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方言的本字考证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台州土话顺口溜
以下是几个台州土话顺口溜:
1. 拷打狐狸拷打塔,谁做乌龟谁做塔。
2. 盲次(近视)眼,点灯盏,盲结鸡爱(粪)当铜板。
3. 燕阿燕,飞上天,天门关,飞上山。
4. 斗斗虫,虫咬米,小虫管窝里,大虫飞到外面太白米。
5. 逗蓝米,香蕉屁。
6. 蝴蝶花变拉拉!垃拉扁变蝴蝶!
7. 串卖猪爱,朴吨朴吨突陆开。
8. 娘舅娘舅,走来走开空双手,牛爱炒糕宁纠纠。
9. 黄胖孤单,到饭熟。
闻声碗响,爬起乱抢。
抢抢姆份,倒街转......
10. 带帽牵角带,一带带得肚(大)娘哈,肚娘猴我拣,拣格独只眼。
11. 帽碗接角戴,老厌讨山哈。
12. 拖沓机格格升,老厌(婆)讨北京。
13. 大大串,买猪爱,白盾白盾团落开。
14. 青布包白布,白布包头沙,头沙包尾,尾包粗,干尔白劳干尔做。
15. 摇摇宝,值佃宝,摇摇宝宝箍告告(睡觉觉)。
16. 点点班班,班过南山,南山北斗,娘壶启齿。
17. 圆眼圆久久,竹棍套泥鳅,泥鳅钻洞,圆眼肉痛。
这些顺口溜有些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游戏,有些则是表达了一些生活常识或者经验。
台州土话顺口溜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方言本字考1.爸爸。
《玉篇》蒲可切,婆上声。
《玉篇》父也。
《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
后人因加父作爸字。
蜀谓老为波。
宋景文谓波当作皤”。
由上可见,“爸”古字为巴、八、波,后两字明显是借音,本字是“巴”。
在古音中,b、p经常不分,b有时也读为d。
巴,通“大”,“巴”的本义是大蛇,可以吞象也。
古代的巴国,就是出现巴蛇的地方。
直到现在,还有人称父亲为大大,这是正宗的古音。
后来,“爸”音变为“父”。
古无轻唇音,f上古读为b、p,根据鱼模生麻的规律,“父”的上古音就是“巴”。
类似的音变还有:匍→爬;辅→巴;敷→巴。
当“巴”音变为“父”,后人便在工作思路“巴”上面加“父”构成“爸”,以区别于“巴”。
简言之,“爸”就是“父”,字义是“大”。
2.妈妈。
《广韵》莫补切。
《博雅》母也。
称母曰妈。
“马”在上古读若母,与豆、杜、大音近,表示大。
“马”加“女”,表示年长的妇女。
从“马”的字很多都表示大,比如:蚂蟥、蚂蚁、蚂蚱、马蜂、灶蚂子。
北方又将妈妈称为娘,本义指少女,泛指妇女,比如:姑娘、姨娘。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亲属称呼并不专指特定的人,而是指某类人。
比如“父”指父辈,有叔父、伯父之称;“妈”指女性父辈,有姑妈、姨妈、舅妈之称。
当前面没有任何限定时,便指最近的亲人,所以“父”指父亲,“妈”指母亲,“娘”也指母亲。
简言之,“妈”就是“母”,字义是“大”。
3.爷爷。
这个称呼比较乱,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有时又指有权势的人或年长的老人。
“爷”古字,繁体字爷,从邪、从耶。
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读d、t,古音读若毒、豆,表示老、大。
所以,用来指所有年长的人或有权势的人。
祖父,年长也;父亲,亦年长也;有权势的人,大人物也。
类似的称呼还有“爹”“伯”。
“爹”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
爹,《广韵》屠可切。
因为t声由d声演变而来,屠可切读若夺。
“爹”从多,可见上古读若多,相当于“大”的古音,表示大、老。
“伯”叠韵通假为“大”,所以“伯伯”指父辈中最年长的,也指比自己父亲年长的。
⽅⾔本字考(282):谈⽩聊天,安庆⽅⾔称为“谈⽩”。
⼤家都认为,相⽐较有关聊天的众多⽅⾔称呼,这个说法显得既形象⼜准确,简直是出神⼊化。
聊天,就是⽩谈、空谈,不谈⽩不谈,谈了也⽩谈。
但是,这种说法笃定是错误的。
其⼀,聊天虽然不是正式交谈,不免要说些闲话,但绝对不是⽩谈、空谈。
⽆论说好说坏,对双⽅都是有影响的。
就算是打发⽆聊,也是收获。
平时彼此注意沟通交流,怎么能说是⽩谈?其⼆,聊天时固然会扯些⽆关紧要的事情,但也时常聊些⾄关重要的事情。
凡国家⼤事、⼩家要事,哪⼀个不是私下聊天时确定的?开会议事,不过是程序⽽已。
其三,⽩,假借为“空”。
但是,在安庆⽅⾔中,漫⽆边际地说话,⼀般称为“空”,不称为“⽩”。
⽐如:肏空(漫骂)、讲空(吹⽜)。
安庆⽅⾔的“⽩”,⼀般⽤于凭空的⾏为,平⽩⽆故也。
⽐如:⽩搞之、⽩活之、⽩花之。
从这个意义上说,聊天,安庆⽅⾔有可能称为“谈空”,不太可能称为“谈⽩”。
如果是“⽩谈”,⼀定表⽰这次谈话没有效果,⽩谈了,不可能表⽰聊天。
实际上,很多表⽰聊天的⽅⾔称呼都带有“⽩”。
