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宣传栏

心理宣传栏

心理宣传栏
心理宣传栏

心理宣传栏

心理辅导室简介

***心理辅导室成立于*年,隶属于学工处。

心理辅导室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负责,面向我校全体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老师受过专业训练并具有高度责任感,通过心理咨询及各种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并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问题,一次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我认识,合理规划人生,树立自信,发掘个人潜能,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心理咨询原则

心理辅导室本着关爱、真诚、尊重、平等、保密的原则为学生帮助和支持。

助人自助

什么是心理咨询

它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咨询氛围,协助来访者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用更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心理咨询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根拐杖,在你感到无力的时候,给你以支撑;当你跌倒的时候,帮助你通过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在你看不清前方的时候,帮助你更好地向前。

请记住:

人的心理也跟身体一样,也会感冒发烧,有心理困扰也是很正常的。心理痛苦不要总是自己扛着,心理老师愿和你一路同行。

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提前预约,确定咨询时间段,可以通过面谈或者电话的方式预约,并填写预约单。时间有改动提前告知。

第二步:正式会谈,时间为50分钟左右。

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1)生活中遇到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者;

(2)工作、学习压力大,无力承担但又不能自行调节者;

(3)在环境、人际适应方面遇到困难;

(4)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者;

(5)过于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者;

(6)与父母沟通无法通畅,并为此感到苦恼者;

(7)恋爱、情感困扰者;

(8)无原因的心情不佳,情绪低落,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者;

(9)因身体疾病而感到心情压抑者;

(10)长期无法入眠者;

(11)时常暴饮暴食者;

(12)对前途感到迷茫、困惑者;

(13)对考试感到焦虑导致发挥失常者;

等等

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

引导、聆听

对谈话保密

支持陪伴

共同分析问题

协助寻找解决方案

协助执行

老师的角色

1、积极承担改变的责任

来访者不能像看医生那样,把病情向医生一说,就被动地等到医生开药方、配药。咨询师没有灵丹妙药,不能再来访者求助时就提供适用的改变方案。

想要获得改变,来访者就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改变的责任。来访者的真诚、努力、合作、负责可以更好地促进咨询的效果。

2、树立强烈改变的愿望

改变自我意味着要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这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体验到暂时的脆弱和改变中的痛苦,如果没有坚定改变的信心,没有强烈的改变的愿望,很可能因尝试失败而退回旧的状态中。

3、建立一个现实而合理的咨询期望

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不可能像退烧感冒那样立马消失。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因此,心理咨询切忌急躁,要想获得明显改变需要连续多次咨询。

4、提前预约,熟悉心理咨询基本情况

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并不熟悉,刚开始做心理咨询难免会有些顾虑。提前预约,熟悉了解心理咨询,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焦虑不安,消除不必要的担忧,以相对轻松的心态面对咨询。

