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59.91 KB
- 文档页数:10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背景十分重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增加,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各种病虫害、有害植物和动物不断威胁着森林的生长和发展,给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成为了当前林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投入的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
各种先进的防治技术应运而生,为林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研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对于维护森林生态平衡,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面临的害虫、病害等问题,保护林木健康生长。
通过研究不同的防治技术及其应用案例,为林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通过总结现有技术的优缺点,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提升,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升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整体水平,推动林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实现林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现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现状涉及到对森林害虫、病害等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治,是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日益紧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2. 化学防治技术:农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研制出了针对不同有害生物的高效农药。
试谈利⽤⽣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害⾍的理论依据试谈利⽤⽣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害⾍的理论依据摘要:随着化学药剂选择压⼒的提⾼,农作物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传统的化学防治已经不满⾜实际⽣产的需求。
⼈们将⽬光转到利⽤⽣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害⾍。
本⽂将从⽣物多样性对害⾍移⼊作物成功率的影响;对害⾍危害的转移作⽤;对害⾍在作物间扩散和迁出的影响;对害⾍繁殖、⽣长和存活的影响;对天敌的影响;对作物抗性的影响等六个⽅⾯阐述利⽤⽣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害⾍的理论依据,为实践⽣产提供理论⽀持。
关键词:⽣物多样性农作物害⾍⽣物防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有害⽣物防治是⼀个⾮常重要的问题,其中农业害⾍的防治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实践表明。
⼤量使⽤化学农药已产⽣了许多⽣态问题:①环境和农产品受到污染;②害⾍产⽣抗药性;③主要害⾍再猖獗,次要害⾍上升为主要害⾍。
这些⽣态问题的产⽣与农业⽣态系统中⽣物多样性减少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理论上讲,⼀个区域内⽣物物种越多,⾃然控制作⽤也越⼤,但同时在具体操作上就越困难。
⽣物多样性可以从多个⽅⾯控制农作物害⾍,维持⽣态平衡。
1 ⽣物多样性对害⾍移⼊作物成功率的影响害⾍的移⼊包括害⾍个体发现寄主作物的概率和发现作物后停留其上取⾷和繁殖的概率两个部分。
对⼤多数植⾷性害⾍来说,寻觅合适的寄主植物是其⽣活史的重要⼀环。
多样性的农业⽣态系统造成复杂的视觉和嗅觉刺激,从⽽扰乱害⾍寻找寄主植物的正常途径。
但要注意的是⽣物多样性的质和量需与靶害⾍的定向机制相吻合,如果靶害⾍的扩散能⼒不强,单作作物系统与间作作物系统便⽆太⼤的区别。
1.1嗅觉抑制在多样性农业⽣态系统中,害⾍⽤于寻找寄主的⽓味与其他植物所发出的⽓味混合,从⽽导致害⾍在定位过程中产⽣紊乱、拮抗和排斥作⽤,最终使害⾍依靠⽓味发现寄主的正常过程受到破坏。
相反的是⼤规模的单作,由于作物单⼀能够使害⾍容易发现寄主。
Tahvanainen等证实了⽢蓝与番茄或烟草的间作使芫菁黄条跳甲明显减少。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 引言1.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可能导致森林生态平衡的打破,影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业有害生物不仅能够直接损害森林植物,而且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懈努力,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中,结合化学、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可以制定出更为全面和可持续的防治方案。
此外,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还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更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林业生产效益,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造成的危害,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特点和危害程度,探索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手段,以减少其对森林的危害,并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和质量。
通过研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可以为森林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这项研究也可以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林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助力保护全球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深入探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研价值。
1.3 相关研究现状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相关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防治技术方面,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发更加环保和高效的农药。
Special Planning绿色防治害虫生物防控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进展刘玉升(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山东泰安 271018)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是一门研究利用天敌控制植物病害、虫害和农田杂草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害虫生物防控(传统称谓生物防治)则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产物防控害虫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害虫生物防控研究的内容,包括害虫生物防控的基本理论,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害虫天敌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天敌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方法,农业害虫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输引、保护利用的原理和方法[2]。
自中国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方向以来,对于害虫生物防控的需求日渐加大,仅仅停留在对于自然天敌因素的输引、保护利用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昆虫生产学和天敌昆虫繁育和应用领域得到快速发展[5-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害虫生物防控领域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
害虫防控新技术不断发展,如利用昆虫不育性(辐射不育、化学不育、遗传不育等)及昆虫内外激素、RNAi 和植物抗性(抗虫性)等在害虫防控领域的进展,从而扩大了害虫生物防控的范畴。
所以,害虫生物防控分为狭义的害虫生物防控和广义的害虫生物防控。
狭义的害虫生物防控,又称为传统的害虫生物防控,是直接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的技术[3]。
广义的害虫生物防控,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又可理解为“大”生物防控,如将传统农业防治的植物抗虫性、耐虫性、补偿性等利用列入生物防控范畴,并且成为生态植物保护学的主体内容[4]。