扯⽩——长沙;拍拍——中原;⽩话——中原、东北;⽩淡、讲⽩搭——台州;⽇⽩、夸⽩——四川、湖北;杠⽩相——湖州;谑⽩嘴——宜兴;嚼⽩蛆——北吴;摆龙门阵——四川;摆哈⼦——贵州铜仁。
从中可以得出两个信息:其⼀,“⽩”是注⾳,不是本义;其⼆,这些称呼⼤多是连绵词,“⽩”字义是谈、语、说、话、讲。
既然“⽩”是注⾳,我们就来看看表⽰聊天的其它注⾳字。
(1)聊,liáo,本义⽿鸣。
天,tiān,本义⼈的头顶。
聊天,不是聊天上的事情。
这⾥的“天”通“空”,天空也。
聊,从卯( mǎo),通⽆、吾,语也。
卯者冒也,⽅⾔称为⼲出,通讲。
(2)聒,guō,⽅⾔读若刮,本义吵扰、声⾳嘈杂。
聊天,⽅⾔称为聒⽩、聒聒、聒淡、拉呱、刮风。
刮,减也,通讲;刮,挂、划,通话。
(3)⼭,shān,⼤⼭也。
聊天,⽅⾔称为侃⼤⼭、讲(⾳敢)⼭、讲⼭湖、打⼭、话仙、讲仙天。
黄岩港标题: 黄岩方言俚语民谣集锦[打印本页]作者: 虬冉仙时间: 2009-1-12 14:31 标题: 黄岩方言俚语民谣集锦黄岩方言俚语民谣集锦动物类:蟢——蜘蛛弹胡、趵眼——弹涂鱼曲蟮——蚯蚓虾勾弹——虾蛄虎姆——蚂蚁膏蟹、白蟹——梭子蟹嗓鸦——蝉营青——蟹壁虱——壁虎八八——八哥狗头熊、狗头虎——狼大虫——老虎乌皮鲤——黑鱼黄头雀——麻雀鲤九——鲤鱼夜呜——猫头鹰食品蔬菜类:茶——开水饮汤——粥饮镬团——锅巴白豆——黄豆蚕豆——豌豆栾——柚子辣茄——辣椒菜头——白萝卜洋芋头——马铃薯大桩菜——大头菜天罗丝——丝瓜老菱——菱角珍珠米——玉米日用品类:面巾——毛巾饭锹——锅铲面桶——脸盆筅帚——洗锅刷牙罐——茶缸戒刀——菜刀房屋沿阶——石阶扶梯格——台阶、梯级地柎——门槛廊柱——柱子茅厂——茅房屋里——家身体部位肋膨骨——肋骨手(脚)骨——臂(腿)骨胸板头——胸脯条肚——腹部面颊鼓——面部臀——臀部上(下)颔——上下颚脚肚——小腿额角头——前额脚髋头——腿关节后沿颈——颈部(后面)脚踝——脚踝骨作者: 虬冉仙时间: 2009-1-12 14:34 疾病就医偷针——泪腺肿胀神经病——精神病乌鸟斑——雀斑跛脚——瘸腿纣筋——痉挛花眼——瞎子哮——哮喘哑佬——哑吧(打)燥针——针灸聋耳朵——聋子(吃)茶泡——吃中药盲视眼——近视眼(犯)神经——精神病发作桃花癫——精神病的一种硬颔——口吃痴疯癫——神经不正常天气清大白日——青天白日雨花毛——毛毛雨红猛日头——天气好落雨——下雨挂鲎——出彩虹压霜——霜护云天价——阴天打洪潮——发大水大浪——阵雨雪霰子——冻雨太阳汪——太阳被薄云遮住火杖——闪电服装腰裤——裤子絮袄——棉袄贴里裤——内裤关衫——外衣背褡——背心两重单——只穿两件单衣吊缎——缝衣边小棉衫——内衣时间、方位今日今天曩时现在昨日昨天早界(头)上午天亮明天日昼(头)、日头昼(头)中午ku(颗)星(头)早晨烧昼火午前天亮猛黎明晚界、晏界下午甚大后日大后天晚接力下午中段转日隔天黄昏头、烧夜火黄昏早番、早时过去揩晏天擦黑晚头晚上旧年去年起头、起先开始末脚结尾畅基现在转趟以后、下次上面上边头圈周围下底下边系手面左面顺手面右面里厢、肚里里面后坤后边四圈四方横边旁边作者: 哈哈之将时间: 2009-1-12 14:37 胸板头应该是胸头板作者: 虬冉仙时间: 2009-1-12 14:37 动作类:掼掷趒走囥藏迈跨挈提蜕去毛(皮)沏倒(酒、开水)泡(茶)倒开水捽用手抓捺用手按捋用手捋取撮用手抓取掴(kua)打(耳光)(gu) 蹲坐(反)推扼折断(犁)笔直冲入熬油烧取猪油熬煎(鱼、鸡蛋)u(乌) 掩埋(du)拿护遮掩、围住败使……破落、丢失(东西)落丢、掉(撒)用手撒物斫砍(束)用手揉搓傲称赞(彭)把(物)扔出去汰漂洗(衣服)(凶)乱扔(东西)戽把水从内往外刮捉拾起剜挖捉拾收拾整理揿用手按、掐住牵用手拉兜盛饭搀扶ia(亚) 喊挜(o)强塞(物)挢(撬)用工具撬xo 摘取悬挂之物(拗)用棍撬物顿把参差之物整整齐(抽)捆束魇(睏梦魇叫)说梦话嬉玩嘻号痛、使劲喊叫央求人,托人搅搅拌(旋)骗奔搬东西张偷看掸用刷清除(灰尘)望看(揍)揍绗用(针)缝衔挤(进)搿用手抱沥用手绞(水)溅液体受冲激向四方飞端丢、扔哽吃(贬义)嗅闻go(扣)被查扣(端)咒骂(腾)挪空、搬开呛咳嗽撩调戏、调情趵跳起,向上冲潽液体沸溢称呼、指代称呼爹提tia 父亲老孃老婆婆爸爸,阿爸父亲阿公外公爸,老爸背称父阿婆外婆阿姨母亲娘姨母之姐妹妈妈、姆妈母亲老公、老官、男人丈夫娘、(老娘)背称母老婆、老太、女人、孃祖母、婆婆女客、老安妻子大伯妻称夫之兄老安人妻子姆娘、阿姆父之兄妻新妇相新婚女子大姆夫之兄妻新妇媳妇小叔夫之弟大嫂对小辈妇女称呼姑娘头夫之妹老继爷、老继娘后父、后母、或义父、义母,又奶娘大叔、叔女性对一般男子的称呼细佬,小顽男孩婶、阿婶父之弟妻囡女孩阿姑、姑娘父之姐妹大娘(头)姑娘、(未婚)女青年阿公、老伯爷大爷阿婆大娘老大撑船人拐子骗子老师头师傅剪络扒手惰贫乞丐贼骨头贼拐子骗子作者: 虬冉仙时间: 2009-1-12 14:43 指代我第一人称单数尔第二人称单数Ge 