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雕塑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9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展开全文中国一直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石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现都集聚在中国古代博物馆,这里展现的古代石雕上起战国、下至明代,每一个石雕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每一座石雕精品都是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1、陶俑(西汉)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它们是将泥捏成的人体然后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上图中的陶俑雕塑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是为两个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
陶俑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又韵味。
2、陶狗(东汉)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鄂长,身躯肥硕,四肢粗壮。
尾巴上卷。
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头身分塑,套合成形。
这只陶狗整体雕塑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
3、抚琴佣(东汉)这座佣为汉墓出土,是一座艺术性很高的东汉音乐佣,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画得惟妙惟俏,极其传神。
4、佛石像(北齐)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作品雕刻精美,雕刻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5、刘氏家族造思惟菩萨白石像(北齐)1954年曲阳修得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借展。
此像底座内容最为繁复,基座为长方形,四面浮雕图案,满刻佛像、伎乐、神王、供养人、化生童子等。
正面图案分为三层:上层雕力士像,浅刻飞天、化生童子和莲花博山香炉;中层中间雕有两力士托座,两侧有三组施舍图案;下层雕护法双狮,相向而立,左前肢向前伸出。
中国史前至清代以可塑或可雕刻的材料制成具有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作品。
圆雕与浮雕是其主要形式,此外尚有透雕、线刻等。
依材料可分为泥塑、陶塑、瓷塑、木雕、玉雕、石刻、砖雕、骨牙雕刻、竹雕、金属铸像等众多品种;按用途大致可区分成纪念性雕塑、工艺装饰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宗教造像、案头雕塑等不同门类。
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非常发达,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雕塑领域有着辉煌的建树。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雕刻艺术品,如河北兴隆县的一处洞穴堆积中,曾出土两截刻划着复线水波纹及斜格纹的鹿角化石,刻纹清晰优美,经测定距今13000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雕艺术的珍贵实例。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陶塑与泥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雕塑品种,此外还有玉雕、骨牙雕、木雕等品种。
陶塑与泥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塑以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出土的陶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人头、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为代表,造型比较拙稚。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其中不乏优秀遗例。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天水柴家坪与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仰韶文化浮雕陶人面、传甘肃东乡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头形陶器盖,皆是各具特色的人像陶塑佳作。
辽宁喀左东山嘴与建平牛河梁遗址,相继出土小型陶塑孕妇像及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附近还发现形体更大的女性陶像残块。
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
在动物雕塑方面,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鹰形陶鼎、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型与狗型陶鬶、江苏吴江梅堰出土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皆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工艺雕塑开商周鸟兽形铜尊卣造型之先河。
此外湖北天门邓家湾与黑龙江宁安莺歌岭等地出土的陶塑狗、象、猴、鸟、猪、熊等小动物,形象活泼,特征鲜明,体现了各地先民在捕捉动物神态方面的才能。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包括了多个时期和不同的艺术流派。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古代雕塑风格:
1. 六朝风格:六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的雕塑以精细、细腻而著称。
此时期的雕塑作品多为人物形象,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常见的作品有佛像、道教神像以及皇帝、文人等的塑像。
2. 唐代风格: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的雕塑在艺术造型上更加大胆和丰富多样。
唐代雕塑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形象庄严肃穆,线条流畅,注重表现人物的力量感和气势。
3. 宋代风格: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雕塑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
宋代的佛教雕塑更加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力求表现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
4. 元代风格: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雕塑受到蒙古族、西亚和波斯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元代雕塑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形象丰满,装饰华丽,富有宗教神秘感。
5. 明代风格: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雕塑作品注重写实和细腻的表现,追求形象的生动和立体感。
明代佛教雕塑多采用木材作为材料,形象活泼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和平和感。
这些古代雕塑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点。
每个时期的雕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之一就是雕塑艺术的辉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窗口。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特点和贡献。
一、先秦时期的雕塑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墓葬中,以石雕和陶俑为主。
先秦时期的石雕大多用于墓葬的装饰,其造型栩栩如生,以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的形象为主题。
同时,陶俑作为丧葬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俑以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的形象为主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艺术家们对细节的精心刻画。
二、汉唐时期的雕塑艺术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雕塑艺术经历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出技术的成熟和艺术的独特。
汉唐时期的石刻雕塑以佛教石窟和石碑为代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中的石刻壁画和雕塑形象丰富多彩,富有生动感和艺术性。
同时,石碑也成为这个时期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以碑文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雕塑艺术逐渐与建筑和绘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的佛像雕塑以金铜为材料,形象庄重、肢体柔和。
元代的佛教石窟由于西域文化的影响,雕塑形象更加精细而飘逸。
明代的陶瓷雕塑以青花和五彩瓷为代表,富丽堂皇,细腻典雅。
清代的雕塑则延续了宋元明时期的传统,以实用为主,注重形象的真实和技术的精湛。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贡献。
从先秦时期的石雕和陶俑,到汉唐时期的石窟和石碑,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和陶瓷雕塑,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华,同时也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彼此交流、融合,有力地增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晚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千米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
尔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续有雕造,唐朝贞观至天宝年间(627~756)此处造像活动又曾十分兴盛。
北朝石窟造像在保留下来的石窟雕塑作品中,当属莫高窟十六国洞窟的雕塑和甘肃炳灵寺石窟(永靖县西北,刘家峡上游)169窟西秦建弘元年(420)的雕塑为最先,这些泥塑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技法反映出西域传来的影响。
南朝石兽就其形式来讲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
尤可注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以上述到古代波斯的雕刻。
这种形式虽然后代再也不有,但擅长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宏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朝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
青瓷烧造技术有很大提高,墓中主要殉葬品已用青瓷代替了陶器。
青瓷以浙江越窑质量最高,胎质致密,釉色均匀。
器物类型除生活用具外,鸡首壶、莲花尊、谷仓罐等具有时期特征。
南京东吴墓出土人物堆塑缺罐造型结构复杂,并出现坐佛形象,尤可注意。
莲花尊通体选取取莲花为造型手腕,以直径不一的仰覆莲瓣构造型体,厚重而饱满,淡雅光亮的釉色增加了器物的高雅。
北方青瓷烧制不如南方,出现酱褐釉、黄釉磁器。
北齐墓出土的典釉乐舞扁壶,壶体塑造出多人组成的胡人乐舞,场面欢快而有运动感,再现了胡旋舞的风貌。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雕塑名家古阳洞,是龙门较早开凿的一个洞窟,它不同于宾阳(中)洞,由皇室集中设计,统一施工完成,而是由贵族达官们别离具名出资陆续雕造而成的。
进深米,宽米,高约米。
正面主像为圆雕的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三层,每层四个大龛(唯右壁基层仅有二龛),各龛中有释迦佛坐像,或弥勒交脚坐像,或释迦、多宝并坐像。
佛像造型都是笑容可掬的秀骨清像,衣褶稠叠而有规律。
龛楣和佛的背光,都有极为精致富丽的浮雕装饰,有的还有佛传故事和维摩变等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