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幅播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531.59 KB
- 文档页数:4
小麦宽幅精播特点
通过小麦宽幅播种试验调查,每穗粒数增加0.6~1.3粒,千粒重增加0.3~1.1g,小麦平均增产8.9%。
一是扩大行距,改传统小行距(15~20cm)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cm)宽幅播种。
由于宽幅播种籽粒分散均匀,扩大了小麦单株营养面积,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达,苗蘖健壮,个体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提高了植株的抗寒性、抗逆性。
二是扩大播幅,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cm)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缺点。
三是当前小麦生产多数以旋耕地为主,造成土壤耕层浅,表层疏松,容易造成小麦深播苗弱、失墒缺苗等现象。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后带镇压轮,能较好地压实土壤,防止透风失墒,确保出苗均匀,生长整齐。
四是目前小麦生产使用的传统小麦播种机播种后需要耙平,人工压实保墒,费工费时,随着有机土杂肥的减少,秸秆还田量增多,传统小麦播种机行窄拥土,造成播种不匀,缺苗断垄。
使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能一次性完成,质量好,省工省时,宽幅行距宽,解决了因秸秆还田造成的播种不匀等问题。
播种后形成波浪型沟垄,有利于集雨蓄水,墒足根多苗壮,安全越冬。
五是降低了播量,有利于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合理,无效分蘖少,两极分化快,植株生长干净利索,也有利于增强根系生长活力,充实茎秆坚韧度,改善群体冠层小气候条件,田间荫蔽时间短,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温度,提高了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能力曰更有利单株成穗,分蘖成穗率高,绿叶面积大,功能时间长,延缓了小麦后期整株衰老时间,不早衰,落黄好;由于小麦宽幅精播健壮个体,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多成穗,多穗型品种成大穗,增加穗数。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
而小麦的种植方式决定着其产量和品质,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一种新颖的种植方式,其能够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获得更大的小麦产量。
本文将介绍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具体方法及其在种植过程中的作用。
一、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概述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指在小麦种植中,将种子按照一定的宽幅进行均匀分布,并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作业。
宽幅匀播技术的引入,可以减少种子的使用量、提高土壤利用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并且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目前,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在我国各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具体方法1. 土地准备在进行宽幅匀播栽培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地的准备工作。
农民需要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耕地,然后进行耕作、翻耕、整地等工作,以确保土壤的肥沃度和通气性。
还需要对土壤进行化验,了解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以便进行施肥和改良。
2. 种子处理在进行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时,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以确保播种的效果。
要进行种子的清洗和筛选,去除杂质和次品种子。
然后,可以进行种子的浸种处理,以提高其活力和抗性,同时也可以进行药剂处理,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3. 机械作业在进行宽幅匀播栽培时,需要采用相应的机械设备进行播种。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播种机、喷雾机、施肥机等设备进行作业。
播种机是最为重要的设备,它可以根据需求调整种子的播种密度和深度,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和适当的深度。
4. 管理措施在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小麦的良好生长。
要进行及时的灌溉和施肥,确保小麦的生长需要。
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防止其对小麦的危害。
还需要进行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疏苗和追肥,保证小麦的良好生长和产量。
三、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作用1. 提高产量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对象。
传统的小麦栽培方法大多采用行距窄、密植的方式栽种,但这种栽培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湿害、病虫害易发、高产难保等。
这时,采用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既能提高产量,又有助于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该技术。
一、技术特点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指在保持一定行距和株行距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粒子播种,使种子分布均匀,避免了几乎相邻的植株互相竞争的情况。
该技术特点如下:1、较高的产量。
采用该技术栽种小麦,能够保达到每亩增产300公斤以上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2、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种植密度适当,叶子之间的空气流通良好,避免了许多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3、提高了光照和空间的利用率。
该技术下的小麦每株株距较大,便于叶面吸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释放和利用土壤养分。
4、均匀增产效果优秀。
小麦幅宽匀播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小麦的密植状况,避免植株之间竞争产生,导致一些部位的瘦弱情况,达到均匀增产的目的。
二、技术方法1、施肥。
在栽培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施肥措施,可以适量放置底肥或基肥,促进种子的生长发育。
