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泥石流特征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63.62 KB
- 文档页数:6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县域段地质灾害成因规律分析
韦家雷
【期刊名称】《低碳世界》
【年(卷),期】2017(000)029
【摘要】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常发地震带之一,该区域内极易发生泥石流、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严重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建设,给地区建设和发展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因此加大对该区域内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工作,加大制定解决措施和方案工作,加大对该地区地质灾害预测和防御工作,是该地区人民幸福生活和经济蓬勃发展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地区发生的这些地质灾害与该地地形分布、气候分布以及水文气象等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深刻分析了该区域内近些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成因,并根据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进行规律性分析,以期得到该区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做好相应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工作.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韦家雷
【作者单位】核工业德阳金阳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德阳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3
【相关文献】
1.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与形变 [J],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
2.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水平运动及地震的重复性研究 [J], 杜其方
3.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J], 王东辉;田凯
4.联合InSAR和GPS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震间运动特征 [J], 孙凯;孟国杰;洪顺英;苏小宁;黄星;董彦芳;Hiroaki Takahashi;Mako Ohzono
5.川西高原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泥石流分布特征 [J], 梁馨月;曾璐;葛永刚;杜宇琛;曹晓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王贵宣;郑大林【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1995(018)003【摘要】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
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
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
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
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总页数】6页(P221-226)【作者】王贵宣;郑大林【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5【相关文献】1.芦山MS7.0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活动特征 [J], 宋成科;王佳龙;郑宇2.基于跨断层测量的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及其与强震关系研究 [J], 李腊月;季灵运;李玉江;占伟3.汶川8.0级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J], 苏琴;杨永林;向和平4.197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与2014年康定MS6.3地震 [J], 吴萍萍;王阳;朱洁;李大虎;黄骥超;孙岩5.强震对大地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及在鲜水河断裂带的应用 [J], 李昌珑;高孟潭;徐伟进;吴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期(总第177期)2020年12月四川地震 EARTHQUAKERESEARCHINSICHUANNo.4Dec.2020收稿日期:2020-03-20;修回日期:2020-04-255基金项目:四川省地震局地震风险评估创新团队(201802)、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专项(No.LY1910)资助.作者简介:马超(1987-),男,四川绵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貌与活动构造研究.E-mail:ayato10@163.com.通讯作者:刘玉法(1976-),男,山东沂源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研究.E-mail:lyfdreamer@aliyun.com.鲜水河断裂磨西段新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马 超,刘玉法,张 威,周亚东(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通过室内遥感影像解译,发现鲜水河断裂磨西段贡嘎山麓以西存在NW向的地表破裂带,卫星影像清晰地展现出一条长度大于30km的断裂。
经过现场野外地质调查验证,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贡嘎断裂)确实存在,且呈左旋兼具逆冲的性质。
断裂在雅家梗南附近成多级羽列,表现出鲜水河断裂南东段几何结构的复杂性。
