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的证伪主义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的贡献尤其突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对科学方法的重要改进,对于科学知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波普尔的思想背景、证伪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证伪主义在科学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我们来关注一下波普尔的思想背景。
波普尔生活在20世纪初的维也纳学派哲学家们的思想氛围中,维也纳学派是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的一群哲学家。
他们强调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认为哲学的问题本质上都是语言问题。
波普尔接受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科学应该是一种跟随经验的观察和证伪的过程。
我们来了解一下证伪主义的基本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通过证明来得到确认的,而是通过证伪来进行修正和发展。
他提出了“可以证伪原理”,即说一个观点或理论只有在面临观察事实的充分的反驳时,才能被看作是科学的。
波普尔强调了科学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科学家必须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理论进行比较,如果观察事实与理论不一致,就要修正或者放弃该理论。
进一步,我们来讨论一下证伪主义在科学中的作用。
证伪主义对科学知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要求科学家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与现象的比较来验证和修正理论。
这种阐释方式使得科学知识更加准确和可靠,与此也避免了科学知识陷入主观偏见和错误观念中。
证伪主义所强调的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也推动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强调了科学家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追求证伪,科学家可以不断推翻旧理论,从而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和科学知识的进步。
证伪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和绝对性。
也被认为过于强调实证主义,忽视了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有些人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并不仅仅通过某个理论的证伪来进行,还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现象和理论进行整合和解释。
证伪的过程也可能受到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影响,比如观察者的主观判断、社会背景等。
证伪主义并非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唯一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方法和观点来进行综合研究。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是20世纪哲学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主要贡献是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认为,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在接受未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检验之前,在逻辑上必须能够被证伪。
换言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如果实验证明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并要作出修正或被放弃。
波普尔认为,无论是宗教、伦理学还是其他领域中所持有的观点,都不属于科学理论的范畴,因为它们无法指定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他认为,宗教性质的观点属于纯粹信仰,而不是科学领域中的问题。
然而,波普尔并不是完全排除了科学之外的所有哲学问题,他认为所有哲学问题都应该遵循证伪主义的原则,因为它们都应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例如,一个哲学问题可能是,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波普尔认为自由意志是可能被证伪的,因为它可以被观察到,并且可能会被某些事件所否定。
然而,这样的观察十分困难。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哲学领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科学哲学中。
它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标准方法。
然而,在后续的发展中,证伪主义遇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第一个是基于证伪主义在语言上的假设。
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然而,实际上,我们的观察和实验也是由语言规则所支配的。
因此,对于许多科学理论的实验结论,他们是受一定的语言规则的制约,不能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完全自主。
第二个批评是指证伪主义无法解释科学知识的增长。
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通过证伪或修正旧的理论来实现的,但是科学中有很多新知识是通过尚未被证伪的新理论来得到的。
此外,证伪主义也无法解释一个理论为何被认为是优于其他理论。
总之,证伪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科技哲学论文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学号:************浅论科学的证伪主义原则【摘要】哲学家波普尔的以可证伪性为核心的证伪主义,独特的提出了科学发展模式“问题—猜想—反驳—新问题”,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静态发展模式,证伪主义所坚持的这种动态科学发展观和贯穿其中的革命批判态度无疑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它自身也包含了哲学局限性。
本文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证伪主义进行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科学假说;证伪主义;局限性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科学假说都必须是可证伪的,满足了这一点才是科学的,有意义的,否则就不是科学的,是无意义的。
他提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以此为核心的科学哲学体系不仅充分削弱了逻辑实证主义,而且还破除了传统的科学观念,使科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一、科学假说的证伪科学假说是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一种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答。
它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
科学假说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这种猜测是在科学资料不充足、检验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带有假定性成分。
在波普尔之前,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是从“证实”的角度来讨论科学的诸原则,如科学的划界、科学理论的证明等问题。
波普尔则认为,假说根本不可能得到证实,因为要找出证实某个假说的每一个经验实例,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从单称的观察陈述必然地证实全称的科学假说。
科学哲学不是研究现成的科学知识的结构,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规则。