还可以在施肥时加用生物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植株生长环境。
2、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数量。
广泛采用适合该栽培技术的小麦品种,数量上和平时不同,每亩播种量大概为225-240公斤,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
3、密度调控。
根据种植区域、土地属性等,合理控制植物的密度,最适合的密度大概是每平方米2-3株,过低增产效果不佳,高密度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前景。
4、一定的植株间距离。
小麦宽幅匀播的栽种也有自己合理的植株间距离,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密度适当调整。
5、适宜的机械拖拉板。
要采用适合的机器设备进行整个过程的作业,以确保种子分布均匀,避免了联播机和旋挖机的问题。
三、结果分析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不但促进了小麦产量的增加,而且对生态环境、土壤增效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改良作用,因此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对冬小麦冠层特征、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于2010-2012年连续两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大田生产试验条件下,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小麦品种矮抗58,研究了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冠层特征、耗水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宽幅带播可有效调控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微环境。
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带播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LA)、光截获量(LI)和相对湿度较高,而冠层温度和冠层开度(CO)较低。
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增大,LAI、MLA和LI以及湿度降低,而CO和温度则升高。
随生育时期推进LAI呈单峰变化,孕穗期达峰值,开花后LAI衰减速度因带间距而异,矮抗58衰减速率以KF7最快和KF12最慢,而兰考矮早八衰减速率为KF17最快和KF7最慢。
宽幅带播下小麦平均叶倾角(MLA)也呈单峰变化,开花后20天达最高值,之后下降,矮抗58以KF12处理、兰考矮早八以KF7处理下降幅度最为缓慢。
与LAI和MLA不同,冠层开度(CO)呈“V”字型变化,开花期达谷值;各层次LI随灌浆进程推进均逐渐降低。
冠层温度在垂直方向表现为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而相对湿度升高。
综合分析,多穗型品种矮抗58以KF12处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以KF7处理冠层结构最优,光能截获更充分,冠层微环境最适宜。
2.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带播种植方式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棵间蒸发量较低。
多穗型品种矮抗58以KF12处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以KF7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棵间蒸发较少,植株蒸腾耗水较多。
宽幅带播下随带间距缩小,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成熟期土壤贮水量降低,总耗水量增加,土壤累积蒸发量和日均蒸发量降低。
宽幅带播下阶段耗水量的高峰出现时期因处理而异,矮抗58的CK耗水高峰出现在拔节至开花期,而宽幅带播耗水高峰出现在开花至成熟期;兰考矮早八的CK、KF7和KF12三个处理的耗水高峰均出现在开花至成熟期,而KF17处理的耗水高峰则出现在播种-越冬期。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是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是实现小麦超高产栽培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是农艺技术培育壮苗,健壮个体,提高群体质量,预防早衰,延缓小麦整株衰老的重要基础环节,对前促蘖、中促穗、后攻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效果。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创建,将会推进传统式小麦种植制度或种植方式变革和小麦生产水平又一次新的提高。
针对当前小麦生产存在行距小、播幅窄、播量大,籽粒拥挤一条线,争肥、争水、争营养,造成小麦冬前根系少、分蘖少、分蘖植株缺位多、叶片长、麦苗高、植株长势弱,群体生长旺,抗冻能力差;年后返青时间晚,两极分化慢,田间湿度大,个体发育竞争力强,群体生长过大,田间郁蔽,绿叶面积少,通风透光条件差,发病率高,用药多,污染重,成本高,效果差等恶性循环的生长过程。
后期麦田植株功能叶片少,光合利用率低,造成整株早衰,全田衰老,结果导致穗数多而穗子小,粒庇,粒数少,千粒重低,产量不高。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培以扩大行距,扩大播幅,降低播种量为重点。
一是籽粒入土分散均匀,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创造优良独特的籽粒生长环境,占据营养较多的土壤表层,有利于根系发达,苗蘖生长健壮。
冬前植株生长匍匐,分蘖多而苗不旺,抗冻效果好;二是改传统平面直播型为波浪沟播型,形成波浪式沟播。
1、由于土壤表层塇,后带镇压轮,压实土壤确保出苗均匀整齐;2、波浪式沟垄有利于小雨变中雨、中雨变大雨,确保墒情,根多苗壮;3、波浪式沟垄有利于冬前垄土高1寸,喷出霸王根的形成,即防倒又防冻,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三是小麦宽幅精播行垄扩大,增强了边际优势效应的发挥,群体质量好,光能利用率高,田间通风透光强,相应的降低了田间温度,改善了群体冠层小气候,大大充实植株茎杆坚韧强度,加速拔节期两极分化进程,促进个体生育整齐,群体生长干净利索,无效分蘖少,绿叶面积大,光能截获面积大,吸收能力强,延缓了小麦整株衰老时间,增强了后期麦田抗逆性,促进了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产量高,收益好的良性发展。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行距与苗带宽度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宽行精播小麦种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容易产生间隙和荒苗,影响产量稳定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宽幅精播小麦种植方法,通过调整行距与苗带宽度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探究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了解不同种植条件下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产量表现,有助于我们找到最优种植方式,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产量的提高。
