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3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总体概述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为推翻北洋军阀进行了大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大革命失败了。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了武装革命,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能力目标:1、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3、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4、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情感价值目标:1、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2、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3、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4、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5、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要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二】森严的种姓制度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基础练】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阿卡德人D、雅利安人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A、图特摩斯三世B、胡夫C、汉漠拉比D、孔雀王朝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C〕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5.〔2019·岳阳〕以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以下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A、担任祭祀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
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
释迦牟尼坚持六年,用以探索心源。
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安拉D、宙斯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A、消除欲望B、忍耐顺从C、众生平等D、不反对奴隶制度【综合练】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初中三年级全册历史知识点初中三年级的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初中三年级历史知识点的概要:1. 中国古代历史:- 先秦时期: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的纷争,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以及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 宋元明清: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民族融合,明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兴衰。
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失败的原因。
-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和影响。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世界历史:-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的兴起。
-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因、影响和对世界格局的改变。
-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 冷战时期:冷战的背景、主要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4. 历史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汉武帝:汉朝的杰出皇帝,对外扩张和文化发展的贡献。
-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新中国的缔造者。
5. 历史事件的影响:- 历史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 历史事件对个人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从中汲取教训和智慧。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大航海时代
一、导论
自欧洲15世纪初期开始,欧洲国家开始进行远洋航行,并在不断探索中发现了新大陆,这就是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的存在、发生与意义是什么?
二、探索动因
1.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意大利城市国家崛起,海上贸易繁荣。
2.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兴起,欧洲丧失了陆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3.天主教改革的爆发,欧洲基督教传教士急需传教。
4.科学技术日益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为远洋航行做好了准备。
三、探险家与航海家
1.哥伦布
2.麦哲伦
3.达尔文
四、殖民地的开拓
1.葡萄牙殖民地的开拓
2.西班牙殖民地的开拓
3.法国、荷兰、英国殖民地的开拓
五、大航海时代的意义
1.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推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3.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推动了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崛起。
六、总结
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它不仅推动了欧洲的远洋航行、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019人教版初三历史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思维导图】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课程标准】了解基督教的兴起。
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
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
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1)建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3.封君与封臣(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4)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5)作用: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课程标准】知道西欧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背景: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表现:旧的城市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城市居民的身份(1)由来: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生活: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发展:市民阶级形成,随着发展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初三历史知识重点归纳汇总3篇初三历史知识重点归纳 1世界反__战争的胜利一、国际反__联盟建立1.标志:1942年1月,《__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__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1.召开时间:1945年2月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__。
3.与会首脑:__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__。
4.内容:(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__。
(2)决定成立__(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__格勒战役四、二战的'胜利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__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__投降:1945年8月15日,__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__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__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__,共同对付__。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__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1.根本原因:帝国__经济、__发展不平衡2.影响:(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__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3.__和社会__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初三历史知识重点归纳 2一、收复新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1)时间:19世纪60年代(2)__者:英国、俄国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清__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1871年俄国直接派兵侵占了伊犁地区)的新疆。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二、单元教材分析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三、单元学情分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初三学生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不是很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适当地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这样既能够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四、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基本进程及影响。
2.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 …………………………………密……………………………………封……………………………………线…………………………………群力小学九年级下期历史期中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22分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
