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考前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专项练习题1、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A、三顾茅庐B、三气周瑜C、桃园三结义D、三打祝家2.下列故事情节与曹操无关的一项是()A. 割发代首错杀吕伯奢B. 马跃檀溪水淹七军C. 煮酒论英雄劝降关羽D. 祢衡之死许田打猎3.下列战役不是诸葛亮参与指挥取得胜利的是()A.火烧博望坡B.火烧新野C.火烧赤壁D.火烧连营七百里4.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在曹营心在汉”表现了他的忠B.“斩颜良、诛文丑”表现了他的勇C. “水淹七军”表现了他的谋D.“单刀赴会”中他把吕蒙作为人质表现了他胆识过人。
5.下列选项中对刘备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野自身难保时,因舍弃不下百姓,也怕曹操再次屠城,坚持携民渡江。
可见其“仁”。
B.两个结义兄弟遇难后内心悲伤,并成功为他们报仇。
可见其“义”。
C.“三英战吕布”中可见其“勇”。
D.“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赵云单骑救主后,刘备摔阿斗,可见其对人才的重视。
6.下列选项中对“夷陵之战”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张飞被杀之仇,亲率大军攻吴。
B.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用以逸待劳的方法,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C.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火烧连营,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元气大伤。
D. 幸亏赵云救驾,刘备才逃到白帝城。
一病不起,后亡故于白帝城。
7.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所指人物是关羽。
B.表现关羽“义绝”的事例有:败走麦城、过关斩将、华容道释曹操、千里走单骑。
C.“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写的人物是关羽,“汉相”指的是曹操,所寻之“兄”是刘备。
D.关羽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夺得了战略要地——瓦口隘。
8.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借得东南风之后,周瑜大喜过望,为诸葛亮请功,并大宴君臣,至夜方才散去。
《三国演义》复习资料(一)1、主要人物简介:火烧新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官渡之战对战方:袁绍--操兵力对比:袁绍十倍于操结果:操胜利!操赤壁之战对战方:操--权兵力对比:操十余倍于权结果:权胜利!周瑜夷陵之战对战方:备--权兵力对比:备十余倍于权结果:权胜利!陆逊新野之战:火烧博望坡之后,操卷土重来,派仁和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兵逃奔出城,被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官渡之战: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兵10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试图依靠军力优势,打破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双方各有胜负,于官渡对峙。
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让许攸弃袁绍而投奔操,投降操,操采纳许攸之计,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军大败,部下郃、高览投降操。
夷陵之战:权攻杀蜀将关羽于章乡(今当阳东北),占领荆州。
备为了给关于报仇,亲自挥师东进,连连告捷。
陆逊总督东吴军马,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
由于天热难耐,备让蜀兵避暑林中,犯了兵家大忌。
陆逊见时机已到,调动各路军马一起行动,火烧蜀军边营,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3、重要人物备忠: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绝不称帝。
仁: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
义:两个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甚至为此而毁国亡身。
厚:多次寄人篱下有机夺取而不取。
勇:三英战吕布中表达了他勇武的一面。
重视人才:“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云单骑救主后,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当然,备过于注重一些小德,忽视大德,不但有时给人以“伪”的感觉,而且过于强调兄弟情义不顾国家大义,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让恢复汉室化为泡影。
操胆略:操献刀——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欺主弄权,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
—日,操藏宝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1. 三国时期的背景- 东汉末年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导致天下大乱。
- 黄巾起义爆发,标志着末年社会动荡的开始。
