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是哪些【健康必备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36.75 KB
- 文档页数:2
动脉粥样硬化分期怎么分?
在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四期症状,它是属于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血管弹性变弱,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对人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4、硬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级文章目录*一、动脉粥样硬化病分级1.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级2. 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症状3. 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危害*二、动脉粥样硬化如何预防*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吃什么好动脉粥样硬化病分级1、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级在病理学上常依据狭窄最严重部位的横断面,分为四级,这种分级方法基本上能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并能用来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冠心病发病间的关系。
Ⅰ级:管腔狭窄面积在25%及以下。
Ⅱ级:管腔狭窄面积在26%-50%。
Ⅲ级:管腔狭窄面积在51%-75%。
Ⅳ级:管腔狭窄面积在76%-100%。
一般Ⅰ-Ⅱ级粥样硬化并不引起明显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减少。
Ⅲ级以上的狭窄方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
病理解剖检查显示,心绞痛的病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达75%以上,也就是说,冠状动脉达Ⅳ级以上粥样硬化狭窄者,占绝大多数。
2、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症状 2.1、头晕头疼早期的动脉硬化,会让人感觉头晕头疼,并且多发在额头和后脑出现的钝疼。
在身体变动时出现头晕。
走路不稳,也可产生眩晕、眼球震颤、恶心等,并且伴有吞吐困难等现象。
2.2、记忆力减退早期的动脉硬化,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劳动能力下降,工作学习都很吃力,并且记忆力减退的表现非常快,遇事往事,但记忆力缺损表现不是很明显。
2.3、早期睡眠障碍早期动脉硬化变现失眠,难入睡,多梦,易惊醒,盗汗等表现。
并且情绪行为改变很大。
另外动脉硬化可因脑部组织受累不同发生病变,是病情多样化。
3、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危害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可导致高血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前兆)、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性猝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可导致肾衰)及间歇性跛行。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并不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只发生一次。
如果一个人第一次患心肌梗死,他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性将增加4~6倍,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4倍;如果第一次是脑卒中,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将增加9倍,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倍。
脑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分级标准
脑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分级标准是一种基于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的分类系统,用于评估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该分类系统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本标准是根据多国综合研究和个体资料分析的结果构建而成,它包括五个分级,分别是影像学防御和内镜病理学防御、轻度粥样斑块、中度粥样斑块、重度粥样斑块和血栓形成。
影像学防御和内镜病理学防御:没有明显的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证据,脑动脉内管壁光滑,没有狭窄或扭曲,这个等级通常属于健康人群或脑动脉硬化的早期阶段。
轻度粥样斑块:脑动脉内管壁上显示有小的沉积物,但通常不足于引起显著的管腔狭窄或血流阻碍,它通常被认为是早期脑动脉硬化的典型表现。
中度粥样斑块:脑动脉内管壁上显示有中等大小的沉积物,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轻度的腔狭窄或局部血流障碍,但并未出现严重的血流受阻或缺血症状,它可能需要更严格的治疗措施以预防进一步病情恶化。
重度粥样斑块:脑动脉内管壁上显示有大量的粥样斑块,引起较明显的管腔狭窄或局部缺血,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来减少进一步病情恶化和缓解临床症状。
血栓形成:当脑动脉的管腔几乎完全阻塞,并发生明显的缺血或脑梗死时,即形成血栓,这种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血栓的预防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
总之,脑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分级标准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用于评估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进展情况,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并预测疾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生活。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诊断标准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是根据血管镜下观察和病变分布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冠心病的危险性:
1. 根据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诊断标准,分型分为六类:type Ⅰ、type Ⅱa、type Ⅱb、type Ⅲ、type Ⅳ和type Ⅴ。
2. Type Ⅰ为正常型,指冠状动脉内膜光滑,未见明显病变。
3. Type Ⅱa为中度非狭窄型,特征为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小于1mm²),但未引起血管明显狭窄。
4. Type Ⅱb为中度狭窄型,指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小于1mm²),并且引起血管狭窄。
