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 格式:doc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0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李嘉图模型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它描述了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这个模型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机制是自发的、有效率的,并且可以实现完全就业。
这个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它忽略了市场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等问题。
人们在实践中对李嘉图模型进行了一些扩展研究,以使其更贴近实际经济情况。
一些扩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不完全竞争、外部性、政府干预等。
市场不完全竞争是李嘉图模型的一个重要扩展研究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更常见的是垄断、寡头竞争或者不完全竞争市场。
这些市场结构下,价格不再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由生产者决定。
这就导致了价格不再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并对资源分配效率产生了影响。
在扩展研究中,经济学家通常会引入垄断定价理论、寡头竞争理论等来对市场不完全竞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政府监管、反垄断政策等方案来改善市场效率。
外部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扩展研究领域。
外部性指的是生产或者消费者的行为会对除直接市场参与者之外的其他人产生影响,而市场不会对这种影响进行衡量。
比如工厂排放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教育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外部性等。
在李嘉图模型中,外部性被忽略了,因此扩展研究中,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内部化外部性、碳税、污染权交易等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纠正市场对外部性的失灵。
政府干预是李嘉图模型扩展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或者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利率来刺激投资。
这些政府干预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
除了上述扩展研究领域,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比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影响如何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影响;又或者是技术创新、人口老龄化等新的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第三节李嘉图模型的扩展一、机会成本递增哈伯勒运用机会成本概念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哈伯勒的分析其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突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单一生产要素局限的可能性。
并且,分析不再是关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资源投入数量,而是相同资源可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即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形,结果是两国可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马歇尔曾经论述过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会产生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况,即随产量增加需要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
但哈伯勒认为内部规模经济利益导致的生产扩大使得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会被机会成本递增所代替,而外部规模经济利益又常常被忽略而丧失。
所以,机会成本递减属于罕见的情形,纵使存在,结果是两国中至少一国实行完全专业化分工。
最为普遍的是机会成本递增,因为生产要素从一种商品生产转用于另一种商品生产,往往使得该生产要素不是用在它最适合生产的产品,加大了转产损失,就会出现机会成本递增。
我们先引入两个分析工具:一是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 PPF),是指在给定技术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用这些资源和技术所能够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的轨迹。
两种产品的情形可在平面坐标表示出来,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充分而有效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产量的一种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各点表示资源未获充分利用,或者属于全部利用了资源但却是缺乏效率的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各点则表示现有技术和资源所达不到的产量。
图2-3 生产可能性的几种情况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位某产品所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即某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一斜率也称为该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 MRT),即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两种商品相互替代的比例。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李嘉图模型是由李嘉图提出的一种经济学模型,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
该模型认为,在一个竞争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生产资料的积累,社会的财富总量会逐渐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李嘉图模型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扩展研究。
一方面,李嘉图模型过于简化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复杂性。
在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人口增长、政府政策等。
收入分配也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通过扩展研究,将更多的因素纳入考虑,以更准确地描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
李嘉图模型忽视了环境资源的限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存在着矛盾。
对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需要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
可以考虑将更多的因素引入到模型中,以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可以考虑引入技术进步、人口增长、政府政策等因素,分析它们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可以结合实际数据和统计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探讨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涉及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以及发展环保产业和技术的研究。