-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 重要的战役和战略-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联军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
- 美人计:诸葛亮在博望坡上放风筝,利用风向预测曹操的进军方向。
- 诸葛亮火烧新野:通过火烧新野,消除了对手的后顾之忧。
- 长坂坡单骑救主:赵云以一当十,成功救出刘备。
- 五丈原会战:刘备病重,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诸葛亮,为蜀国的未来奠定基础。
3.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刘备:汉室宗亲,人称刘皇叔,仁德之君,建立了蜀汉政权。
- 关羽:刘备的义兄,武艺高强,被誉为武圣。
- 张飞:刘备的义弟,勇猛无比,擅长单挑。
- 赵云:身世神秘,威武之师,常常为刘备出生入死。
- 曹操:权谋高手,一度统一北方,为魏国奠定基础。
- 孙权:东吴的创立者,睿智果断,成为魏、蜀一方的重要对手。
4. 著名的典故和故事情节-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
-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智囊,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 千里走单骑:赵云救援刘备的壮举。
- 七星坛造船:孙权帮助刘备造船,用以击败曹操的计策。
- 十面埋伏:诸葛亮在定军山设下十面埋伏,成功击败了曹军。
5. 主题和价值观- 忠诚与仁义:三国演义中许多英雄都以忠诚、仁义和大义为依归。
- 计谋与智慧:各方人物都运用了多种计谋、智慧来战胜对手。
- 英雄主义与牺牲:英雄们常常抱着不怕牺牲、为国家和家族着想的精神。
6. 影响与传承-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经久不衰,被广大读者喜爱。
- 三国演义的题材也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三国演义》所有考点知识汇总
1. 三国时期的背景
-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黄巾起义爆发
- 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局势形成
2. 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
- 作者罗贯中
- 描写了战争与英雄的故事
- 塑造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
3. 主要人物
- 曹操: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刘备:仁义之君,诸葛亮的主公
- 孙权:以江东为基地,崛起于东吴
4. 重要场景和事件
- 美髯公案:刘备得诸葛亮为谋臣的故事
- 苦肉计:蜀军对付曹军的计策
-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成功击败曹操
5. 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 忠诚: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忠诚和信义
- 智谋:人物之间斗智斗勇的策略和计谋
- 英雄:三国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
6. 《三国演义》的影响
- 深入人心的故事和角色形象
- 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是关于《三国演义》的考点知识汇总。
阅读本书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三国演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汇总【考点梳理】《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 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人物形象刘备: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
关羽:武艺超群,神勇威猛,谋略过人,忠义,但骄傲不听劝谏。
张飞:耿直,粗犷,性格豪爽,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有一定的计谋,但又鲁莽。
曹操:虚伪奸诈,残酷暴戾,自负多疑,足智多谋,有韬略,有过人的胆识,文学修养高。
赵云:勇敢善战,忠心侍主,光明磊落,处事谨慎,考虑周到。
吕布:武艺超群,但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
周瑜: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忠心不二,举贤妒能。
孙权:有才智谋略,注重招揽人才,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胸怀宽广。
推荐《三国演义》的理由: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和魅力在很多方面得以体现。
《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
-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广泛研究和考察。
以下是一些常考的知识点:
1.小说的作者
-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2.小说的背景
- 《三国演义》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大约在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间。
3.主要人物
-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重要角色,其中包括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和曹操等。
4.故事情节
- 《三国演义》以战争、政治和人物关系为主线,描绘了三国
时期的历史故事。