第三人称单数我(等)人称复数介呒什么介个那(那些)该个、该呒这(这些)该地、该搭这里偌个哪一个介地(搭)那里偌底、偌大什么地方计量单位一厨(饭)一餐一把一捆一起事件一件事一挈一串、一捆一gua(根)鱼一条鱼一株(树)一棵(树)一疄田园中分成的一(退)屋一幢房子、小区其他值钿--宠爱,贵重噎--凹陷造孽--做坏事、瘪--漏气出客--样子好看调泰--闲适,舒服能会--肯干吃力--疲劳,累朗--稀,稀疏犯真--动真格,当真烦厌--讨厌所望--全靠,寄望于调直--直爽作兴,新时--时兴,时髦赖荡--不肯动身空劳劳--空忙燥(松燥)--干燥(很干燥)好看--漂亮烂(污烂)--湿(很湿)退板--差(喝)(瘪喝)--肚子饿(非常饿)瘪死死--无精打采歪赖--不讲理图赖--赖掉,讹人丁绷(头)硬--很硬清确--干净,清洁I绵软--很软壮--胖眼红--嫉妒活灵--伶俐小气--吝啬,气量小毛糙--粗糙,脾气躁大度--气量大皮死死--玩皮簇新--很新结棍--结实,厉害滚涾涾--水沸板扎--结实,健壮老到--老练ga(伽)--滞销,不喜欢龙--(在当地)吃得开烂贱--下贱老刁--奸滑饱胀--心里有气,不高兴巴结--做事积极.讨好人豪燥--直爽大麻疯--手脚乱动、好动(贬义)铅皮--一毛不拔泡汤--完了,白白损失刮皮--吝啬安生--安份守己,平安雕琢、雕花--过分打扮、做作抖乱--做事(举止)草率念糊--糊涂,不灵清呒桩--办事不牢靠,无准信拉风--出风头出产--有出息煞门(煞把)(煞甲)--厉害划算--合适,不吃亏噱头--出风头装扮--捉弄人咬口舌头--挑拨调排--捉弄人沸反盈天--闹得不可开交花头眼--主意、小聪明念来五去--头脑糊涂挈花头--出歪主意鬼天花罗--说谎挈鬼灯--搞阴谋诡计鬼弄耸--教唆、挑拨穿绷--谎话被戳穿茅草火性--急性子各窍--不同、异样横讲--不讲理硬燥辨--无理争吵哄活骗--骗人倒牌子--丢脸瘟瞪瞪--昏头昏脑白脚梗--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寿头--蠢笨的人耍斗--唱反调打七戆八--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参出--出头轻畅骨头--举止轻佻、不稳重行行点点--有条不紊猪头三(猪脚)--傻瓜讲勿着--没关系白卵头念--讲空话悬另清空--悬空三脚猫--有一定本事摇零彭拉--不稳抠搜活搜--反复寻找做人家--节俭断价钿--讨价还价撞浪--故意拥挤、起哄光筒--一无所有撩手痒--随便动手动脚打水望影--希望渺茫卖黄--自吹自擂柯日头影--无中生有洋盘--中看不中用死钉秤--死板、不开通柯白老虎--无踪影的事拔直火棍--性直,藏不住话柯吓龙--摆空城计烂心克臭--嫉妒而故意破坏鲜甜活络--得意洋洋滑头码子--滑头,不老实头(子)尖--门路多,有办法养勿熟鸟--不易搞好关系、不易学会牌头--有靠山毛杉树刺--招惹不得的人板路--门道,办法墩头鸭脚--其貌不扬路数--来头拔猪尾巴--捏小头、自甘落后解(锯)板--设圈套骗人讲大头白--乱说一气挑离犯嘴--挑拨离间挜赊烂帐--强卖倒汤--留不住话,毫无保留爻七爻八--作梗拔(牢)命--高呼不停盘缠水脚--路费著泥迫壳--吹毛求疵撑家私--赚钱山势--势力搞七念三--纠缠不清戳蹩脚--揭短触霉头--倒霉、碰钉子喝西北风--无收入凸嘴胖腮--生气、不开心挖墙脚--损人利己翘辫--死亡(贬义)敲竹杠--敲诈赖皮疵脸--不顾羞耻地纠缠撑牌子、撑面子--要强出洋相--出丑屋里犟--无本事,只在家中发威魔头--冤家啃鲻鱼头--被上司批评两头爬--见风使舵糊里夹沓--模糊不清空壳蟹--空架子打鼻头铳--不满、不高兴揭落拌、乱抖抖--行事草率、不稳实打倒刨--出尔反尔哧抖抖--过分大胆掸顺毛--顺着人家讲好话料灰堆--马虎、草率得人憎--受人憎恶爽搪话--风凉话,幸灾乐祸鬼头风--歪主意折角讲--固执硬头颈--脾气倔强见眼烂--见什么想要什么死争活赖--拒不认错典水面--典妻甩天三七--讲空话生小肚里--生私心念大白颔--废话不断赚人端--被人咒骂鸦(o)飞鸟散--作鸟兽散打白脸--被拒绝天下保长--爱管闲事者打后手--暗地扣留(钱物)呒空捉影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吃排山--被上司批评清等白价--空耗时间生横心--生私心大船转折--繁难大水蟹--做事随便,无主见横草乱剁--横行霸道打门撞壁--话语带刺鬼套笼--圈套贼皮狗脸--(骂人)不要脸领头转--转瞬间无尾巴猪--抓不牢蓦定头--蓦地大细只眼--炎凉待人呐燥喊--空喊、助威凸嘴胖腮--不开心蓬壅--灰尘红眼鳓鱼--或称"鳓鱼眼"。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方言词语的来源和演变,揭示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丰富汉语词汇的历史文化内涵。
方言词语的本字是指该词语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书写形式。
由于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演变,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已经与现代汉语的常用字有所不同,甚至难以辨认。
