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1000万人口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5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实施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提高湖南省的区域竞争力,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和指导对三市区域城市发展的调控,根据省政府规定的事权范围,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7.《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8.《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成果送审稿)(2003.6)9.《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1997—2010年)10.《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十五计划》11.《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12.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已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湘潭市二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2001-2020年)13.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14.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第三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2020修正)【发文字号】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3号【发布部门】湖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9.25【实施日期】2020.09.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2009年9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3月31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按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0年9月25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南省统计管理条例>等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条为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推进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是指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确定的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行政区域以及岳阳市、益阳市、娄底市、常德市、衡阳市的部分地区。
本款所指部分地区的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本条例所称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重点规划区,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
第三条编制和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应当坚持城乡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注重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第四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专项规划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各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市域规划的制定,应当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依据。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述评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概述(一)发展战略目标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两型”社会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1.发展目标(见表一)表一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目标(二)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1.空间发展战略①东优西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②提北强南,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③连城带乡,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④治江保绿,提高生态安全保障。
2.生态网络体系核心区应构建“一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网状生态结构,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的相向地带,保留其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绿心”的功能。
3.空间发展结构注重集约化、生态型和开放式开发,形成“一心双轴双带”的空间结构。
4.创新发展区域①创新发展绿心: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的高端产业进入绿心,建设精品型服务区。
②创新发展长沙河西:探索产业和空间的新形态,形成“第三空间”形态。
③创新发展长株潭东部:探索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集约发展新模式。
④创新发展湘潭西部:在城乡结合部探索城市化的新途径。
5.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①建立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②改造旧城片区,提升沿江城市品质。
③提升航运能力和景观质量。
④丰富湘江的生态景观功能。
(三)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1.产业体系建设全力发展战略性产业、积极培育先导性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性产业、限制和退出劣势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2.交通规划机场、铁路、航道、区域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等的建设。
3.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水、排水、城市垃圾处理、防洪与信息等系统的建设。
(四)城市群规划实施1.核心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指引振兴扶持地区、发展提升地区、发展转型地区、战略储备地区、特色保护和新兴功能发展地区。
2.核心区建设发展时序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评价(一)优点1.战略定位符合现状,比较合理。
2011年末,长株潭三市总人口为1373.6万人,占湖南省总人口的20.8%,其中城镇人口852.68万人,乡村人口520.92万人,城镇化率为62.1%,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发展目标1.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2.形成以长株潭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3.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能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和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污染得到综合治理、人地关系协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型城市地区。
4.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规划范围内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700-750万人之间。
根据高方案指标预测,核心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规划近期2010年达到3757亿元以上,GDP 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到2020年增长为4542.81亿元以上,GDP增长速度为7.8%以上,三次产业比例到近期2010年为9:50:41,2020年为5:45:50;三次产业具体指标到近期2010年一产为198.39亿元,二产为1102.19亿元,三产为903.79亿元;到远期2020年一产为227.14亿元,二产为2044.26亿元,三产为2271.4亿元。
长株潭城市群演进态势、具体空间结构发展时序:1.近期(2002~2010年)以长沙中心城区、湘潭城区、株洲城区为核心,采取局部内涵式的紧凑集中发展,引导有序外延,重点建设三市各自环线、三市间公路外环、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推动湘潭-株洲联合发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网衔接和空间隔离,预留三核中间地带的发展空间,为未来多种发展模式提供可能性。
2.远期(2011~2020年)长沙主要向东发展,并加快向南发展;湘潭主要向北发展,兼顾向东;株洲主要向河西发展,搞好与湘潭的路网和绿色空间的衔接,适度向北,考虑与长沙市东部开发区功能和道路上的衔接。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江长沙株州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12.10•【字号】湘政发[2003]21号•【施行日期】2003.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湘政发[2003]21号)长沙、株洲、湘潭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省计委组织编制的《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对于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高湖南城市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湖南省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建设保护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的有关规定,抓紧实施本规划提出的项目,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
附件: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湖南省人民政府二00三年十二月十日附件: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2003—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10月)前言受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2年5月承担了《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
规划组一行15人于2002年6月初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范围内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现场踏勘、座谈走访、收集资料等工作,并在长沙、株洲、湘潭举行了省市有关单位的规划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段时间的积极工作,规划组对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基本情况和特殊矛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002年5月至7月,规划组在北京对项目进行了资料整理和方案研究,提出了规划方案。
2002年8月初,在长沙市向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省直有关部门以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相关部门进行了方案汇报。
湘潭市万楼新城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者:秦子桐专业班级:10城市规划二班学号:**********指导老师:余翰武、祁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三章………………………………………………现状概况与分析第四章………………………………………规划区功能定位和规模第五章…………………………………………………规划用地布局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第七章…………………………………………………绿地景观规划第八章…………………………………………………给水工程规划第九章…………………………………………………排水工程规划第十章……………………………………………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第十一章……………………………………………………附表第十二章……………………………………………………附图1.区位分析图2.土地利用规划图3.道路交通规划图4.景观绿地分析图5.规划功能结构图6.给水工程规划图7.污水工程规划图8.雨水工程规划图9.电力电信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湘潭市万楼新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各项建设合理有序,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范围万楼新城的规划区范围:建设北路(潭锰路)以东,北二环线以南,湘黔铁路以北,湘江以西。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10.31km2。
第1.0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5、《湘江长株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6、《长株潭都市区建设管治规划》;7、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8、湘潭市万楼新城概念性分区规划。
第1.04条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将城市的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紧密结合,塑造适宜居住的生态新城。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I / 133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12月II / 133目录第一章总则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发展战略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节建设规模........................................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节空间发展战略....................................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六节发展策略........................................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总体布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聚落体系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空间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I / 133第一节发展目标与定位.................................. 错误!未指定书签。
湘江流域全图一、必须高度重视湘江流域水资源及水资源管理问题湘江是我省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9.6万平方公里,湖南境内流域面积8.53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4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
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是孕育湖湘文明的生命之河。
沿岸分布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等7个地级市,2007年流域总人口3276.5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48%,其经济总量占全省2/3,是湖南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流域。
建国以来我们在湘江流域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水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沿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厚的水源。
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沿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水资源问题已日益显现,这个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突出,同时水资源管理也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流域水资源问题已经凸现通过这次基层调研,特别是通过我们平时工作中对流域情况的了解,目前,湘江流域面临诸多水问题。
1、防洪除涝整体能力不强湘江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其干支流水库防洪库容偏少,特别是干流缺乏控制性防洪水库,防洪调控能力弱。
目前流域防洪主要还是依靠堤防,受历史条件和建设资金制约,其堤防达标率不高,每到汛期,流域防洪压力很大。
沿岸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不完善、不配套,且年久失修,一遇大雨内涝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
2、水资源紧缺问题凸现流域水资源总量相对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其下流控制水文站实测流量最大达20800m3/,而最小流量仅100多m3/。
全流域缺乏有效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目前仅只有东江水库具有较大的水资源调控能力。
但该水库属多年调节水库,年季水量有限,难以长时间为下游补水。
同时由于河道采砂、航道疏浚及水流自然冲刷等原因造成河道严重下切,特别是枯水季节下游河段同流量水位严重偏低,近些年由于枯季水量减少及水位下降等原因,湘江下游水资源紧缺问题已经凸现,2003年、2007年、2022年枯水季节有较长时间主要依靠上游东江补水才基本保证下游长、株、潭的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