其中包括了红、蓝、绿三方之间的战斗和欺骗。
5.主题与价值观
- 《三国演义》的主题之一是权力之争和智谋。
它展示了不同势力之间的斗争以及智者的智慧。
这本书也探讨了忠诚、勇敢和友谊等价值观。
6.影响与价值
- 《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还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社会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是《三国演义》常考的知识点。
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复习《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复习内容之一、其中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考察了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理解。
下面是《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三国演义》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正处于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和曹操与袁绍争夺天下的时期。
这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有重要的作用。
2.三国鼎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要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物为中心展开。
曹操割据中原,刘备建立蜀汉,孙权建立吴国,三者并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3.重要人物的形象认识: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黄盖等。
学生要对这些人物的背景、性格、才能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4.《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故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场面,如赤壁之战、虎牢关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
学生要对各种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诸葛亮的贡献: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聪明智慧,善于谋略,为刘备出谋划策,有很多经典的谋略被广为传颂,如空城计、借东风、木牛流马等。
学生要理解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为蜀汉做出的巨大贡献。
6.关羽的义胆忠诚:关羽是刘备的忠诚心腹,有着忠义之名,被尊为武圣。
他为了替刘备复仇,甘愿受刘备三顾之招,被刘备任命为汉寿亭侯,成为刘备麾下最重要的武将之一、学生要理解关羽的忠诚精神和对刘备的深厚感情。
7.周瑜与诸葛亮的黄盖火船计:周瑜是吴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与蜀国的诸葛亮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智勇较量。
周瑜以黄盖火船计化解了曹操的攻势,为吴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学生要理解这个计谋的过程和意义。
8.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场大战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与吕布的战斗。
吕布是当时的战神,有悍勇的战斗力,但是被三兄弟合力击败。
学生要理解这场战斗的来龙去脉和三兄弟之间的默契配合。
三国演义复习知识点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的战争、政治和智谋。
本文将回顾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三国背景在复习三国演义之前,有必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独裁统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地方豪强纷起,军阀割据。
这为三国时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人物介绍1.刘备:又称刘豫州,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带领蜀国抗击曹操,并建立了蜀汉政权。
2.关羽:字云长,是刘备的忠诚部将,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崇敬的人物,以忠诚和勇敢而闻名。
3.张飞:字翼德,是刘备的另一位忠诚部将。
他与关羽一起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4.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的权臣。
他通过智谋和军事实力,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成立了魏国。
5.孙权:字仲谋,是东吴的创立者。
他在三国时期扮演着南方抵抗北方势力的重要角色。
6.诸葛亮:字孔明,是刘备的谋士和军事家。
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为刘备出谋划策,并被后世奉为“卧龙”。
三、重要战役1.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成为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2.界桥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在此战中击败曹操,巩固了蜀汉政权。
