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人教新课标版上学期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693.50 KB
- 文档页数:14
新教材高一物理知识点期末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新教材的引入为高一物理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高一物理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帮助学生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一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
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中的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了解如何计算和使用这些物理量在解决运动问题时非常重要。
2. 牛顿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石。
它们阐述了物体受力、运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需要熟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定律。
3. 力和运动:摩擦力、重力和弹力是学习力学时不可忽视的力。
学生们需要理解这些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
第二章:能量与功率在物理学中,能量是描述物体和系统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高一物理中的能量与功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功和功率:功是描述物体在力作用下移动的能力,功率则是描述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大小。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功和功率,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势能和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学生们需要理解势能和动能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使用这些概念。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能量与功率章节的核心。
学生们需要理解能量守恒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守恒定律解决与能量转化有关的问题。
第三章:电学电学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一物理中的电学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场和电势:电场是描述电荷受力和电场中其他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电势则是描述电势能的物理量。
学生们需要理解电场和电势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和使用它们。
2. 电流和电阻:电流是描述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物理量,电阻则是描述导体抵抗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8题单选,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9~12题多选,全部选对得4分,漏选得2分,错选和不答的得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调整“嫦娥五号”探测器环月飞行姿态时可将其看成质点B.力的单位“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C.质点通过一段位移后,它的路程可能为零D.“第5 s初”和“第6 s末”都表示时刻,两者相隔的时间间隔是2 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力一定大于分力B.静摩擦力和压力成正比C.所有弹力的产生都伴随着形变D.重心一定在物体上3.下列选项中,所画弹力方向不正确的是()A.B.C.D.4.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三个共点力作用,在以下几种情况中,物体必然会做变速运动的是()A.3N,4N,5N B.5N,7N,12N C.6N,6N,6N D.3N,6N,12N5.如图所示,一电梯在缆绳的拉动下向下做减速运动,则( )A.电梯中的人处于失重状态B.缆绳对电梯的拉力和电梯与人的总重力是一对平衡力C.缆绳对电梯的拉力和电梯对缆绳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电梯对缆绳的拉力是由于缆绳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6.据说,当年牛顿躺在树下被一个从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从而激发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若苹果以4 m/s的速度砸中牛顿头部,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则该苹果下落前距牛顿头部的高度为( )A.0.4 mB.0.8 mC.1.6 mD.3.2 m7.图示v t -图像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0v v at =+,则a 、0v 分别为( )A.20.5m/s -,3 m/sB.20.75m/s ,1 m/sC.20.75m/s -,3 m/sD.20.5m/s ,1 m/s 8.如图所示,物体A 用轻质细绳与圆环B 连接,圆环固定在竖直杆MN 上。
现用一水平力F 作用在绳上的O 点,将O 点缓慢向左移动,使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逐渐增大。
高一物理期末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某人站在一静止的台秤上,当他猛地下蹲的过程中,若不考虑台秤的惯性,则台秤的示数()A.先变大后变小,最后等于他的重力B.变大,最后等于他的重力C.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他的重力D.变小,最后等于他的重力2.如图所示,把球夹在竖直墙和木板之间,不计摩擦,墙对球的弹力为F1,木板对球的弹力为F2,在将木板由图示位置缓慢转至水平的过程中,两弹力的大小变化情况为()A.F1减小、F2增大B.F1、F2都增大C.F1增大、F2减小D.F1、F2都减小3.(多选题)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C.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4.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作用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向上或向下运动,都受到重力D.物体只有在向下运动时才受到重力作用5.下列情景中,物体M所受摩擦力f的示意图正确的是()6.质量m=1kg的物体置于倾角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上,t=0时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t=1s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如图所示。
