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
- 格式:pptx
- 大小:132.68 KB
- 文档页数:8
“价值中立”的积极作用与危害性——关于马克思·韦伯“价值中立说”的思考摘要:通过了解休谟的“是—应该”问题和马克思韦伯的价值中立含义,分析出平时人们所说的价值中立更类似于休谟的观点而与韦伯的观点有所不同,进而分析出“价值中立”的思想应该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下提倡。
关键词:价值中立、马克思韦伯、休谟、价值中立,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所作的演讲《以学术为业》中提出的。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提出的“是—应该”问题,即“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韦伯提出“应当把价值中立性作为从事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准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人或事,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
”价值中立的观点日益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认同,这体现在人们日益追求辩证思考、思想独立、思想自由等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这些价值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建构自己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人们相信自己的观点想法和价值判断标准不应该强加于别人身上,反之亦然。
这篇文章所要论述的就是价值中立是否真的正确。
一、从“是—应该”出发,休谟的观点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首先把事实与价值加以明确的区分,他指出,从表述事实的语句推不出表述价值的语句,亦即从“是”推不出“应该”。
“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
”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当中曾经这样谈到过。
休谟认为“是”代表的是一个事实,而“应该”则代表了一种价值判断。
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用“是”来进行联系的语句,表达的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描述,它是属于理性的范畴,它所传达的是某种客观的现象或者知识;而用“应该“来进行联系的语句,表达的是对某种客观事实所具有的某种感情倾向,它是属于感性的范畴,它所传达的往往是某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道德标准。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价值思想,特别是他关于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与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观点。
韦伯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贡献,然后详细介绍他对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思想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在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时,我们将关注他的教育经历、主要著作及其对社会学的独特贡献。
作为一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学术圈中崭露头角,他的著作如《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为后来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关于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观点。
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研究问题的选择、理论构建以及解释和分析等方面。
但韦伯也强调,为了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者应当尽量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研究对象相分离,实现价值中立。
这种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平衡,对于确保社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韦伯的价值思想进行评价,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学研究过程中价值观念作用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
这一思想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当关注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努力实现价值中立,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价值关联:韦伯社会学中的价值取向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社会学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体系中深刻地体现了价值关联的特点。
韦伯明确主张,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他坚信,任何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都会受到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作者:覃慧娴张泽丙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1期摘 ;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是国内外社会科学界备受争议的论题。
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渊源,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键词: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价值关联一、关于价值中立的含义由于价值中立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因而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是在概述价值中立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表述自己关于价值中立论的理解。
周蔚华认为“价值中立论”是韦伯吸收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思想和新康德主义把事实与价值、价值联系与价值评价作了区别的思想的产物,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有如下两层意义:首先,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而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管用这种资料研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用。
其次,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作出严格的区分,不能从事实的陈述推出应该的陈述。
齐修远则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是继承逻辑实证主义相关思想而但有其深刻之处。
即韦伯主要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范畴内阐释“价值中立”原则的而且亦不排除与价值相关的研究,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不可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因而要回避。
终止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援引科学为任何价值立场作出论证或辩护。
顾肃对“价值中立”含义的理解则是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一方面吸取了体漠关于在规范描述之事物的突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另一方面又承认价值判断的不可回避性,但坚持指认与评价的区别。
并认为“价值中立”说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的反思,即在科学知识系统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动排除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干扰,以相对纯化的方式对待其研究,以便适应客观性要求。
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9.18.077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相关问题分析黎子杰 王天茁(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710600)摘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论点之一,价值中立论对于当前西方的思想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思潮发生变革,当前社会科学方法中的价值中立论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大。