因此,要考据方言词语的本字,需要综合运用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考据方言词语本字的一般步骤如下:
- 收集方言词语:首先要收集需要考据的方言词语,尽量掌握它们的语音、语义、用法等信息。
- 查找古代文献:根据方言词语的音韵特征,在古代文献中查找与之相似或相关的词语,尤其是秦汉以前的上古文献。
- 比较音韵特征:将方言词语与古代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音韵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声韵对应关系,找出可能的本字。
- 验证字形和语义:根据音韵特征找出的可能本字,还要进一步验证其字形和语义是否与方言词语相符。
- 考虑历史演变:如果可能本字的字形和语义与方言词语不完全相符,还要考虑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历史演变因素,寻找合理的解释。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对一些方言词语的本字进行考据,但由于方言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的多样性,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可能仍然难以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方言词考本字刍议陈泽平 内容提要 本文将“本字”问题与“文白异读”和“读破”等相关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讨论方言词考本字的意义和方法,着重说明方言与汉字系统的关系。
文章把从古到今的汉语书面语及其基础方言称为“主流汉语”,指出方言词考本字无非是在主流汉语中寻找词源,生僻的本字是主流汉语中久已淘汰的词;收集文白异读的“白读音”实际上是在现代常用字中辨认同源成分;方言特有的“音随义转”现象反映了词汇语孳乳繁衍的事实。
一、考方言本字的目的“本字”原是训诂学的术语,相对于假借字而言。
王引之指出:“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
学者改本字而读之则怡然理顺。
”(《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古人的著作中常有因袭的别字,使后人在读古书时迷惑不解。
训诂学家“因声求义”,发现书中别字,并查出其“本字”,就能正确地理解古书的原义。
方言研究中的“考本字”的涵意已经不限于破除假借,它实际上是在古代文献中为方言词寻找词源。
文字是书面语的载体,汉字是汉语书面语的载体,整个汉字体系自殷商的甲骨文时代起直至今天的计算机汉字库主要都是为书写书面语体及其基础方言存在的。
我们把从古到今的汉语书面语及其基础方言称为“主流汉语”,于此相对的是古代的“殊方异语”和现代的各种汉语方言。
袁家骅指出,方言的涵意之一是“不见于书面的特殊口语”①。
汉字体系随着主流汉语演变发展,主流汉语的词汇不断丰富,汉字也不断孳乳繁衍;词语的更新替代也使“常用字库”的内容不断更新。
汉语方言是汉语的支流,方言的形成过程就是方言逐渐脱离主流汉语的过程。
例如闽方言的形成过程从口语平面上说,是它逐步扩大了与北方中原方言分歧的过程;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上看,也是它逐步与标准书面语相脱节,与同时代的常用汉字体系相脱节的过程。
闽方言发展至今,难以用常用汉字记录是必然的。
许多口语中的基本词与方块汉字挂不上钩,某个方言词在民间或许已有了某种写法,这种写法实际上只是方言词同音或近音的字,或是书面语中的同义字,或是方言区民间自撰的俗字,方言学者根据音义两方面的演变规律指出其“本字”,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浙江台州三门方言同音字表摘要:本文记录浙江台州市三门方言音系,归纳其音韵特点,列出同音字表,并通过与《三门县志》中记录于1989年的一份三门方言同音字表的对比分析,总结三门方言二十几年来的变化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吴语台州片;三门方言;音韵特点;同音字表The syllabary of dialect homophones of Sanmen Dialectin Taizhou, Zhejiang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Sanmen dialect in Taizhou,Zhejiang. Then inductive their phonological features, list out the syllabary of dialect homophones, and