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如何运用反复 反复的使用方法技巧
- 格式:docx
- 大小:18.52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反复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而学会运用反复手法,就像是在这场冒险中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反复手法。
反复啊,简单来讲,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
这就好比你特别喜欢一个玩具,不停地跟小伙伴说:“这个玩具可好玩啦,这个玩具可好玩啦!”就是为了让小伙伴们深深地记住这个玩具好玩。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小侄子的班上听课。
那天老师正好在讲怎么用反复手法写作文,小侄子他们听得那叫一个认真。
老师举了个例子,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就是反复,通过重复‘盼望着’,把那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课后,小侄子就迫不及待地要实践一下。
那天正好是周末,一家人准备出去野餐。
小侄子一路上兴奋得不行,嘴里不停地念叨:“我太开心啦,我太开心啦!今天的野餐一定会很棒,一定会很棒!”嘿,你还别说,这简单的反复,真把他那股子兴奋劲儿给传递出来了。
到了野餐的地方,小侄子更是把反复手法用得活灵活现。
他看到一片花海,就喊着:“这花真美啊,这花真美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们都被他逗乐了,这小家伙,还真会学以致用。
等开始吃东西的时候,他咬了一口蛋糕,眼睛放光,说:“这蛋糕太好吃了,这蛋糕太好吃了!我要吃好多好多。
”结果,真的吃了不少,小肚子都鼓起来了。
其实啊,小学生在作文里运用反复手法,能让文章更有节奏感,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说,写自己喜欢的宠物,可以写“我家的小狗太可爱了,太可爱了!它的眼睛圆溜溜的,像两颗黑宝石;它的尾巴总是摇来摇去,摇来摇去,好像在跟我打招呼。
”这样一写,小狗的可爱是不是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再比如,写一次难忘的旅行,“那次旅行太棒了,太棒了!我们看到了雄伟的高山,高山高耸入云;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大海,大海波涛汹涌。
”是不是让读者也能感受到旅行的精彩?不过,小学生们在用反复手法的时候,也要注意别用得太过了,不然就会显得啰嗦。
如何运用反复和强调
反复和强调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本文将会介绍如何运用反复和强调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
1. 引言
在引言中,通过重复一些关键的词语或短语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这样做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2. 段落结构
为了强调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观点,可以使用标题、引用、关键词加粗等方式来突出重点。
这样一来,读者可以更快地扫描文章,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反复使用关键词
在文章中,重复使用关键词可以增强读者对这个词的印象。
这样做有助于强调某个观点或主题,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4. 修辞手法
反复和强调可以与其他修辞手法结合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比如,使用排比句、重复句和修辞问句等语言形式,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强调作者的观点。
5. 举例说明
为了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可以使用举例来支持论点。
通过多次重复和强调这些例子,读者更容易接受并记住论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6. 总结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再次强调并重复文章的核心观点。
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记住文章的主题,同时也能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
通过恰当地运用反复和强调这两种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易读懂。
当然,在使用这两种手法时也需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使用。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来判断何时何地运用这两种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有力。
在中文写作中,反复的手法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可以有效地强调和加深文章中的观点、情感或意境。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中文写作中运用反复的手法。
首先,反复可以通过重复单词或短语来突出强调。
比如,在描写某个情景时,可以反复强调其中的重要元素,使读者对其产生更深的感觉和印象。
例如,描述一幅夏日乡村的画面时,可以反复强调“碧绿的稻田、“晴朗的天空”以及“欢快的鸟鸣”,使读者感受到夏日乡村的美好景色和快乐气氛。
其次,反复也可以通过重复句式或结构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意义。
比如,在叙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时,可以通过反复使用“我曾经是...,但现在我已经成为...”的句式,突出主人公从一无所有到逐渐成长的转变。
这样的反复句式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物成长的过程,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说服力。
此外,反复还可以通过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句”、“迭比句”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比如,在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时,可以使用排比句来反复列举他的优点:“他眉清目秀,面容姣好,身材修长,举止优雅”,以此突出他的吸引力和美丽的形象。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深入体验到被描写事物的魅力。
此外,在中文诗歌创作中,反复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
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句子或诗句,既可以强化、突出主题,又可以使诗歌的节奏更加韵律流畅。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就运用了反复手法:“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忽来去;豹侣腥膻三百首,一时摇动看皆风。
”通过不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诗句,使诗中的景象更加生动,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在中文写作中,反复手法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突出和生动。
通过合理运用反复手法,可以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情感更加丰富,意境更加独特。
然而,在运用反复手法时,同样需要注意适度和技巧,避免过分重复而导致读者疲倦。
只有在合适的地方运用反复手法,才能真正发挥其艺术效果。
