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
- 格式:doc
- 大小:17.46 KB
- 文档页数:7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答:我认为科技是价值中立的。
伦理与价值虽然都是人们行为和关系中产生于形成的,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价值是伦理产生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则是对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科学技术产生的伦理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
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伦理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预估到新技术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潜在风险,或者现有的手段还检测不到新技术科学技术成果的后果,是一种被动的无知。
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与社会公众对当代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使支持者、反对者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观点及其对该问题的探讨结果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对可能具有革命意义的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程度和继续发展、应用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所利用,危害人类。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答:我认为,科技研究不应该设有禁区,科技本身是不存在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的,但人类的伦理是有禁区的,人类活动受自身道德伦理规范的限制,人类作为科技研究的本体,导致科技研究设有了禁区。
比如核技术,从科技本身而言,核技术是一种能量的守恒转化,能为人类带来最干净的能源,但其转化为核武器的研究时,这项技术就可能成为毁灭地球的噩梦。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
(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价值中立的名词解释在当代社会中,关于价值观念和个人立场的争议越来越多。
人们对于什么是对和错,善和恶的看法存在巨大分歧。
在这个背景下,"价值中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
本文将解释何为"价值中立"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含义和影响。
一、价值中立的概念价值中立是指在判断和表达相关议题时不带有主观偏见、不对任一方偏袒的一种态度。
它强调不受个人、团体、宗教或者政治立场的影响,以公正客观的方式看待和评价事件和理论。
价值中立尊重和包容多样性,并倡导在讨论中保持公正、平衡。
二、价值中立在法律领域中的含义与影响在法律领域,价值中立是司法判断的基础原则之一。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准确而公正地解释法律,而不受个人意愿或偏见的影响。
法律的含义和解释应当不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左右,以确保公正的司法判决。
价值中立在法律中的应用,有效地维护了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价值中立在科学研究中的含义与影响科学研究是以客观世界现象为基础的探索性行为。
价值中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指的是研究者应当遵循基本的科学原则,如无偏和有证据的观点,确保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应当排除主观意愿和偏见,追求真实和客观。
只有通过价值中立的态度,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四、价值中立在新闻报道中的含义与影响新闻媒体的价值中立是市民获取信息并形成独立意见的基础。
新闻报道应当忠实地反映事实,不注入个人主观评价,不偏袒某一方。
从根本上说,新闻报道是一种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公共服务,它的价值中立性能够保证公众对事态的理解和判断不受偏见的影响。
五、价值中立在教育领域中的含义与影响教育是培养下一代公民的重要环节。
价值中立在教育中的应用意味着学校和教师们应当传授多元化的知识,鼓励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评估不同观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辨别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的价值中立性能够将学生培养为理性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作者: 江涛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页码: 25-32页
主题词: 科学;价值;事实;过程;结构;价值中立论;价值渗透
摘要: 本文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观点,提出并论证了科学在其内在机理中具有价值负荷。
其理论意义在于,努力超越传统的科学价值“中立论”与“非中立论”、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抽象对立,以求达到并且深化对科学与价值关系所代表的具体哲学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进一步阐明科学不仅具有首要的生产力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提供必要的论证和说明。
浅谈科学价值中立说摘要:科学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所有我们所谓的科学价值都是我们人类主观赋予的。
正因为科学价值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对科学价值的评价也就出现了“科学价值中立说”,这不仅是居于科学地实际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合乎科学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
关键词:科学价值中立辩证统一一、科学的定义以及所包含的内容:科学,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是一个统一有机体应该是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
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
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然,对于科学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解释。
对科学的解释应该是随从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得到丰富的。
二、科学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不是科学的本身,科学本身是是没有价值而言,它所谓的价值都是人类赋予的,然而科学价值能否体现就是科学能否服务于人类大众,为人类所利用。
正因如此,科学技术应运而生。
因为科学技术就是科学服务人类的具体化,实践化,是主观科学上升到客观科学的表现。
科学价值本身绝对不是哲学上存在即是合理的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合理性是要求科学体现出其对人类服务的程度。
对人类服务的程度越高它所具有的价值就会越大,反之则会一无是处。
三、如何用中立的观点看待科学的价值: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
但是科学在社会中是由人来解释的,所以不可避免2要带上人的主观价值的烙印。
横观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而科学最具实力的代表就是科学技术。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断探寻新的知识,为了提高生产力而不断寻找新的科技。
时至今日,这些依旧成为世界各国个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激烈竞争中的根本势力综述载体。
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哲学思考———兼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价值观一、科学技术与价值的相关性科学技术在价值上是中立(或中性)的,还是它本身就负载了人类价值?对此,我们应作具体分析。
不可否认,对价值的追求应是人类科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但科学技术的价值不同于其他价值,科学技术的价值是由科学的功能即对自然界及其事物的反映转化而来的。
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是以获取对于自然界规律性、真理性的认识为主要价值目标,它的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具有不依赖主体的价值观念的客观内容,故在此意义上,科学的“价值中立性”是正确的。