已知斜面足够长,g取10m/s 2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拉力的大小为20NB. t=1s时物体的机械能最大C.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D. t=4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0m/s7.如图,一个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的长木板上用力F向右推箱子,木板、人、箱子均处于静止状态,三者的质量均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A.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B.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方向向左C.木板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3mgD.若人用斜向下的力推箱子,则木板对地面的压力会大于3mg8.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及所受合外力三者的方向关系是()A.三者的方向是相同B.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可成任意夹角,但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外力方向相同C.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外力方向相同,而加速度方向可能与合外力方向相同,也可能不同D.三者的方向可以成任意夹角9.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在第5s内的位移是18m,则A.小球在2s末的速度是20m/sB.小球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是3.6m/sC.小球在第2s内的位移是20mD.小球在5s内的位移是50m10.从某建筑物顶部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的1s内下落的高度为建筑物高的3/4,则建筑物的高度为(g取10m/s2,不计空气阻力)A.20 m B.24 m C.30 m D.60 m11.决定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是物体的()A.位移B.质量C.密度D.加速度12.如图所示,水平面上质量均为4kg的两木块A、B用一轻弹簧相连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拉动木块A,使木块A向上做加速度为5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力F刚作用在木块A的瞬间到B刚离开地面的瞬间这个过程,下列说正确的是(g=10m/s2)()A.力F的最小值为60NB.力F的最大值为60NC.当弹簧形变程度最小时,力F的值一定为60ND.当弹簧形变程度最大时,力F的值一定为100N13.(多选题)在反恐演习中,中国特种兵进行了飞行跳伞表演.某伞兵从静止的直升飞机上跳下,在t0时刻打开降落伞,在3t0时刻以速度v2着地.伞兵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在0~t 0时间内加速度不变,在t 0~3t 0时间内加速度减小B .降落伞打开后,降落伞和伞兵所受的阻力越来越小C .在t 0~3t 0的时间内,平均速度v >221v v D .若第一个伞兵在空中打开降落伞时第二个伞兵立即跳下,则他们在空中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14.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两物块与竖直轻弹簧相连,在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将m 竖直向下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当m 到达最高点时,M 恰好对地面无压力.已知弹簧劲度系数为k ,弹簧形变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 .当m 到达最高点时,m 的加速度为(1+m M )g B .当m 到达最高点时,M 的加速度为gC .当m 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形变最为kMg D .当m 速度最大时,M 对地面的压力为Mg15.把自由落体运动总路程从上到下分成相等的两段,则上、下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 .1:4B .(2﹣1):1C .1:2D .1:(2﹣l )16.(多选题)如图所示,四中情境中物体A 均处于静止状态,它与外界的接触面(点)均光滑,其中物体A 所受弹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A .两球完全相同且接触,O 为A 球的球心B .O 为A 球的球心,C 为A 球重心C .O 为A 球的球心,墙壁竖直D .O 为半球形的球心,A 为一根均匀直棒17.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 .在此过程中,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A .2v B .g v 2 C .g v 22 D .gv 2)22( 18.(多选题)如图所示,工件随倾斜传送带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关于工件受力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工件受到四个力,分别是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牵引力B .工件受到三个力,分别是重力、支持力、摩擦力C .工件受到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D .工件受到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19.如图所示,一木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斜面静止于粗糙水平面,现用水平推力F 作用于木块.当F 的大小由零逐渐增加到一定值,木块和斜面始终保持静止,则( )A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木块受到的合力逐渐增大C.斜面受到地面的支持力逐渐增大D.斜面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逐渐增大20.F1、F2是两个互相垂直的共点力,其中F1=4N,F2=3N.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为()A.2 N B.3 N C.5 N D.15 N21.如图所示,某人用一水平F=120N的拉力拖着一质量为m=10k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a=10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0.1 B.0.02 C.0.2 D.0.2222.如图所示,一个物体m放在粗糙的斜面上保持静止,现用水平外力F推物体,m仍保持静止时,当F由零逐渐增加但物体m仍保持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则物体m()A.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增加B.所受合力增加C.受到的静摩擦力增加D.受到的静摩擦力减小第II卷(非选择题)三、实验题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盘通过定滑轮拴在木块上C、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D、增减木块上的砝码改变木块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板倾斜度(2)为使砝码盘及盘内砝码的总重力在数值上近似等于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是砝码盘及盘内砝码的总质量木块和木块上砝码的总质量.(填“远大于”,“远小于”,或“近似等于”)(3)某次实验,保持木块所受的合外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木块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a﹣m图象如图甲所示,由于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并不容易确定,因此不能确定a与m成反比,紧接着该同学作了a﹣图象如图乙所示①根据a﹣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因此可判断出a与成比,即a与m成反比;②根据图象可以得到物体受到的外力为N.24.“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3)实验中可减小误差的措施有.A.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越大越好B.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应越大越好C.