利用反复手法使作文观点更加突出反复手法是一种在写作中常用的技巧,通过反复强调某个观点或主题,可以使文章更加突出。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利用反复手法来加强观点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立场。
首先,反复手法可以通过重复关键词或短语来强调观点。
比如,在探讨环境保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多次使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词汇,以此来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样做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接触到这些关键词,从而加深对观点的印象。
其次,反复手法可以通过列举事例来支持观点。
在论述某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多次列举相关的例子,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在讨论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列举多个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在线教育、智能教室等,从而强调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另外,反复手法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观点。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不同观点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凸显自己的立场。
比如,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者的经济、教育、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强调城市的优势和乡村的不足。
此外,反复手法还可以通过提出反驳意见来加强观点。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预测到读者可能会对我们的观点提出异议,这时我们可以主动提出这些异议,并进行反驳。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不同观点,同时也能更加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最后,反复手法可以通过总结和回顾来加强观点。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对之前的论述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通过回顾整篇文章的内容,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记住我们的观点,并对其产生更深的印象。
总而言之,利用反复手法可以使作文观点更加突出。
通过重复关键词、列举事例、对比观点、提出反驳意见以及总结回顾,我们可以加强观点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立场。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这一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其中之一便是反复手法。
反复手法指的是在文章中多次强调同一个观点或者事实,以此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或者事实。
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说服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
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需要注意观点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所强调的观点或者事实是真实、准确的,并且对文章的主题和论点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时,我们才能够使用反复手法。
反复强调一些无关紧要的观点或者事实会让读者感到无聊和疲惫,从而降低文章的说服力。
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需要注意方式和频率。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反复强调观点或者事实,比如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使用类比、举例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方式的多样性,避免过于单调和枯燥。
我们也需要注意反复的频率,过于频繁的反复会让读者感到烦躁和厌烦,从而降低文章的说服力。
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需要注意受众的接受能力。
我们需要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来决定反复的程度和方式。
如果受众的接受能力较弱,我们可以适当减少反复的程度和频率,避免让受众感到疲惫和无聊。
如果受众的接受能力较强,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反复的程度和频率,让受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或者事实。
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我们需要注意观点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注意方式和频率,以及受众的接受能力。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让文章更加有力地说服读者。
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说服力,需要注意观点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注意方式和频率,以及受众的接受能力。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运用反复手法,让文章更加有力地说服读者。
【作文写作指导】回环反复,加强力量回环反复加强力量一、同一句式间隔反复:同一句式在文中反反复复发生,可以强化语意,更有力地抒发感情,整体表现主题。
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描写了这样的一种战士,他始终坚强不屈地面对着各种敌人: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长者、雅人、君子……。
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益、东方文明……。
但他挥舞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
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就为自己也深信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挥舞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
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挥舞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但他挥舞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做:太平。
太平……。
但他挥舞了投枪。
鲁迅在这里歌颂的是这样的战士(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写照):他具有敏锐的目光,大无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他能揭穿一切为军阀们帮闲的文人学士的虚伪和假面(各式好名称,好花样,誓言,点头,装死……)。
不管那些“无物之物”(指那些伪装者,因为他们诬赖战士戕害了他们,借此脱罪逃走,只剩下外套)得胜了(因为战士是孤军作战而旧社会的势力又是很强大的),天下暂时“太平”了(成了“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他也还是要战斗他的精神是不死的,死了之后也要战斗。
