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48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重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3.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方法导拨】1.如何全面地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必须从“百家争鸣”所处的春秋战国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出发,结合必修一(政治文明)、必修二(物质文明)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考察“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首先,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其次,在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中,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其各自代表人物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再次,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最后,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较为礼贤下士,而“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2.如何全面地掌握诸子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诸子百家的主张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应注意学习方法。
诸子百家在互相争鸣、驳难的同时,也相互吸收、融合。
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进行改革的理论武器,等。
而对具体的内容,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记忆。
如:比较诸子的思想的相同之处(同),进而比较后来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思想有何继承和发展(异)。
也可以采用列表法(图表法),在一个表格里面,穷尽诸子的思想,在一个表格中比较记忆。
【要点导学】要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导致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同时,学术下移,出现了,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道家:、;儒家:、孟子、;墨家:墨子;家:商鞅、,等。
必修三知识点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含义(表现):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3)影响(地位/意义):①“百家争鸣”是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⑵ “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 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局限)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道家和法家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正统措施:①思想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政治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小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