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D.AO间距离要适当,将橡皮筋拉至结点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四、计算题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倾角θ=37°的斜面与水平地面在P点平滑连接,通过轻绳连接的A、B 两物体静置于水平地面上,质量分别为m1=2kg,m2=4kg,此时轻绳处于水平且无拉力,物体A与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物体B与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2=0.75,对物体B施加水平恒力F=76N,使两物体一起向右加速运动,经过时间t=2s物体B到达斜面底端P点,此时撤去恒力F,若两物体均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cos37°=0.8.(1)两物体加速时轻绳上的张力T;(2)物体A进入斜面后,两物体恰好不相撞,求轻绳的长度L.26.如图所示,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的下端与水平地面平滑连接(可认为物体在连接处速率不变).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从距地面h=3.2m高处由静止沿斜面下滑.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重力加速度g=10m/s2,求:(1)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 的大小;(2)物体下滑到达斜面底端A 时速度v A 的大小;(3)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时间t .27.一个质量m=2kg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6s 的位移x=54m .求:(1)物体的加速度a 的大小;(2)水平拉力F 的大小.28.有一根长L=5m 的铁链悬挂在某楼顶处,楼中有一窗口,窗口上沿离铁链的悬点H=25m ,当铁链从静止开始下落后始终保持竖直,不计空气阻力,219/g m s 。
楠杆高中高一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运动的描述【知识要点】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局部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根本原那么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C C〔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B述位置变化B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确实切A A位置。
比方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图1-1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人教版高一上册物理 期末精选单元复习练习(Word 版含答案)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心电图是现代医疗诊断的重要手段,医生在心电图上测量出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即为心跳周期,由此可计算出1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
甲、乙两人在同一台心电图机上做出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医生通过测量后记下甲的心率是60次/分。
该心电图机图纸的移动速度和乙的心率分别为A .20 mm/s ,60次/分B .25 cm/s ,70次/分C .25 mm/s ,75次/分D .20 cm/s ,120次/分【答案】C【解析】【详解】 甲图纸中,相邻波峰的位移为25mm x =,甲的心率是60次/分,则甲心率的周期:60s 1s 60T ==次 则心电图机图纸的移动速度:25mm/s=25mm/s 1x v T == 乙图纸中,相邻波峰的位移为20mm x '=,乙的心率:111 1.25Hz 75/min 20mm 25mm/sf x T v =====''次 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2.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20s 内它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A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 v v >=甲乙丙B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 v v >>甲乙丙C .平均速度v v v >>甲乙丙,平均速率相等D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大小均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根据位移图象确定出位移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出路程关系,再进行判断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关系.【详解】由图看出,三个物体的起点与终点相同,位移相同,所用时间也相同,则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由图得知,甲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返回,而乙、丙都一直沿正方向运动,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则甲的路程最大,乙丙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的平均速率最大,乙丙的平均速率相等,即v v v 甲乙丙>=,故选A .【点睛】由位移图象纵坐标的变化量等于位移,能判断出物体的位移关系.根据位移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路程关系,是本题解答的基本思路.3.在印度洋海啸救灾中,从水平匀速航行的飞机上向地面空投救灾物资,地面上的人员以地面作为参考系,观察被投下的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是竖直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飞机的高度B .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小于路程C .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D .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飞机的高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以地面作为参考系,物体做的是平抛运动,运动的轨迹是曲线,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指物体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所以从飞机上投下来的物体路程大小等于曲线的长度,所以位移大小小于路程,B 正确.4.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着甲、乙两列火车,某时刻火车正 好交汇,甲车上一乘客从一侧车窗看到田野上树木向北运动,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也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则()A.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B.甲车向南,乙车没动停在了铁轨上C.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乙比甲快D.甲乙两车同时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甲车上的乘客看到田野上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向南运动,而看到乙车也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的慢说明乙车向南运动,因为如果乙车相对地面静止,则乙车和树木相对甲车向北运动的速度相同,故乙车不可能静止;如果乙车相对于地面向北运动,则相对于甲车的速度大于树木相对于甲车的速度,也与题意矛盾,故也不可能.所以乙车只能相对于地面向南运动,但如果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甲车上的乘客应该看到乙车向南运动,也与题意矛盾,故乙车只能向南运动且比甲车慢,故D正确。