所以,当前对于社会价值中立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笔者对社会科学价值中立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价值中立理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价值中立;应用意义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18-0082-01Abstract:theissueofvalueneutralityisoneofthemostimportantissuesinsocialscienceresearch.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society,thesocialtrendofthoughthaschanged.Therefore,itisveryimportanttostudythetheoryofsocialvalueneutrality.Inthispaper,theauthoranalyzesthevalueneutralityofsocialscienceandpointsoutthesignificanceofvalueneutrality.Keywords:socialsciencemethod;Valueneutrality;Applicationsignificance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当前科学界也有了一定的改变,科学研究从自然科学研究逐渐转向为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而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将传统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社会研究当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互相融合,也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
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由来,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形成的阶段,概括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
一般认为马克思·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
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
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
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
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
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
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
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
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一、“价值中立”问题的由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极端争执有关。
实证主义的开山祖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强调社会学要仿效自然科学,主张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客观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
因此,在孔德那里社会学应该是和自然科学一样完全“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应该有价值的因素,尽管他没有使用“价值中立”这一术语。
导论1.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原则。
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
2. 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谈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社会科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客观描述和分析社会是其根本任务。
但由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这一任务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纯理论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和意识现象,对社会文化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及其社会意义。
首先,要注意“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这两个范畴的联系。
谈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和性质,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者作相对的区分,强调社会科学家客观地研究社会,从方法论上讲,是必要的。
但是,社会研究作为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行为,总是渗透着一定价值观念的。
谈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性,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家要回避对社会的责任,也不能否认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对其研究有影响。
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特别是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性的建议等等环节上,都会有价值判断的影响。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它也伴随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因此,可以说,价值性或价值关联性也是社会科学的显著特性。
其次,要注意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特别是它们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区别。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过程。
社会科学家作为社会人,与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或相似性,这使得社会研究具有特殊的困难,同时社会研究在规范和方法的应用上也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要求。
作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是一个经验和逻辑的过程,它遵循着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所谓抽象,需要在现象和本质、主体和客体(对象)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在认识论上,称之为“认识的间隔性原则”。
但是,在社会研究中,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作出严格的区分,是很困难的。
社会研究者很容易把个人的、一己的主观价值态度当作客观的社会实际,甚至因一己私利而歪曲客观的社会事实。
由于社会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双重价值性,在方法论上提出价值上的“间隔”或“中立”是必要的。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关“价值”问题的浅析价值在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讨论中处于如下的地位,价值的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的无涉(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
标签:韦伯;价值联系;价值中立韦伯所提及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价值中立”是一个颇具争议和误解的方面。
许多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攻击是粗糙的,他们在讨论时,常把价值关联、文化意义和社会中主体赋予行动的意义等等论题予以丢弃。
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旨在丢弃一切价值因素,把社会科学确立于缩小价值影响的地位上。
甚至把韦伯的价值中立与实证主义完全抛弃价值因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科学立场相混淆。
针对这一引起误解的问题,本文试图探析韦伯在讨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时把价值问题置于怎样的地位。
一、价值关联——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就像施特劳斯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不形成价值判断而去研究社会现象,即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
”①价值因素是无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完全剔除的。
韦伯提及的价值中立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具有云泥之别。
由孔德掀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把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等同,致力于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来。
追求对社会研究的精确性和连续性,把价值因素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这是韦伯所不赞成的。
