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血和汗水收获丰硕之果——记九三学社社员、攀枝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罗桂仙
- 格式:pdf
- 大小:367.85 KB
- 文档页数:2
落地生新花,地下显光辉——记国家花生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西农科院经作所所长唐荣华博士牛新志【期刊名称】《海峡科技与产业》【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183-186)【作者】牛新志【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提起袁隆平,可谓家喻户晓。
可农业领域富有科技创新成果、效益卓著、贡献巨大的农业专家大有人在,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唐荣华博士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花生新品种,在我国南方贫瘠的酸性土壤上亩产最高达458.02公斤;三种高蛋白高钙食用型花生,是国内首次育出的保健型花生新品种;历时13年,凝聚心血和汗水育成的适合与木薯、甘蔗、玉米等作物间作的花生优良品种“桂花771”,产生经济效益19.53亿元……由于这些非凡的创新成果和卓越的贡献,唐荣华博士被媒体赋予了“科技创新牛人”的美誉。
科技牛人团队创出的“广西牌”花生产量、含油量均全国领先。
花生,又叫落花生,俗称“长寿果”,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一种特殊作物。
其营养丰富全面,而且具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有“素中之荤”的美称,是我国三大食用油原料之一。
自1986年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分配到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2001-2004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深造,获农学博士学位至今,唐荣华博士一直从事花生栽野种间杂交、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主持或参与育成审定“桂花22”、“桂花26”、“桂花27”、“桂花30”、“桂花红35”、“桂花红166”、“桂花红95”、“桂花1026”、“桂花771、“桂花772”、“桂花833”、“桂花836”、“桂花32”、“桂花36”、“桂花37”、“桂花39”等16个花生优良品种。
“目前,‘桂花’系列花生新品种不仅已在广西全面推广,而且在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部分南方花生产区也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在湖北、河南、辽宁等地均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推广面积约2500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50亿元。
笮山若水国胜飘香作者:罗顺军冯娟刘永贵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22年第02期一个春日的清晨,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百灵山脚下盐水河畔的盐边县国胜乡大毕村,罗顺兵和他茶厂里的员工张光富背着茶篓进了山。
此行,他们是到百灵山腹地一个叫岩弯山的茶园采摘鲜叶,那里有一片50余年树龄的老茶树,山路崎岖,往返行程要6个小时。
当天,一批从市里来的游客要到罗顺兵的茶厂赏春品茶,他决定现场展示古法制茶技艺。
国胜乡是一个高山茶叶之乡,茶借乡之名,乡以茶为魂。
罗顺兵的茶厂就是攀枝花川之灵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国胜乡这一片绿水青山之中。
公司的茶主要产自国胜乡的百灵峡谷。
百灵百灵,万物有灵。
峡谷山高林茂、风光秀丽、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
公司的茶园基地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全年的日照时间超过2900小时,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孕育了茶叶独特的品质。
茶缘生在国胜长在国胜的罗顺兵,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是茶。
大学毕业后,在10余年的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岁月里,国胜茶成为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罗顺兵进入茶叶公司开始从事茶园管理、加工工作。
2010年开始,他为了提升茶叶产量,结合当地的地域情况,对茶园进行重修剪实验,经过两年实践,把茶树修剪的方法总结为两种:一是树梢修剪,这种方法适用于5年以上的茶树,修剪时间在每年的6月份,修剪后在来年便可采茶;第二种方法是茶树重剪,把离地30-40厘米左右的部分全部剪掉,其目的是剪掉老化的树枝,培育新的树枝,提升产量,修剪时间也是在每年的6月份,重剪后的茶树,在雨季萌芽时需要补充茶叶专用肥。
这两种不同的修剪方式有效提升了公司茶叶的产量,茶叶的年产量较之前增加了约15%。
在自家的茶叶基地取得效果后,2013年罗顺兵便开始在全乡推广这项技术。
茶艺“每年三月至六月,我这都会来许多茶友,大家一起坐在桌边,讨论茶文化,互相学习泡茶手艺,”罗顺兵说。
采茶季一过,茶友们购买喜欢的茶品种离开后,每年他会外出两次寻访制茶高手,学习古法制茶手艺,了解各地茶文化,他说:“我希望能学到更多古法制茶手法,学习更多的茶文化,然后与来品茶的游客交流学习,让每一位茶友,都能感受到古法制茶和国胜品茶的魅力。
爱岗敬业:农业科技的奉献者在农业领域默默耕耘了三十年,他始终坚守在"三农"工作的最前线,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
他的努力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还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敬业奉献,情系三农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对农业的热爱近乎痴迷。
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下乡调研,他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下每一件与农业相关的事情。
一旦发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解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有害生物黄顶菊,立即停车查看,并迅速通报镇政府,组织人员铲除,有效控制了有害生物的蔓延。
他将自己的手机变成了农情热线,接受群众的咨询,解答疑难问题。