5. Type Ⅲ为重度非狭窄型,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大于1mm²),但未引起血管明显狭窄。
6. Type Ⅳ为重度狭窄型,指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大于1mm²),并且引起血管明显狭窄。
7. Type Ⅴ为钙化型,特征为冠状动脉内膜上有明显的钙化,可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8. 根据大动脉粥样硬化toast分型的结果,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心脏粥样硬化分级诊断标准
心脏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是一种血管疾病,其分级和诊断通常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手段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般性的心脏粥样硬化分级诊断标准的简要说明。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一般性的表述,具体的标准和评估方式可能根据医学实践和研究的进展而有所不同。
1.非临床阶段(Non-Clinical Stage):
•0级:冠状动脉内无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
2.临床阶段(Clinical Stage):
•I级:轻度粥样硬化,动脉壁有轻微的斑块。
•II级:中度粥样硬化,动脉壁上有中等程度的斑块,可能导致轻度狭窄。
•III级:重度粥样硬化,动脉壁上有明显的斑块和狭窄,可能影响血流。
•IV级:严重粥样硬化,动脉壁上有大量斑块,导致明显的狭窄,可能引起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
3.并发症阶段(Complication Stage):
•指存在与心脏粥样硬化相关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具体的分级和诊断可能还涉及到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学评估,包括狭窄程度、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定量分析。
这方面的具体信息和标准通常由心脏病学、介入心脏病学或心脏外科等专业领域的医学协会或
组织发布。
如果你需要详细的、最新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1、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1)动脉粥样硬化;(2)动脉中层钙化;(3)小动脉硬化。
2、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
年长病人如检查发现血脂增高,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有利于诊断本病。
3、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有哪些?(1)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者70%以上合并有高血压,如在高血脂基础上更易得冠心病,高血压的血液湍流对动脉内膜也有损伤作用。
(2)高脂血压:世界各国研究说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尤其是高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有肯定的关系。
高胆固醇加高甘油三酯,比同龄正常人冠心病发病率高3倍。
(3)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痉挛,不论主动吸烟者及长期被动吸烟者,均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据英美等四国调查1.2亿人,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6倍。
德国学者报告,年龄在50岁以下的心肌梗塞者,80%以上都是过度吸烟者。
(4)糖尿病:常伴有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发病率为45%-75%,比正常男性高1倍,女性高2-3倍。
(5)肥胖:肯定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因肥胖易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增加心脏负担,升高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降低有益的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6)体力活动少:长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静坐工作,缺少体力活动,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勤于体力劳动的人要比懒于劳动者少患冠心病。
适度体力活动会增加HDL,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增加心脏功能。
(7)精神、性格因素:精神紧张,忧郁也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A型性格有较强的进取心,竞争不息,时间上有紧迫感,B型性格各方面比较轻松。
A型性格虽与冠心病发病率无关,但一旦心肌梗塞,其死亡率较高。
(8)饮食习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又称“富贵病”,常与营养过剩有关,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使过剩血糖通过肝转化为脂肪。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型1. 动脉粥样硬化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由于血管内皮受损和脂质沉积,导致动脉壁逐渐增厚、变硬和失去弹性。
该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型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和部位,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根据受累动脉的部位分型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部位,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冠状动脉内壁发生斑块形成和钙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2.1.2 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颈动脉内壁发生斑块形成和钙化,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它是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斑块脱落或形成血栓时,可阻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
2.1.3 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肾动脉内壁发生斑块形成和钙化,导致肾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它会引起肾功能减退、高血压等肾脏疾病,并可能导致梗死性肾衰竭。
2.2 根据斑块特征分型根据斑块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2.1 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的特征是斑块较小、边缘光滑、纤维帽良好,不易破裂或溃疡。