初步研究认为贡嘎断裂应为折多塘断裂的一部分,并有可能在1955年折多塘7 级地震和1786年7级地震两次大地震事件中产生了同震位错。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地表破裂;地质调查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15(2020)04-0008-06DOI:10.13716/j.cnki.1001-8115.2020.04.002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是大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块体边界部位的断裂往往比块体内部断裂发震能力更大,危害性更强。
在我国,块体边界断裂控制了全部的8级以上及约80%的7级以上强震(张培震等,2013;张培震,2014),而这些地震的发震部位多位于断裂几何变化、断裂交汇、障碍体、阶区等部位(邓起东等,1992,2002)。
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李忠东;高竹军【摘要】炉霍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9级大地震.本文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对炉霍县历次地震遗迹下的断陷盆地、地裂缝、地鼓包等地震遗迹进行了系列调查,总结研究了地震遗迹的类型、规模、特征、空间分布等规律,浅析了炉霍地震遗迹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4页(P213-216)【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遗迹;科学价值;炉霍【作者】李忠东;高竹军【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2炉霍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的北段,鲜水河—折多山褶断构造带上。
主要出露地层有四套,由新至老分别是第四系、古近系(下第三系)、三叠系和二叠系上统。
炉霍断裂带北西起于甘孜县东谷区的卡苏,向南东经炉霍县的朱倭、旦都、县城、虾拉沱到仁达乡的占堆,全长90km,它是鲜水河断裂带最北西的一条次级剪切断裂带。
其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与三叠系砂板岩之中,断裂总体走向北西45°,与地层走向呈斜切关系,其夹角小于30°,愈靠近断面夹角愈小,甚至地层走向与断裂走向近于平行,显示出强烈的区域挤压特征。
现今,沿鲜水河河谷的整个断裂带几乎全为第四系所覆盖,在老的破裂基础上,发生多次强烈活动,至今仍在活动,切断上覆所有地质体呈左旋扭动。
整条断裂又由19条2~20km的,更次级剪切级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组合,次级破裂又由十余米到百余米三级剪切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或雁列(图1)。
2.1 历次地震概况炉霍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带上,据历史记载(表1),从公元前30年到这次地震前,鲜水河地震带共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3次,6~7级地震13次,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
层次分析法在炉霍县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付奇;何政伟;薛东剑【摘要】在深入研究炉霍县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以实地考察数据为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方法,对炉霍县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了评价。
选取高程、坡度等8个指标作为影响泥石流易发性的评价因子,通过建立系统层次结构,构建判断矩阵,从而求出各因子的权重,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
实践证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是有效和实用的。
【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2(010)006【总页数】3页(P139-141)【关键词】泥石流;易发性;层次分析法;炉霍县【作者】付奇;何政伟;薛东剑【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58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灾害,是由暴雨或上游冰雪消融形成的携带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它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的特点,常在瞬间淹没农田、冲毁道路桥梁等建筑物,对山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破坏。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将产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引发泥石流的外界因素以及泥石流的综合特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区域内泥石流沟道的危险度等级。
随着泥石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泥石流危险度评价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
目前,在国内外有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中,常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理论、多元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法和GIS技术等[2-6]。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影响泥石流灾害的因子进行评估,从而得出炉霍县泥石流灾害易发分区。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吕国森;章旭;张云辉;SAFONOVA Inna;黄豪擎;余中友;代倩【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24(51)1【摘要】[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
[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_(4)-Na 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_(3)·Cl-Na、HCO_(3)·SO_(4)-Ca·Mg和Cl·SO_(4)-Na型等。
