前严格保守自己已知悉的案件信息,以避免自己所知悉的案件信息被诉讼对方获知。
鉴于这种对抗制度将导致诉讼双方交换证据的困难,诉讼中的证据开示问题,也就随之突出出来。
为保证法律的公正,提高诉讼的效办,就必须制定专门的证据开示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般来说,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主要有:1、确立诉讼双方争议的事实,找出争议焦点;2、取得与案情有关的必要的证据信息;3、为庭审作必要的准备,获取一些庭审中可能难以取得的相关信息,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意义就是为了达到证据开示的目的,以保证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
我国在1996年对《刑事诉讼法》作了较大的修改,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开示做出了部分规定,与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相比,在证据开示问题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这些规定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它在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范围、内容和证据开示主体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些规定与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
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对证据开示范围做出了下列规定:
1、在侦查阶段,《刑事诉讼法》第96条第2款规定:“受委托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这时证据开示的范围仅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2、在审查起诉阶段,《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1款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鉴定材料”。
证据开示的范围仅限于诉讼文书和技术鉴定材料。
3、在审判阶段,《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2款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
以上《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开示的规定,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适应了刑事诉讼的要求,但这一以递进方式作出的证据开示规定,并不能真实的实现证据开示的目的,尚不能称其为完全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能适应现今刑事诉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几点看法
1、证据开示的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辩护方了解案件的全部事实。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0条第1款的规定,检察机关在提起诉讼时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主要有:起诉书、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
因此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移送的证据材料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只有对定案具有关键意义并为人民法院审理所需要的少量证据,从而致使辩护人在人民法院仅能见到主要犯罪证据复印件,无法获得指控犯罪的全部事实材料。
这些证据是否能反映出案件的全部事实,将对辩护方的辩护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辩护方在开庭前是否能见到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上所列举的证据和证人证言,《刑事诉讼法》并未作出规定,这人导致控方在庭审中始终牌有利地位,也会相对削弱了被告人的辩护权利,不能体现控辩双方的平等地位。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向人民法院移送的应是与案件有关的全部证据。
不仅包括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还应移送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材料,因为检察机关的职责不仅是代表国家机关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它还具有维护法律公正的责任。
而这一责任又要求检察机关在收集不利于被告人证据的同时,也要收集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
如果检察机关仅向人民法院移送那些对定案具有关键意义的证据,而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不予移送,就难以对被告人做出一个客观公的判决,也无法保证法律的公正。
2、证据开示的范围不明确。
《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人在审判阶段可以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但该法律规定过于模糊:“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包括哪些,是案件的全部证据材料还是部分证据材料,是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材料还是应该包括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材料。
对此法律未做明确的规定。
而证据开示的范围不明确必将导致辩护方在辩护时产生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刑事诉讼辩护中,辩护律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侦查机关所猎取的证据材料,而辩护律师在庭审前只有通过行使阅卷权才能猎取相关的证据材料。
如果不将证据开示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将严重的影响辩护律师的阅卷权,将不利辩护律师作用的发挥,不能体现新刑诉法关于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立法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