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高一物理上册主要涵盖了力学、运动学和能量与功率这些基础知识,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地面上的物体受到两个主要的力:重力和支持力。
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地球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支持力是支撑物体的力,与物体的重量相等且方向相反。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该定律描述了物体的惯性。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这两个力互为作用与反作用,且始终同时存在。
5. 重力: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决定,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公式为F = G * (m1 * m2) / 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6. 运动学中的运动描述方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描述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加速度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7.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8. 作图法解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问题:通过绘制位移-时间图像,可以得到物体在不同时间的位移,从而确定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9.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保持不变,而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有所改变。
10.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它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1.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于解决运动学中的问题,例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
运动学一、直线运动1、直线运动的条件:速度规律:V 恒定①F 合=0 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规律:S=Vt②F 合≠0且F 合与v 共线,a 与v 共线。
(回忆曲线运动 的条件)F 合恒定做匀变速直线 F 合与V 同向 ,匀加速直线速度规律:V=V 0+at位移规律:S= V 0t+1/2at 2F 合与v 共线F 合与V 反向,匀减速直线F 合变化做变加速直线(1)若为匀加速,a 取正;若为匀减速,a 取负(2)若初速度为0, 则直接用V=at S=1/2at 2(3) 若为自由落体(初速为0,只受重力)或竖直上抛(初速度向上只受重力)或竖直下抛(初速度向下只受重力),由于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是g,但若为一般的匀变速则要根据F 合=ma 算加速度a ,切忌一看到匀变速运动就用V=gt S=1/2gt 2(4)几个推论:V t 2-V o 2 = 2aS S=( V t + V o )/2 3.(三项)(山东理综)质量为1 500 kg 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求 ( )A .前25 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B .前l0 s 内汽车的加速度C .前l0 s 内汽车所受的阻力D .15~25 s 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4.(两项)(广东物理)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知A.0-2s 内的加速度为1m/s 2B.0-5s 内的位移为10mC.第1s 末与第3s 末的速度方向相同D.第1s 末与第5s 末加速度方向相同关于匀变速直线的几点说明7.(09·广东理科基础·3)图1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一t 图象。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 .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0一l s 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C .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动力学问题复习若F 合=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加速度为0若这样,则对物体受力分析后正交分解,X 轴合力为零,Y 轴合力也为零(可沿任意方向建立坐标系)若F 合≠0,则物体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有加速度若这样,则对物体受力分析后正交分解,X 轴(运动方向)合力不为零F 合=Ma 产生加速度,Y 轴(垂直运动方向)合力为零(必须沿运动方向做为X 轴和垂直运动方向做Y 轴建系)[例1]把一个质量是2kg 的物块放在水平面上,用12 N 的水平拉力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块运动2 s 末撤去拉力,g 取10m/s 2.求:(1)2s 末物块的瞬时速度.(2)此后物块在水平面上还能滑行的最大距离.解析:(1)前2秒内,有F - f =ma 1,f =μΝ,F N =mg ,则m/s 8,,m/s 41121===-=t a v mmg F a μ(2)撤去F 以后,物体以V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21222m/s ,16m 2F v a x m a μ====[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4 kg 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受到大小为20 N,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拉力F 作用时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g取10 m/s 2)解析: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F 沿两坐标轴方向分解,则两坐标轴上的合力分别为,sin cos G F F F F F F N y x -+=-=θθμ物体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 ,则x 轴方向上的加速度a x =a ,y 轴方向上物体没有运动,故a y =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y y x x ma F ma ma F 所以0sin ,cos =-+=-G F F ma F F N θθμ又由滑动摩擦力以上三式代入N F F μμ=数据可解得物体的加速度a =0.58 m/s 2[过关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质量m =2 kg 的物体与竖直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物体受到一个跟水平方向成53°角的推力F 作用后,可紧靠墙壁上下滑动,.(g 取10 m/s 2,sin3°=0.8,cos53°=0.6),求:(1)若物体向上匀速运动,推力F 的大小是多少?(2)若物体向下匀速运动,推力F 的大小是多少?[过关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质量m =2 kg 的物体与竖直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物体受到一个跟水平方向成53°角的推力F 作用后,可紧靠墙壁上下滑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 2.(g 取10 m/s 2,sin3°=0.8,cos53°=0.6),求:(1)若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推力F 的大小是多少?(2)若物体向下匀加速运动,推力F 的大小是多少?