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计篇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2023年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孙子兵法》完整版在线阅读:始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军形篇第四兵势篇第五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孙子兵法全文孙武——始计篇《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子兵法》全文译文——黄觉收集于2011-12-20一、始计篇 2二、作战篇 5三、谋攻篇8四、军形篇11五、兵势篇14六、虚实篇17七、军争篇21八、九变篇25九、行军篇27十、地形篇32十一、九地篇36十二、火攻篇44十三、用间篇47一、始计篇【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始计篇解析
《孙子兵法》始计篇是全书中特殊篇章,与其他六篇有很大不同。
孙子关于兵法始计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一般规律。
始计篇的论述,概括的是千古经典的战争思想,它指出军事活动的本质,把军事活动的目的、方式、手段及其设计归纳为十三条,把军事活动的根据及其实施归结为八个计,总结出必胜兵法的原则性规约。
军事活动在孙子看来,即便是实力不对等,但只要以时机运用、把握计谋、避免直接交战,仔细衡量运筹数计,思考作战路径,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取胜。
孙子从对立双方的实力计算入手,认为要想赢得胜利,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明智的战略计算,指出要有良好的君主统帅能力,并从军事活动的本质出发,着重在人力和谋略两个因素上讲究均衡,从而控制战况和取得胜利。
此外,孙子还认为,未来的胜负取决于战争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当时的形势和趋势,他强调要有精深的谋略,及时的行动,以及精湛的作战技巧等,这样才能制定最合理的计划,以及正确的处理坚固阵地、削弱对方、建立自己实力等问题,获取最大限度的胜利机会。
总之,孙子在《兵法始计》中概括性的表达了战争学的思想,对于我们对军事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子综合考虑了军事战斗中的技术、谋略、经济、心理等要素,他的兵法思想充分反映了他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意识,提出了军事斗争的特有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⑤、寒暑、时制⑥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⑩,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⑪,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⑫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⑬而骄之,佚⑭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⑮胜者,得算多⑯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⑰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解:①兵:本义为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
文中作军队解释。
②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
古人认为,织布以经线为主,经正而后纬成。
这里引申为纲领、原则。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比较。
计,筹码。
索,考究。
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⑥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是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⑧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⑨主用: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主,主持、掌管。
用,物资费用。
⑩将听吾计:将,一作“将领”解,全句意思是“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一作“如果”解,作助动词使用,是孙子激吴王重用自己的语气,全句意思是“吴王如果听从我的谋略”。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概览《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兴起”之意。
“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三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兴起”之意。
“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一篇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方面:1、进行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民心;2、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很重要;3、地利,地形的远近、险夷、宽窄等;4、将领,将领的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要懂得知人善用;5、法规,军队的编制、官吏、军需的管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二篇作战篇用兵只听说稳扎稳打地速战,没看过投机取巧长久的。
战争的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未有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饷军需不用运输三回。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军队后勤保养供给都是用兵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兵贵胜,不贵久,知兵之将,知战机,统兵如臂使指。
第三篇谋攻篇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
(毁灭别人的国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天下,这样才不致我方军队受挫而取得完全的胜利)军事谋略,亦是政治和外交谋略。
要征服敌国,可用军事手段,但却不是最佳手段,而不通过战争使敌方屈服才是最高手段。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避之。
国君不利于军队的三种情况:1、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时却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叫它后退,束缚军队战斗力;2、不懂得军队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事项;3、不懂得军事权变而干预军队指挥作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第四篇军情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始计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意思: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较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主要思想观点:
计,意为计算,谋划。
本篇在孙子兵法中具有统揽全局的地位,是提挈全书的总纲。
主要论述战争指导者在战前如何筹划战争全局以及实施战争指导的问题,强调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五事,七计的比较考察,以其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预测,作出战略决策。
孙子主张,战争指导者要在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天时、地利诸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条件积极造势,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把诡道权变作为指导战争及作战的主要原则。
本篇所体现的战略筹划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深刻而审慎的战争观及《孙子兵法》的逻辑起点
孙子对战争胜负的结局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告诫“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孙子深刻而审慎的战争观,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奠定了他整个军事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兵法的逻辑起点。
二、理性的战略运筹和综合制胜思想
孙子从慎战观出发,主张对战争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周密地实施战略筹划。
孙子的战略运筹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了敌我双方有关战争的基本因素。
“庙算”,即开战之前所进行的战略运筹。
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敌我双方多方面的因素决定
的,通过对这些制胜因素的比较,就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这是战争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战前进行庙算运筹的重要内容。
孙子讲这些制胜因素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称之为“五事”(概而言之),认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除此之外,还要从“七计”中去推断,根据对这些因素分析,就可以预测战争的进程及结局了。
(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相互制约的观点来应对战争,是对军事哲学的开创性贡献)孙子综合因素制胜思想,比较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认为战争的进程及胜负结局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三、指导战争的诡道权变法则
孙子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在完成了敌我双方条件的综合比较,并据此形成了正确的战争决策之后,就要通过主观努力去创造对我有利的作战态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造势,这样才能将取胜的可能变为胜利的事实。
而诡道正是造势的重要法则,《孙子兵法》还总结了“诡道十二法”,为达成战略战役目的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诡道的核心是“因利而制权”的权变思想,它要求战争指导者和作战指挥员超越一般的战争成规和常法,根据敌我双方和战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和战术,以误
导和削弱对手,夺取和控制战场主动权,创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
孙子的诡道权变思想强调将领在已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谋略艺术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达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
诡道、权变的运用必须事情而定,因敌而变,机动灵活,不拘常理,不循常法,这就对将领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四、进攻作战的突然性原则
孙子很重视进攻,尤其强调要在进攻时达成突然性。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通过隐蔽企图达成突然性;二是通过选择对方难以预料的进攻时间、路线、方式和目标,以达成突然性;三是以迅速果敢的行动达成突然性。
五、民众战争观
孙子看到了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力量,从理论上第一个阐述了民众战争的重要性,提出了依靠民众进行战争和依靠民众去夺取战争胜利的观点。
他认为,民众是进行战争的主体,欲取得战争的胜利,重要的和首要的是要取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六、将帅修养和将帅任用的思想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的素质修养。
在本篇中提出了以“智”
为首的将帅“五德”素质构成,即“智、信、仁、勇、严”。
智,意为将帅要多谋善断;信,即将帅在部下中要有威信,要真诚待人,言必信,行必果。
仁,即将帅要仁慈仁爱,爱护部下。
勇,即将帅要骁勇善战,敢打硬拼。
严,即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
孙子所讲的将帅素质构成的“五德”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简而言之,其中讲了三个重要的思想,即以“智”和“谋”为首的军事指挥才能,以“信”和“严”为本的军事管理本领,以“仁”和“勇”为核心的带兵作风。
将帅只有把这五种要素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将帅。
现代启示:
一、确立战略思维的品格
二、要有战争意识和战备观念。
安不忘危,和不忘战。
忘战必危
三、“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见性和计划性是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前提。
战略筹划应立足于最复杂、最困难和最坏的情况,争取最理想、最有利和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