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带
- 格式:doc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四大地震带李四光中国四大地震带第一篇中国四大地震带:中国四大地震带中国四大地震带地震现象歌诀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动,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地理高考四川知识点总结四川是中国的西南省份,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下面将对四川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经97°21′52″至108°12′50″,北纬26°03′35″至34°19′07″之间。
四川的地形和山脉众多,主要包括川东、川南、川西和川北四个主要地貌类型。
川东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上;川南是山地区,主要由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组成;川西则是高山峡谷地带,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包括了四川境内最高峰九寨沟黛叫海、乌尤、北川等;川北地区地形起伏不定,有大面积的盆地和丘陵。
二、气候特点四川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差异明显。
四川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
四川的温度和降水量均很丰富,年均气温在12-18℃之间,年降水量在800-1500毫米之间。
三、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天然气、盐矿、石油和水电资源等。
四川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其中农业以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等为主要种植作物;工业则以能源、化工、冶金和机械制造为主要产业。
此外,四川还以旅游业为重点发展方向,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地震活动和灾害防治四川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
其中,2008年汶川地震是四川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事件之一,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四川积极进行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加强了地震预警和防护设施建设。
五、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四川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其中,四川盆地、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四川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中国国家地震局1978年对中国地震区、带作了三级划分。
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带”。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泉州—汕头地震带。
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
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邵武—河源地震带。
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
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广州—阳江地震带。
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高鹤、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灵山地震带。
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
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琼雷地震带。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
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
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麻城—常州地震带。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安徽、湖南等省一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级6.5级。
邢台—河间地震带。
西界为太行山前大断裂,东界为沧东大断裂及聊城—兰考大断裂,北界为涿州—宝坻断裂带,南界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较大的地震带。
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许昌—淮南地震带。
北起三门峡,经洛阳、开封、徐州一线向南,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怀来—西安地震带。
南起渭河、灵保盆地,经运城、临汾、太原、忻定、灵丘、大同、阳原、蔚广等盆地,最北至怀来—延庆盆地。
中国四大地震剩一个篇1:中国四大地震带中国四大地震带地震现象歌诀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动,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关于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大地震带关于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预言-----中国四大地震带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大地震带专题,是由时尚中国网网编特地为广阔网民精心制作的时尚专题,这里为您提供最新的关于“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大地震带〞的新闻,让您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大地震带〞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大地震带〞的最新潮流趋势,关注时尚中国网,关注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有局部人听过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四个地方将会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吧。
其实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国的主要地震带。
那么再看看我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局部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兴旺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局部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
地震带分布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地震带可划分为: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燕山南麓,华北平原两侧与太行山东麓、山西中部盆地和渭河盆地地震带;贺兰山、六盘山,向南横越秦岭,至滇东地区地震带;喜马拉雅—滇西地区,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经过中国的部分;从西昆仑至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震带;新疆帕米尔至天山南北地震带。
三大地震带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活动时间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显著活动和相对平静交替存在,一定时期后又重复出现。
各地震带的重复期从几十年到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发生方式各地震带的大地震发生方式有单发式和连发式之分。
前者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来释放带内积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以多次7级以上地震释放其绝大部分积累的能量。