科学的本质特点在于批判的检验,即一个学说或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有被经验证伪的可能性,就是可证伪性、可反驳性与可检验性。
波普尔紧紧抓住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建立了系统的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科学哲学和证伪主义理论而闻名于世。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对经验主义和归纳主义的一种批判,强调科学理论应该是经验可以证伪的,而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则不能被称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有三个核心观点。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得出可以否认或证伪的结果。
只有那些经过严格实验验证、并且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可以被称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当是人们试图解答的问题的解释。
科学理论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提供一种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方式。
只有那些能够提供理论解释的假设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负责任的实证主义”原则,即科学理论应当包括观察的过程和检验的步骤。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者不应当仅仅依靠经验数据作为理论的验证,而是应当积极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以确定理论的可行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科学家区分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而非科学理论则不具备这种性质。
证伪主义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法论,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证伪理论。
证伪主义也激励了科学研究者追求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
只有那些能够经过实验证实并取得成果的理论才能够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虽然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验结果并不能完全验证或证伪一个理论。
一些理论可能具有较高的初始可证伪性,而经过修正和调整后仍然可以适应新的实验观察结果。
一些人认为证伪主义不能完全解释科学研究的复杂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它强调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并且能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并激励了科学研究者不断追求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Karl R.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科学哲学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个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科学观
念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进行浅论。
波普尔反对了那种试图证实理论的观点,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寻求证实,而是通
过不断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真理。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提出假设,并试图用实证观察来检验
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只有当一个假设经受住了严格的实证验证后,才能作为真理得到确认。
这种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不断质疑和挑战已有的理论,
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对科学伦理提出了一种要求,即科学家应该始终保持开放和批判
的态度。
他强调科学家应该欢迎对自己理论的质疑和批评,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修正
和改进。
只有在批判和争论的过程中,科学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与此波普尔也警告了科
学家应避免陷入信仰体系或意识形态的陷阱,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
他认为,科
学理论应该以严格的实证验证为基础,而不应该由信仰或主观偏见决定。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科学的真理是
通过不断的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的,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和开放的态度。
证伪主义也
提醒科学家要始终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避免陷入信仰或主观偏见的陷阱。
只有坚
持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才能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证伪主义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证伪主义是指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不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而只能通过反驳来确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从不同的角度来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一个理论只有提供可以产生可证明错误的预测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如果一个理论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只需要找到一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这就是波普尔所强调的可证伪性的重要性。
波普尔主张经验事实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是不够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标是发现错误,而不是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指出,哲学史上曾有很多理论被验证为真的事实后来被证伪了。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寻求能够测试和验证自己理论的反例,而不是仅仅寻找支持自己理论的例子。
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暂时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和可发展的,随着新的证据和观察的出现,科学理论可能被修正或被改变。
波普尔坚信,科学理论的真实性是逐步与更多的观测数据和实验证据相接近的,而不是通过一次验证或一次观测得到的。
波普尔对于科学进步的理解与传统的经验主义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通过不断观察和收集事实来逐渐积累真理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纠正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称这种进步为"演进的真理",并强调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它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暂时性和演进性。
通过不断寻求反例和纠正错误,科学家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理论,不断接近真理。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证伪主义思想是其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对于科学方法论的独特贡献,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科学理论应当受到实证验证的约束,而不是通过验证来证明其正确性。