但科学及其成果一旦成为人类需要的对象和依赖的力量时,它就会成为价值客体,而可能甚至必然产生一定的价值。
自然科学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就是如此。
今天,现代生产使科学与技术的同化作用变成双向的,科学技术已不再仅仅是“认知和建造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应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社会过程”、“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与价值密不可分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要对科学技术进行价值学研究,必须先对价值概念的含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价值本身的属性给以清晰的界说。
何谓价值?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价值的根本属性恰恰在于它是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对它一定要在确定的关系中才能把握。
这一点表现在描述、概念和判断之中,即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环节:(1)何者(客体)的价值;(2)对于谁(具体的人、主体)的价值;(3)什么性质的价值,即满足主体哪一方面的需要的价值。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价值判断须包含上述三个方面。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使用省略的价值判断,将其以上述(1)和(3)两种形式表达出来,而把(2)的规定当成默认前提。
基于人们对上述(1)和(3)两种价值判断形式的表述,故我们在讨论科学技术与价值的关系时,相应地应区分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与外在价值(手段价值)两个方面。
就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而言,它首先存在于主体的科学认知活动中。
姓名:陈明利学号:201010300076班级:10级思想政治教育班指导老师:凌小萍论科学价值中立说摘要: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结合,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以至整个社会以极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如此巨大,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得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它不仅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然而,一方面,它给人类以巨大恩惠,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带来种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而科技就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社会所谓科学的价值中立就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时候只是力求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而避免介入政治现实和做善与恶、好与坏的评价;就是力求摆脱价值判断,不进行价值判断或者暂停价值判断的意思。
他强调应在经验科学与价值判断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
为了保证价值中立原则的事实,科学家就要使用“理性”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按照系统的概念对经验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论证规则,运用正确的逻辑规则和方法。
基于上述说法,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仅仅是一种没有好坏之分的工具。
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我们要知道,科学在社会中是由人来解释的,所以不可避免要带上人的主观价值的烙印。
对许多人而言,科学所探讨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关心的只是事实,与感情无关,无善恶之分,是和价值无涉的。
如果一定要以“好”、“坏”两字来评价科学,那么科学是绝对好的。
因为我们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方便,不管是电话还是网络还是空调,等等这一切都是拜科学之所赐。
而那一个个眺望星空或埋头实验室,给我们带来科学知识的奇怪、超常的人则是人类的恩人。
就算有一些坏事与科学扯得上关系,譬如我国曾在科学家论证粮食可亩产万斤后饿死了极多的人,那也不能怪罪到科学的头上,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出于坏人的行为,或者科学被坏人所利用,科学只追求真理,只探究自然的奥秘,它本身是不可能有任何错的,因而是不可能负任何责任的。
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摘要:本文厘清了科学价值中性的涵义,指出科学在内部和对外部都是中性的。
同时归纳出科学中性概念的诸多特点:历史性、与境性、相对性、集成性、两面性。
最后论述了科学中性的现实意义和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科学中性价值科学Abstrac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implications in value-neutrality of science, and points out that science is neutral inside and outside one. It induces out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s of neutrality of science: historicity, contextuality, relativity, integrativity and duplicity.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realistic meaning and bad result of value-neutrality of science.Key Words:neutrality of science,value,science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科学价值中性或简而言之科学中性的涵义。
科学中性(scientific neutrality,neutrality of science)也可以称为科学不受价值约束或无价值约束,科学与价值无关或与价值无涉(value free,value freedom)。
也有人称其为科学价值二分法(science-value dichotomy),或者事实价值二分法(fact-value dichotomy)。
科学中性思想源远流长。
中性理想的最古老的版本是,科学可以用于善和恶。
这个观点的问题是,它忘记了科学具有社会起源和社会后果的事实。
科学技术在伦理价值和善恶价值中是否是中立姓名:余豹专业:2010管理科学与工程关于科学是不是在伦理和善恶价值中立的,针对这个话题有中立说和价值负载说两种不同的观点。
“中立论”中最具代表性而且在科学界影响甚广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价值“中立说”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那些由经验的语句组成、摆脱了主观和价值因素的、能借助于数学公式和进行严格逻辑推理的具有精确性概念和稳定体系的有用知识才是科学。
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因素统统被排除在科学之外。
科学被看作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社会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
更进一步的中立说:不仅科学知识本身价值中性,而且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只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
马克斯·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
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性的行动,通过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理性而控制外在世界。
因而韦伯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当是“为科学而科学”,他们“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识上的诚实……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和数学关系”。
韦伯断言:“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不同时期的“中性论”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其中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发展看,“中立说”有历史根源,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强调学术探索与实用技艺之间的分离,主张“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A.C.克伦比评价:“主要对知识就认识方面感兴趣,而实际应用则处于次要地位,这遗留着希腊科学思想的特征。