summarize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 s and trends of Sanmen dialect in the past decade by comparing this article with another syllabary of Sanmen dialect homophones in Sanmen County Annals which was written in 1989.Key Words:Wu Dialect; Sanmen dialect; phonological features; syllabary of dialect homophones正文一、概说三门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地区,北连宁海,西靠天台,南接临海,东北隔三门湾与象山相望。
由于地处偏僻荒芜,因此在历史建置的沿革上,今三门县的所辖区域频繁地辗转于临海和宁海两地,历代历史上也常有出现分属两地管辖的情况。
因为三门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南北向上连接了台州临海和宁波宁海两地,且在方言地理位置上,三门县也处于吴语甬江小片(属于浙江北部吴语太湖片)和台州片(浙江南部吴语)两大吴方言区之间,所以无论在语音上还是在词汇、语法上,三门方言都与这两地的方言有一定的相似点,一方面具有北吴语宁波方言的发声较生硬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十分典型的南吴语台州方言的声韵特征,在方言地理中起到衔接太湖片方言和台州片方言的过渡作用。
台州方言的本字考证汉语言文学082班叶雯雯08806728【摘要】:台州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种,较吴方言中的温州方言、宁波方言更有学术价值。
因为台州方言可以说是古语的“活化石”,它的本字大部分来自古语。
将台州方言与本字对应起来,便会发现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雅之气。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台州方言本字考证的作用;二、台州方言在古语中的体现;三、台州方言之所以成为古语的“活化石”的原因。
【关键词】:台州方言本字古语文化一对台州方言进行本字考证的作用(一)台州方言的基本性质台州方言属于吴语,分布在浙江省东南地区一带,主要使用人群是台州市的人。
台州方言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1、没有翘舌音:zh ch sh r。
通常将zh 发为zh或j,例如:猪、柱、张、照、明。
2、齿音较少,鼻音一般不经过鼻子,而从喉管发出。
3、台州方言中多音节韵母最后边的一个音通常被吞掉,不少音在最后一个音被吞掉后,声母不得不随之而改变。
4、台州方言阴平与上声比较少见。
最值得一提的是台州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音。
如吃——啜chuo,女——囡nan,锅——镬huo。
(二)什么是本字考证在调查和描写方言时,往往会碰到写不出来的字,原因是这些字、词来自外来方言,或来自社会团体语(行语、隐语、俚语),或来自异语,其中由于口耳相传,还可能模糊不清楚甚至走了样,很难确定。
①这就涉及到方言的本字问题——由于汉语方言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语言问题。
也就是说,本字考证是指考证出汉语方言中部分由于音义变化或字形变化而失去与字形联系的词语的原字形。
对于本字,人们总是不太重视,容易主观臆测,滥用谐音,这种不科学的表达,造成了人们对方言“俗”,“没文化”的错觉。
考证本字,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要从音义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参考文献材料进行合理地研究。
本字与其对应的方言中的字,在语义上要存在着相同义项,不要求词类,义项全部相同。
东台方言[th(c)(η)44]本字考及其用法简述吴露露【摘要】结合语音、语义,根据语音对应规律,查询字典辞书,借助语料库,可以考证出,东台方言中表“好貌”义[th(c)(η)44]的本字为“蘣”.在东台方言中,“蘣”除了表示外貌较好,还可以用来称赞别人,以及表示“想得美”.【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东台方言;[th(c)(η)44];本字;“蘣”;“好貌”【作者】吴露露【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th44]为东台方言中的常用语,但是它的本字,在《东台市志》[1]方言篇同音字表中用“□”(可爱义)表示,王小龙的《基于语料库的东台方言特色词释义》[2]用同音字“痛”(漂亮义)代替。