DOI: 10.16815/ki.11-5436/s.2020.01.004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世界害虫生物防治发展史世界害虫生物防治发展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早期生物防治时代,即生物防治的萌芽时期(公元304~1887年);中期生物防治时代,其中包括经典生物防治时期(1888~1939年)和化学防治时期(1939~1962年);现代生物防治时代,其中包括综合防治时代(1962~1992年)和可持续控制时代(1992年至今)[2]。
利用生物多样性稳定控制水稻病虫害
汤圣祥;丁立
【期刊名称】《世界农业》
【年(卷),期】1999(000)001
【总页数】1页(P28)
【作者】汤圣祥;丁立
【作者单位】国际水稻研究所北京办事处;国际水稻研究所北京办事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
【相关文献】
1.从可持续发展浅谈森林保护与利用对策——以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病虫害控制为例 [J], 王韦舒;王少刚
2.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豇豆病虫害 [J], 毛建辉;何忠全;何树林;彭化贤;陈晓娟;蒋国荣;涂建华;罗林明;罗怀海;徐辉;廖洪明
3.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果树病虫害 [J], 游国健
4.寒地稻作区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有害生物的研究 [J], 王海龙
5.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烟草病虫害 [J], 向青松;彭军;舒杰;谢春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们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然而,这种方式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增强在病虫害防治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自然的生物防治机制。
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可以提供各种抗虫抗病基因的来源,从而降低作物受病虫害侵害的风险。
不同的植物种类可以吸引和容纳多种益虫,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
例如,在水稻田中种植菰米和米草可以吸引大量的甲虫和蜘蛛等天敌,有效地控制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其次,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
通过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多样性和种植结构多样性,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抗病抗虫性,这种抗性可以通过基因杂交和选择育种等手段进行增强。
同时,作物轮作和间作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不同的作物可以通过释放不同的化感物质来抑制病虫害的生长。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提供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剂作为病虫害防治的新手段,因其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利用天敌昆虫、真菌、细菌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还可以避免化学农药对益虫的杀伤,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合理选择和配置防治措施,避免过度利用某一种生物控制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生物入侵或者种群崩溃。
其次,要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作物的特点。
总之,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技术论文:天敌防治有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我国有害生物发生十分严重,给森林,蔬菜、瓜果、粮食、园林、经济作物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生命健康,造成重大社会问题。
目前,对害虫的防治主要还是采用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使农作物农药残留居高不下,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激素问题严重,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影响气体变化。
无农药有害生物天敌控制技术研究了天敌喷剂、飞行器及机械喷撒天敌、工厂化大规模天敌生产等多项技术,对森林、果蔬,粮食,园林等多种害虫防治很好。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具有以虫治虫、不污染环境、生态内部平衡、可持续稳定控制灾害的突出特点,符合世界生物防治的大方向,但由于受技术问题制约,目前,可利用的天敌少,大多数害虫无法采用天敌进行防治。
为了开发新型天敌防治技术,扩大天敌应用范围,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笔者从2005年至2010年对天敌防治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现将有关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试验天敌供试天敌的种类包括管氏肿腿蜂、蒲螨,赤眼蜂、瓢虫。
天敌来源于山西省杨树林局,北京市及自繁。
试验内容天敌喷剂、飞行器高空喷撒天敌、机械喷撒天敌,工厂化大规模天敌生产,天敌及天敌喷剂对林业、农业领域的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真螨目、等翅目、直翅目多种害虫的防治试验。
试验进展天敌喷剂目前,对林业、蔬菜、粮食、果树、花卉发生的害虫还是以化学农药为主要防治手段,尤其是大面积暴发的各类虫害,根本无法使用天敌进行防治。
天敌喷剂技术,把天敌制成了同农药剂型一样的工业产品,改变了过去只能人工释放天敌的历史,可以采用飞行器以及机械装置进行高空喷撒,并且解决了过去多数害虫没有天敌可利用的技术难题,极大扩展了天敌的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在森林,果蔬、粮食、园林等多领域的主要害虫防治上,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飞行器高空喷撒天敌采用热气球飞行器为载体进行高空喷撤天敌试验,其中肿腿蜂试验高度100m,赤眼蜂试验高度50m,蒲螨试验高度30m,瓢虫试验高度3m。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生长和发育有害的各种昆虫、真菌和其他生物。
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加剧,林业有害生物问题日益突出,给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危害。
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治对策,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林业有害生物现状1. 昆虫昆虫是最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危害森林资源。
蛀虫、吸食性害虫和各种病原昆虫对森林树木造成直接伤害,大大降低了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
松毛虫、松蛾、松蓢象等害虫对松树的危害特别严重,给森林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2. 真菌真菌是另一类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它们通过侵染树木和林下植物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一些真菌会引起树木的腐朽和病变,导致森林植被的凋落和死亡。
真菌还会释放有毒物质,对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造成污染和危害。
3. 其他生物除了昆虫和真菌,还有一些其他生物对林业也构成了威胁。
鸟类和啮齿动物在林木成长期间会造成啃食和破坏,使得树木难以正常生长。
这些有害生物的存在,给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带来了严重挑战。
二、防治对策研究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目前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引入天敌和天敌昆虫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达到减少害虫的目的。
引入天敌寄生蜂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可以有效减轻松树的受害程度。
生物防治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可以长期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无负面影响。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传统的防治方法,通过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目的。