(2)3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
(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
(4)3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
(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δ18O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
[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3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对鲜⽔河地震带的危险探讨鲜⽔河发源于青藏⾼原巴颜喀拉⼭东南坡泥曲河和达曲河。
两河于四川炉霍县城北汇合后,始称鲜⽔河。
该河是在青藏⾼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河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道孚以上流向南东,道孚以下流向东南,于雅江城北20公⾥处汇⼊雅砻江,全长344公⾥。
鲜⽔河断裂带是四川省境内三⼤主断裂带(即龙门⼭、安宁河、鲜⽔河主断裂带)之⼀。
其北起⽢孜的卡苏,南⾄⽯棉的⽥湾⼀带,中经朱倭、炉霍、道孚、乾宁、康定,最后在⽯棉与安宁河断裂带相接,总体呈北55°西⽅向展布,全长400公⾥,带宽200⽶~300⽶左右,由多条次级活断裂(即鲜⽔河断裂、乾宁-康定断裂、折多塘断裂和⽯棉断裂)呈雁列组合⽽成。
鲜⽔河断裂带是四川省最活跃的⼀条地震带。
在1700年―2010年的300多年间,以鲜⽔河断裂带为发震构造的鲜⽔河地震带发⽣5级以上地震50余次,其中7级以上8次,6.9~6.0级17次,频度和强度均冠于全川,震源深度⼀般在20公⾥以内,曾给当地造成了重⼤的⼈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4年11⽉22⽇16时55分,四川⽢孜藏族⾃治州康定县(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
记者连线到成都理⼯⼤学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介寿教授,为本次地震做出解读。
据朱介寿介绍,康定6.3级地震震中位于塔公东约18公⾥、⽊格措西北约22公⾥处,位于北西向的鲜⽔河地震断裂带,“近百年来,这处断裂带发⽣过6、7次7级及7级以上的⼤地震。
”据朱介寿了解,在此处地震断裂带,发⽣过破坏性最⼤的⼀次地震,“那是1973年,⽢孜藏族⾃治州炉霍县7.6级强烈地震;⾄于康定,则在1955年,发⽣过⼀次7级以上的地震。
”朱介寿说,在1976年后,鲜⽔河地震断裂带较少发⽣地震,但⾃汶川地震后,地震专家们都颇为关注此处,并多次提到此处断裂带存在危险性。
就地理位置⽽⾔,朱介寿认为由于塔公、折多⼭区域,⼈⼝较分散,因此此次地震或造成的破坏性不会很⼤。
鲜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孕灾环境研究白永健;铁永波;倪化勇;李明辉【摘要】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
基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以来的调查资料,结合近5年来对流域内各县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孕灾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理条件。
高程控制人类居住与活动范围,控制气候、植被等垂直分带。
斜坡坡度、坡型、坡体与岩体结构、沟谷微地貌控制不同类型、规模、稳定性或易发性的地质灾害。
(2)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地层岩性、土石组成、内部结构、分布、物理力学特性,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
(3)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
褶皱控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结构面控制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空间位置和边界,地质构造控制山体斜坡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活动断层控制岩土体持续变形破坏时间。
(4)降雨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外动力诱发条件。
降雨增加斜坡体自重、浸润斜坡的软弱结构面、降低斜坡稳定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水动力作用,是泥石流流体的重要组成。
%Xianshui River is a young river along Xianshui River active faults andis form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ing.The river basin is a high easy-happening area to geohazards with activity neo-tectonic and climate abnormal change in our country,developes 627 all kinds of geohazards,which have line-belt-piece space andseasonal,cyclical,earthquake frequency periodic time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 pregnant of geohazards are deeply studied onaccount of combining with survey data after Luhuo great earthquake in 1973,and 1∶50000 detailed investigation work within nearly five years and the main consequences of this study are:(1 )To-pography is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breeds,which controls of human living and activities,cli-mate and vegetation vertical zoning.Slope gradient and type,slope and rock mass structure,valleys microrelief control different type,size,stability or liability geohazards.