所以[th44]的本字为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
1.初步猜想根据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3],我们可以知道东台方言去声不分阴阳,古去声字还为去声字,调值为44,[th44]古声调为去声,[]韵属通摄合口一等,[th]来自古透母或定母。
[th44]与“痛”是同音字,表示“好貌”义。
在泰如片其余地区,如泰州、海安,关于表示好貌义的[th44],都是用同音字“痛”代替。
《广韵》去声、通摄合口一等中并未找到表“好貌”义的字,只有同音字“痛”,小韵“痛”只有一个字,并无其他同音字。
《集韵》卷七[4],“痛他贡切,说文病也,亦姓。
文三。
蘣,好也。
□,穴也。
”小韵“痛”下有两个同音字,“蘣”的释义为“好”,尽管“好”并不等于“漂亮、美丽”,但因为“好”一词包含了多种可能,用于描述人可以是“相貌好、性格好”等等,而且与“痛”同音的另一个字的字义为“穴也”,与“人外貌好看”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怀疑“蘣”为东台方言中[th44]的本字。
2.进一步验证为进一步验证猜想,需借助其他字书、辞典,但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第一版)中都并未查询到“蘣”。
台州方言的本字考证汉语言文学082班叶雯雯08806728【摘要】:台州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种,较吴方言中的温州方言、宁波方言更有学术价值。
因为台州方言可以说是古语的“活化石”,它的本字大部分来自古语。
将台州方言与本字对应起来,便会发现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雅之气。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台州方言本字考证的作用;二、台州方言在古语中的体现;三、台州方言之所以成为古语的“活化石”的原因。
【关键词】:台州方言本字古语文化一对台州方言进行本字考证的作用(一)台州方言的基本性质台州方言属于吴语,分布在浙江省东南地区一带,主要使用人群是台州市的人。
台州方言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1、没有翘舌音:zh ch sh r。
通常将zh 发为zh或j,例如:猪、柱、张、照、明。
2、齿音较少,鼻音一般不经过鼻子,而从喉管发出。
3、台州方言中多音节韵母最后边的一个音通常被吞掉,不少音在最后一个音被吞掉后,声母不得不随之而改变。
4、台州方言阴平与上声比较少见。
最值得一提的是台州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音。
如吃——啜chuo,女——囡nan,锅——镬huo。
(二)什么是本字考证在调查和描写方言时,往往会碰到写不出来的字,原因是这些字、词来自外来方言,或来自社会团体语(行语、隐语、俚语),或来自异语,其中由于口耳相传,还可能模糊不清楚甚至走了样,很难确定。
①这就涉及到方言的本字问题——由于汉语方言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语言问题。
也就是说,本字考证是指考证出汉语方言中部分由于音义变化或字形变化而失去与字形联系的词语的原字形。
对于本字,人们总是不太重视,容易主观臆测,滥用谐音,这种不科学的表达,造成了人们对方言“俗”,“没文化”的错觉。
考证本字,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要从音义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参考文献材料进行合理地研究。
本字与其对应的方言中的字,在语义上要存在着相同义项,不要求词类,义项全部相同。
在语音方面,变化可能比较复杂,与本字之间的语音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因为语言在发展演变中会有一个变异和整合的交替过程,发展到今天的方言,在本字的基础上多少有点变化。
(三)对台州方言本字考证的作用台州方言是台州市的非物质文化产物,是台州地域的人进行交流的沟通的语言工具,也是信息、知识、文化在台州流通的一种重要的载体。
在台州方言中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趣味无穷的歇后语、谚语、俗语、老话。
这些词的表达效果在某一程度上说,有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所不及的地方,它可以更加灵活、巧妙、生动地表达一种情境、一个道理、一种情感。