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群众对新技术的需求,他不顾是周末休息时间,晚上为群众进行培训,从晚上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吸引了300多名群众参加。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灾情,指导群众进行灾后管理。
他的足迹遍布400多个村庄,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情活地图"。
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专家服务明星。
二、创新探索,开辟农技推广新途径面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减少、农民对科技需求增加的新形势,他积极探索新的农技推广途径。
他与种子经营部门合作,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新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业产量。
他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主持实施了多项农业科技项目,推广了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污染,提高了产量。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三、淡泊名利,坚守职业道德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公认的"农业专家"。
他对待农民群众的疑难问题总是有求必答,而对于推销产品的请求,他却从不应承。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农民选购农药,避免了假农药的危害。
浇花育人映丹心无私奋献结硕果——复兴中心校优秀教师刘慧恩同志先进事迹刘慧恩同志是复兴中心校的一名小学教师,2001年参加工作。
自工作以来,努力钻研,勤奋好学,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她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孜孜不倦于教育事业上。
在教学工作中,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我乡的小学教学中,闯出一条新路,赢得了同学们的喜欢、同行的称赞和社会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深得领导的赏识。
她曾多次承担教学观摩课和示范课,在200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出席了教学质量表彰会和优秀教师表彰大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刘慧恩同志自任教以来,爱校如家,爱生如亲,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在教学中,深钻细研,不耻下问,以师长们的经验为借鉴,鞭策自己,以前辈们的成绩为目标来鼓励自己,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用自己的知、情、意、行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健康地发展。
她今年带六年级毕业班,每天起早贪黑,在上早自习之前已组织学生背诵了一节课,当其他老师放学后,她还要辅导学生上个晚自习。
确实,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带的班单科成绩再次进入全县前二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刘慧恩老师不仅热爱教学,更热爱学生,不仅教学有方,而且管理有法。
她把学生当朋友,课上引导他们讨论、探求知识,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努力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课下,与学生谈心、交流、玩耍,以消除学生对自己的畏惧感。
她不仅注重对优生的发展,更注重对差生的转化与培养,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挖掘潜能,把握契机,激活信念,以无私的爱唤醒孩子们幼稚的心灵,使他们有了自信,从而在学习上大有进步。
她所带班集体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她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在现代化教学中,“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成立,要求教师是长流水。
刘慧恩一直抓住这一思想不放松,她以身作则,严肃认真,注重个人业务知识的修养,能力结构的完善,对待学问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不放松,努力用现代化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我骄傲,我是农业人朗诵比赛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来自农技中心的xxx。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骄傲,我是农业人》。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的一句诗,诗句蕴藉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心连民间,情系百姓的一片深情。
我虽不是什么领导干部,但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平常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群众的心。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县全面铺开,作为一名党培养下的干部,我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服务人民,奉献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我更加懂得: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我庆幸自己能够成为农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自豪自己同千千万万的农业人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构筑着共同的家园,谱写着新的未来~我骄傲,我是农业人~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没有闪光耀眼的名字,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们虽没有华丽动人的外表,却有着一颗颗真诚火热的心;他们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以不懈的努力铸就了富平农业的辉煌~他们就是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人~他们正满怀热情,为实现农业强县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着~这是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队伍。