本文将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进行浅论。
我们需要了解波普尔对于科学理论的看法。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即能够被实验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这与传统的科学方法论中所倡导的验证性方法不同。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其正确性,而波普尔则认为,科学理论应当经受住实证观察的考验,即能够被观测事实推翻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波普尔的这一思想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塑性和变动性。
科学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验和观察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它强调了实证验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理论不能脱离实际观察而独立存在,而是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其正确性。
它也提醒我们,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被证伪,因此科学研究必须保持谨慎和谦逊的态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也对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证伪主义思想强调了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提醒我们不要过分信赖科学理论,而应当保持怀疑和开放的心态。
在政治学领域,证伪主义思想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相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应当以实证验证为基础来判断其合理性。
在实际应用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也引起了众多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证伪主义思想过于强调了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导致了一些人对于科学的怀疑和否定。
另一些人则认为,证伪主义思想对于科学研究的启示作用和推动作用难以估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与传统的经典观念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科学方法中,人们试图通过收集事实数据来证实一个假设或理论。
波普尔认为,这种验证过程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无法检验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实验。
相反,他提出了证伪的概念,认为我们应该寻找支持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验证的结果。
根据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即存在可以反驳或证实其错误的观察结果。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严格性和可证伪性。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具体的、明确的内容,并能够产生可观测的实证。
只有当一个理论可以明确地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或证伪时,它才能算作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类比论证”(analogical argument)的方法,即通过比较类似的实际观察结果和预测结果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类比论证遵循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强调了从经验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一个理论。
波普尔也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逐步发展性。
根据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经受了多次的、严格的测试之后才能成为可靠的理论。
即使一个理论经过了多次验证,也不能排除将来出现新的实验证据反驳该理论的可能性。
所有科学理论都应被视为暂时的,并应当不断受到挑战和重新评估。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和进步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证伪和修正,科学理论可以逐步接近真理。
波普尔还对科学方法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科学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纠正错误。
通过对科学理论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实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缺陷和错误,并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科学知识。
波普尔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是开放和透明的,科学家应该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验证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论。
与传统的证实主义相比,证伪主义强调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证伪性,提升了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科技哲学论文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姓名:***
学号:************
浅论科学的证伪主义原则
【摘要】哲学家波普尔的以可证伪性为核心的证伪主义,独特的提出了科学发展模式“问题—猜想—反驳—新问题”,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静态发展模式,证伪主义所坚持的这种动态科学发展观和贯穿其中的革命批判态度无疑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它自身也包含了哲学局限性。
本文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证伪主义进行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科学假说;证伪主义;局限性
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科学假说都必须是可证伪的,满足了这一点才是科学的,有意义的,否则就不是科学的,是无意义的。
他提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以此为核心的科学哲学体系不仅充分削弱了逻辑实证主义,而且还破除了传统的科学观念,使科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一、科学假说的证伪
科学假说是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一种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答。
它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
科学假说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这种猜测是在科学资料不充足、检验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带有假定性成分。
在波普尔之前,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是从“证实”的角度来讨论科学的诸原则,如科学的划界、科学理论的证明等问题。
波普尔则认为,假说根本不可能得到证实,因为要找出证实某个假说的每一个经验实例,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从单称的观察陈述必然地证实全称的科学假说。
科学哲学不是研究现成的科学知识的结构,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规则。
