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王轼传》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导语:兄弟就是在你郁闷的想抽烟的时候,他抢过烟说吸烟不好,却又自我抽的人。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一、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明史·王祎传》原文及翻译原文: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攘臂曰:选自《明史•王祎传》)译文: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
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
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
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
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
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
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
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
太祖很高兴,说:“江南又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也。
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四年,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乃苏洵之子,苏辙之兄,与父、弟皆以文才著称于世,时人称为“三苏”。
苏轼少好学,博涉群书,尤精于《易》、《诗》、《书》三传。
弱冠之年,便以文学之才名动京师。
嘉祐二年,苏轼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迁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
后因母丧归乡,居家守丧,以文会友,名声日隆。
元祐元年,苏轼复入京师,拜翰林学士。
时朝廷以王安石新法为弊,苏轼因上书言事,屡遭贬谪。
先是贬为杭州通判,后迁知密州。
在密州,苏轼兴修水利,治理灾害,百姓安居乐业。
密州百姓感其德,立生祠以祀。
元祐四年,苏轼转知徐州。
徐州地处江淮之间,地势险要,苏轼至徐州,正逢洪水泛滥,苏轼亲临前线,指挥救灾,安抚民心。
洪水退后,苏轼又兴修水利,使徐州免于水患之苦。
徐州百姓感其恩,立生祠以祀。
元祐七年,苏轼迁知湖州。
湖州地广人稠,苏轼到任后,改革弊政,整顿吏治,政绩卓著。
时苏轼作《赤壁赋》,感慨人生无常,抒发壮志凌云之志,流传千古。
元祐九年,苏轼再迁知颍州。
颍州地处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
苏轼到颍州,正值金兵南侵,苏轼积极备战,招募义士,抵御外敌。
后因朝廷内乱,苏轼被迫离开颍州。
元祐十年,苏轼复入京师,拜翰林学士承旨。
不久,因与朝中权贵不合,再次被贬。
先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迁为汝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苏轼躬耕自食,修身养性,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流传后世。
元祐十四年,苏轼迁知杭州。
杭州地处江南,风景秀丽,苏轼到任后,大力兴修水利,治理西湖,使杭州成为江南名郡。
杭州百姓感其德,立生祠以祀。
元祐十六年,苏轼再迁知颍州。
颍州地处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
苏轼到任后,积极备战,招募义士,抵御外敌。
后因朝廷内乱,苏轼被迫离开颍州。
元祐十八年,苏轼复入京师,拜翰林学士承旨。
不久,因与朝中权贵不合,再次被贬。
先是贬为惠州团练副使,后迁为儋州团练副使。
在惠州、儋州,苏轼仍勤政爱民,兴修水利,治理灾害,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明史·王轼传》原文及翻译原文:王轼,字用敬,公安人。
天顺八年进士。
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
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
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
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事白,还职。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
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
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
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
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
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
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
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
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
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
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
贼遁,过盘江。
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
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
贼遁归马尾笼寨。
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
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连乞致仕,不允。
武宗立,遇疾复请。
诏加太子太保。
赐敕乘传归。
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译文:王轼,字用敬玉轼,字用敬,公安人。
天顺八年中进士。
被授予大理右评事一职,迁任右寺正。
他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冤情(平反一百多人),被提升为四川副使。
收成不好,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
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后,被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事情真相大白后,官复原职。
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而(交给司法官吏审讯)治罪。
事情真相大白,被恢复原职,改任陕西。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王汝训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明史·王汝训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王汝训,字古师。
隆庆五年进士。
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
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
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
每疏一出,受贿狼籍。
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
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
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
今言者不管是非,被言者不管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
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
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
〞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
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
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
〞乃调汝训南京。
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
孟秋,飨庙,帝不亲行。
汝训极谏。
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
寻进太仆卿,调光禄。
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
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
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
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
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
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
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
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
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
召改工部,署部事。
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
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
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
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
在部岁余,力清夙弊。
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
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译文: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
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
《明史王弼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王弼,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
善用双刀,号”双刀王”,初结乡里,依三台山树栅自保。
逾年,帅所部来归。
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
擢元帅。
下兰溪、金华、诸暨。
援池州,复太平,下龙兴、吉安。
大战鄱阳,邀击陈友谅于泾江口。
从平武昌,还克庐州。
拔安丰,破襄阳、安陆。
取淮东,克旧馆,降士诚将朱暹,遂取湖州。
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
进围平江,弼军盘门。
士诚亲帅锐士突围,出西门搏战,将奔常遇春军。
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而别遣兵与战。
士诚军殊死斗。
遇春拊弼臂曰:“军中皆称尔健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曰:“诺。
”驰骑,挥双刀奋击。
敌小却。
遇春帅众乘之,吴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者甚众。
士诚马逸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自是不敢复出。
吴平,赏赉甚厚。
从大军征中原,下山东,略定河南北,遂取元都。
克山西,走扩廓。
自河中渡河,克陕西,进征察罕脑儿,师还。
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
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诸酋及洮州十八族,杀获甚众。