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观点)伽利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正确观点)牛顿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胡克胡克定律力学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测定引力常数G第五章经典力学与物理学革命要了解与记忆的内容知识结构第一节、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浏览教材P104---106页了解一下,有个印象即可)(宏观 低速运动领域)第二节、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阅读107—110页,只看大标题并记住)第三节:量子化现象(有兴趣的可浏览111—114页,不用记,暂时不考)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经典力学的的伟大成就 经典力学的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 运动的时钟变量 运动的尺子缩短 物质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黑体辐射;能量子假说的提出能量子假说黑体辐射原子能量的不连续性光的本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对干涉现象的解释光子说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光子说量子化现象经典时空观同时的绝对性 时间间隔的绝对性 空间距离的绝对性质量不变。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总知识点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高一物理上册是我们打下物理基础的关键一步。
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下面将总结高一物理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1. 运动和力学-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运动的力学方程),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 引力与力的分析:质量、重量、重力加速度等概念,万有引力定律。
- 运动中的力:摩擦力、弹力、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2. 机械能与能量守恒- 动能与功: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功的概念及计算,动能定理。
- 机械能与势能:机械能的定义及计算,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
3. 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律- 高中物理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规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受力平衡,受力分析。
- 物体静止和平衡: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静止摩擦力的分析,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斜面上物体受力分析,斜面运动中的摩擦力计算,斜面上物体平衡问题。
- 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浮力的概念及浮力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浸没问题。
5. 动量和动量守恒- 动量和动量定理: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动量定理的应用。
- 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类型的定义,碰撞中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6. 物体的振动与波动- 振动的基本概念:周期、频率、振幅等。
- 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区别,波长、频率、波速等。
7.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光的本质,光线的传播规律,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
8. 电学基础- 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和守恒定律,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
- 常见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以上是高一物理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一上册期末物理复习知识点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高一上学期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总结。
1. 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它主要涉及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其中,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矢量量,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位移发生的变化,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在运动学中,我们还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如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等。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定律,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质量、加速度的关系,即F=ma;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力和能量力是导致物体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我们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弹力、弹簧力等常见的力。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单位是焦耳(J)。
我们了解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和形状有关。
在能量转化方面,我们还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理等概念。
4. 电学基础电学是研究电荷、电场和电流等相关现象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电荷与元素电荷的关系,电流与电量、时间的关系,以及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此外,还学习了欧姆定律,即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5. 光学基础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其中,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性质;反射定律描述了光线与反射面之间的关系;折射定律描述了光线从一种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情况。
6. 热学基础热学是研究热和温度以及其相互转换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温度计量、热平衡和热传递等基本概念。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本质、性质、运动规律以及能量转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的学科。
在高一物理上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