(2)Lithology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geohazards breeds,different formation lithology,rock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distribution,mechanical properties control different geohazards.(3)Geological structures,earthquake,active faults,are endogenetic force for the geohazards breeds,folds controllandform;fractures change rock mass structure;tectonic structural planes control spatial loca-tion and boundary of rock mas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geological structures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mountain slopes and motion;active faults control duration of rock mas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4) Rainfall is force induced condi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breeds,which increases rainfall slope body weight,infil-trates the slope of the weak structural plane,reduces the slope stability,provides hydrodynamic effect for formation of debris flow,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landslide body.【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7页(P69-75)【关键词】鲜水河;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孕灾环境【作者】白永健;铁永波;倪化勇;李明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3;X43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河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1-2],位于99°58′46″~101°25′47″E,30°10′48″~32°9′45″N之间。
炉霍旦都─甘孜然充寺地区地质构造若干问题
祝渊陵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根据对川西北炉霍断裂带北段构造分析,本文认为本区构造活动主要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华力西晚期一印支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北西向构造带;第二期是燕山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东向构造带;第三期是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西向断裂系统。
对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岩石化学组成特征分析后提出,华力西晚期构造环境属于稳定陆壳的再活动区,继续于印支期,但局部趋于减弱;燕山期趋于稳定。
并认为这是一次断裂造山运动旋回的表现,其控制了本区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及低温热液矿化作用。
【总页数】8页(P243-250)
【作者】祝渊陵
【作者单位】西南治金地质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旦都土林构造初步研究 [J], 彭东;范晓;王兆成;徐刚;邵志伟;侯宝平
2.陕西柞水地区老安寺岩群及其地质构造特征 [J], 崔建堂
3.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J], 龚生权
4.基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揭示地质构造
——以四川惠远寺地区为例 [J], 秦宇龙;詹涵钰;武文辉;李峥;熊昌利;徐云峰;李名则
5.基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揭示地质构造——以四川惠远寺地区为例 [J], 秦宇龙;詹涵钰;武文辉;李峥;熊昌利;徐云峰;李名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旦都土林构造初步研究彭东;范晓;王兆成;徐刚;邵志伟;侯宝平【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摘要】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破碎带在四川省炉霍县旦都一带发育成土(石)林构造.其原岩为中-上三叠统如年各岩群(一套含灰岩滑塌块体的火山-构造混杂岩地层单位)变质砂岩夹板岩,在再脆性变形机制下断裂破碎形成.其内发育一组倾角较缓的劈理构造,可能是重力与地震波联合作用的产物.其内的擦痕、阶步构造显示至少存在早期右行,晚期左行两个活动阶段,并且左行走滑常伴有逆冲分量.【总页数】4页(P6-9)【作者】彭东;范晓;王兆成;徐刚;邵志伟;侯宝平【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鲜水河断裂带炉霍县卡扎村大探槽古地震研究 [J], 杜其芳;游泽李2.鲜水河断裂带炉霍7.9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李明辉;王东辉;高延超;白永健3.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泥石流特征初步研究 [J], 蒋瑜阳;唐川;杨泰平4.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水平运动及地震的重复性研究 [J], 杜其方5.