文中作者重复五次用了“但他举起了投枪!”一语,这五次重复,从文字到内涵都始终如一地表现了这位战士的始终清醒、毫不妥协的精神,从而刻画了战士醒世独立、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将同一形象反复映入读者脑际,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
显然,若是直到最后才采用综合起来的说法:“但他始终都举起了投枪!”这样在表达效果上就要差得多。
反复修辞手法的举例及赏析
一、引言
在文学创作中,反复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技巧,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情感、突出主题或营造特定的氛围。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举例并赏析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反复修辞的分类
1.词语反复:通过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来加强语气或表达某种情感。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句子反复:重复使用某个句子,以突出主题或强调某种观点。
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段落反复:在文中多次重复某个段落,以营造特定的氛围或强调某种情感。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三、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
1.强调情感: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突出主题:通过重复某个句子或段落,强调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3.营造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或意境。
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四、结语
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学创作中,适当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可以有效地表达情感、突出主题、营造氛围等。
通过以上的举例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反复修辞手法的魅力。
高中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反复手法在高中语文作文的创作中,掌握并巧妙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能够极大地提升作文的质量和表现力。
其中,反复手法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强调作用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作文中有效地运用反复手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反复手法。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
这种手法就像是音乐中的重复旋律,能够加深听众的印象,引起共鸣;在作文中,它能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
反复手法在增强语言节奏感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比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通过“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出人们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期待的跃动。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节奏上的反复,让文字富有韵律美。
比如写“等待着,等待着,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临”,就能很好地体现出考前紧张又期待的心情。
反复手法能够强调重点,突出主题。
比如在论述“诚信是做人之本”这一观点时,可以这样写:“诚信,是我们做人的基石;诚信,是社会和谐的保障;诚信,是国家繁荣的根基。
”通过对“诚信”的反复强调,让读者清晰地接收到作者对于“诚信”重要性的强烈表达,从而突出了主题。
运用反复手法还能抒发强烈的情感。
比如,“祖国啊,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这种直接而热烈的反复呼喊,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想要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或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时,都可以借助反复手法来强化情感的抒发。
比如写“母亲,我思念的母亲!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
”那么,在高中语文作文中运用反复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要注意适度使用。
反复手法虽好,但过度使用可能会让文章显得啰嗦、单调。
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情感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让反复成为点睛之笔,而不是画蛇添足。
反复的内容要有变化和递进。
比如,先写“挫折是成长的磨砺”,接着写“挫折是成功的前奏”,最后写“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作文写作指导】回环反复,加强力量回环反复加强力量一、同样的句型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同一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可以加强语意,更有力地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战士,他始终坚强不屈地面对着各种敌人:他们头上挂着各种各样的旗帜,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好名字:慈善家、学者、长者、文雅的人、绅士。
头下有各种各样的外衣,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好图案:知识、道德、中国文化精髓、舆论、逻辑、公益、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一起发誓,他们的心都在胸膛中央,就像其他古怪的人一样。
他们胸前都有一颗保护性的心脏,并在胸中证实他们所相信的东西。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着把它扔到一边,但它正好击中了他们的心脏。
一切都落到地上;然而,只有一件外套里面什么也没有。
没有东西的东西被拿走并赢得了胜利,因为他成为了一个杀害慈善家的罪人等等。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一无所获地大步走着,点点头告别,各种各样的旗帜,各种各样的外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老了,一无所有地死去。
他终于不是军人了,但没有什么是赢家。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和平但他举起了投枪。
鲁迅在这里称赞的是这样一个士兵(或他自己的形象):他有敏锐的眼睛、无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他可以揭露所有帮助军阀的文人的虚伪和伪善(各种好名字、好把戏、誓言、点头、装死……)。
不管那些“无生命的东西”(指那些伪装者,他们错误地指责士兵杀死了他们,所以他们逃离了犯罪,只留下了他们的外衣)赢了(因为士兵们独自作战,旧社会的力量非常强大),世界暂时是“和平的”(它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新文苑,安全的旧战场”),他仍然要战斗,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死后战斗。
