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7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0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一):二泉映月一、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
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让学生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资料: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9课课文。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理想的精神。
五、设计思路:《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构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此刻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必须难度。
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
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透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六、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意境和主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到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难点:体会阿炳在创作《二泉映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二胡乐曲《二泉映月》,并询问学生对这首乐曲的感受,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2. 讲解《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
介绍阿炳的生平。
讲述阿炳与音乐的渊源。
3. 解读文本:讲解《二泉映月》这篇文章的内容。
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析文本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4. 组织讨论:让学生讨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壶知道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泉映月》教学案篇一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
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1. 华彦钧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
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 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三、作品介绍: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二泉映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泉映月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能够阅读二泉映月的文章,并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
3.学会诠释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二泉映月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会阅读和理解文章。
三、教学难点1.学会诠释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2.能够对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进行深入理解。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情节。
2.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一些反映唐代诗词特色的句子,并进行探究。
4.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整理,总结出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过程1.教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情节教师简要介绍《二泉映月》的故事,使学生更加熟悉故事情节。
2.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师分段进行文章朗读,让学生跟读,并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
3.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一些反映唐代诗词特色的句子,并进行探究教师告诉学生《二泉映月》这篇文章写的是唐代的故事,学生需要从中寻找一些反映唐代诗词特色的句子,并进行探究,以了解唐代文学特征。
4.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整理,总结出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六、教学实施方案1.准备好《二泉映月》的课文和讲义。
2.在课前温习文章并弄明白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3.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让学生逐渐理解文章。
4.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整理,总结出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
七、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2.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的后续进展进行调整。
八、教学注意事项1.语音语调要清晰明朗。
2.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言。
3.在考察学生掌握情况时,要注意评价方式,避免过于严厉或过于松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阿炳有关资料(2)、熟悉生字新词(3)、朗读课文二、教学课题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3、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
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五)走进课文,细读品味1、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泉映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
2.掌握课文的词语、句式和语调;
3.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的美感,理解《二泉映月》的情感表达;
2.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
2.音乐播放器;
3.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让学生观看一段表演李双双演奏古筝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对音乐有何感受,并章节引出《二泉映月》。
2. 欣赏音乐,感受美感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感受音乐,记录自己的感受。
然后开放眼睛,用不同的词语和形象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字词语言特点
1.出示《二泉映月》,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板书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让学生掌握新词的发音和意义;
3.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运用特点,如反复、对句、排
比、对仗等。
4. 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分组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朗读课文,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感。
5. 鉴赏诗歌,剖析情感
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二泉映月》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复习课文,并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音乐感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和鉴赏了《二泉映月》这首经典音乐作品,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苏教版语文小五下《二泉映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胡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二泉映月》的内涵和特点。
2.能够清晰、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理解文章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意义,掌握一些语言和修辞手法。
4.分析民族音乐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和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胡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2.理解雅俗共赏、古今共存、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内涵。
3.掌握故事情节、情感渲染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1.准备胡琴,了解其制作原理和演奏方法。
2.收集有关“胡琴”的图片、资料和音乐片段。
3.整理好课文及相关辅导资料。
4.提前预习课文,准备欣赏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胡琴图片和声音,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胡琴,能否分辨出它与其他乐器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了解胡琴,进而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2.学习课文(30分钟)1.师生一起阅读课文,了解情节。
2.分角色模仿朗读。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