1. 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理现象或过程的特性的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单位是用于度量物理量大小的标准,例如米、千克、秒等。
在物理学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
2. 物理量的测量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对物理量进行测量。
测量的过程包括选择合适的仪器、仪器的读数、数据的处理等。
在测量中,我们还需要学习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运动的描述与研究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它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在高一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4.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给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说明了力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的,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质量、力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需要学习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方法。
力是导致物体产生运动或形状变化的原因,我们需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合成和分解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我们需要学习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6. 力与加速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重要影响,它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或者形状。
在高一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计算方法。
7. 动能与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它属于宏观量。
年 级 高一 学 科 物理版 本人教新课标版课程标题 高一物理人教新课标版上学期期末复习编稿老师 赵淑霞 一校 林卉二校李秀卿审核王新丽一、学习目标:1. 理解有关质点、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力、圆周运动这几个重点概念。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这几种运动的规律和实际的运用。
3. 掌握运动学问题与力学问题相结合的动力学问题的规律。
4. 掌握平抛运动,“纸带类”问题,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等几个实验的原理和求解。
二、重点、难点:重点:几种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实际的应用。
难点:动力学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考点分析: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高中的主要运动模型和物体的动力学规律,这几部分内容是物理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后学习天体运动,带电物体在电场或磁场中运动的基础。
这几部分内容中涉及的解题方法我们今后也会经常用到。
内容和要求考点细目出题方式 概念的理解 质点、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圆周运动 选择题、填空题 几种运动的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这几种运动的规律选择题、计算题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及动力学问题的求解规律选择题、计算题 实验的处理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纸带类”问题选择题、填空题一、几种常见的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特点: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规律:vt x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加速度恒定,加速度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两个基本公式:at v v +=02021at t v x += 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特例:自由落体运动221gt h =,gt v = 竖直上抛运动2021gt t v h -=,gt v v -=03. 匀变速曲线运动:特点:加速度恒定,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规律:将曲线运动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特例:平抛运动(研究其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 变速曲线运动:特点:加速度变化,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规律:定性研究变化情况 特例:匀速圆周运动v =s/t ,v =2πr/T ,ω=θ/t ,ω=2π/T ,T =1/f ,f =1/T ,n =f =1/T向心加速度:r n r f r T r r v a n 22222222444πππω===== 向心力:r n m r f m r Tm r m r v m ma F n 22222222444πππω====== ● 力决定了给定物体的加速度,力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了物体运动的轨迹F (或a )跟v 在同一直线上→直线运动:a 恒定→匀变速直线运动; a 变化→变加速直线运动。
F (或a )跟v 不在同一直线上→曲线运动:a 恒定→匀变速曲线运动; a 变化→变加速曲线运动。
二、研究方法1. 共点力的平衡(1)用作图法求合力(2)运用|F 1-F 2|≤F 合≤F 1+F 2求二力或三力的合力。
(3)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注意三角函数的正确运用,列方程:平衡方程或F =ma 。
(4)受力变化分析:抓住不变量,弄清变化量,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判断。
(5)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等效性,方法、误差分析) 2.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根据△s =aT 2=恒量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2)求a ;(3)求平均速度、即时速度。
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用(1)基本运用。
过程图,标量(已知、求),列方程(公式选取、对应性)。
(2)综合运用(多过程运动问题,联系实际问题等) 4. x -t 图象与v -t 图象 (1)弄清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与v -t 图象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的特征; (2)由图象提取信息;(3)描点作图。
5. 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1)基本运用(受同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力作用的加速运动)①研究对象②受力分析(示意图)③列F=ma(将F具体化),求解力或运动量。
(2)较高要求(受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的加速运动;受力变化,多过程的加速运动,联系实际)①研究对象②运动过程③受力分析④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将F合具体化⑤列F=ma +运动学方程⑥几何关系,辅助方程。