在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引入环境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还可以考虑将李嘉图模型与其他经济模型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它们在描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优缺点,探讨它们的互补性和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几点,通过对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复杂情况,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斯密通过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经济增长能够持续下去。
斯密将全部社会劳动划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两类。
认为仅有生产性劳动才能增加价值。
因此,经济增长能够持续的条件取决于全部劳动者中有多少劳动者愿意从事于生产性劳动。
而生产性劳动的增加决定于资本的存量和增量。
在每年的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生产性劳动的比例愈大或者说用于非生产性消费的比例愈小,则下一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斯密增长理论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令Xt,Lt分别为t时期的谷物产量和生产性劳动者人数;假定没有固定资本,工资基金是资本存量Kt的惟一形式。
因此Kt =kt Xt -1其中,kt<1,表示第t-1期谷物产量中用于雇佣下一期劳动者的比例设Pt表示劳动生产率,Wt代表实际工资率,即:Wt= Kt / Lt由前两个公式得到:Xt=(Xt/Lt)Lt=Pt(Lt/Kt)Kt=Pt(Kt/Wt)=Pt(ktXt-1/Wt)=(Ptkt /Wt)Xt-1由上式得到:Xt/Xt-1=Ptkt /Wt因此,第t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为:gt=Xt /Xt-1-1=(Ptkt-Wt)/Wt由上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劳动生产率Pt 、实际工资率Wt 和生产性劳动占总劳动的比例kt。
要保证经济增长率为正,必须满足条件Ptkt-Wt>0,即劳动生产率必须高于工资率;其次,kt数值越大,即生产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越大,或劳动生产率Pt的数值越大,或工资率Wt越低则经济增长率就会越高。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斯密特别强调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由于存在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通过“干中学”会自动趋于上升,从而产出增长率也跟着上升。
关于财富增长的途径。
李嘉图认为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一种是增加劳动者。
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李嘉图尤其推崇第二种方法,即不增加劳动者人数,而是提高劳动者效率。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李嘉图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描述了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和资本的生产关系。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现实经济的变迁,李嘉图模型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对李嘉图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探讨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包括对其局限性的分析和未来扩展研究的方向。
我们来看一下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原理。
李嘉图模型假设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劳动和资本是生产的唯一要素,生产函数为Y=F(K,L),其中Y为产出,K为资本,L为劳动。
在这样的模型中,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即当投入的劳动和资本增加时,产出的增加量逐渐减少。
这就是李嘉图生产函数中的“边际产出递减”原理。
现实经济却是远不简单如此。
现代经济中劳动和资本并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还有土地、技术等因素也参与到生产过程中。
现代经济是开放的,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使得资本和劳动可以跨国流动,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经济中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边际产出。
李嘉图模型的局限性在现实经济中越发显著。
针对李嘉图模型的局限性,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扩展研究,试图使得该模型更符合现实经济的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扩展方向是引入多个生产要素,构建多要素生产函数。
多要素生产函数考虑了除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生产要素,使得模型更加复杂和丰富。
这样的扩展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经济中生产的复杂性,还能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分析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除了引入多要素生产函数,另一个重要的扩展方向是考虑劳动和资本的异质性。
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和资本不是均质的,而是存在着差异化。
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不同质量的资本设备等,都会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考虑劳动和资本的异质性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经济中的生产现象,对于制定有效的政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扩展研究还可以考虑更加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因素。
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并不完全竞争,存在着垄断、寡头等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第三章古典贸易理论的扩展第三章古典贸易理论的扩展第壹节李嘉图模型的扩展(哈勃勒机会成本模型)于李嘉图的理论中,劳动是唯壹的生产要素且且是同质的,也就是说,李嘉图理论只是分析了俩国壹种要素条件下生产俩种产品的贸易情形。
然而,这种情形且不能够完全覆盖经济实际中的全部情形。
实际上,经济中的要素总是多种的,任何国家生产任何壹种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或要素不仅存于数量要求而且存于结构或种类的配置问题。
那么,针对多种要素(例如,俩种要素)条件下的产品生产的贸易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哈勃勒于继承李嘉图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且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对李嘉图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演绎,于新的条件下对比较优势理论给予了壹个新的解释,称之为“哈勃勒扩展”。
其关键性概念是机会成本。
1、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指:假定经济社会的资源是给定的,那么于这种条件下,经济社会增加壹种商品的生产就不得不减少或放弃另外壹种商品的生产,该减少的或放弃的某种商品的产量就称为增加生产的机会成本。
于经济学分析中,机会成本通常用边际产量表示,即:每增加生产1单位某种商品生产时必须减少的或不得不放弃的另壹种商品的最大产量。
假定:A国全部经济资源总量被给定,且被配置于生产小麦和布匹等俩个主要的商品上。
当下,A国为增加小麦的产量,就必须将经济资源的壹部分从生产布匹的过程转移到小麦的生产过程,这样做显然会引起该经济社会布匹产量的减少。
那么,减少的布匹产量就是增加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