3.分段讲解,探究文章的词语和句式运用。
4.练习朗读,欣赏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古曲的文化气息和思乡之情。
3.欣赏音乐片段(20分钟)1.放置胡琴演奏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聆听胡琴的独特音色,理解其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分析音乐和课文、景观之间的联系和共生关系。
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与人文、自然景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4.练习胡琴(20分钟)1.老师向学生演示胡琴的演奏方法,让学生感受胡琴的唯美和神秘,鼓励学习弹奏胡琴。
2.按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胡琴练习,鼓励他们兴趣,并讲解具体技巧和注意事项。
5.反思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自我评价今天课堂学习成果,梳理自己今天的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2.鼓励学生探究胡琴文化和古曲艺术的精神内涵,在课外练习胡琴,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朗读、胡琴演奏和自我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2.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和练习表现。
3.通过期中和期末答卷,考查学生对课文和音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024年《二泉映月》教学设计(通用5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通过快速浏览、轻声读、默读、大声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结合圈画批注法、比较阅读法并借助乐曲的反复聆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深切感受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浓缩了阿炳不幸的人生遭遇,再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了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读不懂的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初步交流,且对文中描写惠山二泉景色的优美词语进行了圈画识记和熟读积累。
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力争不漏读不错读发音正确。
教学理念及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情境教学理念和情智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借助笔记本的乐曲录音,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小黑板和大黑板。
教学过程:一、“入境始与亲”1、揭示课题:二泉映月。
指名开火车读课题。
读出韵味来。
2、师:二泉映月现如今在无锡惠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这道美丽的风景,我们上节课已经交流过,(相机出示小黑板)再来读一读。
读出美感,读出静的感觉。
(两到三遍)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3、师:课题二泉映月指的是什么?(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
第一课时已经交流过,此问旨在复习和过渡。
)下面我们一起来精心听一听这首不朽的乐曲。
(播放乐曲)听完乐曲后的小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二、“疑义相与析”1、师:创作人阿炳是听着什么创作出了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的泉水)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记叙了阿炳的几次听泉?(两次)分别是课文的哪两个自然段写到的?(2、4自然段)2、师:轻声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两次听泉的不同之处。
想一想,为什么?生交流:(第一次听泉是师父带着,只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第二次听泉是邻家少年搀扶着,不光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还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因为年幼的阿炳天真单纯,不谙世事,而长大后的阿炳饱经风霜,经历了坎坷的人生----)(相机板书:淙淙流水坎坷人生)3、师:阿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人生?课文的哪一小节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作了叙述?(第3小节)默读第3小节,用三角符号标出让你为之感动的词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二泉映月1. 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与写作》课本中的第三单元《赏析诗文》第一课——《二泉映月》。
此课教学要点为掌握古诗欣赏技巧,理解诗歌表述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爱好;2.掌握用意象和比喻描述自然景色的表达方法;3.掌握理解、朗读及背诵《二泉映月》的技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2.培养学生感受美、并表达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评议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感;2.培养学生以感悟美为快乐的情感。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二泉映月》中的意境;2.掌握用意象和比喻描述自然景色的表达方法;3.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1.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教学具体过程(1)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古诗《二泉映月》。
老师想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对月亮的印象,谁能描述一下自己心中月亮的形状和颜色?(2)讲解介绍课文作者许叔微,及其偏爱自然风光的爱好。
然后具体讲解《二泉映月》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请同学们出声朗读古诗。
(3)感悟请同学们朗读诗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然后安静地闭上眼睛,认真地体会一下这句话,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朗诵请同学们分组朗诵《二泉映月》。
(5)反思请同学们思考: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有哪些不足之处?对于今后的古诗学习中,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6)延伸请同学们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加以背诵和讲解。
5. 教学方法(1)启发法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月亮的印象,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的情感。
(2)课件法使用图片或课件演示来展示自然风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验法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诗歌,感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亲身体验诗歌的美。
6.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背诵《二泉映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课设计(一)教课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绘月夜风景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采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述自己所察看到的月夜风景。
3、感觉阿炳创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课要点、难点:领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课准备:光盘、挂图。
教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认识阿炳,沟通他的状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平生。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词典理解词语。
生病、搀扶、积淀、崎岖、丰饶、缭绕、呜咽、消灭、抒发、委宛、跌荡、倔强、一泓清泉、静影沉璧2、检查自学状况。
(1)试读课文,认识词语掌握状况和各自然段的大概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 (1— 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观月的情形。
第二段 (3— 4):不幸的经历没有消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到达二泉,心潮激荡,仿佛听到人人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 (5— 6):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诉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怀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1、请学生自己鉴别,沟通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部署作业1、抄录词语。
2、朗诵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创建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到达了漂亮的二泉。
洁白的月光照射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拨动了饱受贫困和疾病摧残的阿病的心弦。
看,他用发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旁反响起来。
2、听二胡曲《二泉映乐》。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谈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