再现邓世昌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件是( )A .青浦大捷B .慈溪战役C .黄海海战D .威海卫战役2.干涉、破坏中国革命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列属于此类的(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民主、科学”三种思想的共同点包括( )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③具有进步的爱国意义④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⑤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4.右图为一位日本青年手举“向南京市民谢罪”的标语牌参加抗议活动,抗议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
猜想他抗议的是关于哪一部分( )A .甲午中日战争部分B .制造南京惨案部分C .南京大屠杀部分D .全面侵华战争部分5.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纪念这一关系中国命运与前途抉择的大事,首套“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金章”隆重发行(右图)。
我国改革开放始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6.下列节日与历史事件的链接错误的是( )A .青年节──五四运动B .建军节──南昌起义C .党的生日──中共一大召开D .国庆节──开国大典7.1861年一个俄国官员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与以上评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 .俄国1861年改革C .美国独立战争D .中国洋务运动8.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谈到日中关系时,表示:“我觉得春天已经到来,并希望尽可能地让这个春天长久持续下去。
”回首过去中日关系: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但到19世纪后期,两国“相逢之时”已经“不曾相识”。
这是因为日本( )A .沦为半殖民地B .开始受到西方的侵略C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 .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9.右图中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总统,他们对美国发展所做的相同贡献是( )A .废除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B .打败殖民者,赢得民族独立C .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D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0.找出右图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并指出下列哪一项不是在这一时期该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 )A .美国的扶植B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C .提出“科技立国”政策D.大力发展教育11.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既有激烈的碰撞,又有政治、经济上的合作。
下列不属于合作的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建立联合国C.建立WTO D.冷战对峙二、阅读判断6分16.材料一:伊斯兰教的产生,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立了伊斯兰教,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士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
材料二:唐玄奘在印度虚心地向戒贤大师学习,又到印度的南部游学,用了六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佛学理论。
印度的古代文明中断以后,许多资料已经湮灭了,而唐玄奘的著作中却保留了古印度许多珍贵的资料。
下列结论均是正确的。
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的出的,请在括号中划上“√”;如果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中划上“×”。
(1)穆罕默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使命()(2)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3)阿拉伯人把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4)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5)贞观年间,玄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印度()(6)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读图与解答24分17.下列各图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基本趋势12分。
请回答:(1)图1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和解体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20世纪50-80年代两极格局突出表现为美苏争霸,其对世界局势造成什么影响?(3)图2和图3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怎样的趋势?这种经济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是什么?(两方面表现即可)(4)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地区冲突加剧,请你举出一例。
(5)你认为我们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政局的变化?(6)根据图4,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这种经济趋势给我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12分AB CD EF G(1)按要求填写序号:属于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成就的有;这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成就的有;在这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展了哪些活动?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成就的有;这次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是如何把握这次机遇的?(2)为B提供动力的是机为E提供动力的是机F的发明者被称为“发明大王”,他是D的出现促使网络的出现,是人类进入社会,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3)有人说:“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谈谈你就如何发挥科技的优势,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4)从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得到的相同认识用一句话概为四、材料分析题33分19.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材料二:(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三:(1992年深圳)仙湖植物园里植物千姿百态。
有一种树叫“发财树”……小平同志(观赏后)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说一说这次运动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哪些?(2)为了改变材料二的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请写出这一计划规定了哪些基本任务?(3)为了实现材料三中的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什么发展时期?(4)回首百年来中国人从近代化到现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悟?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
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林肯材料二:“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就是说,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材料三:2007年5月8日美日两国外交和国防部长在“二加二会晤”中再次确立了两国共同的战略目标,将原来的有关“台海内容”删除,这对当前急进的“台独”势力浇了一把冷水。
请回答:(1)材料一“这场斗争”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有人说林肯最后选择了“解放一部分奴隶”,你认为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2)材料一、二涉及到的两个国家在解决统一的问题上分别主张采取什么措施?(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4)香港尽管“十年风雨不寻常”,但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香港社会呈现于世界,对此你有何认识?(5)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6)“台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美、中日正常发展的因素,你认为要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美、中日友好关系,美、日两国应该怎样做?(7)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请你提出一条好的建议?五、活动与探究题15分21.活动一:历史追溯(1)近代外交①据图1、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指出中外关系的变化是什么?在此期间,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那些重大的变化?(2)现代外交②以下是王雪同学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知识整理,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逐渐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得以圆满进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北京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1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中国恢复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21世纪外交成就更加辉煌,2001年在昆明举办了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单边外交活动。
错误:;改正:错误:;改正:错误:;改正:错误:;改正:③从图3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的提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关系,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活动二:分析探究④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有何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