社区心理学复习题

5、结合全国各地的“关爱空巢老人”项目,请大家查询一下,关于空巢老人项目的资料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 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 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目前流动人口的增多,是空巢老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中国现在的流动人口数量比较大,从农村到城市, 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从西部到东部,流动非常之大,这些流动使得子女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而即便在一个城市之中,家庭的缩小化和简单化也使得‘四世同堂’的景象盛况不再。社会的进化让中国人也渐渐不再愿意牺牲自我来维持庞大家庭的稳定,特别在今天,不少老年人已经拥有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他们不需要养儿防老,空巢也是他们的一种选择。”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只靠子女来照料老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 政府提供社会性的服务。随着老年人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越来越差,因此就需要一个社区服务系统,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同时,除了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提供服务之外,民间各种力量也应该积极投身其中,比如说为老人生产各类产品的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优惠条件,进行微利生产,为老年人服务,而其他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等等,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完备服务,以应对我们国家即将到来的众多老龄人群。 6请结合伊莱恩的案例,分析其情景要素、压力反应及应对过程和结果。 ①影响伊莱恩远端情景因素包括 住在洪水泛滥的平原地带,需要经常搬家。文化上的性别期望使伊莱恩成了各种家务的操劳着,而且没有 得到家庭中其他男性的帮助。伊莱恩和她的家庭在所居住的乡村社区被孤立。邻居们都住得很远,能提供 公众性帮助的及社区资源很少。伊莱恩不会开车,仅受过一点正式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家庭理财的 经验。 伊莱恩的近端因素影响: 伊莱恩的丈夫酗酒并肆意挥霍。他们儿子也不停挥霍,还有日常的吵架。一场大洪水破坏他们房屋,还有 家庭暴力的威胁。房屋没有得到修整,她对家庭失望,对未来不抱希望。她没有职业技能和职业前景,还 有无力偿还的债务。没有金钱,房屋得不到修缮,家庭暴力威胁、生活无所希望、无力偿还的债务。 ②伊莱恩的压力反应:a情感和认知评价:伊莱恩沮丧并且考虑自杀,面对超过自己控制力的压力源时,她感到非常无助、忧心如焚、对未来充满恐惧。B社会情境:包括家庭动态、住房、经济能力和文化、性别、预期紧密联系。、 ③应对过程:开始她采取了自杀以情感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在不断增加获取资源例如债务管理和危机干预后,请法律援助中心和专门人士帮助她的儿子接受治疗,同时自己扩展了自己的支持网络。 最后她采取了以意义为中心的应对策她在生活中以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情展望未来,化悲痛为积极的情感,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她遭遇人生重大危机后得到帮助后知道要用积极方式去解决,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④应对结果:达伊莱恩在经历过灾难后,表现出很达观伊莱恩在灾后有积极地情感,积极地生活满意度, 她感谢得到帮助并战胜洪水。伊莱恩在逆境中经历了成长,她希望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帮助他人。 ①首先说明我的这个社区是参与空巢老人活动的太阳花小组②成员资格: a界限:我们都是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的学生b共同的象征系统:队员都年满20周岁,身体健康,有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的能力,有责任心。C情感上的安全感:我们对于太阳花小组的认同感很强,同时我们团队成员情感都很好.拥有共享的价值。D个人投资:每个队员都热爱心理学专业与培训,不追求物质报酬或其它任何私利。E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是太阳花小组一名成员,在这个团队中,每个队员都能找到体现在及价值的地方。 ③影响:每个组员都服从组长的工作安排,组长的积极行动让我们每个组员都被感染,在每次活动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④整合和满足的需要: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将总结自己的每次感想并在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各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在每完成一次活动后,我自己首先会有很大的收获,感觉给老人带去了温暖,在心理有了满足感。⑤共享情感联结:我们用语言沟通、共享,加深我们团队成员的友

心理学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 [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 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 与康复的重要机制。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2] ,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 [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 [4] ,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 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 [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6] (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

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4篇

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4篇 本文是关于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本校为了贯彻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成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通知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以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指定以下的工作计划: 一、目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了解自我。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努力使小学生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合格的小学生。并对孩子的学习有个好的支持作用。 二、实施方案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教育宣传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三、具体工作内容安排 四、具体时间安排 周一至周五:中午12:50——13:50 下午16:10——17:10 (其它时间的咨询辅导由学生另行预约)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美人格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一个教师能有多健康,就能把他(她)的学生带得多健康。”的理念,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给予支持与保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 (二)、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本学年,邀请心理教育专家、行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准备开六年级学生心理教育会议,结合青春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和帮助。 (三)、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但对咨询案例的情况要进行保密,不得任意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四)心理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缺少专业书籍的情况下,主要通过网络等媒体来充实相关知识,为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争取本年度利用假期安排一部分心理咨询员去深造相关专业知识,争取让每一位咨询员都具备心理辅导的一般常识。

社区工作者必须了解的心理学常识

心理治疗方法 第一节心理治疗概述 第二节精神分析疗法 第三节行为疗法 第四节咨客中心疗法 第五节认知疗法 第六节暗示与催眠疗法 第七节森田疗法 第八节家庭治疗 三、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 (一)临床各科病人出现的情绪问题 (二)各种心身疾病 (三)慢性疾病 (四)癌症病人 (五)各种神经症 (六)抑郁症 (七)各种行为问题 (八)社会适应不良 (九)婚恋与家庭问题 (十)学生心理问题 第二节精神分析疗法 潜意识中早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各种心身症状。目前在我国已少有人用。 (一) 自由联想 鼓励病人想到什么说什么 (二)梦的分析 分析者应对患者的梦的内容加以分析 (三)移情 (四)解释和疏泄 第三节行为疗法 三、行为疗法的适应症 1、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神经衰弱等。 2、饮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神经性呕吐等。 3、物质滥用或依赖 4、性功能障碍 5、各种性心理障碍 6、冲动控制障碍 7、儿童多动症、品行障碍 8、儿童抽动症、图雷式综合症等 9、儿童遗尿症、异食症10、儿童学习障碍11、心身疾病