科学的本质特点在于批判的检验,即一个学说或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有被经验证伪的可能性,就是可证伪性、可反驳性与可检验性。
波普尔紧紧抓住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建立了系统的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波普尔认为“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
在方法论上,逻辑实证主义主张证实,建立在归纳主义的基础上,证伪主义却要反归纳而行,在归纳基础上得出
的理论一般都是严格的全称陈述,一旦在该理论框架内有任何个别单称陈述与之相矛盾,这个理论便立刻被证伪了。
无限的全称陈述不可能从个别的,有限的单称陈述中得出,而个别的单称陈述却可以证伪一个无限的全称陈述。
因此,证伪主义方法论从反面着手,强调对严格的全称陈述的证伪,建立在演绎逻辑的基础上。
从逻辑上看,如果A,那么就B,如果非A,那么就非B。
证实和证伪是两种原则的对立,在逻辑上就对应着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的对立。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来源于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归纳,不断的归纳使获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增加,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科学知识不断积累的渐进过程。
而证伪主义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证伪理论的过程。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为“问题—猜想—反驳—新问题”,从这个模式可以看出,证伪主义认为科学起源于问题,并不来源于观察。
理论是人类为了揭示世界、宇宙的某些方面事实和行为所进行的思辩的、创造性的猜测和假说。
这些猜测必须承受观察试验的严格的、反复的检验。
一旦被证伪便无情地淘汰和抛弃。
“当已经成功地经受了广泛而严格的检验的假说被证伪时,一个与原来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迥然不同的新问题出现了”。
人们试图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假说,新的假说又开始接受严格的检验。
证伪主义认为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暂时的。
科学假说是大胆的猜测,证实是不可能的做到的,因此永远不能证明某个理论一定是正确的,但在它被证伪之前,它是最好的,至少它比以前的任何理论都好。
科学就是在这无穷的猜测和反驳之中得到发展,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证伪主义的积极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突出了科学理论发展的动态轨迹,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静态发展模式,第一次强调了人的创造本能和能动的猜想在科学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证伪主义者所坚持的这种动态科学发展观和贯穿其中的革命批判态度无疑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除了提供给我们科学发现的逻辑和方法,更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他的理论,体现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实证主义思维方式认为科学理论是否真实是可以通过经验和观察来检验和证实的,科学知识是一种肯定性信息,这种思维方式指引人们从理论上事实的共性去理解科学知识,认为包含真实内容的理论是科学的,否则,就
是非科学和无意义的。
而证伪主义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它认为科学知识是否定,它虽然承认科学给予我们肯定的信息,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我们必须从否定方面去寻找。
否定思维引导人们敢于去怀疑和批判,敢于向现有的科学理论提出挑战,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波普尔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类理性的辩证思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另外,证伪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怀疑精神对今后科学和理论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贡献。
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怀疑的精神也即批判的精神,是波普尔所说的真正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两个根本性质可以说是“批判性和创造性”,检验、证伪就是怀疑、就是批判,没有它,科学就不能进步,不成其为科学。
科学永远没有终点,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怀疑、批判来否定、建设理论。
三、证伪主义的哲学局限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确实有其进步性,但是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证伪主义原则的哲学局限性。
首先,证伪主义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认为知识始终只能通过猜想与反驳而不断增长,它否定知识有绝对性的一面,也否定了在科学发展中知识有积累的一面。
而且波普尔认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批判追求越来越接近真理的理论,把一切理论都看作是猜测性的,这就将科学理论与假设和猜测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了相对主义,它也不可能进一步解决科学知识增长的逻辑问题。
其次,证伪主义过分强调了证伪原则而否定了证实原则。
波普尔彻底否定归纳法,声称他已经解决了归纳问题,证伪主义者则认为“科学不涉及归纳”,他们将归纳主义看成是无用的完全错误的。
其实证实与证伪都是取得科学知识理论的可用的重要方法,证伪主义的这种观念不无偏颇。
另外,波普尔在没有什么根据的情况下,武断地宣称马克思主义是伪科学。
波普尔自称“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大约有二、三个月的时间,但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来看,他显然没有领悟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而是相反,把某些对马克思主义权威化、教条化的倾向理解为了马克思主义。
他攻击马克思主义者有计划地“逃避证伪”,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证伪的理论,成为伪科学。
其实,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它的理性批判是以实践批判为根基的,它的
全部理论都是要经实践检验的。
这一点,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正是因此,波普尔不懂得,在被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而且从来就是其基本精神的实践辩证法面前,是没有什么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能够逃避实践检验而成为“永恒真理”的,相反,这一事实恰恰是对于波普尔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拒斥证伪”的最好证伪。
虽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有其哲学局限性,但从整体上看,证伪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证伪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对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正确的使用它,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基松.波普哲学评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道朗.波普尔新科学观初探[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3】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沈阳出版社,1999.
【4】郑祥福,洪伟.科学的精神[M].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