因此机会成本的概念表达了经济社会于资源给定的条件下,如何配置经济资源的壹种抉择。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知,机会成本存于着俩种状态:(1)当增加的产量所形成的收益超过减少的产量所带来的受损时,机会成本是壹个正数。
经济学认为此时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2)当增加的产量所形成的收益小于减少的产量所带来的受损时,机会成本是壹个负数数。
经济学认为此时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是低效率(无效率)。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
李嘉图模型是经济学中一个经典的简单普遍均衡模型。
该模型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且
不存在外部因素如政府干预、贸易关系等。
在这个模型中,生产和消费是由无限理性的个
人行为决定的,这些个人的行为会达到市场的均衡状态,也就是生产等于消费。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但存在多种商品,还有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缺乏、技术创新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许多经济学家对李
嘉图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
一种扩展模型是库兹涅茨替代模型,它将产出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环境友好型和传统型),同时考虑到了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
这种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现实中的区域
性差异和环境问题。
另一种扩展模型是托宾税收模型,它考虑到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影响。
在这
个模型中,个人除了进行生产和消费,在资源分配上还需要缴纳一种称为托宾税的税款,
以适当地反映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造成的社会成本。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李嘉图模型的其他扩展研究,例如对外贸易和政策干预等因素对
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
这些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经济情况,并为经济决策提供更
准确的基础。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李嘉图模型是一种经济理论模型,用于解释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和分配问题。
这个模型假设所有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是完全可替代的,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然而,现实经济中存在很多复杂因素,必须对李嘉图模型进行扩展研究。
首先是考虑市场的不完全信息。
在现实经济中,需求方和供应方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不一致。
比如,如果一个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但消费者并不了解,那么市场价格就会高于真实价值。
此时,需要研究信息不对称对价格和分配的影响,并提出政策解决方案,如通过加强监管和公开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
其次是考虑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
外部性指的是一方经济主体的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成本或收益。
例如,制造业企业的排放污染会给周边居民带来卫生和环境问题,对社会造成负面外部性。
因此,扩展李嘉图模型需要考虑外部性的影响,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通过税收和奖励机制来内部化这些外部成本,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三是考虑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的经济体系相互连接,商品和服务跨越国界流动。
因此,扩展李嘉图模型需要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包括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比较优势和对全球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
同时,需要考虑政策制定者如何通过贸易政策和国际合作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包容性。
最后是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和效率不断提高,会给经济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
然而,技术进步也可能加剧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如导致低技能工人的失业。
因此,扩展李嘉图模型需要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包括加强研究和开发、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以及制定就业政策等方面。
总的来说,李嘉图模型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模型之一,但要在实践中起到实际指导的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扩展和修正。
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改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作者:梁莉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9期李嘉图的国际贸易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尽人皆知,他的比较优势的思想可以说是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不仅比较优势的思想影响深远,李嘉图研究国际贸易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应用广泛。
李嘉图模型深刻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李嘉图模型的实证检验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证研究,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
但是,李嘉图模型表明,国家间将会完全专业化分工,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研究都是背离完全专业化分工的结论,按照李嘉图模型的原则对结论进行引申,以使李嘉图模型变得可以检验。
这种引申有以下几个方面:(1)检验两国某产品的出口额之比与两国劳动生产率之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检验两个国家某产品出口比例与两国工资之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际数据基本能验证李嘉图模型的结论,即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或者工资越低,该国该产业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出口就越多。
然而Bhagwati(1964)尖锐批评这种实证研究方法,认为上述研究的结论并不能证明或者否定李嘉图模型,或者说,这些方法并不是对李嘉图模型的检验。
Bhagwati利用他的方法来验证李嘉图模型,发现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
后续的研究,如McGilvray and Simpson(1973)也发现,英国和爱尔兰的贸易数据也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符合。
围绕李嘉图模型是否符合实际的争论说明了什么呢?由于李嘉图模型太简单,假设条件太苛刻,李嘉图模型所忽略掉的因素,比如要素禀赋、需求等因素可能在贸易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值得注意是Davis and Weinstein(2001)的实证研究,在考虑了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要素价格差异、需求等因素后,发现理论与实际数据的拟合度达到90%。