稳定性斑块通常不会引起急性血栓形成,但长期存在可导致动脉狭窄。
2.2.2 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的特征是斑块较大、边缘不规则、纤维帽薄弱,易于破裂或溃疡。
不稳定性斑块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后可阻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
2.2.3 斑块溶解斑块溶解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使斑块内的血栓溶解。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恢复动脉的通畅,预防或减轻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
2.3 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3.1 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已经存在斑块形成和动脉管腔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型---AHA传统分型(一) 按病灶发展过程分型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脏学会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灶委员会(Committee 0n Vascular Lesions of the Council on Atherosclerosis,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提出将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分为I、Ⅱ、Ⅲ、Ⅳ、V、Ⅵ型,其中还包括几个亚型。
简介如下:1.I型病灶又称初始病灶,指仅能在显微镜下或用化学法才能检测到的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及由此引起的细胞反应。
镜下可见在动脉内膜部位巨噬细胞数量增加,无脂的巨噬细胞是正常部位的两倍,有些巨噬细胞内充满脂滴,形成了少量的、散在的泡沫细胞。
I型病灶常见于婴儿和儿童,有45%的8个月婴儿在冠状动脉有荷脂巨噬细胞。
在成人可见于不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部位。
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动物的动脉最早期病灶也有类似的组织学改变。
2. Ⅱ型病灶又称脂质条纹,是最早肉眼可见的病灶,在动脉内膜表现为黄色条纹、斑纹或斑点,脂质条纹可被苏丹Ⅲ或苏丹Ⅳ染为红色。
如果动脉内膜有增厚,则不易看到脂质条纹。
与I型病灶相比,镜下可见若干层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而不是孤立的或散在的几个泡沫细胞),在病灶局部也有更多的不荷脂的巨噬细胞,内膜部位的平滑肌细胞也荷脂。
由泡沫细胞释放出少量的脂质,形成散在的细胞外脂滴(1ipid droplets),但病灶内的脂质主要是在细胞内,其中胆固醇酯占77%。
此期亦可见少量的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
Ⅱ型病灶表面的内皮细胞变稀薄,排列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
放射自显影显示此处内皮细胞在DNA合成期细胞增多,说明已有一定程度的内皮细胞损伤。
死亡的内皮细胞数也增多,但无大量的内皮细胞坏死,也无大面积的内皮破损。
位于易发生晚期病灶的动脉树部位的Ⅱ型病灶称为的Ⅱa型或易进展型Ⅱ型病灶(pro—gression-prone typeⅡlesions)。
根据TIMI评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类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冠状动脉内壁的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
为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疾病评估工具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评级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根据TIMI评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类方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级:根据TIMI评级系统,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5个等级,具体如下:1. TIMI评级0级:冠状动脉无改变,即未发现任何病变。
2. TIMI评级1级:动脉壁有病变,但无明显狭窄。
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内壁出现少量的斑块。
3. TIMI评级2级:动脉壁有中度狭窄。
冠状动脉内壁斑块增多,狭窄程度较显著,可能导致血流不畅。
4. TIMI评级3级:动脉壁有严重狭窄。
冠状动脉内壁斑块明显增多,血流受到明显阻碍,可能导致心肌缺血。
5. TIMI评级4级:动脉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内壁严重狭窄,完全阻断了血流,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根据不同的TIMI评级,可以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分类和评估严重程度。
这有助于医生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心脏疾病发展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总结:TIMI评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从无病变到完全闭塞,共有五个等级。
通过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为医生提供决策依据,进而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和预防措施。
理解和应用TIMI评级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分期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病理变化,发展过程长久,经历了几个分期,其变化对血管有重大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四个分期:动脉内膜炎性分期、内膜增厚分期、脂质沉积分期和壁缝撕裂分期。
动脉内膜炎性分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阶段,血管内外膜开始发生变化,内膜细胞和血管内皮活性物质被释放到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变薄和柔软。
内膜细胞死亡,炎症细胞和过氧化物被释放,可以释放脂质和凝血因子,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
通过释放纤溶酶,细胞因子和其他可累积的物质,可以破坏血管壁,促进脂质沉积。
内膜增厚分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二阶段,血管内膜变厚,有了脂质沉积的基础,有许多细胞类型,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浸润,前者会发生重新分布,形成局部脂质沉积。
在这一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不明显,但却会产生功能障碍,影响血管弹性和内膜狭窄。
脂质沉积分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三阶段,血管内膜脂质开始沉积,使血管变粗、变硬,形成胆固醇斑,血管内膜增厚,血流速度减慢,内膜血管内皮会发生损伤。