联合InSAR和GPS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震间运动特征 [J], 孙凯;孟国杰;洪顺英;苏小宁;黄星;董彦芳;Hiroaki Takahashi;Mako Ohzono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炉霍MS5.3地震前后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分析张永久【期刊名称】《内陆地震》【年(卷),期】2012(26)4【摘要】利用四川地震台站监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异常情况,讨论了炉霍MS5.3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发生在1976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破裂区,震后余震活动微弱;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流体和形变等出现了一些短期前兆异常;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存在发生个别强震的长期背景,但是4月10日发生的炉霍MS5.3地震难以简单地作为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短期紧迫性和危险程度的直接证据.%Using observation data of seismic station in Sichuan, the paper analyzed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precursory anomaly in Xianshuihe fault before and after Luhuo earthquake with MS5. 3 on April 10th ,2011.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future earthquake tendency of Xinashuihe fault after Luhuo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huo earthquake with MS5. 3 occurred in fractured zone of Luhuo earthquake with MS7. 6 on February 6th ,1976 and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was weak; precursor observation such as fluid and deformation appeared some short-impending anomaly in Xianshuihe fault before earthquake; the middle south part of Xianshuihe fault existing long term strong seismic background, but Luhuo earthquake with MS5.3on April 10th,2011 is not a direct evidence for strong seismic hazard of Xianshuihe fault.【总页数】9页(P291-299)【作者】张永久【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 [J], 周荣军;赖敏;李大虎;梁明剑;龙锋;黎小刚;龚宇2.2011年8月11日阿图什-伽师5.8级地震前兆异常分析 [J], 张治广;徐衍刚;高歌;刘建明3.2013年12月1日柯坪Ms5.3地震前部分前兆异常分析 [J], 赖爱京4.2013年12月1日新疆柯坪Ms5.3地震序列特征及震前异常分析 [J], 刘建明;王琼;聂晓红;高歌;张琳琳;张治广;向阳5.2011年Mw9.0东北近海地震高滑动片区周围的前兆地震活动 [J], T. Sato;S. Hiratsuka;J. Mori;佟薇;彭利媚;宫静芝;吕春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及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灰色预测
吕弋培
【期刊名称】《四川地震》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灰色预测模型:x_1 (k+1)=398.049e^(0.0902k)-375.049;x_2 (k+1)=447.475e^(0.12k)-424.475。
据此预测,鲜水河断裂带可能将于1992年发生一次震级M≥6(3/4)的地震。
【总页数】5页(P25-28,64)
【作者】吕弋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J], 郭长宝;杜宇本;张永双;张广泽;姚鑫;王珂;刘健
2.基于证据权模型的川西鲜水河断裂带滑坡易发性评价 [J], 王珂;郭长宝;马施民;刘筱怡;牛瑞鹏
3.川西高原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泥石流分布特征 [J], 梁馨月;曾璐;葛永刚;杜宇琛;曹晓娟
4.川西鲜水河断裂带三叠系如年各组放射虫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J], 梁斌;王全
伟;冯庆来;钟长洪;郭建秋;李振江
5.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变形机制研究——一个浅层次高温韧性平移剪切带 [J], 王宗秀;许志琴;杨天南;郝美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县卡扎村大探槽古地震研究
杜其芳;游泽李
【期刊名称】《四川地震》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本文测定分析了特殊地区的两种不同饱和状态的干压实土体在不同等级荷栽作用下产生的沉陷量,探讨了施荷时间对沉陷量的影响从而提示了两种干压实土体在荷载作用下沉陷量变化规律,并分析研究了这两种干压实土体的最大压缩模量与饱和度的关系。
这一研究成果对干旱特殊地区的公路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杜其芳;游泽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鲜水河断裂带炉霍县域段地质灾害成因规律分析 [J], 韦家雷
2.古地震事件确定原则与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事件的初步讨论 [J], 黄圣睦
3.山西交城断裂带多个大探槽全新世古地震活动对比研究 [J], 谢新生;江娃利;孙昌斌;闫成国;冯西英
4.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南新榆林探槽组揭露的破裂特征与地震复发行为 [J], 高帅坡;陈立春;梁明剑;王栋;李彦宝;韩明明;冯嘉辉;卢丽莉
5.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南新榆林探槽组揭露的破裂特征与地震复发行为 [J], 高帅坡;陈立春;梁明剑;王栋;李彦宝;韩明明;冯嘉辉;卢丽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5卷第1期2010年3月灾 害 学J OURNAL OF CATASTROP HOLOGYVo l 25N o 1M ar 2010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泥石流特征初步研究*蒋瑜阳,唐 川,杨泰平(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摘 要:鲜水河地震带是我国8大地震带之一,其附近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烈。