但同时也存在化学残留、环境污染等弊端,因此在使用时需慎重考虑,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3. 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一种综合性的防治方法,通过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从而减轻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有害生物的繁殖和蔓延,提高森林自然抵抗力。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作者单位摘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是农业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农业病虫害防治以及生物安全等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现代农业框架下,是构建持续、稳定、健康、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 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金钥匙。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进行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 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章将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我国植物病害综合治理进行综述,分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原理,阐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植物病害控制;生物防治;原理和方法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logicaldiversity control diseasesAbstract:Agro-biodiversity play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it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 resources exploitati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the biological safety. Agro-biodiversity is a key to the stable, healthy, productive, sus-tainable field ecosystem and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ests. It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att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o regulate the 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 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in China, and analyze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and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Key words:Agro-biodiversity plays;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Biological control;Principle and method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及其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是是地球上所有物种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和物种变异性的多样化,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生防作用研究进展作者:曹焜王晓楠孙宇峰李振伟潘冬梅赵越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17期摘要:植物内生细菌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器官中,研究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在物种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内生细菌的作用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针对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定殖过程及其生防作用等几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深入了解植物根部内生细菌资源,为植物内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定殖;生防作用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01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指能够在健康植物活组织中生存而不引起寄主植物明显病变的一大类微生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1]。
其中,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是内生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中[1-3],而根部的内生细菌数量远超过其他组织。
研究发现内生细菌具有固氮、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性、生物防治[4-6]等方面的作用。
随着农业耕作模式的改革、有机食品需求量增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化肥农药减量的同时,生物防治的优势也不断突显出来。
目前,王志伟等[7]已从宏观角度对植物内生菌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进行总结分析,也有内生菌多样性、内生菌生防作用[8,9]等方面的专题报道,而本文更加细化地从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防治作用2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为深入了解内生细菌和生防微生物提供理论参考1 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植物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内生细菌。
为此,研究内生细菌多样性不仅可以解析植物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还能为功能菌株筛选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使得多样性研究成为内生细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9): 1107–1116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9.011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0-03-01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0-05-07 * E-mail: gaodong521@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研究进展高 东* 何霞红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控制病虫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昆明650201摘 要 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代农业框架下, 是构建持续、稳定、健康、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 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金钥匙。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进行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 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机制涉及多学科交叉理论。
该文从植物病理学、农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化感等多学科角度, 对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 农业生物多样性, 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 机理, 有害生物Review of advances in mechanisms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ests by agro-biodiversityGAO Dong *, HE Xia-Hong, and ZHU You-Yong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for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Path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AbstractAgro-biodiversity play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It is essential for global food production, livelih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gro-biodiversity is a key to the stable, healthy, productive, sus-tainable field ecosystem and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ests. It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att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o regulate the 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 We discus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 of biodiversity of agro-ecosystems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pests, utilizing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plant pathology, agri-cultural ecology, plant nutriology,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allelopathy. Key words agro-biodiversity, ecological function, ecosystem, mechanism, pest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并非农业的出路, 抗病育种只能暂时解决病害问题, 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的周期越来越短, 只有农业生物多样性才是农业病害流行的克星。