地震带内显示的各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性与该地带地壳介质性质、构造形式和构造运动强弱有关。
地震带一般被认为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带。
在各地震带内还划分出不同的区段,作为独立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区域划分的统计研究单元。
另外还有一种是由于人为活动所引起。
编辑本段世界主要地震带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做地震带。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地震分布示意图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中国地震分布规律中国是地震频发国家之一,地震活动相对较为频繁。
地震的分布规律对于地震灾害预防和人类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
根据长期观测和研究,中国地震的分布具有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中国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同时还受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板块亚板块的影响。
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地震活动强度和频率的高低。
沿我国东、南、西沿海及台湾周边海域、河平平原及边缘山区以及青藏高原北缘、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地区地震频发。
其次,中国地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震带。
在中国大陆,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总结出了华北、青海、川西和台湾四大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是华北平均地震次数和强度最高的区域,覆盖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青海地震带则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以地震规模较大、频率较高而闻名;川西地震带则位于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西南缘,是中国地震频发地区之一;台湾地震带则位于台湾岛,也是地震频发区之一。
此外,中国地震活动也与各种地质构造有关。
中国处于活跃的板块构造带上,存在着多个构造带和断裂带。
例如,长江和黄河两大断裂带是中国最具活动性的断裂带之一。
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地震在中国更加频繁和剧烈。
最后,中国地震的强度和频率具有地域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发生地震的频率更高,但震级较小;而西部地区虽然地震频率较低,但地震强度较大。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和地震带分布,并受到各种地质构造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中国地震分布规律,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对于地震科学家来说,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了解中国地震规律,有助于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为应对地震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四川雅安地震是哪一年四川雅安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震事件,发生在2013年4月20日。
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对雅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四川雅安地震的发生背景、地震过程、影响和救援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雅安地震发生在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该地区距离中国的地震带非常接近。
因此,这个地区经常发生地震,人们对地震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然而,这次地震的规模和破坏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雅安地区发生了7.0级的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13千米,地震波传播非常迅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震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周围的地区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震持续了几十秒钟,人们经历了剧烈的摇晃和恐慌。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另外,大量的土石流和滑坡也发生在山区,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给救援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困难。
地震对雅安地区的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地震造成了196人死亡,11634人受伤,324人失踪。
这个数字后来又有所上升,因为在震后搜救行动中,有一些人被掩埋在废墟下。
此外,大量的人口被迫撤离家园,无家可归。
面对地震的严重后果,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抢险和救援工作。
各级政府和军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队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他们迅速建立起了紧急救援指挥部,并协调了各种救援资源。
救援队伍利用直升机、救援船和各种交通工具,进入受灾地区,搜救被埋的人员,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救治。
此外,国内外各个机构和组织也纷纷伸出援手,提供物质和经济援助。
大量的帐篷、食品、水、药品等救援物资被送到受灾地区,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需求。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受灾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救援和支持,人们渐渐重建了他们的生活。
四川雅安地震不仅对受灾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外对地震防范和救援的深思。
中国政府加大了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力度,加强了地震监测和研究。
中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居全国之首。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辽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严重。
新疆地震区: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台湾地震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亚欧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东部地区地震频发,因多发生在外海,造成的灾害相对较少。
西部地震虽不如东部地震频繁,但因其震源较浅,且多发生在陆地,加之人口稠密,破坏性大。
华南地震区: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
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
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
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中国历年大地震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
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郯城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死亡24万人。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