韦伯这种反实证主义倾向显然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反实证主义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在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基础上提出了价值关联的思想。
新康德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世界,有独立的生成变化过程,自然的事件的特征是在某种程度的可重复性,通过归纳综合而获得一般的客观规律,以此来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个别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一般概念或一般规律的个例,所以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综合思维”的形式,采用“规范化”的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可重复的历史现象,每一社会历史现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历史意义,而个别的丰富意义是无法包含在同一的抽象的“规范化”和形式化的概念或普遍规律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个别成为其个别特征的意义而不是从大量的个别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规范化处理,抽象综合共性。
LAN ZHOU XUE KAN■哲学价值负载、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刘清平摘要以往学术界更重视韦伯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恪守的价值中立与研究对象的价值负载之间的张力关系,却忽视了相关的价值重载问题。
只有在悬置非认知需要的意义上重新界定了价值中立的概念,并澄清了它与价值负载和价值重载的纠结互动后,我们才能说明人文社会学科为什么也像自然学科那样,包含着科学知识与理念证成两大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以及它们有必要完成袪魅的使命、将理念证成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韦伯;价值负载;价值中立;价值重载;悬置非认知需要;科学袪魅中图分类号C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1-0005-10自从马克斯•韦伯针对他所谓的“文化科学”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原则后,学术界特别重视它与“价值负载”之间的张力关系,却忽视了另一个相关的概念“价值重载”本文将首先在“悬置非认知需要”的意思上重新界定价值中立的概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它与价值负载和价值重载之间的纠结互动,最后说明人文社会学科包含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证成”两大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因此承担的袪魅使命。
一、悬置非认知需要的底线标准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要求可以概括如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应当“保持理智上的诚实整作者简介:刘清平,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传媒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一,清晰地认识到下面两件事的差异:确认事实、数学或逻辑状态、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是一回事,回答文化及其具体内容有什么价值、人们在文化共同体和政治社团中应当如何行事的问题是另一回事。
这是两个完全异质的问题……科学家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之时,就是对事实的充分理解终结之时o”①不过,由于韦伯在此把事实与价值割裂开来了,他在世时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束手无措:既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连同研究对象一起不可避免地拥有这样那样的价值负载,他们怎么还可能在科学研究中维系价值中立呢?韦伯去世后,支持者和反对者更是围绕这个难题展开了到现在还没有结束的激烈争议,却同样由于无法克服价值负载与价值中立的张力,陷入了莫衷一是的境地,认为人文社会学科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的反方甚至还占据了上风。
为什么社会科学应该且可以实现韦伯的“价值中立”以及对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中立讨论作者:李易林来源:《财讯》2018年第18期实证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原理方面的抽象理论,做到韦伯阐释的“价值中立”原则并不难,这也是经济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然而基于经济学抽象原理发展出来的具体理论却难以做到所谓的“价值中立”问题。
本文将就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进行解释,并对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带来的价值冲突问题进行回答。
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自然科学属于可感觉的“现象世界”,旨在探寻普遍规律,关注纯粹事实,可价值不涉;社会科学则属于不可感觉的“价值世界”,研究的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个体人及其行为,故一定与“对文化现象的内在意义的移情、知觉的解释有关”。
实证主义在研究方法上仿效自然科学,故而将客观性奉为圭桌,以价值不涉为基本原则,力主消灭主观偏见,不带价值判断地去揭示社会现象的秩序和规律。
但是实证主义也混淆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别,并用客观主义排除了社会科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价值的合理的应有的地位。
社会现象既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特殊的非重复的历史现象,这就造成了社会研究和自然研究的很大差别。
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与构成这一现象的人的行为有关,而人的行动又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和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
这些特征使得客观分析对社会科学来说不能和“价值无涉”就轻易地一致起来,而免不了要碰到李凯尔特提出的“价值关联”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社会科学少不了要借助价值判断或价值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即少不了要参照价值对人的行为意义作出理解,并最终认识社会现象。
新康德主义明确划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对象、方法、目的等方面的区别,并区分了事实与价值、价值关联与价值评价的界限,从而纠正了实证主义者的唯科学主义倾向。
但它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否认社会历史领域里规律性的存在。
而认定社会历史事件(包括经济现象)只能依靠伦理的、审美的体验来把握,又进一步使之由主观主义滑向非理性主义。
关于价值的讨论在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价值问一直受到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价值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最有争议的是有关“价值中立”问题的讨论。
社会学研究中讲求价值中立,社会工作也需要价值中立,下面就这两个学科的价值中立展开讨论。
一、社会学中的价值中立在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提出价值中的是以孔德、斯宾塞、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
他们将社会现象看做是“事实”或“实物”,提倡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同自然科学一样,对社会现象做客观描述,使其具有真理的客观性,应当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即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参加任何个人的价值因素,只对社会现象作客观描述。
实证主义者认为,如果社会科学理论包含了主观的价值判断,就无法形成一支的规范,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了。
因此,社会科学应当是“价值无涉”的。
实证主义的这种追求客观事实的方法论将社会学从神学及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科学”,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他们却混淆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即忽视了社会现象中的主体——人的因素。
也正是这一点,实证主义遭到了人文主义社会学派的攻击。
人文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就包含着价值因素,人的各种活动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既然是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就必然包含着价值渗透。
因此社会科学应当是“价值关联”的。