3.夷陵之战:公元221年,蜀汉与东吴发生战争,最终蜀汉失败,刘备去世。
4.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展开大规模对决,曹操最终获胜,确立了魏国的地位。
四、著名篇章1.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义,立下了成为兄弟的誓言,并一起努力实现报国救民的理想。
2.卧龙出山:刘备拜访了诸葛亮,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事业。
诸葛亮同意了,从而成为了蜀汉的重要谋士。
3.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曹军重重关卡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重逢了刘备。
4.三气周瑜:刘备欲借荆州,周瑜试探刘备三次,由此产生了刘周赤壁之盟。
五、人性描写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雄悲壮的事迹,也可以看到人们的贪婪、嫉妒和自私。
江苏高考《三国演义》复习资料(2022新编)文科名著之复习《三国演义》〔▲为重点〕【“三国〞简介】1.“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力之势。
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
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失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芳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2.“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
不久关羽被孙权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
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
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
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
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3.“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
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
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
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位,朝政动乱。
孙皓暴虐无道。
于280年为西晋所灭。
【重要情节与主要人物】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怒鞭督邮—张飞;千里走单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跃马过檀溪—刘备;草船借箭—诸葛亮;群英会中计—蒋干;巧授连环计—庞统;温酒斩华雄—关羽;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辕门射戟—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三气周瑜—诸葛亮;弃须割袍—曹操、马超;拔矢啖睛—夏侯惇;挂印封金—关羽;走马荐诸葛—徐庶;单骑救主—赵云;舌战群儒—诸葛亮;败走麦城—关羽;义释曹操—关羽;义释严颜—张飞;七擒孟获—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煮酒论英雄—曹操、刘备;火烧新野—诸葛亮;智取瓦口隘—张飞;计夺天荡山—黄忠;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骂死王朗—诸葛亮。
【三国成语与相关情节】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吴下阿蒙〔吕蒙〕、如鱼得水〔刘备〕、望梅止渴〔曹操〕、乐不思蜀〔刘禅〕、路人皆知〔司马昭〕、才高八斗〔曹植〕、单骑救主〔赵云〕、抗琴退敌〔诸葛亮〕、士别三日(吕蒙)、舌战群儒〔诸葛亮〕、过关斩将〔关羽〕、封金挂印〔关羽〕、草船借箭〔诸葛亮〕、火烧连营〔陆逊〕、嫉贤妒能〔周瑜〕【三国战将】1.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2.曹操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3.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国演义】根本情节〔四大局部〕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此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
《三国演义》考前复习指导一、曹操军团的崛起与强盛——第1回到第40回。
1、第1回到第9回——董卓军团的覆灭。
情节脉络:宦官当权——黄巾起义——刘关张从军——汉灵帝死——少帝继位——外戚何进与十常侍争权——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曹操谋刺董卓——事败出逃——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董卓战败——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孙坚得玉玺——率军返回江东——曹操与袁绍发生矛盾——盟军瓦解——军阀混战——袁绍攻公孙瓒——赵云救公孙瓒——孙坚攻荆州刘表——孙坚被刘军乱箭射死——司徒王允设连环计——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董卓被杀——董卓部将反攻——杀王允全家核心故事:(1)桃园结义(2)董卓进京(3)捉放曹(4)虎牢关(5)跨江击刘表(6)凤仪亭(7)犯长安简述题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第一回中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这一点的?故事中人物曾立下什么誓言?答:刘备、张飞、关羽的桃园三结义结拜时他们立下的誓曰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2). 简述“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