(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超重和失重问题①a的方向②F合的方向③受力分析,将F合具体化④列F=ma⑤求N或T。
6. 研究平抛运动时要将其分解,通过其分运动求解其合运动,注意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关系及等效性,独立性,等时性。
7. 研究匀速圆周运动时一般沿两个方向分解,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和垂直半径方向的状态方程。
知识点一:概念的理解例1.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质量很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B. 体积很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C. 相距较远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D. 任何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看成质点。
正确答案:D解题过程:某物体能不能看成质点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及距离的远近无关,只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有关,当物体的体积、质量和距离的远近对研究的问题没影响时即可将其看成质点。
某物体能不能看成质点也是相对而言的。
解题后思考:要判断清楚所研究问题与物体的关系例2.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相同,但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A. 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还将增大D. 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 正确答案:B 、C 解题过程: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小时物体的速度增加得慢了但仍在增加,当速度为零时,速度不再增加故其达到最大,因直线运动的方向不变,故位移一直增加。
BC 正确。
解题后思考:分清物体做加速和减速运动的条件,及加速度的变化对速度的影响。
例3. 关于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应用的例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运动员在跳高时总是要用力蹬地面,才能向上弹起 B. 大炮发射炮弹时,炮身会向后倒退C. 农田灌溉用的自动喷水器,当水从弯管的喷嘴里喷射出来时,弯管会自动旋转D. 软体动物乌贼在水中经过体侧的孔将水吸入鳃腔,然后用力把水挤出体外,乌贼就会向相反方向游去正确答案:B 解题过程: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称之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称之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B 中出现的问题是需要防止的,不符合题目要求。
解题后思考:要认真审题,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B.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 C.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D. 因为物体有向心力存在,所以才使物体不断改变速度的方向而做圆周运动 正确答案:C 、D解题过程: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而方向却时刻改变,因此属于变加速运动。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向心力对速度大小的改变没有贡献,其作用只是不断改变速度方向,所以正确选项是CD 。
解题后思考:匀速圆周运动中,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改变。
知识点二:几种常见运动的规律和应用例5. 小华和小雨在进行课外活动中,他们利用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估测各自的“反应时间”,开始时小华将直尺下端“60cm ”的刻度靠近小雨的大拇指尖,要求小华释放直尺的同时,小雨要立即抓住尺,结果发现小雨抓住尺时,他的大拇指尖在“10cm ”刻度位置处(g =10m/s 2)。
小雨刚抓住尺时,尺已下落的高度是 m ;请你根据实验数据,估算一下小雨的反应时间是 s 。
解题过程:尺下落的高度:h =(60-10)cm =50cm =0.5m ,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221gt h求出时间为t =0.32s 解题后思考:要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重要信息,建立合适的运动模型。
例6. 以30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某物体,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 2。
5s 内物体的( ) A. 路程为75m B.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m/sC. 位移大小为25m ,方向向上D. 平均速度的大小为13m/s ,方向向上 正确答案:C解题过程:由题意可知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2021gt t v h -=解出位移为25m ,为正值,则位移方向向上。
速度改变量由t a v ∆=∆可知为50m/s 。
方向与重力加速度方向相同——竖直向下,故B 错;物体上升到最高点需时3s ,5s 时物体正在下降,故路程为上升到最高点所走的路程45m 和下降的20m ,共走了65m ,故A 不对;这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故应为5m/s ,方向竖直向上,D 错。
解题后思考: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例7. 如图,在同一竖直面内,小球a 、b 从高度不同的两点,分别以初速度v a 和v b 沿水平方向抛出,经过时间t a 和t b 后落到与两抛出点水平距离相等的P 点。
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t a >t b ,v a <v bB. t a >t b ,v a >v bC. t a <t b ,v a <v bD. t a <t b ,v a >v b正确答案:A 解题过程:由竖直方向的高度可知a 球比b 球用时多,但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可知a 球的水平速度比b 球的小。
故可知A 正确。
解题后思考:知道平抛运动的时间由竖直方向的高度决定,知道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性质。
例8. 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轨道半径不变,转速变为原来的3倍,所需的向心力就比原来的向心力大40N ,物体原来的向心力大小为 。
正确答案:5N解题过程:根据r n m F 224π=①可知其中的r 不变,但当n 变为原来的3倍时,F 比原来的大40N ,可列方程r n m F 22)3(4)40(π=+②,由①②两式可知F =5N 。
解题后思考:熟练掌握圆周运动的动力学规律例9.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所受的合外力与时间的关系。
关于四个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 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D. 丁物体做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 正确答案:B解题过程:甲图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图中物体也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中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运动,丁图中物体做的是加速度反向减小和正向逐渐变大的直线运动。
解题后思考:注意横、纵坐标轴的物理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