(一)系统脱敏疗法 将该情境根据病人的恐惧与焦虑强度列出不同的等级,由低级到高级进行肌肉松驰训练,以对抗患者面对此级情境下出现的不良情绪,最终消除这种不良情绪与行为的目的。 (二)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 在治疗者陪同下让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患者恐怖或焦虑的情境,坚持到恐怖和焦虑状态消失。(三)厌恶疗法 使病人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出现躯体的痛苦反应,从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此疗法对各种物质滥用如烟酒依赖、贪食、吸毒和性心理变态者疗效较好。 治疗中通常采用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和想象厌恶疗法三种。 (四)标记奖励法又称代币卷法 (五)模仿法(示范法) 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六)生物反馈疗法 利用现代电子仪器,帮助患者经过训练,学会自主控制和调节这些电子信号。 第四节咨客中心疗法又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询者中心疗法 对求助者坦白、真诚,与求助者自然而然地、开放地交流自己此时此刻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态度和感受,而毫不带有欺骗或讨好对方的性质 第五节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核心治疗技术之一是通过辩论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才能相应而有效地改善当事人所存在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第六节暗示与催眠疗法 第七节森田疗法 要做到不理、不怕、不对抗、顺其自然。把注意力转移到重工作中 第八节家庭治疗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从相互间的欣赏、理解、关注、信任、尊重和爱做为维系家庭生活的纽带。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你并不了解的职业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你并不了解的职业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是专门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从业人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加剧,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也逐渐凸显出来,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网瘾等各种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是做什么的?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是专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家。他往往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工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高考心理减压、学生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辅导、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良品行纠正与健全;性格塑造;青少年神经症治疗(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口吃、考试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网络成瘾、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等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以下三类: 1.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 2.协助教学部门或者家长对青少年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测评分析; 3.对不同问题的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做出分析与诊断,制定辅导计划与方案。 对于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一些认识误区 1.青少年咨询师≠指导者 很多家长可能会误认为寻找到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就能够尽快解决孩子的厌学、早恋等诸多问题。甚至希望找到咨询师就能够提高成绩。这将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和教育工作者等同起来。然而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认为,很多时候,青少年的问题和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有密切联系。因此,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仍需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师的中立性原则,不偏向于教育者、指导者、也不偏向于青少年,而是做来访者的陪同人,一同面对问题。 2.青少年咨询师≠专家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 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 (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 (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注意力缺陷多 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 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强化消退示范等等 行为强化要点: ?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 ?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 出现的刺激——正 ?随行为出现 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 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 ?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 ?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 例如: 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

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 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校认真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全员重视,增强意识 我校成立心育领导小组,确定心育辅导组成员,在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上争取落实,常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更新观念,增强对心育的认识。一学年以来,我校老师及辅导员们都充分地意识到心育的重要性,也较自觉地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知识讲座。我校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家