刘备讨黄巾有功,被封为小县令。
刘备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很得百姓爱戴。
一日督邮来视察,想要收受贿赂,但刘备不予。
督邮就想办法陷害刘备,百姓很是不平,就在督邮府前为刘备请命。
督邮不从。
张飞怒从心中来,冲入督邮府,将其拖出毒打,后来刘备将印挂在督邮脖子上辞官而去。
2、第10回到第19回——吕布军团的覆灭。
情节脉络:曹操建“青州军”——报父仇讨徐州——刘备借兵救陶谦——陶谦三让徐州——曹吕交战——吕布败逃——曹操应诏辅佐王室——迁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封刘备为徐州牧——刘备讨伐袁术——吕布袭取徐州——袁术起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刘备投奔曹操——曹操战宛城——折典韦死曹昂——征讨袁术大胜——曹刘联合备攻吕布——陈登父子暗通曹操——吕布中计,徐州失守——吕布兵退下邳,军心涣散——吕布被擒——吕布恳请刘备说情——刘备劝说曹操杀掉吕布——吕布大骂刘备——曹操白门楼缢死吕布核心故事:(1)三让徐州(2)李郭交兵(3)小霸王孙策(4)辕门射戟(5)战宛城(6)白门楼简述题1.请简述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答案:曹操讨伐张绣时,正遇麦熟,丰收在望,下令说:谁践踏了麦田,就要斩首。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扶麦而过,不敢践踏。
不料曹操的马受惊而窜入了麦田。
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
曹操拔剑要自杀,被众人劝止。
他就拿剑割发,并传示三军。
3、第20回到第33回——袁术、袁绍军团的覆灭。
情节脉络:许田打围——曹操欺君之举——汉献帝不甘受辱——谋划除去曹操——董承受命——刘备参与预谋——为防谋害——刘备后园种菜——曹操青梅煮酒——邀请刘备对饮——论天下英雄——刘备大惊——借击袁术——离开许都——袁术兵败身死——刘备占领徐州——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向袁绍求救——陈琳檄文——治愈曹操头疾——祢衡裸衣骂曹——黄祖杀祢衡——董承吉平密谋——暗下毒药杀曹——家奴告发——吉平被杀——董承被杀——董贵妃被杀——发兵进攻刘备——刘备向袁绍求助——未得救兵——刘备全面溃败——兄弟妻小失散——刘备只身突围——投奔袁绍——关公土山约三事——曹操厚待关羽——曹袁开战——关公斩颜良文丑——刘备写密信——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关张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孙策想当大司马——想袭击京城许都——许贡告密——西山狩猎——被毒箭所伤——毒发身亡——孙权继位掌权——顺曹操,绝袁绍——袁绍七十万进攻许昌——曹操七万迎敌——两军相峙官渡——袁绍不听许攸之计——许攸弃袁投曹——曹操听从许攸之计——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袁绍全面溃败——带八百单骑逃回冀州——曹操乘胜追击——仓亭再败袁绍——刘备进攻许都——曹操回师大败刘备——刘备投荆州刘表——驻守新野——袁绍吐血而亡——曹操攻占冀州——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核心故事:(1)煮酒论英雄(2)吉平下毒(3)白马坡(4)千里走单骑(5)战官渡(6)定四州(二)简述题1.后人有诗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说的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案:刘备参与董承谋诛曹操的计划,担心曹操谋害,每日借种菜来掩饰自己。
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大惊,筷子掉落在地。
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4、第34回到第40回——刘表军团的覆灭。
情节脉络:刘玄德——投刘表——受厚待——助刘琦——刘表病——蔡氏忌——设计害——知密谋——靠坐骑——越檀溪——遇水镜——知伏龙——得徐庶(单福)——败曹仁——曹操计——用徐母——逼徐庶——到许都——徐庶别——荐孔明——刘关张——到茅庐——三顾之——靠真情——感孔明——博望坡——用火攻——败曹军——刘表死——刘琮继——曹军至——蔡氏降——在新野——孔明计——用火攻——再败曹——曹大军——攻樊城——弃樊城——携民渡——在当阳——被包围——勇赵云——七进出——救阿斗——长坂桥——张飞吼——退曹军——关羽至——孔明来——驻江夏核心故事:(1)马跃檀溪(2)走马荐诸葛(3)三顾茅庐(4)火烧新野(5)长坂坡(二)简述题。
1.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说的是发生在三国时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案:徐庶帮刘备多次打败曹军。
曹操采纳程昱的计谋,将徐庶老母亲接来,仿照她的笔迹写信给徐庶,骗其离开刘备。
徐庶来曹营见母亲,其母亲骂他弃明投暗,自缢身死。
徐庶伤心之极,安葬母亲。
曹操亲自前来祭奠,并送来祭礼,徐庶坚决不受。
徐庶虽身在曹营,却终生不曾为曹操献一计。
二、赤壁之战,孙刘结盟,曹操惨败——第41回到第50回。
情节脉络:刘备欲联吴抗曹——诸葛亮随鲁肃前往柴桑——诸葛亮舌战群儒——游说孙权——鲁肃力排众议——孔明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误杀蔡瑁和张允——孔明草船借箭——黄盖献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七星坛诸葛祭风——趁东风吴兵进攻——黄盖诈降烧曹军——曹操惨败被追杀——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核心故事:(1)舌战群儒(2)群英会(3)赤壁大战(二)简述题1、在曹操败走华容道一回中,曹操一共有几次大笑?有人说曹操的大笑一共表现了三位英雄的性格特征,请问是哪三位英雄的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一共有三次大笑。