论功,封定远侯,食禄二千石。
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至大理,土酋段世扼龙尾关。
弼以兵由洱水趋上关,与沐英兵夹击之,拔其城,擒段世,鹤庆、丽江诸郡以次悉平。
加禄五百石,予世券。
二十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出。
明年复以副将军从蓝玉出塞。
深入不见敌,玉欲引还。
弼持不可,玉从之。
进至捕鱼儿海,以弼为前锋,直薄敌营。
走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尽获其辎重,语在玉传。
二十三年奉诏还乡。
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
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
爵除。
(节选自《明史·王弼传,有删改》)译文:王弼,他的祖先是定远人,后来迁徙到临淮,擅长使用双刀,有“双刀王”之称。
最初集结同乡,依靠三台山建栅栏自保。
过了一年,领部下前来归降。
大祖知道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宿卫。
在潮州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攻取了池州石壕,攻打婺源州,斩杀守将铁木儿不花,占领敌城,俘获兵卒三千。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王轼,字用敬,公安人。
天顺八年进士。
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
录囚四川,平反百馀人,擢四川副使。
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
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事白,还职,改陕西。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
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
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
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
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
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
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
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
贼扬言欲降,益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
又乘间劫友。
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
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
贼遁归马尾笼寨。
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
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捷闻,帝大喜,嘉劳。
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
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连乞致仕,不允。
武宗立,遇疾复请。
诏加太子太保。
赐敕乘传归。
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略有删改)王轼,字用敬,是公安县人。
天顺八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大理右评事一职,升任右寺正。
他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平反,被提拔为四川副使。
年成不好,(他向朝廷)请示拨十万两官银作为买粮的费用。
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罪,被下属揭发而降职。
事情弄清楚之后,又恢复原职,改为任职于陕西。
弘治初年,(王轼)被提升为四川按察使。
弘治三年升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操江提督。
弘治八年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管南京粮食储备,不久,被任命为贵州巡抚。
《明史·胡惟庸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胡惟庸,定远人。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代汪广洋为左丞。
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
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①事。
七月拜右丞相。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②,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
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
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
基死,益无所忌。
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
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
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
帝怒,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
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
二人大惧。
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
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
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
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
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
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
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
事皆未发。
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
帝怒,命偿其死。
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
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
帝怒,敕责省臣,尽囚诸臣,穷诘主者。
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
帝询之,乃入官③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坐罪。
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明史·王轼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
天顺八年进士。
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
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
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
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事白,还职。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
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
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
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
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
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
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
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
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
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
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
贼遁,过盘江。
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
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
贼遁归马尾笼寨。
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
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连乞致仕,不允。
武宗立,遇疾复请。
诏加太子太保。
赐敕乘传归。
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译文:
王轼,字用敬玉轼,字用敬,公安人。
天顺八年中进士。
被授予大理右评事一职,迁任右寺正。
他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冤情(平反一百多人),被提升为四川副使。
收成不好,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
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后,被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事情真相大白后,官复原职。
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而(交给司法官吏审讯)治罪。
事情真相大白,被恢复原职,改任陕西。
弘治初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
三年,迁升南京右食都御史,任提督操江。
八年,晋升右副都御史,总管南京粮储,不久被命令巡枧贵州。
第二年调入京任大理卿,奉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布天下
十三年,拜授南京户部尚书。
不久被命兼任左副都御史,督率贵州军务,征讨普安贼妇米鲁。
当时镇守宦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铁共同发兵讨伐米鲁,大败于阿马坡。
都指挥昊速被俘,普安几乎失陷。
杨友等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因此就任命王轼。
王轼还没到达,而杨友等派人招降贼寇。
贼寇表面上宣扬要投降,暗地里却聚集众人攻击围困普安、安南卫城,阻断盘江道路,又利用机会劫持杨友。
贼表面上宣扬要投降,但实际上更聚众加紧攻击围困普安、安南卫城,阻断盘江道路,贼势越加旺盛。
又乘间隙劫持杨友。
右布政使阎钮,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昊达等战死。
王轼到后,根据形势调动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会合贵州兵,分八路进军,使退休的都督王通率一路军。
十五年正月,参将趟晟攻破六坠寨。
贼逃循,渡过盘江。
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便进军解安南卫之围,而曹恺、王通及都指挥李政也各自攻破贼寨。
贼回军攻打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用云南兵抵御。
贼逃回马尾笼寨,官军聚集攻打更加激烈,土官凤英等击杀米鲁,余党于是被扫平。
用兵共五个月,破贼寨一千多座,斩首四干八百有余,俘获一千二百人。
捷报闻于朝廷,皇帝大喜,
嘉奖慰劳。
应召回京,赏赐赠送有加,记功,加授太子少保。
后来,改任南京兵部,参议军务。
连续请求退休,皇上不许。
武宗即位,遇病又一次请求。
皇上诏令加授太子太保,赐命乘坐传车归家。
去世后,赠予太保,谧号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