这一阶段,有大量的胆固醇和脂质,细胞因子、过氧化物和血管紧张素的释放增加,导致血管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壁缝撕裂分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后一阶段,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外膜逐渐变厚,内环状肌缺失,由此引起血管形变,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此外,由于血管内壁细胞损伤严重,可以引发血管内的血栓性和组织性破坏,从而导致血管内壁和周围组织的撕裂破坏。
最后,可以形成局部的溃疡和渗出,使血管周围的组织受到影响,有时会导致终末症状。
以上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分期。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是慢性的,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采取有效治疗,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病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最终结果。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考查科目,医学基础知识很多时候都会考到,今天今天整理中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点知识。
具体内容总结如下:一、动脉粥样硬化1.好发于大、中动脉。
2.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①脂纹期:动脉粥样硬化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是脂纹;本期特点是有大量泡沫细胞形成(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②纤维斑块期:大量平滑肌细胞形成纤维帽;纤维斑块属于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③粥样斑块期:动脉粥样硬化最典型病变。
3.LDL、VLDL(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是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指标;HDL(高密度脂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
4.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①心脏:左前降支最常见;②肾脏: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③脑:脑萎缩;二、原发性高血压1.高血压是一种细小动脉(肾入球动脉、视网膜动脉)的长期痉挛;属于血管壁玻璃样变;2.属可逆性改变;3.良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①累及心脏:早期会出现心脏的向心性肥大(左室肥大);晚期出现离心性肥大;②累及肾脏:出现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注意:颗粒性固缩肾见于高血压;硬化性固缩肾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③累及大脑:可出现脑出血、脑水肿等病变;脑出血多发生在内囊和基底节区;内囊和基底节的血液来自于大脑中动脉的分支豆纹动脉;4.恶性高血压(急进型高血压):属于纤维素样坏死。
三、风湿性心脏病1.最特征性改变:可有Aschoff小体(枭眼细胞)形成;最有诊断意义。
2.风心病主要累及心肌间质;3.风心病最主要累及二尖瓣;慢性风心病主要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指一组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最常见的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②动脉中层钙化(M nckeberg medial calcification)较少见,好发于老年人的中等肌型动脉,表现为中膜的钙盐沉积,并可发生骨化;③细动脉硬化症(arteriolosclerosis,arteriolar sclerosis)常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其基本病变主要是细小动脉的玻璃样变(详见高血压病)。
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中动脉(弹力肌型—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 SMC)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一、病因(一)危险因素AS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下列因素被视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 s)。
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A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血脂以脂蛋白(lipoprotein,LP)的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进行转运,因此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 oprotein,LDL)是AS和CHD的主要致病因素。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也与AS发生有密切关系。
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氧化作用,防止LDL氧化,并可通过竞争机制抑制LDL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而减少其摄取,因此,HDL具有抗AS和CHD发病作用。
2.高血压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较强;血压能直接影响动脉壁结缔组织代谢;高血压可引起内皮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肾素、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也可改变动脉壁代谢,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造成脂蛋白渗入内膜增多、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粘附、中膜SMC迁入内膜等变化,促进AS发生和发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文章目录*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2. 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症状3. 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危害*二、颈动脉粥样硬化如何治疗*三、颈动脉粥样硬化吃什么好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Ⅰ级:管腔狭窄面积在25%及以下。
Ⅱ级:管腔狭窄面积在26%-50%。
Ⅲ级:管腔狭窄面积在51%-75%。
Ⅳ级:管腔狭窄面积在76%-100%。
一般Ⅰ-Ⅱ级粥样硬化并不引起明显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减少。
Ⅲ级以上的狭窄方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