古人关于四川地理的论述古人对于四川地理的论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涉及到四川的地形、气候、水系等方面。
以下是对古人关于四川地理的论述的一些描述。
一、四川的地理位置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东临重庆,南接贵州、云南,西连西藏,北界陕西、甘肃,总面积约为51.95万平方公里。
古人常形容四川“西临大山,东傍大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二、四川的地形四川地形复杂多样,以盆地和高山为主。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之一,被群山环抱,地势较为平坦。
盆地内分布着成都平原、巴中平原等,肥沃的土地适宜农业发展。
而四川的西部则是横断山脉、岷山、大雪山等高山,地势险峻,山峰耸立,其中有着中国最大的悬崖瀑布——九寨沟。
三、四川的气候四川气候多样,主要分为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而西部高山地区气候凉爽,夏季气温适宜,是避暑胜地。
四、四川的水系四川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被誉为“天府之国”。
四川境内有长江、嘉陵江、岷江等重要河流,其中最著名的是岷江,素有“蜀江之母”之称。
岷江发源于四川西北部的青海省,穿越四川多个地区,最后流入长江。
岷江沿岸风景秀丽,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九寨沟、峨眉山等。
五、四川的资源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以煤炭、天然气、水能资源等最为丰富。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煤炭储量,尤以巴中、宜宾等地为主要产区。
此外,四川还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被誉为中国的“天然气之乡”。
四川的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能源。
六、四川的地震活动四川地处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古人对四川的地震活动有所描述,记载了四川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地震事件。
四川地震造成的灾害严重,但古人也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地震防灾的方法和措施。
古人对于四川地理的论述主要涉及到四川的地形、气候、水系、资源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
这些论述描绘了四川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展现了古人对于四川地理的认知和理解。
范晓:汶川大地震地下的奥秘原载《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
四川省青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等受灾严重的地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质构造带上?龙门山地震带是历史上的地震活跃区域吗?岷江上游的水电开发以及工业开发区的扩展等挖掉了大量山体的坡脚,改变了岷江上游河谷的地形地貌,这对地质稳定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修建水坝到底会不会诱发地震?地质专家范晓从地质角度深刻剖析了这场特大地震灾害。
满目废墟的绵竹市汉旺镇,镇中心孤兀残立的钟楼,指针停止在14时28分,它记录了2008年5月12日这个永远难以抹去的惨痛时刻,这个地覆天翻、山河巨变的惨烈一幕。
和唐山大地震一样,汶川大地震来得似乎没有一点征兆,而当它一出现,便让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大惊失色。
地震发生时,我乘坐的越野车正行驶在成都望江楼附近的府河边。
“我当时感觉到汽车在发飘”,驾驶员老赵事后这样说。
因汽车在行驶,我当时并未感觉到震动,只看到路旁楼群里冲出大批脸色煞白、惊恐万状的人们,向着府河边狂奔。
我们以为河里出了事,便停下车观看,这时才感觉到汽车在剧烈地左右摇晃,我们终于明白,地震!汽车不停地在晃,我打开车门下车,地面也在剧烈晃动,感觉像是踩上了软软的东西,有点站立不稳和下坠。
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成都竟会有这么强烈的震感,这是所有在成都生活过的人都不曾经历过的。
我当时想到的是,成都附近一定有地方发生了罕见的强烈地震。
下午3点多钟,在川大校园里,一位学生骑车过来说,“汶川,7.8级”。
这是我最初得到的信息。
从沉寂到复活,龙门山地震带一反常态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的汶川地震震级为里氏7.9级,中国地震局公布的数据先后有8.0级、7.6级、7.8级,尔后又修订为8.0级。
震级的差别看似不大,但地震释放的能量,8.0级可以是7.8级的2—3倍,也大致相当于6.0级的900倍。
震中位置,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非常接近,分别为:北纬31.0°,东经103.4°;北纬30.989°,东经103.329°。
【微作文】四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动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市随着一声巨响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宁静的清晨被打破,四川同胞们被活活的压在了废墟之下,受灾群众有大有小,有男有女,有母子、父女,有妻儿孩子,其中就有一对母子,儿子上厕所被砸,埋在预制板内,母亲冒着余震危险去救儿子,期间,眼见着三楼的床掉下去。
儿子求母亲快走,别管他,母亲使出全部力气,独自将上百斤的预制板挪开,救出儿子。
母亲事后说,她也不知道怎么那么有力量。
六年级:盘祖慧。
浅谈汶川地震1引言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大地震在90s时间内完成了主要能量的释放,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造成人员伤亡超过10万,近1。
9万人失踪,此次地震危害之大,历史罕见。
地震主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
此次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进一步引发了堰塞湖和泥石流等链式灾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影响范围巨大。
此次地震,严重受灾区主要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等市县。
从灾害面积来看,汶川县受灾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
57km2,其余地区均介于6-17km2。
2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受灾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形变化剧烈。
以龙门山大断裂为界,西部山高谷深,犹如屏障拔地而起,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
地貌反差极其强烈。
整个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
其西南段南部山顶海拔高度为2500-3500m,最高为4000m左右;东北段海拔高度1500-2500m左右,最高3000m,成都平原则在800m以下。
地层岩性:受灾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内上三叠统广泛出露。
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发育的中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最全。
三叠纪以后的主要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受灾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活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
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雪山—青川断裂(见图1),由图可知所有的次生灾害整体分部成带性,与本区著名活动断裂分布几乎一致。
本区地震历史记载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的即为此次汶川地震。
四川历史上的地震带
地质和地震工作者根据地震分布、活动特点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特别是地震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关系,将历史上的四川地震活动面貌大体划分出以下六个主要地震带,都分布在四川西部。
一.鲜水河地震带
这是四川地震史上的一条最长最活跃的地震带。
它西起甘孜东谷北,向东南延伸,经炉霍、道孚、康定,南达石棉,长约400公里。
地质构造上的鲜水河断裂、乾宁—康定断裂、折多塘断裂及石棉断裂便分布在这里。