长会上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2、个别咨询与辅导。在全校性的心理知识讲座的基础上,我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辅导室内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期中考试前后,学生面对自己的考试总会有许多的忧虑,心理辅导老师就予以劝慰,疏导,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或忧虑,并帮他们认真分析得失。 3、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等。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 三、优化辅导方法; 1、比较中找优势,帮助其认清自己:想要认识自己可; 2、观察中找平衡,引导其肯定自己:观察他人对自己;我校的心育渗透最大的特色是与班队会相结合,每学期;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Vol.35,Nos.3/4,June2005(C 2005) DOI:10.1007/s10464-005-3397-z Getting the Big Picture in Community Science: Methods That Capture Context Douglas A.Luke1 Community science has a rich tradition of using theories and research designs that are con- sistent with its core value of contextualism.However,a survey of empirical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shows that community scientists utilize a narrow range of statistical tools that are not well suited to assess contextual data.Multilevel model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social network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 are recommended as useful tools to address contextual questions in community science.An argument for increased methodological consilience is presented,where community scientists are encouraged to adopt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that is capable of modeling a greater pro- portion of the data than is typical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KEY WORDS:community science;context;multilevel modeling;GIS;social network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INTRODUCTION A generation ago,Allen Barton had this to say abou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For the last thirty years,empirical social research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sample survey.But as usually practiced,using random sampling of individuals,the survey is a sociological meatgrinder,tearing the indi- vidual from his social context and guaranteeing that nobody in the study interacts with anyone else in it. It is a little like a biologist putting his experimen- tal animals through a hamburger machine and look- ing at every hundredth cell through a microscop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get lost,structure and func- tion disappear,and one is left with cell biology.... If our aim is to understand people’s behavior rather than simply to record it,we want to know about pri- mary groups,neighborhoods,organizations,social circles,and communities;about interaction,com- munication,role expectations,and social control. (Barton,1968as reported in Freeman,2004) Although this statement came a few years after the Swampscott Conference,it is almost as if Barton were talking to the group of community scientists 1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at Saint Louis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3545Lafayette Avenue,Saint Louis,MO63104;e-mail:dluke@https://www.doczj.com/doc/7c15623550.html,. who were in Massachusetts inventing a new?eld.As Kelly notes,“The conference was an occasion to ac-claim that beyond conventional methods and,with a focus beyond the individual,there were valid activi-ties and meaningful roles for a new kind of psychol-ogist,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Kelly,2002,p.44, emphasis added). Thus,community scientists have put context front and center as one of the core values of community psychology.Shinn and Rapkin(2000) advised that“...a central tene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is that human behavior must be under-stood in context.”So,for example,community sci-entists study domestic violence us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do-mestic violence is not just an individual behavior, but a complex process shaped by historical,social,?nancial,and legal contexts.The types of groups that community scientists work with(e.g.,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young mothers,gays and les-bians,drug users,inner city residents,etc.)are of interest not because of any de?ni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ut because these groups have been affected in speci?c ways by the economic,social, cultural,and physical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185 0091-0562/05/0600-0185/0C 2005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

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收获

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收获 导语: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它涵盖了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概念主要是指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也就是说,广义的“心理咨询”这一概念,包括了“狭义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两类临床技术手段。 心理督导对于我们中国大陆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是一个既时髦又陌生的名词,时髦是因为当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巧近年来大量涌入大陆时,大家注意到它在西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训体系中所占有重要地位;陌生则是由于它才刚刚被我们认识,还未形成规范的督导体系,在我们当中并没有多少人曾接受过专业的督导。我非常有幸地成为那少数接受过心理督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之一。这里,我将自己从心理督导中所得到的一些收获写下来,以期为推动我们的心理督导工作发展尽绵薄之力。 从2000年暑期,我开始在李绍昆、张宝蕊两位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陆续参加了三次初级班,完成了四阶段的中级班学习,现在正在等待高级班的开办。由于两位教授对心理督导十分重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尽可能地抓住他们在国内的机会找张老师做个人的心理督导,并参加了由李老师主持的团体督导。据张老师说,目前我是在同学们当中接受督导最多的学生。非常荣幸自己能当这个第一,因为我知道自己心灵所获得的巨大发展与督导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当时流过不知道多少的眼泪,挣扎过不知多少回要不要再去见督导,可是现在回想那曾

经历过的种种痛苦与欢欣,总是禁不住对自己会心地微笑——经历过痛苦收获的果实是那么甜美。 一、自我认识 见个人心理督导,就像做心理咨询,是需要预约的。所以,我 并不是在对某个个案感到困惑和苦恼才去见督导。可是,不论我是否有对个案感到有困难,每当我按约定的时间去接受张老师的督导时,我总会在张老师的协助下发现自己的盲点。这种对自我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增进是我感触最深,也是影响最巨大的收获。 刚开始做心理咨询时,自己感到聆听和同理做得还很顺畅、自然,因而能与来访者比较容易的建立咨询的信赖关系。可是,咨询的过程总是在围绕着表面的问题周旋,难以深入,也就难以与来访者一起探索问题的核心。着急和无奈经常困扰着我,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在督导的时候,我很想听张老师分析我在咨询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以指导,然而张老师并没有批评或教育我,而是让我去体会那无奈的感觉。当我去感受心中的那份无奈时,发现自己的胸口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迫着,有些喘不上气来,眼泪一下就要从眼睛奔涌出来。在张老师的陪伴下,我走进了心中从未被意识涉足的角落。 那种无奈的感觉并不是咨询的难以进展,而是有更深层的根源。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童年时就常被这种无奈感萦绕。在我年幼的时候,我的父母好象很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注意到我,而我也很担心打扰他们,给他们添麻烦。当我遇到困难时,常常没有人能给予帮助和支持,因而感到非常的无助与孤独。久而久之,我建立了面对困难时的