走进我们的办公大楼,看:每一个地方都是那么一尘不染;每一位同事都那么认真敬业,每一句问候都是那么贴心温暖。
为了全面了解服务对象,进一步服务好群众,我们常常奔走在田间地头,在每个同志的心里都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农民的儿女,我们要全心全意回报这片土地”~这是一支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的队伍。
“为农民服务”,是我们的工作宗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是我们的工作方针。
“服务”这两个字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为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我们主动上门为农民服务,农民苦、农民累,我们跟着农民一起干~你看:在田间地头,农技人顶烈日,冒风雨,播种、施肥、管理,从种到收严格把关。
基层创新硕果累累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省情》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创新思维,创新工作”的形成和落实记南充市统计局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是南充统计工作大变化和实现“四好”的灵魂,全方位实践创新理念,事事处处坚持“创新思维,创新工作”,催生了统计工作的大变化、大发展。
【总页数】1页(P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72
【相关文献】
1.勇于创新硕果累累--电白县获全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三连冠" [J], 钟和桂;陈焕权
2.艰苦创业换来硕果累累全省消防部队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召开会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消防部队基层建设总的目标和要求 [J], 实在;
3.回顾十年发展历程农口联盟创新硕果累累——“第七届国家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联席会议暨农口联盟十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介会”在北京召开 [J], 张卫
4.铸造科技教育创新特色品牌——宜章县第一中学科技教育创新硕果累累 [J], 曹初凯
5.硕果累累看今秋全面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J], 本刊编辑部;赵函;范佳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 中国农村科技 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科特派风采TECHNICAL TASK FORCE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成绩斐然2000年以来,王海新同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财政部科技推广项目1项、省农业开发重点项目1项,副主持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 农业部948项目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农科院创新奖4项,获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参与编写《辽宁花生》专著1部。
2013年被授予第二届“阜新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2年-2015年连续四年被情满花生农科路 心系百姓脱贫梦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王海新授予“辽宁省定点扶贫先进个人”;2012年被阜新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下乡先进个人”。
特派团工作期间,被评为2017年度“阜新市扶贫攻坚先进个人”;2018年度“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8年“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度“阜新市第五批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坚持服务生产 科技特派引领作用突显针对辽宁省花生品种混杂栽培技术落后、单产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王海新组织带领花生专家团队先后在花生重点产区建设花生示范基地,推广阜花12号、阜花17号等系列花生品种13个;推广大垄双行膜下滴灌、垄上双行交错、花生玉米间作等先进栽培技术8项。
良种、良法的应用,使辽宁省花生单产水平由200公斤提高到223公斤,2017年阜蒙县阜新镇示范基地内的花生最高亩产达到450公斤,高产攻关田实现超千斤,刷新了东北地区花生高产栽培纪录。
2019年,辽宁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43万亩,位居全国第三,充分发挥了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了辽宁花生健康持续发展,成为辽西北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推进企业、基地、科研合作 硕果丰厚王海新同志按照科技特派工作要求,带领阜蒙县花生特派团在狠抓全县花生产量的同时,在扩大优质花生品牌及产品附加值方面做TECHNICAL TASK FORCE科特派风采文章,主动与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阜新阜花花生种植合作社、阜蒙县海丰家庭农场、阜蒙县通达农机合作社、辽宁正业集团等企业及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合作,解决企业所需加工原料质量不高的难题,引领企业安全高效生产,推动优质花生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企业与基地互联互通,实现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企业就生产什么产品,基地就种植什么品种,科研部门就提供什么品种,从而实现“市场-企业-基地-科技”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