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圈
- 格式:pptx
- 大小:439.61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
本期专题为您比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经济圈基本情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所属地区:中国华南面积:5.6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汕头。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行政区类别:经济区所属地区:华东地区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下的30个城市。
地位: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方言: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闽南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行政区类别:经济合作区域所属地区:中国华北,环渤海地区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地位: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方言: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珠三角VS长三角VS京津冀一、产业结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
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
“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
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
“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
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
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中国四大经济圈
2012年“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即在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打造中国第四个经济圈)。
⑴“西三角经济圈”与其它三个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位于内陆地区)
⑵“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①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
②劳动力廉价且丰富。
③农业基础较好。
④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⑤享有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
⑥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三大经济圈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3. 理解中国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知识点一: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1. 介绍东部沿海经济圈的概念和范围。
东部沿海经济圈是指中国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辽东半岛为核心,向外扩展至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一片经济活跃地区。
2. 了解东部沿海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1)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世界主要海洋航运通道,便捷的水陆交通网,方便的对外贸易。
(2)资源禀赋丰富:丰富的海洋资源、煤炭资源和自然港湾资源等。
(3)开放条件好:国际间经济、科技、文化交往频繁,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
3. 分析东部沿海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1)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沿海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富创造的空间。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3)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通过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知识点二:长江中游经济圈1. 介绍长江中游经济圈的概念和范围。
长江中游经济圈是指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核心,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一个经济区域。
2. 了解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1)丰富的水资源:长江是中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中游地区拥有较大的农田面积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3)交通便利:长江中游地区交通发达,有着较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
3. 分析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1)丰富的农产品供给:中游地区农业发达,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中国8大经济圈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
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
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
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
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
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
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
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
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及其发展前景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
在中国,具有这种意义的城市经济圈,主要有三个: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经济圈。
就其发展前景来看,未来5-7年中国三大经济圈都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它们对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大。
同时,三大经济圈之间也将展开以资本和人才为重点的新一轮争夺战。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经济重心区是由北向南变迁,那么,以后的20年将可能逆转为由南向北的波浪式演进。
可以预期,21世纪头十年或再长一点,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北经济圈,有希望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未来中国的第三个高增长区。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
所谓重心区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就像生命体的“心脏”一样;所谓增长极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可以比作是机械运动中的“发动机”。
在中国,具有“重心区”和“增长极”意义的城市经济圈,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现在通常认为,有三大城市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
经济学意义的“城市经济圈”从现有文献看,人们一般把若干密集城市构成的经济区域,称为“城市经济圈”,或“城市经济群”、“城市经济带”。
应该说,这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它们分别反映了密集的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形态:一种是环状的;一种是(散)点状的;一种是带状的。
然而,从经济关系比较,“城市经济圈”最具有经济学意义。
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圈”可以定义为,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
由此,我们给出“城市经济圈”的三大要件或特征:第一,有一个首位度较高的城市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