他们强调社会科学属于价值领域,研究的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个体——人及其行为,它所研究的人和社会现象都与构成这一现象的人的行为有关,人的行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何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因此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必须借助价值判断或价值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的历史功绩在于明确划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目的等方面的区别,进而区分了事实与价值、价值关联与价值评价的界限,从而纠正了实证主义者的唯科学性倾向。
但是人文主义否认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性,认为人们对社会历史事件的把握只能依靠伦理的和审美的体验,从而陷入主观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论文题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论文成绩: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内容摘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推崇客观主义的方法论在西方影响很大,近几年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价值中立学说自流行之初便饱受争议,研究者们各执一词,多是围绕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否真正实现“纯粹价值中立”这一问题聚讼不已。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深层含义的探索,来略加论述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的实质意义所在,即反思价值中立是否真的能够得以实现。
关键词:价值中立;纯粹中立;实现;辩证思考价值中立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该原则来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进一步澄清了科学与宗教的混淆关系。
但是,这一命题所含有的合理因素并不能弥补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性,因此在探究它的合理性的同时分析其矛盾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关于价值中立的含义价值中立(Value一neutrality)或价值自由(Value一free)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
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索和解释过程中,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中立态度,因而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只管真假而与好恶、对错无关 [1]。
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价值中立理论。
这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西方有较大的影响,曾在长时间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
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在概述价值中立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表述自己关于价值中立论的理解,这其中,学者对价值中立含义的探究算是相当成熟的。
著名研究学者周家蔚指出,价值中立论是韦伯吸收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思想和新康德主义把事实与价值、价值联系与价值评价作了区别的思想的产物,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有如下两层意义:首先,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而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管用这种资料研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用;其次,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作出严格的区分,不能从“事实的陈述”推出“应该的陈述”[2]。
再论 价值中立 及其应用限度周晓虹内容提要 价值中立原则源自孔德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韦伯则划分了研究中 价值关联 和 价值中立 两个阶段,阐明了各自的必要性与有限性。
社会科学研究应奉行有限度的价值中立原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讨论价值中立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限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 社会科学实践作者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在西方学术界,由马克斯 韦伯详尽阐释的 价值中立 (Value fr ee/Value Neutr ality)原则历来备受关注,甚至在一些学术共同体中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而且事实上因其引发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在1962年,埃尔文 古尔德纳就不无讥讽地写道: 无论怎样,一种价值中立的社会学已经成为一种攻无不克的社会学。
现在,所有的社会学的权势阶层,从帕森斯到伦德伯格,都已经加入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联盟,这个联盟将我们牢牢地拴在这样的信条之上: 你不应对任何价值判断作出承诺。
两年以后,在海德堡大学举办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的大会上,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拥戴者和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反实证主义者,围绕着 价值中立 原则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即使到今天,有关价值中立的争论仍然是长盛不衰的话题。
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有关价值中立的争论同样也在不断引发人们的争论。
既有人认为 将价值判断引入经验科学,尤其用含有价值判断意味的概念定义一门科学的对象,只能会使科学蒙上主观信仰的色彩,最终损害科学认识的客观性 ,也有人从相反角度强调, 通过所谓Gouldn er,Alvin W.,A nti M inotaur:T he M yth of a Va lue f ree Sociology,S ocial Prob lem s,vol.9,No.3,1962,p.199; Qu oted in T homps on,Kenneth,K ey Quotations in Sociology,London Routledge,1996,p p.117 118.S tamm er,Otto,Ed.,M ax We ber and S ociology T oday,New York:H arper&Row,Publis hers,1971.参见布赖恩 特纳: Blackw ell社会理论指南 (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5 78页。
论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学说的概定作者:许立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09期摘要“价值中立”学说虽然是由马克斯·韦伯系统提出并加以论证。
然而由于该学说的构建相当复杂,以及马克斯·韦伯对于“价值”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使到后世学者对价值中立学说并没有得到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厘清该学说的概念,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的概定,应建立在英法的实证主义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其中尤其要需要重视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学说,并结合韦伯所处的特殊的德国时代背景。
准确分析“科学外”和“科学内”的两种价值立场。
进而构建起对韦伯“价值中立”学说的科学理解。
关键词价值中立价值关联科学外价值立场科学内价值立场作者简介:许立群,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C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3.353一、问题的提出:“价值中立”学说的研究必要关于“价值”的问题,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当中所无法避免的核心所在。
而价值中立,又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问题。
价值中立学说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实证主义价值中立论。
第二,马克斯·韦伯系统化了的价值中立论。
第三,当代西方的价值中立论。
其中带有较大争议色彩的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使到后世学者对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并没有达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因此,准确地界定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的背景: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产生的前提在理论上,韦伯的这一学说主要受英法的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在时代背景方面,主要是受德国的时代特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