”坚持“中立说”,曾经是科学获得生存权利的策略。
例如,17世纪,羽毛未丰的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以向保皇党保证保持价值中立,不插手神学、形而上学、政治和伦理的事务,作为不受检查而自由发表文章和通信的权利的交换条件。
在20世纪,在科学日趋强大甚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中立论”又被用作反对“科学政治化”、“科学道德化”(李森科事件、纳粹对犹太科学家的摧残)的武器正是由于这一点,有人称“中立论”是一种面具、一种盾,甚至是一种剑。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科学的“价值中立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
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和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和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
他们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纯粹真理,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
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
他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
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
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
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2、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看,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
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科学的“价值中立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
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和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和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
他们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纯粹真理,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
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
他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
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
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
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2、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看,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
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95-95页
主题词: 价值中立;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精心建设;《济南日报》;价值理性;
伦理道德;科技人才;推广科技
摘要: <正>庞朴在《济南日报》1994年10月22日发表《凉吾凉……》一文,认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即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破坏力,也无不当。
因此,公允一点,我们只好说,科学技术是一种力,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
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善恶,既可用于生产,也同样可以用于破坏;甚至情况往往是这样:当科学技术被运用时,对一些人来说,是在生产,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破坏;对一些物来说,是在创造,对另一些物而言,则成了毁灭;今天看来是在精心建设,明天再看竟成了暴殄天物!。
克隆人:科学研究并非“价值中立”作者:雷毅“夏娃”的“诞生”搅动了又一轮有关克隆人的争论。
从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优劣来分析,克隆人是反自然的;从人类的伦理问题看,克隆人的后果更为严重。
自1997年2月22日世界上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以来,克隆技术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随着克隆牛、克隆鼠、克隆猪、克隆兔和克隆猫的出现,人们对是否应该克隆人的问题争论愈加激烈。
然而,就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一个叫雷尔教派的邪教组织成员、法国女生物学家布瓦瑟利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宣布世界首例克隆婴儿“夏娃”已于2002年12月26日降临人世。
消息传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有关克隆人的争论。
与试管婴儿比照并不恰当事实上,在多莉羊诞生之时就有人宣布要克隆人,并预言不久就会问世。
尽管全世界反对克隆人的呼声高涨,不少国家已明确表态禁止克隆人,但克隆人的实验从未停止。
美国著名科普杂志《发现》估计,目前全球可能有数十个实验室拥有克隆人的知识、设备和技能。
虽然社会普遍反对,但名利的驱使会让更多的克隆人陆续出现。
所谓克隆,乃是英文clone的音译,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性繁殖。
自然界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有两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主要发生在低等生物中,高等生物产生后代主要通过有性繁殖,即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克隆技术就是用人工手段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生物个体的技术。
作为一项技术,它并非现代的产物,早在50年代生物学家就成功地克隆出两栖动物蟾蜍,但将此技术成功地用于哺乳动物则是90年代的事,而今天的克隆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克隆人类自身的地步,不能不令人惊叹。
克隆人不仅对它最初确立的造福人类的宗旨提出了挑战,也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普遍反对的理由也主要基于这两方面。
从技术上讲,目前的克隆技术尚不能支持克隆人。
动物实验表明,克隆技术目前的成功率大约仅有2%,而且,克隆出来的后代常常短期内出现死亡、畸形和早衰等多种生理异常。
收稿日期:2003-12-26作者简介:郑广祥(1973-),男,江西金溪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惠州学院外语系思想政治助教。
论科学的价值中立郑广祥(惠州学院外语系 广东 惠州 516007)摘 要:科学的价值中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科学的本质及价值的概念出发对科学的价值中立进行一个合理评价。
科学本身规律是价值中立,具有一定历史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价值中立;伦理价值;社会活动;社会体制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4)04-0011-05 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客体,它对人类主体具有价值,它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然而,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发展不再仅仅表现为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几乎全部领域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并大大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
人类在胜利的面前又要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威胁、以及基因技术、“克隆人”等引发的冲击。
这样,引发出有关对科学的价值不同的看法,甚至对立的思潮和社会运动。
可是,科学的价值与社会价值观念是互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在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科学观,如反科学观和唯科学观。
