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

  • 格式:doc
  • 大小:880.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稽少丞

2008年5月12日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在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与龙门山隆起有关的主干断裂主要有三条(图1~2、图3):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沿茂县-汶川-卧龙一线,也被称之为汶川-茂县断裂,大体上沿汶川到茂县的高山峡谷延伸;东边一条叫龙门山前山断裂或边界断裂,沿安县-都江堰-天全一线,也被称之为安县-灌

县断裂;中间那条叫龙门山中央断裂,沿映秀-北川-青川一线,也被称之为映秀-北川-青川断裂。这三条断裂呈叠瓦状,都向北西倾,在地下20~24千米深处,这三条断裂收敛合并成一条缓倾角的逆断层,成为青藏高原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的主控制构造。在地表,后山断裂的倾角为60~85º,中央断裂倾角为50~80º,这两条断裂都表现为脆性变形叠加在早期的(约亿年)韧性变形(糜棱岩、构造片岩)之上。前山断裂发育在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和岩石中,地表的倾角也较陡,主要呈脆性。在印支期,龙门山中央断裂作韧性推覆,后山断裂为韧性正断,夹在这两条断裂之间的彭灌杂岩和宝兴杂岩被韧性挤出(隧道流)。这些杂岩是活化了扬子克拉通的结晶基底。晚新生代之后,龙门山三条主干断裂都作脆性右旋斜冲。

前山断裂是四川盆地与龙门山脉的天然分界线,前山断裂的东边地壳相对沉降,河流从龙门山里带出大量的泥沙物质,在山前形成一系列冲积扇,成都平原的人民世世代代在上面耕种着。前山断裂与中央断裂之间所夹的是低龙门山区,从东到西依次是丘陵、低山、中山,最高山顶的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米,山体的岩石主要是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中央断裂与后山断裂之间所夹的是高龙门山区,山峰高度多在3500米以上,其中九顶山的狮子王峰海拔4984米,为龙门山的最高峰。高龙门山区的山体主要有前寒武系的彭灌杂岩(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铁镁质的基性岩石脉组成)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的地层和岩石构成。

1929年,年轻的地震学家赵亚曾,来到当时还是地质空白区的四川龙门山地区科学考察,他在彭州的白鹿顶和小鱼洞一带,发现山顶上较老的二叠系石灰岩覆盖在较新的三叠系含煤岩层之上,他把这些山顶命名为“飞来峰”,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当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志》。后来,地质学家把这种地质现象称之为“推覆构造”,老的岩体顺着一系列逆冲断层被强推到新的岩层上面,就像一组由西北到东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被强推上去的岩体叫推覆体,这些推覆体经过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形成景色秀丽的飞来峰群,吸引了历史上不同宗教在上营造庙宇寺院。龙门山里比较著名的飞来峰自北到南分别有唐王寨飞来峰、清平飞来峰、彭灌飞来峰、白石飞来峰、金台山-中林飞来峰等,这些飞来峰大多位于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之间。地质学家估计,在垂直龙门山脉方向有43%的地壳缩短率,在这个方向上地壳岩石遭到挤压缩短,故形成高山。

地震震中下方地壳厚度约52千米,在震源深度14~20 千米范围内,地壳具有平均S波速超过千米/秒的异常高速结构。在深度26~38 千米范围内地壳平均S波速约为千米/秒,为低速区。成都市区地壳厚度约42千米,成都以东约20千米的龙泉驿地壳厚度仅38千米。在耿达和卧龙一带,地壳厚度约60千米。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厚度约60~62千米。所以,从东到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加。

特大地震就发生在映秀镇附近、途经破裂和摩擦强度都大的彭灌杂岩的龙门山中央断裂上。震源机制解表明,震源点上断层的走向为238º、向北西倾59º,三个主应力的方向分别是:(302,06),(036,31),(202,57),括符里第一、第二个数字分别是应力的走向和倾角,采用国际惯例右手法制。,和分别表示相互垂直的最大、中间和最小主应力。同震破裂从震源出发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向北东方向传播了近275 千米,根据地表同震破裂的产状以及上面的擦痕侧伏角,可以看出,在映秀-北川段断面很陡(70~80º),断层上下两盘相对运动以推覆为主,右旋走滑为辅,垂直位移最大达10 米,水平位移最大达4 米;但在北川-青川段,断层上下两盘相对运动以右旋走滑为主,推覆为辅。这样的构造变形的样式过去500万年可能一直如此,从而造成从南西到北东,山的高度逐渐减少。起源于中央断裂上的特大地震还激发了都江堰-安县之间的前山断裂(图1),形成总长近百千米断断续续的地表同震破裂,也具明显的逆冲兼右行走滑特征,垂直位移最大达4~5 米,水平位移2~3 米。在都江堰-安县断裂东侧5~10 千米的山前盆地中虽然地表看不到同震破裂,但出现喷水冒沙,并且呈北东向(从都江堰的聚源镇向江油方向)成带断续分布,说明地下隐伏盲断层(大邑-郫县断裂)被地震触发。在彭州市小雨洞镇附近有一条呈北西向逆冲兼具左行走滑的地表同震破裂带,它连接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

汶川县城向南至N31º经度线之间,这段龙门山后山断裂有可能在大地震中也被激活,断层运动可能仅集中在深部,同震断裂不一定都能传到地表。2008年5月14日级和5月16日级两个强余震都发生在龙门山后山断裂之西,震源机制解指示龙门山后山断裂作右旋走滑,推覆的分量很小。INSAR雷达干涉影像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也有活动。

1800年以来,龙门山中段的前山断裂上先后曾发生过4次中强地震,最大一次是1970年发生在大邑西边的级地震。龙门山后山断裂自1597年以来,共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13次,最大一次是1657年4月21日(清顺治十四年三月初八)的汶川级地震,史书上记载那次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