历史上这条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震级大,破坏烈度强,堪称全川之冠。
其震源深度一般在20公里以内。
自1700年以来,在这条地震带上发生7级以上地震即达9次,如1786年6月1日在康定、泸定间发生的7.75级地震,1923年3月24日在炉霍、道孚间发生的7.25地震,1955年4月14日在康定折多塘发生的7.5级地震,1973年2月6日在炉霍雅德发生的7.6级地震。
二.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
它北起冕宁,中经西昌、德昌、会理鱼鲊(金河),南抵云南元谋,在四川境内的长度接近300公里。
这条地震带恰与地质构造上的安宁河断裂、雅砻江断裂、则木河断裂相吻合。
历史上这条地震带上的地震级别大,但发生频率相对较低,震源深度浅,有的仅距地表10公里左右,如1952年的冕宁石龙地震距地表9公里,1955年会理鱼鲊地震,距离地表12公里。
自公元前111年以来,在这一带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有20余次,如1536年3月19日在西昌北边发生的7.5级地震,1850年9月12日在西昌、普格间发生的7.5级地震。
现今在西昌市泸山光福寺陈列的地震碑林,是明清间对安宁河地震带上的几次大地震(如1536年、1850年西昌附近的大地震)的碑刻记录,有碑100余通。
其中仅记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那次的地震碑刻就有八九十通。
所记包括历次大地震的发生时间、震前预兆、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破坏程度以及震后救助等,是研究历史地震,向今人提供重要借鉴的珍贵资料。
三.龙门山地震带
它南起天全,往北经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入陕西宁强,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恰与地质构造上的龙门山断裂带相对应。
龙门山断裂带则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主后缘断裂(属于逆冲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属于逆冲-走滑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属于逆冲断裂)。
震源深度一般小于20公里。
在历史上,这条地震带并不安分。
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指出:“汶川所在的川西地区本身就是地震多发的地带。
整个西部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
以往这里常见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以上强震也发生过,一直是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地带,也是中国地震局重点观测的地区。
”尽管如此,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造成8万余人遇难、受灾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的汶川8.0级大地震,还是令不少地震研究者深感意外。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城及它东北方的茂县、青川,坐落于龙门山主后缘断裂上;受灾最重的震中区汶川映秀及什邡红白、北川,坐落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另一些重灾区都江堰、绵竹汉旺、安县、江油,则坐落于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
四.松潘地震带
它主要分布于松潘—平武东—九寨沟一带,在地质构造上,有学者认为属于虎牙断裂带。
震源深度几公里至20公里左右均有。
自有记录以来,这条地震带上发生破坏性地震30余次,如1960年11月9日在松潘漳腊发生的6.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及8月23日在松潘、平武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
五.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
它北起名山,中经峨眉山、峨边、马边、雷波,南入云南大关、昭通,在四川境内长200多公里。
这条地震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利店—玛瑙断裂纵贯其间。
其历史地震为震群型,与鲜水河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相呼应,但地震强度和频率较低。
近800年来,这条地震带上6级以上地震仅有8次,其中达到7级者只有1次,即1216年3月17日在雷波马湖发生的那次。
六.理塘地震带
它西北起邓柯(今并入石渠、德格),东南经甘孜,南下理塘,直至木里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甘孜—玉树断裂、理塘—德巫断裂相叠合、衔接。
震源深度25公里左右。
[8]自1727年以来的280年间,这条地震带上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其中9次震级在5.0—5.9级之间。
另一次为7.5级大地震,于1948年5月25日发生在理塘。
此外,四川主要地震带还有盐源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等。
其历史地震级别大者在6~7级之间,多数在6级以下。
震源深度20公里~30公里。
七.成都主城区不在地震带上
至于成都主城区,处于成都平原中心地区,本身并不在地震带上,其地壳比较稳定。
成都平原之西为龙门山,之东为龙泉山。
在地质构造上,这两条大断裂背向对冲,造成当中凹陷,生成成都断陷盆地。
再加上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长期冲刷,这才形成复合冲积扇平原——成都平原。
其地质构造为厚达200~500米的砂卵石层。
据郫县竹瓦勘探揭露,至514.09米始见红层基岩。
[10]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倪师军教授说,成都和龙门山之间有一个由相对松软的沉积物充填的坳陷,最厚可达2000米,能像护城河一样,减轻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的冲击。
[11]
6月15日,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在内的近20位专家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共同举办“汶川5·12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认为成都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其基底至少在八九亿年前就已形成,没有发现有深大断裂存在的证据,也没有发生大于7级的灾难性大地震的记录。
换言之,成都平原具有完整和稳定的基底,不具备发生灾难性大地震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曾于2006年对龙门山前缘至龙泉山之间的地下构造进行过深达20公里左右的精细探测,证明成都城区范围内地下不存在大的断层。
不过,来自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家陈智樑也指出,成都平原边缘和中部也有断裂,但其规模小,连贯性差,活动性弱,不会积累强的地应力而酿成大震。
[12] 成都自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筑城,迄今已有2320年了。
如果以金沙遗址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黄忠村)的考古年代起算,那么成都城市则应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然而,在有关成都城市的历史档案中,还没有出现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记录。
当然,大成都地区年年都有地震,但震源并不在成都平原上(多在龙门山断裂带及龙泉山断裂带);而且其烈度也不大。
历史文献记载说,从公元627年至1989年,大成都地区共发生地震58次,绝大部分是区外地震影响而带来震感或强烈震感。
在本区发生的很少部分地震,最早的记载是1734年3月的蒲江5.0级地震,最大者则为1970年大邑6.25级地震。
[13]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大成都西部除了都江堰市与彭州属于龙门山断裂带而受灾极重外,其他如崇州、大邑等(其山地属龙门山系,平原属成都平原)都是波及受灾。
大成都东部的龙泉山脉尽管处于断裂上,但龙泉山脉毕竟不大,其所带来的地壳运动也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3级以下,震感不强,更不具破坏性。
[14]因此,大成都地区3000年来,其实
一直都处在一种富庶、温馨、舒适、安定的氛围里,直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才从西边打破了它的平静。
即便如此,成都主城区也只是受到惊吓而已,丝毫未触动到它那坚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