作者重复了五次,“但他举起了枪!”从文本到内涵的五个重复,始终如一地展现了军人一贯清醒、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刻画了军人觉醒、独立、勇敢的高大形象,并将同一形象反复反映在读者的脑海中,使读者能有更深的感受。
显然,如果合并声明直到最后才被采纳:“但他总是举起枪!”这样,表达效果就差得多。
作文指导方法九十五:学习运用反复了突出某个意思,某种感情,在文章中特意反复使用某些、句子或段落,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反复。
反复的具体使用形式主要有三种:(1)反复,即反复的句在一起用。
例如:①一群泪痕面的巾,相互扶着肩着脚望着,望着⋯⋯②灵地去了,于消失在茫的夜色中了,人是面向灵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理回来。
(《十里街送理》)例 1 用两个“望着”,写出了巾耐心等待理灵的情景;例 2 用两个“站着”,写出了人站的久,表出了人理的深切念。
(2)隔反复,即相同的句段融开来反复运用。
例如:①我看了他(周理)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苦,多么朴!《一夜的工作》②再了,人!再了,的土地。
列呀,开得慢一点儿,我再看一眼朝的人,我在曾洒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了,人!我的心永跟你在一起。
(《再了!人》)例 1 隔使用两个“多么”,既写出“我”在回来路上的感受和激的心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2中的三个自然段,隔反复两次“再了,人!” 一句,充分表达了志愿士朝人民惜的感情。
了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增言气,隔反复可与排比句合起来使用。
如:池有小泉呢:有的像大吐水,极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又中途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地,上来,碎了;看,又上来了一个!(《趵突泉》)是一隔反复的排比句,通“有的”反复运用,展示了泉水中水泡的多种姿。
另外,在写某些文章,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隔反复通全篇。
如《林海》一文,文首、文中、文末三次出安岭叫人感到“ 切、舒服”,既反映了作者随着景色描写,越来越烈的思想感情,又分清了次,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反复与隔反复合起来使用。
如:永那么,永那么活,永那么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只有自然才有的力量!(《趵突泉》)句话三次间隔反复“永远那么”,两次间隔反复“永不”,三次连续反复“冒”,强调了趵突泉的美,展示了大泉喷涌的旺盛气势,突出了泉水不畏难艰、蓬勃向上的品格,同时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力量的思想感情。
写作文如何运用反复反复的使用方法技巧
1.汉字的反复
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老舍《趵突泉》
这段话中的“冒”字,有“往上升”“向上蹿”之意。
为什么老舍先生要连用三个“冒”呢?再读这段话,从三个“冒”字你会感受到三个大泉一个比一个有活力,永远不知疲乏,永远不知退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它不断地向上翻滚跳跃,就这样冒了三千多年。
表达妙招——反复,表现特点
一个字反复地出现几次,这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也一定会突显事物这一方面的特点。
2.词语的反复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陶金鸿《秋天的雨》
在这段话中,“轻轻地”连续出现了两次,反复读两遍,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雨悄无声息地来了,“轻轻地”反复出现两次,表现了它出现时的状态,从而也更加突出了它的特点之一——“轻柔”,呼应了前面的“温柔”二字。
表达妙招——反复,突显状态
一个副词,反复地出现几次,这就自然地突显了事物的状态。
3.句子的反复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地震中的父与子》
从父亲这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中的急切,乞求得到他人的帮助。
而作者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同一句话,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坚定,恳求得到他人帮助,一心想救出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人物语言的魅力,重复的魅力。
表达妙招——反复,表达情感
一句话反复出现几次,透过这句话,便触摸到了人物的内心,体会出了人物内心的真挚情感。
4.情节的反复
“你要知道,”魔鬼说,“我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
作对,他派人把我捉去,装在这个胆瓶里,用锡封严了,又盖上印,投到海里。
我在海里呆着,在第一个世纪里,我常常想:‘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使他终身享受荣华富贵。
’100年过去了,没有人来解救我。
第二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把全世界的宝库都指点给他。
”可是没有人来解决我。
第三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满足他的三种愿望。
’可是整整过了400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
我非常生气,我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允许他选择怎样死。
’渔夫,现在你解救了我,所以我叫你选择你的死法。
”
——摘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渔夫在海里呆着的最初300年里,他分别要以“终身享受荣华富贵”“把全世界的宝库都指点给他”“满足他的三种愿望”报答救他的恩人。
魔鬼的想法反复出现了三次,由报答的内容逐渐的缩小,不难体会出魔鬼的心情也出现了变化:十分感激——感激——感谢。
当第四个世纪开始的时候,魔鬼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不过他的内心还是有一点感念的——至少让救他的人选择怎样死。
也正是这个环节的巧妙安排,也为后文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留下了时间和空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设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表达妙招——反复,设下悬念
情节上的反复出现,自然会让读者在心中问个“结果怎样”,这就巧妙地设下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后文的兴致。
5.细节的反复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夜莺的歌声》
这两段话,让我们看到一模一样的画面。
前一段是故事的开头,后一段是故事的结尾。
一样的地方,一样的服饰,一样的动作,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样的任务——把敌人带到埋伏圈。
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男孩,尤其那一样的动作“不知在削什么”,更让我们看到了男孩内心的坚定。
当读者再一次阅读到男孩相同的服饰、相同的动作……一定会遐想无限,这就给读者的阅读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表达妙招——反复,回味无穷
细节的反复,会让读者回味无穷。
当读者再一次阅读这一细节的时候,既会回味已经发生的情节,同时也会遐想还没有发生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