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外国古代雕塑
- 格式:ppt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18
外国古代雕塑外国雕塑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作品极其丰富、题材内容广泛、形式风格多种多样。
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外国古代雕塑艺术,包括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出现了以埃及雕塑、希腊雕刻、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为代表的外国著名雕刻艺术。
这些亚非欧三大洲主要文明古国的优秀作品,一直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的魂宝。
外国最早的雕塑是在人类为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生产力极低的劳动工具--石器工具的同时创造的雕塑艺术《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作品产生于2.5万年前,这类雕塑体积小,供原始人随身携带,它们看来像是原始部落神圣的生育神,曾在欧洲流传了很长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开始后,人类被迫放弃狩猎成为牧人、农民,各种手工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此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为满足宗教需要,雕刻家们雕刻了许多巨大的石雕头像。
而古代埃及雕刻家也开始了他们的创作,并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古埃及,在雕塑艺术上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
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王国建立,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国王法老掌握军政大权。
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
从古王朝(公元前4000-3000年)到中王朝(公元前3000-2000年)、新王朝的漫长岁月中,古埃及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美术家墨守陈规,在圆雕中严格地遵守“正面规”,不论人物站着还是坐着,人体都处在静止中,而且面部表情总是庄严平静地对着观众。
西方最著名的十四座雕像,值得一观《自杀的高卢人》希腊化时期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在小亚细亚柏加马王国。
在公元前241——197年间击退了高卢人的猛烈进攻,为此,柏加马王国建立了卫城,并在广场上建立了胜利纪念碑性雕塑群像。
《自杀的高卢人》是其中的作品。
作品表现被打败的高卢人首领,为了不作敌方阶下囚而受辱,勇敢而坚定地杀死爱妻之后自杀。
这是一座震撼人心的悲剧性雕像。
雕刻家着意刻画自杀时的紧张瞬间,群雕采用各种对比的手法塑造形象,立与垂下、生与死、动与静、形体的仰与俯、正与侧转,构成了一座三度空间四面观赏的组合雕塑形式,成为后来广场雕塑像的范本。
《门考拉夫妇立像》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
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
《雅典娜神像》(作者:菲狄亚斯)雅典娜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
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
这里介绍的是大理石小型摹制品。
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女性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大卫》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古希腊雕塑赏析希腊人称女像为“科拉多〞,男像为“库罗斯〞,雕像初成时同所有的希腊雕刻原作—样,当初都饰有各种艳丽的颜色。
经过岁月的冲刷,存世的青铜、云石像才呈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朴沉静的韵味。
这尊"少女像"〔约公元前500年〕衣着十分华美,仿佛是贴身的毛衣紧紧地束着腰肢,呈现出躯干的轮廓,外加一条质地不同的宽松长衫。
密集的衣纹露出清晰的明暗转换,使雕像的光影关系十分丰富。
她有一头梳理得十分开散的秀发,表情也比“古风式微笑〞更加含蓄,婷婷玉立,妩媚动人。
"里亚切青铜雕像"〔公元前506年〕,是近代的考古发现。
从它可见古希腊艺术家在人体塑造,特别是肌肉刻画方面的高超技巧。
青铜武士身姿健美,肌肉兴旺,血管和青筋都清晰地表现了出来,此外,还使用了象牙、琥珀等混合材料,可见铸造工艺之精细。
赛东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
他是宙斯(众神之主)和哈得斯(冥神)的兄弟,手持三叉戟,驱着金鬃铜蹄白马驾驭的黄金战车巡弋海域。
1928年人们在优卑亚岛附近的海底找到了一尊"波赛东"〔公元前460年〕青铜原作雕像。
他两脚分立,双手开,一手似执戟作投掷状,这尊“开放型〞圆雕完美地解决了重波心问题,显示出藐视—切的威严气概。
"掷铁饼者"〔公元前450年〕是古典初期希腊著名雕刻家米隆的作品复制件,原作己失,存世有好几件罗马时代的复制品,均被公认为比拟接近原作。
艺术家的这件名作创造了出色的典,它告诉人们选择表现运动中人物姿态的关健,在于表现出从这一姿式向另一姿式过渡高潮前的瞬间。
这凝练的瞬间能启发人联想到从投掷铁饼的甩罢动作到铁饼出手时一系列飞旋集聚的动作。
米隆将运发动后举上甩的右臂与紧得崩成弓状的背、腰及腿部,还有作为重心落点的右脚跟组成一个积极的动力面。
相比照拟松弛、舒展的下垂左手、收缩的腹部及左脚与之形成对照,在力度上整体到达一种平衡。
令人惊奇的是,如此剧烈的运动瞬间,脸部却保持着异常的安祥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