所以,仅仅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不充分的,李嘉图模型的预测难免与实际不符。
5.5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
李嘉图把亚当斯密的理论引申了一步,他探讨了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的话会出现什么局面?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表明这样的国家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利益。
在李嘉图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他指出并非如此。
依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该专门生产其最有效益的产品,而从外国购买不太有效益的产品,即使这一行为意味着从别国购买的产品并不比在本国生产更有效率。
这似乎违反直觉,那就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这个逻辑。
我们还用加纳和韩国的例子。
这次假设加纳在可可和玉米生产上都更有效率。
也就是说,加纳在两个产品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
在加纳生产一吨可可需10个单位的资源,一吨大米需13.33个单位的资源。
如果有200个单位的资源的话,加纳可生产20吨可可0吨大米,或15吨大米0吨可可,或生产可能性临界线上的任一组合。
在韩国需40个单位资源生产一吨可可,20个单位资源生产一吨大米。
那么,韩国科生产5吨可可0吨大米,或10吨大米0吨可可,或生产可能性临界线上的任一组合。
假设没有贸易,双方都用一半资源生产大米,另一半资源生产可可,那么,加纳会生产10吨可可和7.5吨大米,而韩国则生产2.5吨可可和5吨大米。
既然加纳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它为什么要和韩国做贸易?尽管加纳在两种产品可可和大米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它只在可可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加纳能生产4倍于韩国的可可,但只能生产1.5倍于韩国的大米。
相比来说,加纳在生产可可方面比生产大米更有效率。
不进行贸易的话,两国可可总产量为12.5吨(加纳10吨韩国2.5吨),两国大米总产量为12.5吨(加纳7.5吨韩国5吨)。
没有贸易,各国只能消费自己的产品。
参与贸易后,两国可以增加大米和可可的总产量,两国的消费者就能消费更多的产品。
5.5.1从贸易中获利假如加纳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可可,把产量从10吨提高到15吨。
这样就用了150个单位的资源。
第三节李嘉图模型的扩展一、机会成本递增哈伯勒运用机会成本概念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哈伯勒的分析其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突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单一生产要素局限的可能性。
并且,分析不再是关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资源投入数量,而是相同资源可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即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形,结果是两国可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马歇尔曾经论述过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会产生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况,即随产量增加需要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
但哈伯勒认为内部规模经济利益导致的生产扩大使得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会被机会成本递增所代替,而外部规模经济利益又常常被忽略而丧失。
所以,机会成本递减属于罕见的情形,纵使存在,结果是两国中至少一国实行完全专业化分工。
最为普遍的是机会成本递增,因为生产要素从一种商品生产转用于另一种商品生产,往往使得该生产要素不是用在它最适合生产的产品,加大了转产损失,就会出现机会成本递增。
我们先引入两个分析工具:一是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 PPF),是指在给定技术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用这些资源和技术所能够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的轨迹。
两种产品的情形可在平面坐标表示出来,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充分而有效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产量的一种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各点表示资源未获充分利用,或者属于全部利用了资源但却是缺乏效率的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各点则表示现有技术和资源所达不到的产量。
图2-3 生产可能性的几种情况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位某产品所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即某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一斜率也称为该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 MRT),即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两种商品相互替代的比例。
生产可能性曲线会由于机会成本的动态变化而呈现不同形状。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递增的时候,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而机会成本递减的时候,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
这几种情况如图2-3所示。
二是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是指在一定的偏好函数、技术水平和资源状况下,按照一定价格和收入,表现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对社会各个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相同的一条曲线。
如图2-4。
图2-4 社会无差异曲线根据经济学原理,人们对物品的消费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随着物品消费数量的增加,物品对人的效用逐步减小,因此,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
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一个商品消费的增加,必须是另一个商品消费的减少。
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因为高位的无差异曲线的商品组合量大。
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效用的比率,被称之为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 MRS)。
现在我们来看机会成本不同情形下的国际贸易。
1. 机会成本不变在李嘉图的古典贸易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而在运用机会成本来分析时,可以考虑为所有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一定数量的X或Y产品,或两种产品的某种组合。
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商品相对价格也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一条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是固定的。
现在假定有A、B两个国家,贸易前均生产X和Y两种产品,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图2-5所示:图2-5 机会成本不变时的比较优势在A国,使用所有资源可以生产10个单位的X产品或6个单位的Y产品,或两种产品的某种组合;在B国,使用所有资源可以生产6个单位的X产品或2个单位的Y产品,或两种产品的某种组合。
因而,X和Y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率在A、B两国分别是10:6、6:2,机会成本不变(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直线)意味着国内价格比率不变。