另外,科学价值观还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看法,在历史上,还存在着科学的价值中立和科学的价值负载的两种科学观。
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渊源来考察,给科学的价值中立说一个合理的评价,以便人类更好利用和发展科学。
一、科学的价值中立提出及特征科学的价值中立说的形成与近代科学诞生的背景有关。
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以后,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为开端,近代科学在与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兴起,其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反叛宗教神学的意识。
科学家把科学视为纯粹探求真理的事业,不希望其他任何价值权威凌驾于科学之上,以图对事实和真理的自由追求创造一种学术氛围。
科学就是不就是价值中立的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
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与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与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
她们认为,科学追求的就是纯粹真理,客观性就是科学的生命。
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与规律为唯一目的。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就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就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
她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就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就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就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
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
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就是必须的、有益的。
科学在于实事求就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与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就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就是要不得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2、科学就是否价值中立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瞧,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
科学绝不只就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就是一种脱离社会与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就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科学价值问题研究——科学的价值中立、价值负载及其伦理反思科学是一种超越人类传统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科学的发展和研究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物质生活福利,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人类文化的本质。
科学在新时代暴露出来的崭新价值注入了新的思考,其价值观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本文将从科学价值的中立性、价值负载及其伦理反思方向展开阐述。
一、科学价值的中立性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辩论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从真相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把握规律、拓展知识边界,探索自然和人类的奥秘,而价值的思维则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智活动,强调个人或社会在情感上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感觉。
两者的不同,使得科学性和价值性之前存在着本质区别。
科学的价值取向是中立化的,这种价值的中立性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独特的特点。
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不应该带有任何主观的观点和价值判断,而应当以客观、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不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和想法传递给公众。
科学家要克服自己对研究对象的个人习惯、思维模式、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使自己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从而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这种中立化的科学环境下,才能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的国际认可性,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团结与合作。
二、科学的价值负载科学的中立性是有限的,科学事实必须同外部实践场域的需要相联系,否则科学的价值就会成为井中月。
科学发展是与人类实践加深和升华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研究结果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提供具体有用的技术和思路,直接造福人类的福利。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不能回应社会的需求和解决社会的问题,就像一边倒的抽象学术,既无法给社会创造财富,也无法推向文明的发展。
这意味着,随着时代变迁,科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实现上也在不断地参与与负担其最优价值成为主流。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科学的“价值中立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
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和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和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
他们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纯粹真理,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
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
他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
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
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
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2、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看,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
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第一,“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从来就只是一种幻想、幻觉。
人们对单纯的“事实”、知识几乎毫无兴趣,甚至对与其生存、生活几乎不相关的“真理”也并不关注,或视而不见。
人们搜集事实,是为了理解或认识这个世界;人们加工处理事实,是试图找到其所面临的问题的答案;人们尝试依据科学改造或改变世界,是希望能够生存和生活得更好。
因此,任何真正的、生机勃勃的科学,必然是符合人类主体需要的,必然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人类的根本目的、利益、需要、信念、理想、态度、情感等无不凝聚在科学家的内在品格、渗透和反映在科学活动之中。
甚至可以这样说,脱离社会需要,仅仅为着满足科学家兴趣或少数人好奇心的科学研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客观的、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科学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家。
“热爱真理”、“献身真理”并不是科学与科学家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在长期的科学探索实践中形成的、扎根于人类价值追求.的社会品质。