1.2 研究意义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阔,产量稳定。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农民和政府的共同关注点。
而宽幅精播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通过调整行距和苗带宽度,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不同行距和苗带宽度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种植方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为种植者提供科学种植建议,提高农田的种植效率和产量。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行距和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2. 正文2.1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的影响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是影响宽幅精播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调整行距和苗带宽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
不同的行距会影响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较大的行距可以减少作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作物生长。
而苗带宽度则会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能力,苗带较宽的作物通常具有更好的生长势,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农业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宽幅精播是一种有效的栽培技术,能够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宽幅精播的概念和原理宽幅精播是指在冬小麦的播种过程中,通过适当调整行距和种植密度,使种子的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种植密度,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减少冬小麦的群集效应,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加穗数和籽粒数,从而实现高产。
二、宽幅精播的适用条件1. 土壤条件:宽幅精播适宜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避免出现积水和缺水现象。
2. 气候条件:宽幅精播适宜于气候温和、充足的地区,避免出现低温和高温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3. 农艺条件:宽幅精播需要合理选择冬小麦品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艺措施,以提高栽培效果。
三、宽幅精播的操作步骤1. 地面准备: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犁地、耙地、平地等操作,确保土壤松软、均匀,便于种子的生长和发芽。
2. 行距确定:根据冬小麦品种的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行距。
一般情况下,行距可在20-30厘米左右。
3. 种子处理:对冬小麦种子进行清洁、消毒和浸种等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4. 播种方式:采用机械播种的方式,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田地上。
在播种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和深度,使种子分布均匀。
5. 施肥管理:在播种后,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适时进行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6.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和防治冬小麦的病虫害,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7. 田间管理:在冬小麦生长期间,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中耕等田间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8. 收获和储存:根据冬小麦的生育期和成熟度,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收获,并采取合适的储存方法,保证冬小麦的质量和食用价值。
四、宽幅精播的优势和效果1. 提高产量:宽幅精播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穗数和籽粒数,从而显著增加冬小麦的产量。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之一,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而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则是一种高效节约、生产效益高的新型种植技术。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相关知识。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利用披肩式广范围播种机均匀撒播小麦种子,将单行通道变为多行通道,降低了传统小麦种植方式中的耕作、施肥、除草、灌溉量等生产成本,提高了小麦地块产量,降低了各种农事操作的成本和劳动强度,可实现高效、节约、省力、省时的种植。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适用于平育旅西部地区等种植小麦的中低产田,特别适合于单季节种植小麦。
在农村适用范围广,且过程简便,操作简单,适合农民采用。
(1)土地准备:选择土壤排水良好、肥力较为丰富、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地块。
(2)均匀撒播:使用披肩式广范围播种机均匀撒播小麦种子,让小麦种子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3)间距调整:将小麦的穴距适当调整,以便实现适宜的生长发育和排列。
穴距过大会增加机械杂草和别的杂草的侵染,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穴距过小则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浇灌作业。
(4)施肥:小麦播种后可在每穴施入适量的粪肥、腐熟的化肥、有机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5)管理:及时的田间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应注意田间抚育、除草、浇灌、松土、积温、施肥、测土等工作。
经多方试验,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效果明显,相比传统栽培模式,产量提高了20-30%,而初始投资只增加了不到10%。
这种种植方法还能降低能耗,增加水利利用率,减少土地劳动强度和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一种十分先进、高效节约、生产效益高的新型种植技术。
它既能够大幅度地减轻农民的沉重劳动负荷,又可以节省种植成本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益,对于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