一种产品的价格(例如Y)升高,将导致生产要素从X的生产中流入到Y的生产中,增加Y的产量,同时减少X的产量,直到恢复到原来的价格比率。
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和贸易,B国将出口Y产品,因为每增加生产1个单位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3个单位的Y产品,而每增加1个单位Y产品的机会成本是5/3=1.67个单位的X 产品,即X产品的机会成本大于Y产品的机会成本。
同样道理,A国将出口X产品,因为对A国而言,X产品的机会成本更低些。
也就是说,A国的比较优势在X产品的生产上面,而B国则在Y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 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一国为了获得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的资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另一商品的产量。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要素不是同质的,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是完全相等或质量相同的;第二,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个国家在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时,它必须要利用那些效率较低或并不完全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
这使得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的该产品,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另一商品的生产以提供足够的资源。
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是以下原因造成的:两国有不同的要素或资源禀赋;两国使用了不同的生产技术。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
两条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图2-6 封闭状态下的国内均衡如图2-6所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A与社会无差异曲线I0切于P点,在使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时达到最大产量,X、Y的产量和消费量相等,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值,这个切点上的公共切线α是生产和消费均衡时的价格比率线,其斜率表示X和Y的相对价格。
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BB与社会无差异曲线I0’切于P’点,在使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时达到最大产量,X、Y的产量和消费量相等,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值,这个切点上的公共切线β是生产和消费均衡时的价格比率线,其斜率表示X和Y的相对价格。
由于A、B两国生产要素的自然条件和质量不同,从而生产能力不同,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不相同;两国对X、Y 的需求结构不一样,从而社会无差异曲线也不同;因此,两国的价格比率线α和β也是不一样的。
从图2-6看,α的斜率大于β,表明在A国的X产品相对便宜,在B国则是Y相对便宜。
当两国进行贸易的时候,各自出口其相对价格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A国出口X进口Y,B国出口Y进口X。
只要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比率不同,就可以进行贸易,并获得贸易利益。
现在来看进行贸易后的情况。
假定A国出口X,B国出口Y,两国国内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比率将发生变化,使两国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变的相同,形成公共的价格比率线TT(图2-7)。
图2-7 机会成本递增时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国际交换价格比率条件下,A国的生产均衡点移至E点,消费均衡点移到与I1相切的C点。
A国的X产品产量为OX2,A国消费OX1,其差额X1X2是出口;相应地,A 国Y产品的产量从原来的OY0减少为OY1,消费量为OY2,其差额Y1Y2需要进口。
涂上阴影的三角形CEF被称为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
在A国,C点是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福利水平提高,A国所消费的X、Y产品的数量均高于贸易前的生产数量。
同样地,B国也得益于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生产均衡点移至E’点,消费均衡点移到与I1’相切的C’点。
B国的Y产品产量为OY2’,A国消费OY1’,其差额Y1’Y2’是出口;B国X 产品的产量从原来的OX0’减少为OX1’,消费量为OX2’,其差额X1’X2’需要进口。
C’E’F’是贸易三角形。
在B国,C’点是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福利水平提高,B国所消费的X、Y产品的数量也均高于贸易前的生产数量。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不完全分工的原因在于:当一国专门生产X时,它生产X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
同样地,随着B国生产Y的产量的增加,它生产Y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生产X的机会成本不断下降)。
这样,在每一个国家专门生产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就会相互接近,直到两个价格相等为止。
因此,在成本递增情况下,当出口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到与国际价格相等之前,进行专业化生产才是有利可图的,各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特别是在他们更加专门生产其有比较利益的各类出口商品时更是如此。
但最好还是只进行不完全的专业化。
因为,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当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产量增加时,本国总会在该优势行业尚未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前边际成本就上升到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未达到完全专业化生产之前,一国生产其专业化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贸易利益减少。
所以,在机会成本递增时贸易双方一般是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3. 机会成本递减尽管在许多工业中机会成本递增是普遍现象,但是某些情况下仍存在机会成本递减的现象,即牺牲某种产品的生产来扩大另一产品的生产时,机会成本随着生产的扩大而降低。
特别是在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制造业中,生产的集中使成本下降,即规模报酬递增。
假设:AA和BB凸向原点,分别代表A国和B国的机会成本递减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一国对一种产品具有比较利益时,就会专业化于该商品的生产。
由于产量越大,生产成本就越低,因此将继续生产该商品,直到完全专业化为止。
图2-8 机会成本递减时的比较优势A、B两国进行贸易之后,根据贸易条件,A国完全专业化于X产品的生产,B国完全专业化于Y产品的生产,在根据社会的需求偏好,决定贸易三角形ΔAEC和ΔA’E’C’。
但是,如果一国专业化生产后的产量仍不能满足世界的需求时,另一国就必须生产两种产品,而无法专业化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二、运输成本与贸易李嘉图模型中有一个假定是将运输成本忽略不计,但实际的国际贸易并非如此。
既然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将商品从出口国运送到进口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相应的费用,其中包括有形转移成本,如运输包装、货物运送、装卸等费用,也包括与运输相关的管理费用。
因此,运输费用必定影响国际贸易。
运输费用构成贸易商品成本中的一部分,直接影响贸易商品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