分别表现了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特征。
2、如何理解曹操的大笑(从曹操的角度分析)?答案:首先是鼓舞士气,故意表现出满不在乎,但这正是做为一个领导者必有的重要素质;其二,说诸葛亮、周瑜无谋、少智,其实是为了从战略上对其藐视;其三,就是自发狂言,说若老夫在此云云,这一点意味深重,一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手下将领传达一个信息即这里有可能会有伏兵,因为情况危机如果曹操直接点破会造成士气浮动、人心惶惶;二是为了表示即使这里有伏兵,也在"老夫"的预料之中,大家不要惊惶。
三、第51回到第73回——刘备军团崛起,三足鼎立形成。
情节脉络:周瑜攻曹仁——被射中左肋——刘备先后攻下南郡、襄阳、荆州——刘备占据荆州——一气周瑜——鲁肃来讨荆州——刘备答应取西川后归还——周瑜出美人计——赵云陪同刘备往南徐——同孙权之妹孙夫人成亲——依诸葛亮之计——让孙夫人陪同刘备江边祭祀——趁机逃回荆州——二气周瑜——周瑜大怒——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大败周瑜——三气周瑜——周瑜病逝——孙权任鲁肃为都督——庞统弃吴投刘——被任命为副军师——得张松西川地图——刘备以助刘璋为名——进兵西川——出师不利折庞统——诸葛亮起兵增援——嘱托关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张飞所向披靡——打开入川门户——刘备攻入西川——占领益州——刘备攻取汉中——黄忠攻克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自率大军来争——被杀退——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核心故事:(1)取南郡(2)战长沙(3)甘露寺(4)三气周瑜(5)反西凉(6)张松献地图(7)取成都(8)单刀会(9)濡须之战(10)定军山(二)简述题1.后人诗曰:“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
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说的是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请简要叙述这个故事。
答案:马腾被杀,马超兴兵报仇。
曹军大败,马超直入中军捉拿曹操。
曹操听见:“穿红袍的是曹操!”马上脱下红袍;又听见:“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慌忙割断长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
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
后遇曹洪、夏侯渊相救,得以逃脱。
四、蜀吴争斗,吴胜蜀败,刘备病逝——第74回到第85回。
情节脉络:孙权索荆州——关羽拒绝——曹操用司马懿之计——联合孙权合击关羽——关羽被射伤——华佗刮骨疗毒——关羽水淹七军——攻取樊城——吕蒙白衣渡江——夜袭荆州——关羽大败——退守麦城——劝降不从——弃麦城撤退——路遇伏兵被擒——孙权斩关羽首级——派人送与曹操——曹操厚葬关羽——曹操杀华佗——曹操病死——曹丕继位——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称大魏皇帝——刘备称帝于成都——为报关羽被害之仇——率兵七十万攻东吴——张飞鞭打部将被杀——割首级献东吴——刘备进攻东吴——七百余里结四十余寨——黄忠中箭身亡——刘备攻猇亭——剐东吴降将——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等待时机——刘备移寨于山谷树林中避暑——陆逊夜里借东南风放火——尽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刘备败走入白帝城——染病不起——诸葛亮赶来——刘备托以后事——刘备病逝——诸葛亮立刘禅为帝核心故事:(1)水淹七军(2)走麦城(3)兄弟争王(4)刘备征吴(5)火烧连营(二)简述题1. 简述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
答案:吕蒙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将精兵伏于船中。
驾快船往对岸驶去,骗江边烽火台上的守军,说是客商要在此避风,并将财物送与守军。
在夜里,伏兵齐出,抓住所有守军。
然后利用降兵赚开荆州城门,放起号火,吴兵齐入,袭了荆州。
五、诸葛亮南征北战,孔明病逝——第86回到第104回。
情节脉络:曹丕用司马懿之计——联合南蛮孟获、东吴孙权进攻蜀汉——诸葛亮击退了来犯之敌——派邓芝结好东吴——吴蜀通好——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孟获——以德服人——稳定蜀汉后方——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采用马谡之离间计——司马懿被削职回乡——诸葛亮发兵汉中——一出祁山——曹睿启用司马懿——夺新城斩孟达——进攻街亭——马谡守街亭——不听王平劝——街亭失守——诸葛亮空城计弹琴退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表自贬——诸葛亮四出祁山——未有进展——孙权武昌称帝——诸葛亮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遇大雨——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送去巾帼、妇人缟素之服以及书信——司马懿也不为所动——诸葛亮积劳成疾,吐血不止——授兵书于姜维——病逝五丈原——姜维遵照诸葛亮遗嘱——以木雕为诸葛亮像坐于车中——吓退司马懿核心故事:(1)安居平五路(2)诸葛亮渡泸水(3)天水关(4)擒孟达(5)空城计(6)赚曹休(7)姜维献书(8)智取陈仓(9)八阵图(10)诸葛装神(11)五丈原(二)简述题1.今人常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来比喻人虽死余威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