病理解剖检查显示,心绞痛的病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达75%以上,也就是说,冠状动脉达Ⅳ级以上粥样硬化狭窄者,占绝大多数。
2、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症状 2.1、头晕头疼早期的动脉硬化,会让人感觉头晕头疼,并且多发在额头和后脑出现的钝疼。
在身体变动时出现头晕。
走路不稳,也可产生眩晕、眼球震颤、恶心等,并且伴有吞吐困难等现象。
2.2、记忆力减退早期的动脉硬化,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劳动能力下降,工作学习都很吃力,并且记忆力减退的表现非常快,遇事往事,但记忆力缺损表现不是很明显。
2.3、早期睡眠障碍早期动脉硬化变现失眠,难入睡,多梦,易惊醒,盗汗等表现。
并且情绪行为改变很大。
另外动脉硬化可因脑部组织受累不同发生病变,是病情多样化。
3、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危害当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时候,血管壁里面就会有一层类似粥一样的具有粘性的血液垃圾,因为它将血管壁和血液隔离开来,使得血管得不到滋养,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脆弱,僵硬,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引发脑出血。
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料,它就跟杯子一样,越脆的,就越容易破裂。
而动脉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动脉血管的直径是有限的,健康的血管血液流通很通畅,所以人体自然也会健健康康的。
但是,如果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直径就会变小,血液流通受限,为了能够让血液通过,只能增大压力来实现血液的流通,这个就是高血压了。
动脉硬化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1种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第2种是做彩超,第3种是做造影。
如果患者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华法林钠片等药物治疗,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还需要通过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植入的方式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做检测的时候需要空腹,然后采取静脉中的血液,如果患者血液中含有的总胆固醇含量减去高密度脂蛋白后,除以高密度脂蛋白所得的数值大于40,说明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征兆或已经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2、彩超
做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检查后,还需要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可以更加明确的看到血管中的斑块,如果血管中出现了斑块的情况就说明患者已经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3、造影
如果想要更加明确,也可以做血管造影,可以查看到患者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是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病,患与许多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痛风,糖尿病肝病相互关联,难以治愈,最好是控制病情发展,随着症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是有着不同的级别的,所以对于不同级别的患者要做到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
根据视网膜动脉的状态改变来对动脉粥样硬化分级。
常以下列方法进行记录:
第一级视网膜动脉痉挛期.根据视网膜动脉痉挛程度的不
同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在正常与1∶2之间。
②中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在1∶2与1∶3之间。
③重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为1∶3或大于1∶3。
第二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期。
根据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度硬化动脉中央反射增强,但尚不到铜丝样程度,同时可见在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在动脉下面,其动脉两侧的静脉稍有变窄或隐匿现象,在交叉处静脉有移位或与动脉呈弯曲角度。
②中度硬化动脉中央反射极期增强呈铜丝状,交叉处的静脉变窄,呈梭形,几近中断。
③重度硬化动脉呈银丝状,交叉处静脉完全与动脉分离,且其远端膨隆扩张,呈肿瘤状。
第三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期。
除第二级变化外,主要的
变化是视乳头水肿。
第三级很严重的,相当于恶性高血压,预后差,平均存活期2~3年。
任何疾病都是有着具体症状,病因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尽相同,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制,可以使医生更好的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治疗,做到对症下药。
同时也可以是患者和家属更清晰的明白疾病所处的境况从而以更好的心态来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是哪些
文章导读
\n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病,患与许多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痛风,糖尿
病肝病相互关联,难以治愈,最好是控制病情发展,随着症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是有
着不同的级别的,所以对于不同级别的患者要做到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采取
合适的治疗手段。
根据视网膜动脉的状态改变来对动脉粥样硬化分级。
常以下列方法进行记录:
第一级视网膜动脉痉挛期.根据视网膜动脉痉挛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在正常与1∶2之间。
②中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在1∶2与1∶3之间。
③重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为1∶3或大于1∶3。
第二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期。
根据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度硬化动脉中央反射增强,但尚不到铜丝样程度,同时可见在动静脉交叉处,静
脉在动脉下面,其动脉两侧的静脉稍有变窄或隐匿现象,在交叉处静脉有移位或与动脉呈
弯曲角度。
②中度硬化动脉中央反射极期增强呈铜丝状,交叉处的静脉变窄,呈梭形,几近中断。
③重度硬化动脉呈银丝状,交叉处静脉完全与动脉分离,且其远端膨隆扩张,呈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