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代农业框架下,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构建持续、稳定、健康、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 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金钥匙。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创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进行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多样性布局农业生态系统可选择的范围就越广。
每一个特有品种都有特有基因, 将这些品种合理地布局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可以有效地形成病害“缓冲带”、“隔离带”和“防火墙”。
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机制涉及多学科交叉理论。
多年来, 由于不同研究者学科领域的限制, 对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机理的论述一直不集中、不全面、不系统。
该文结合在本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 从植物病理学、农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化感等多学科的角度, 对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
1 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病理学基础1.1 植物病害三角理论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均能引起植物病害, 在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中存在病害三角——寄主、病原和1108 植物生态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0, 34 (9): 1107–1116环境。
众所周知, 在植物病害三角中, 不论是寄主植物还是病原菌, 不论在物种水平还是在品种或菌种水平, 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同时环境又是复杂多样的, 这是一种多对多的关系, 显然, 靠几个抗病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 必然会带来病害的大流行。
考古证据显示, 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和墨西哥马雅文化的毁灭很可能都是由于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导致的(朱有勇, 2007)。
澳大利亚从193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品种Eur- eka, 1941年有少数植株感病, 1942年就完全丧失了抗锈性。
1950年以后, 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现象在世界各地仍不断发生。
据报道, 1971–1975年, 世界上26个国家发现小麦抗锈性丧失情况, 品种丧失抗锈性的时间平均为5.5年, 较长的10年, 最短的1年(李振岐, 1998)。
1.2 基因对基因抗病学说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常受到一些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两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长期并存, 相互选择和相互适应乃至协同进化, 使得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的致病性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正是这种“拉锯式”的选择和适应, 赋予了病原菌产生多样化的能力, 也使得植物的抗病性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Flor (1971)根据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对锈菌小种特异抗性的研究, 提出了基因对基因抗病性学说。
通过大量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目前至少在40余种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系统中证明, Flor 的基因对基因学说是正确的(王庆华等, 2003)。
植物在与病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分子机制, 应答环境中的病原物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不同的作物品种在相同环境下或同一作物甚至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 很可能具有不同的抗病性和抗病途径, 这就为时空配置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多样性种植中, 有害生物对多样性组分中非亲和寄主造成的危害较轻, 反而诱导非亲和寄主抗性系统启动反应, 产生诱导抗性, 当亲和有害生物危害该寄主时, 由于已启动抗性反应, 亲和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会大大降低。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指植物在诱导因子作用下, 产生能抵抗原来不能抵抗的病原物侵染的一种抗病性能, 或称获得免疫性。
化学药剂所造成的病原物抗性和环保问题, 使其应用受到较多限制; 而诱导抗性作为对植物病害的诱导应答, 减少了植物在抗病方面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因此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抗病策略, 并在作物可持续病害防治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 植物诱导抗性也为探讨植物对环境响应的分子生态机制提供了较好的模式。
1.3.1 组织病理学机制植物受到病原物的感染后会引起植物细胞壁的修饰, 主要表现在木质化过程加强、胼胝质的沉积、胶质体和侵填体的产生, 以及一种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含量的增加等方面, 归纳如下:诱导性病原菌会引起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木质化, 木质素含量的增加是寄主植物抗性反应的一种特性, 为阻止病原菌对寄主的进一步侵染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圈。
研究发现, 感染和不感染根中木质素不仅在量上不同, 而且在质上有区别。
疏水的木质素进入细胞壁内, 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结构, 加强寄主细胞壁的抗侵染能力, 同时木质素作为一种机械屏障, 可以保护寄主细胞免受病原物酶的降解(李堆淑, 2008)。
病原物入侵后在细胞壁中也有胼胝质的积累, 造成壁的加厚或形成乳头状小突起, 它围绕在感染部位可能有阻碍病原物扩散的作用。
研究发现, 抗病性的强弱取决于乳突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形成的速度(李堆淑, 2008)。
病原物侵染后产生胶质体和侵填体是植物维管束阻塞的主要原因, 而维管束阻塞也是植物的一种重要的抗病反应, 它既能防止真菌孢子和细菌菌体随植物的蒸腾作用上行扩展, 防止病原菌的酶与毒素扩散, 又能导致寄主抗菌物质积累(葛秀春等, 2002)。
当病原物侵入和细胞壁受损时, 富羟糖蛋白会大量积累, 以修复和增强细胞壁的结构(李堆淑等, 2007)。
1.3.2 生理生化机制诱导抗病性使植物代谢物质发生改变, 引起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变化, 主要包括植物保卫素的产生和积累、活性氧迸发、植物防御酶系的变化, 以及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等, 归纳如下:植保素是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 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化学的因子诱导后, 所产生或积累高东等: 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研究进展 1109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9.011的一类低分子量的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目前已在17种植物中发现并鉴定了200多种植保素, 并证明了它们是参与植物防卫反应重要的生理性物质之一。
当今研究较多的是类黄酮植保素和类萜植保素(李堆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