倘若可以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方言中的歇后语、谚语、俗语、老话纳入到文本的表达中,可以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可惜的是,一些具有极大的形象内涵、审美内涵、表达潜能的词却很难用汉字来表示。
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地对台州方言进行本字考证。
本字考证在台州方言的发展、诠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古语的传承,以及台州文化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就台州方言的发展、诠释而言:从本字当中可以找到方言失落的文化内涵,可以纠正人们对方言的“错觉”,使台州方言从俗回归到“雅”的姿态;有了本字作为媒介,部分表意生动形象的方言有了文字符号的载体,可以在文字表达中巧妙地纳入到文本中为文添彩,促进了台州方言的发展和精华部分的字词的流通;台州方言中经典的歇后语、谚语、俗语、老话在语言发展流传中可能渐渐消失,实为文化的一大遗憾,找到了本字,就可以将这些用汉字记载,对台州方言的经典部分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台州方言有些不好理解,把它和本字联系起来,往往会使人豁然开朗,用本字可以更好地诠释方言的意义。
2、就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而言:语言规范化不以消亡方言为前提。
相反,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可以从方言中吸收精华部分,丰富了共同语,又不影响规范化的原则。
毕竟,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系统中,更新着。
找到方言的本字,为方言中的精华进入共同语奠定了基础。
对共同语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创新作用。
3、就古语的传承而言: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从古语中找到台州方言的本字。
上溯到古语,以之为参照物,将古语中的字形和现在的台州方言中的词联系起来,对古语在历史、社会上起着传承作用。
经典的古语在语言发展演变中会逐渐消亡,而今,一部分以方言的形式继续存在,得以保留下来,因此,对台州方言进行本字考证,在古语中找到部分对应的本字,对古语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传承作用。
4、就台州的文化而言:台州方言体现了台州的地域的文化、历史文化。
台州方言的本字更是蕴涵了巨大的台州文化的精髓。
找回台州方言的本字,借着本字也可考证台州的文化发展,同时可以作为台州文化的载体,更好地表达、描述台州的文化。
二从古语中得到的台州方言的本字(此部分的电子稿件比较遗憾,因为国际音标至今没有找到,不能在电子稿件上表示出来,只要用【】表示,并在旁边注明拼音和调值,很不规范的表示,但是纸质稿件会有国际音标表示,以纸质的电子稿件为主)台州方言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古代汉语中的词汇,有些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有些可以见楚语,有些可以见古代佛语中,有些还可以追溯到晋代、唐代。
因此,可以说台州方言是古语的“活化石”。
台州方言的这一特点,将它带入了一个“雅致”的语言范围中。
古代的文明,雅气也在台州方言中生动地显现出来。
细细翻阅文献,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出自古语的本字。
(1)娘妗.【】(jin55)在台州方言中称舅妈为【】(a55 jin55)或【】(niang35 jin55)。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中有一句话:“儿少受舅妗抚育,尚无寸报。
”这句话中的“妗”是指舅舅的妻子,它的语音和语义与台州方言中表示舅舅的妻子的词是一致的。
那么台州方言中的【】(a55 jin55)或【】(niang35 jin55)中的【】(jin55)应该就是“妗”,可做为台州方言中“舅妈”的本字考虑。
(2)新妇.【】(xin55fu51)台州人称新娘为“新妇”。
古人也用“新妇”来称呼新娘。
如“若使新妇得参军,五儿也不啻如此。
”(《世说新语》)中的“新妇”,指的就是“新娘”。
(3)沕【】(mi51)在《古代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版第607页)中的两个义项分别为:“①潜藏;②没、终。
”汉.贾谊《吊屈原文》:“袭九渊之神龙兮,沕藏潜以自珍。