人类认识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与信仰,给了探求真理以动力和目标,使科学成为一种最具价值的事业。
第二,科学研究对象本身,总是包含、渗透、负荷着人的价值因素。
在存在论意义上,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现象不是完全自在、与人无关的“自然”现象,它们都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具有人为性。
在认识论意义上,根据认识系统中的主体—客体相关律,在一个认识系统中,认识的客体是由认识的主体根据自己已经获得和已经形成的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势有选择地设定的,它与认识的主体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因而,是不可能与主体的价值无关的。
而在价值论意义上,科学更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活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人的价值思考、价值选择中确立,并随着人们的价值追求的变化不断变迁的。
第三,正是由于科学活动、科学对象是服从于人的价值目的,特别是改造世界之需要的,因此科学体系之中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科学陈述内蕴着一定的价值意蕴,负荷着一定的价值要求。
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在《科学与价值》一书中曾指出,价值本来就内在于科学本身的结构之中,也只有纳入科学的内在结构,才能更好地解释科学的合理性。
他不仅把价值纳入科学的内在结构之中,而且还力图从科学的内在结构来揭示其发挥作用和变化的机制,从而构造了一个科学发展网状模型和解决理论、目的、方法三者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
具体地,某些科学陈述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安全、健康、疾病、有害、有毒、风险等概念,这类陈述仅在针对特定价值主体、还有些陈述是关于其他陈述的可参照特定社会与人的价值背景时才有意义;接受性的,它们涉及有力的观察证据、足够高的概率等,这显然也依赖于一定价值背景。
第四,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也不可能不进行价值判断。
彭加勒指出,科学是一种约定,约定既要受观察与试验事实的引导,又要避免一切矛盾,但选择却是自由的,是出于简单与方便的考虑指导我们去选择。
彭加勒还认为,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自然,并不囿于有用性的动因,而在于对“此种特殊的美以及宇宙和谐意义上的意义之寻求”;爱因斯坦也曾经由衷地赞叹,科学美是“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让人产生“一种壮丽的感觉”。
特别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并不仅限于科学家个人,而主要是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发挥作用,虽然一般不强求意识形态或信仰上的一致,但对科学研究却须有大体一致的信念、理想、态度和情感等;在个人加入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训练和专业经历中,他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
因此,科学家们作为社会存在物、文化存在物,他们总是处于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思想、行为及科学实践也无不总是打上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烙印。
正如美国着名科学哲学家M。
W。
瓦托夫斯基所指出的:“诸如真理、一致性和证实这些科学规范本身就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练的反映”,因此,“科学的价值并不是成为科学所探索的事实的一部分,而是成为科学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是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理性的一个特性”。
也正因为此,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界,“科学价值非中立论”对“科学价值中立论”进行了郑重且较深入的批判。
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科库恩指出:承认科学与价值及意识形态的相关性。
将价值列入科学哲学,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事业,不同创造性学科的特点,首先在于不同的共有价值的集合。
”普特南在1981年进而提出“价值事实”的存在,他认为价值与事实不可分,价值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每一事实都含有价值,而我们的每一价值又都含有某些事实”。
法兰克福学派则把科学技术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与技术本身成了意识形态,是因为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哈贝马斯则宣称,技术与科学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的意识:“一方面,技术统治的意识同以往的一切意识形态相比较,‘意识形态性较少',因为它没有那种看不见的迷惑人的力量,而那种迷惑人的力量使人得到的利益只能是假的。
另一方面,当今的那种占主导地位的,并把科学变成偶像,因而变得更加脆弱的隐形意识形态,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部统治利益作辩解,而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
”总之,科学活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工作者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的机械操作,而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文化的、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现实的事关人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既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由人的,科学真理的追求与科学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主体同一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在历史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
科学家没有直接的社会责任比如说有人用菜刀砍了人,现代法律会把拿刀砍人的那个家伙抓起来也是追究撞人的那个,有人开车撞了人,而不是去追究卖菜刀的,判刑,而不是把汽车工厂的老板抓起来但是,科学家应该有自发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家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信科学,真心相信而不是把科学当作工具和外衣。
而什么是科学呢? 科学的哲学基础在于,相信在认知领域,人人平等,它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 我是先知,我能看见神迹,但你们看不见;我也没办法让你们看见,你们只需要相信我就行了,信则灵: 你不相信神,不真心相信神的存在,神就不会眷顾你,那你就永远看不到神当然这种平等是起点的平等和判断的平等,而不是能力的平等而这种平等思想,正是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变革的最大动力。
在自然领域,平等思想造就了科学,把神和神棍打下神坛;在社会领域,它是人民自由,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制度的民主自由反过来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就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
所以,在现代社会,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他相信科学民主,却又枉顾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科学很难立足的中国,首先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并不仅仅是科学家太少,真正的科学家很少,却往往并不为媒体所知,就更不为公众所知);其次,不是所有的工程师,技术官僚,甚至某些尠科学匠,尠工匠,扣上一顶帽子就可以被称作科学家的;第三,科学家也免不了说违背良心的话,毕竟他们的处境太艰难了,远远比常人更艰难。
这就是我国科学界的现状,超越这个现状去单纯要求某个科学家,某些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在当代,由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极大的改变了原本的世界。
它造福人类同时也能毁灭人类。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和对科学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负有义务,而且应对更广阔的社会负有道义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