咨询心理学_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一)咨询态度贯穿在咨询始终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校园心理咨询室年度工作计划

校园心理咨询室年度工作计划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校园心理咨询室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及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深厚扎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是人才必备的,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心理也随社会环境变化产生了许多波澜,使得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我校要实现一流的学校,一流的教育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教育工作。本学期,学校领导精心部署,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心之声心理咨询室,力图通过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二、学生问题分析 当前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来自学业压力、感情纠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就业压力以及网络迷恋等方面。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数也迅速增加,我们的学生,许多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却唯我独尊,贪图享乐,意志薄弱,性格孤僻,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不少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包括: 1、厌学心理。一些同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努力,不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一次一次的学习失败,考试失败,增加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对学习、考试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导致了厌学的不良心理产生。 2、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身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尤其是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指责时,不能正确对待,偏激,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是敌对情绪。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 3、缺乏自主性,自制能力差,辩别是非能力差。 4、贫困生还存在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 5、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的学生,便到网络世界中寻找解脱,沉溺网络游戏,无原则的聊天,导致违纪现象的产生。 三、辅导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辅导 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计划学习,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二)青春期辅导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正确面对青春期,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冲动行为,开展适宜的性教育活动。 (三)情绪辅导 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消极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方法,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人际交往辅导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加强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人际沟通;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正常交往;形成良好的礼仪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悦纳自我辅导 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扬长避短;逐步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培养学生的

心理咨询制度全

心理咨询室相关制度目录 一、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职责 二、心理咨询制度 三、心理咨询工作流程 四、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五、心理咨询基本原则 六、心理咨询督导制度 七、医患沟通制度 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九、医院感染控制及消毒隔离制度 十、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十一、病历书写规及病历管理制度 十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

一、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职责 1、咨询人员应做到热爱祖国、热爱心理咨询专业工作;熟悉并认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恪守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道德规。 2、咨询人员应严格按科学态度和专业要求工作。 3、咨询人员必须平等对待来访者,在与来访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要特别注意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尊严,保护来访者的正当权益。 4、咨询人员要向来访者解释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和围,保护来访者的自身权利。 5、咨询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原则。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和其它秘密;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案例予以。 6、咨询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心理检验时,必须遵守我国颁布的《心理测验工作者道德准则》,按心理测验的规进行,科学、客观地使用测验结果。 7、咨询人员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应努力动员与争取来访者及家人的配合与支持,必要时要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咨询人员必须在自己职责围开展工作;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推荐其他有关人员予以解决或建议来访者到相关部门咨询、治疗;对来访者提出的超出自己职责围的要求,不能予以满足。 9、咨询人员必须始终注意保持和来访者关系的纯洁性,不得与来访者建立心理咨询以外的其它关系,不得收受来访者的任何额外物质报酬及馈赠。

二、心理咨询制度 1、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工作的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 2、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检验材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的情况下,做为档案,及时送档案室进行保存。 3、除了心理咨询师和档案管理员之外,任何其他人员都无权查看心理档案室的档案资料。 4、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引用和科研写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5、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小的围。 6、心理咨询师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法律规定的询问时,不得做出虚假的述或报告。

心理学二十四种技术模板

第二十节阻抗解决技术 训练要点: 一、阻抗的来源与克服 (一)阻抗的含义: 心理咨询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这里说的阻抗是广义上的阻抗概念。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 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都作过描述和分析。 这些理论均表明: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 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 或处理不当, 则心理咨询的 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这四类表现形式能够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 也能够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 它们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因此, 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 多情况下, 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图片的开端。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 个: 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械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二、阻抗解决技术的含义 主要探讨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阻抗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沉默局面 1、沉默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 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 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沉默技术: 是指咨询过程中, 因为某些因素, 当事人无法继续所谈的内容而沉默了下来。咨询员因为知道某些重要的信息正在当事人的内心运转, 而允许当事人沉默, 让谈话暂时停顿, 而且在当事人沉默之后, 询问当事人沉默时发生的事。在沉默时刻, 虽然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外在互动暂时停下, 可是就心理层面而言, 咨询的进行并未中断。只是在沉默中进行。咨询员此时正仔细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而且等待当事人开口表白。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 或许正思索着是否将令人难堪的经验坦诚说出, 或是正抽丝剥茧地查阅细细琐琐的经验, 埋头苦思地想要理出头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