”此处“沕”是“潜藏”的意思。
在台州方言中我们会常常听到这样的话:“【】【】(mi51ga55)开哦?(藏哪里了?)”“小鬼喜欢【】(mi51)么事。
(小孩子喜欢藏东西)”。
“沕”在台州方言中常用于一方指责另一方,责问另一方把东西藏哪里了,但是感情色彩上表示危机时刻的含义逐渐退去,一般重在指“藏”。
另外,在《老子.道德经》中有言:“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沕”在这里是指“没、尽”。
在台州方言中,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的钞票呢?被你老婆【】(mi51)光了!(被你老婆用光了!)这里的“沕”也是“没,尽”的意思,指向古语中“沕”的第二个义项。
古语中的“沕”在语音和语义方面都与台州方言中的【】(mi51)有相通之处,但在某一方面的表达强弱可能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削弱了,基本上还是可以作为本字考虑的。
(4)摩【】(mo35)在台州方言中【】(mo35)通常作疑问语气词,如“有【】”(mo35)。
中国的文字发展道唐五代还没出现“么”的字形,在古语中“摩”为阳平,为“没有”的意思,用于疑问语句。
我们发现其源头,如成书于南唐时期的禅宗典籍《祖堂集》:师问岩头:“还会摩?”对云:“不会。
”可见在唐五代前“摩”相当于现在共同语中的“么”流行于那个时候的语言中。
我们台州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用到【】(mo35),而且是作为疑问语气词——“有【】?”,可见这个【】(mo35)可以追溯到唐五代前的“摩”字,与之息息相关。
(5)捞漉【】(lao35 lu51)从小到大,生活在台州,经常听到大人在讲:“这个宁好【】(lao35 lu51)。
”(“宁”为台州方言中“人”的谐音)。
起初以为【】的本字应该就是“劳碌”,都有“奔波忙碌”的意思,并且在语音上也类似,其实不然。
佛经文献中有“捞漉”的说法,原指“水中取物”,深层上是指“从尘世中救拔众生,并且奔波四海”的意思。
“捞漉”这个词盛行于唐代,其证据是,俄藏敦煌写卷《维摩碎金》中写到:“汝还知庵园有佛,捞漉众生,有千般之福德严身,具有万种威仪在体。
”通过对台州老人的询问,发现,台州话中的【】(lao35 lu51)不仅仅要满足“奔波忙碌”的意思,还要满足“无私奉献,为他人而忙碌操劳”的意思,带有“牺牲”的意味。
因此,以“劳碌”作为台州方言中【】(lao35 lu51)的本字不够确切,“捞漉”更加符合要求。
(6)僩【】(xian51)台州人在劝别人不要自大得意、沾沾自喜时,通常会说:“消【】(xian51)——不要得意”(“消”为台州方言中的谐音,“不要”的意思),或者用“【】(xian51)死”来形容一个人沾沾自喜,得意得不得了。
查阅古文,笔者找到了一下语料:①僩然自市,不复顾忌.——张唐英《蜀铸机》②凡其觉,僩然自得,谓天下无人。
——张平仲《续世说.奸》以上两个例子中的“僩”均为狂妄自大的意思。
在台州方言中【】(xian51)的贬义性相对古语中的“僩”有减弱,总体来说“僩”可以作为【】的本字。
(7)弗【】(fu35)弗在古语中表示“不”的意思,例如: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三章》②弗知而言不为不智,知而不言为衷——《战国策.秦策》在台州方言中,表示“不用”(在台州为“没用”的意思)中的“不”,发为【】(fu35),也是副词。
可见,与古语中的“弗”有着共性。
但要注意的是,台州方言中的“不用”还可以表示“不使用”的意思,这个时候“弗”就要从阳平变为去声。
(8)忖【】(cun214) 《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思度,揣度。
”在古代的许多文献中经常出现“忖”字。
①昔萧何蒋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皆有故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②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台州方言中用来表示“想,思考,思索”的意思的词与“忖”同音,而“忖”的义项也符合了台州方言中【】(cun214)的义项。
例如:①【】(cun214)屋里——想家里了②【】(cun214)弗出——想不出③【】(cun214)多了——想多了其中的【】(cun214)皆可用“忖”来记录、表示。
(9)剺【】(li35)《西方词典》的解释是:“用刀刻(音同离、黎)。
”例如“剺个口子”。
《现代汉语词典》:“<书>用刀划。
”《说文.刀部》:“剥也。
”再看古文中的例子:①弓人剺筋,则知牛长少。
——《尺子》②“所得俘,必剥脑,剺髪皮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