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4课
- 格式:ppt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19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笔记一、课文背景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重点词语解释1.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2.卖弄:炫耀。
3.宛转: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4.嘹亮:形容声音洪亮。
5.黄晕:昏黄不明亮。
晕,太阳或月亮周围出现的光圈,也指光亮周围的影子。
6.烘托:原指中国画技法中,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湿画法。
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7.静默: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8.舒活:舒展,活动。
9.欣欣然:形容欢喜的样子。
10.繁花嫩叶:花儿繁茂叶子嫩绿。
形容美好的春色。
11.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12.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三、文本分析1.文章结构清晰,总分总的结构,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
2.语言优美生动,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文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文章的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和评价。
五、笔记整理与归纳1.掌握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和评价。
3.通过学习本文,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以为:认为。
大:很,非常。
益:好处。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所以。
余:我。
虽:即使。
卒:最终。
获:得到。
有所闻:听到很多东西。
3. 旦暮里来而而日日有来而止日薪万钱者甚秘之
旦暮:时间词,不久,或将来。
薪:柴草。
秘之:秘密地,暗中地。
二、问题探讨
1. 你如何看待宋濂“负箧曳屣”赴百里外的百里外“叩问业”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宋濂的这种行为表明他非常勤奋好学,不畏艰苦,不怕困难,追求知识。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宋濂一样,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语文第4课古诗
七年级语文第 4 课的古诗,那可真是韵味十足!就拿来说吧,曹操
站在海边,望着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心里该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啊!这
不就像咱们站在山顶,望着辽阔的大地,感觉自己能征服整个世界一
样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他把大海写得
如此壮阔,仿佛整个宇宙都在这大海之中,难道你不觉得震撼吗?
再看,李白对王昌龄的那份牵挂,就像咱们对好朋友的关心,真挚
又急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咱们要是想给远方的
朋友表达心意,是不是也会找个特别的方式?
还有,王湾看到的那青山绿水,那归雁,多美的画面啊!“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不就跟咱们在新年的时候,期待着新的开始,
充满了希望是一样的吗?
更是一绝,马致远用那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就勾勒出了一幅让人感到无比凄凉的画面。
这就好比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咱们独自走在冷清的街头,心里满是孤独和忧伤。
我觉得啊,这几首古诗真的是太棒了!它们让咱们感受到了古人的
情感和智慧,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咱们理解古代文化的道路。
咱
们可得好好品味,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咱们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