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是泥石流多发段,该地带的泥石流发育特征与活动断裂分布、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结合G IS技术,分别从地质构造、地理位势、地层岩性、水文气象和人类活动5个方面揭示了该区域泥石流的成因和分布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泥石流发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其发育程度与距离鲜水河断裂带的远近密切相关。
关键词: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泥石流;G IS;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P642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10)01-0078-060 引言鲜水河地震带长约350km,西起甘孜县东谷,向东南延伸,经炉霍、道孚、康定,南达泸定县的磨西。
炉霍地区位于甘孜州中北部,地理位置介于100 10~101 13E和31 00~31 51N之间,地处3000m以上高原山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为川西高原与山原接触地带,是鲜水河地震带最活跃的地段。
泥石流是地震后常见的一种次生灾害,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各个地震区的泥石流都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1973年2月6日的炉霍大地震之后,田连权等学者详细调查了炉霍地震区的泥石流,对震区泥石流进行了垂直地带分带,并找到了该区域泥石流与地震季节、地震烈度的某些规律[1];1976年徐俊名等对松潘平武地震泥石流进行了研究[2];周必凡等对唐山地震区的泥石流进行了研究[3]。
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之后,台湾的学者们结合G I S技术将地震前泥石流激发因素的临界值与地震之后泥石流激发因素的临界值进行比较,提出了台湾地区泥石流分布及发育特征与地震的关系[4-5]。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唐川对汶川震区北川!9 24∀暴雨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地震区泥石流起动的两种方式[6]。
当前炉霍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松散固体物质积累的改变,该区域泥石流有了一些新特征。
笔者在炉霍全县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期间注意到,鲜水河地震带附近由于有鲜水河的冲洪积作用和泥石流的堆积作用,地势平坦,便于农业生产;又有川藏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故炉霍大半以上的人口都聚集于该区域。
研究该区域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并探索在强震带上泥石流防治的可行方法,对炉霍地震区的灾害防治以及类似地震带上的灾害防治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该地段泥石流的分布、数量进行调查。
并通过G I S的空间集成,分析提取出该区段泥石流的特征。
1 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1 1 地质构造与地震因素我国内陆的地震大都沿着巨大的走滑型断裂而发生,特别是当这类断层的局部具有逆冲性的地段时,往往有高震级的地震。
作为地块边界断裂的鲜水河断裂,属左行走滑断裂,且左旋滑动率较大,为#15mm/a,这导致M∃7级的地震活动水平很高[7]。
近百年间仅在该区段就发生过两次7级以上的地震,分别是1923年3月24日在炉霍、道孚间发生的7 5级地震,1973年2月6日在炉霍发生的7 9级地震。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条断裂在该区域的活动强度,多条汇入鲜水河的支*收稿日期:2009-07-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206);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作者简介:蒋瑜阳(1984-),男,江西广丰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研究 E m a i:l j yy63735635@yahoo cn1期蒋瑜阳,等: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泥石流特征初步研究流沿着断裂带被不同程度的错断,水系扭曲变形。
图1 鲜水河断裂断错水系图(据文献[7])地震会破坏坡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它不但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也间接提供水源[8-9]。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了泥石流活动。
最近的典型例子是1999年9月21日集集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地震之后诱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也会大大降低[4,6],就是说泥石流更易形成。
1973年炉霍大地震发生之后,田连权等学者曾做过大量的工作,调查出由地震所造成的崩滑体有137个之多,方量达到230万m 3。
本次野外调查发现区内地质构造控制着滑坡的发育分布。
其中,岩体结构面的密度、性质、组合方式、力学强度最为敏感,对滑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松散物质的增多,使该区的泥石流更加发育。
如炉霍县城的秋日沟和益娘沟,即为地震影响下其流域内产生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而形成了大量松散物质,在雨季时尤其是暴雨的诱发下,极易爆发泥石流。
地震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是对炉霍的最大威胁,成为防灾和抗灾的重点。
1 2 地理位势因素炉霍地区山原面积辽阔,最低海拔为3090m 的仁达乡。
区内的高海拔是该区域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泥石流成因的重要特点。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地理位势对该区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域内昼夜温差极大,辐射强烈,使得岩土体受到明显的胀缩作用,松散物质含量大;&区内存在大量季节性冻土,并且随着气候变暖,一部分长年冻土也开始转换为季节性冻土,进一步增加了松散物质含量;∋植被发育很差,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能在该区域内生长,持土能力较弱。
(各沟平均纵坡降多在10%以上,支沟的纵坡降更大,且流域面积大,流域相对高差多在700m 以上,具有很好的位势条件。
这些特点说明,地理位势是研究区泥石流形成的控制因素之一。
1 3 地层岩性因素研究区内大多为山地,区内出露有二叠系上统(P 2)、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 3x)、三叠系上统如年各组(T 3r)、三叠系上统两河口组(T 3l n )、三叠系上统雅江组(T 3y)、第三系(E )和第四系(Q )地层。
其中二叠系上统为一套橄榄玄武岩、玄武质火山角砾岩,零星分布于炉霍断裂带上,位于研究区的最北部;三叠系地层出露完整,分布在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第三系仅沿断裂带有零星分布,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影响泥石流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松散物质的积累速率。
有研究表明,厚、中-粗颗粒的石英砂岩,或者是高强度的石英砂岩是对地震相当敏感的岩石类型,在地震之后,这类岩石类型的地层更容易发生泥石流[4]。
野外调查并结合相关地质资料,三叠系上统的雅江组下段(T 3y 1)和两河口组(T 3l n )在该区出露较多,岩性以砂岩及变质砂岩、石英砂岩,间夹玄武岩、安山岩及砂质板岩,局部地段呈砂、板岩互层产出。
根据实验结果,岩石主要物理力学性质为:抗压强度>150MPa ,软化系数>0 8,坚固系数8~15,强度很高。
当地震之后,这类高强度的岩石容易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从而为泥石流发育提供松散物质。
因此,地层岩性是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1 4 水文与气象因素炉霍地区属高原寒温带、亚热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冬春寒冷,空气干燥,风沙较大。
年平均气温为6 4),1月份平均气温为-3 6),7月份平均气温为14 5),历年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1 0),极端最低气温为-24 0)。
日照时间长,地表植被稀疏,裸露的岩石土体面积大,热胀冷缩交替强烈,加快了分化速度,增加了松散土石体的积聚过程。
气温具有年变化小、日变化大的特点,此变化随海拔升高而增强。
在夏季,地质差异引发出小尺度阵性天气多有发生,成为局部泥石流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6-9月雨季期间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80%(表1),成为泥石流的主发季节。
另外由于雨季降雨多集中在晚上也导致了区内83%的泥石流发生在夜间。
这说明水文与气象是该区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影响79灾 害 学25卷因素。
表1 1971-2000年炉霍县平均气温和降雨量月份123456气温/)-3 6-0 23 97 411 113降水量/mm2 25 08 427 771 9135 3月份789101112全年气温/)14 513 911 57 21 2-3 36 4降水量/mm 117 4113 2120 542 65 31 96511 5 植被发育与人类活动因素植被对斜坡的稳定性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植被生长良好的区域斜坡变形现象少见,坡表岩体风化程度较低,崩塌滑坡等灾害少有发生,同时也抑制了泥石流物源的发展。
研究区内植被稀少,裸露岩石土体面积大,即使生长有草甸和亚高山灌木的土体,植被根系也较浅,对土壤的固结作用弱,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在居民密集地,由于过度放牧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得植被在鲜水河附近区域破坏严重;另外人们在垦地、建房和建水磨时挤占泥石流的流通渠道,导致排水排沙受阻。
可以说,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已成了该区段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
2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2 1 泥石流沟的类型特征根据调查,研究区共分布泥石流沟33条,泥石流以暴雨型沟谷泥石流为主,坡面泥石流次之,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利用A rc G I S 软件提取灾害点平均坡度表明,研究区内共有5条坡面型泥石流,均发生于坡度>30 的斜坡上,其特点为沟槽短,平均坡降大,流域面积小,难以找到明显的流通区。
除然更达泥石流外,流域面积均<1km 2,且沟槽发育不完善。
由区内降雨量表可知(表1),该区域雨量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6-9月份之间。
根据野外调查,该区域泥石流基本都在7-9月份暴发,与区域内降雨季节相符,属暴雨型泥石流。
从性质上区分,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均有分布,以粘性泥石流较多。
根据实地访问,除秋日河泥石流外,其余各沟的泥石流暴发频率低,基本属于低频泥石流。
这应该与地震周期有一定的关系,强烈的地震往往会加快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
据统计,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差别悬殊,一般在1~15km 2之间,最小的是位于上罗科马乡的龙热多沟坡面泥石流,流域面积仅0 58km 2;最大的秋日河泥石流可达56 1km 2。
流域面积>5k m 2的泥石流沟18条,占泥石流沟总数的54 5%;在1~5km 2之间的有11条,约占总数33 3%,而流域面积<1km 2的仅4条。
根据研究区内泥石流流域沟谷形态、堆积扇特征及堆积区植被发育状况,将所统计的33条泥石流分为3个发育阶段:即形成期、发展期、衰退期。
泥石流沟发育阶段处于形成期的有2条,发展期28条,衰退期3条,说明区内泥石流活动正处在活跃阶段。
区内泥石流高差在700m 以上的较多,平均纵坡降达200∗。
其中泥石流沟比降<100∗有2条,比降在100∗~200∗有18条,比降在200∗~300∗有12条,而比降>400∗有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