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创作及其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
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
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在当时就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望。
《猎人笔记》是一部反映俄罗斯当时生活的随笔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见闻故事,既有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还有思维混乱的空谈者和洞察事物的聪明人,还有诡计多端的狡诈者和逆来顺受的老实人。
在《猎人笔记》中,有农民、地主、官员、小市民乃至农奴等俄罗斯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在作者笔下的俄罗斯特征的田野、山村中进行着自己的故事。
屠格涅夫简介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 (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猎人笔记》内容作者简介背景情节概括一、内容简介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屠格涅夫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
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三、创作背景《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
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
从20年代起,俄国的农奴制度就进入了危机阶段,并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地加深着。
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地发展起来了。
它猛烈地冲击着农奴制度,使农奴制度的经济逐渐解体了。
应该说,农奴制经济的解体,是农奴制危机的根本原因。
同时,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
据统计,从1826年到1850年,农民骚动达到了576次。
此外,这时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渐代替着贵族革命家,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力量扩大了。
屠格涅夫的生平和创作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于1818年生于俄罗斯中部的奥略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是个性情温和的退职军官,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则是个脾气暴躁的农奴主。
屠格涅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他家的庄园斯巴斯科耶*.路德维诺沃度过的。
母亲的专横和暴戾给少年时代的屠格涅夫留下阴暗的回忆,而父亲的温文尔雅也给他以深刻的印象。
后来屠格涅夫在自己的作品《木木》和《初恋》里,分别写到了他的母亲和父亲。
1827年屠格涅夫全家迁居莫斯科。
1838年屠格涅夫进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后他转入彼得堡大学,1837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言专业。
1838年屠格涅夫去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1841年回国。
还是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一些诗歌作品,并创作了诗剧《斯捷诺》。
1843年是屠格涅夫生活史和创作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屠格涅夫出版了长诗《帕拉莎》,这是他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大型作品。
屠格涅夫因这部长诗结识别林斯基,并得到别林斯基的赞赏。
这对屠格涅夫一生的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诚如作家后来所说的,别林斯基与他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是自己的“全部信仰”。
也是在这一年,屠格涅夫结识了法国著名女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并终生与她和她的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这也是屠格涅夫长年侨居在国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1847年屠格涅夫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随笔作品《霍尔与卡里内奇》,获得他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于是他便一发而不可止地写作了20余篇这样的随笔作品,在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这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猎人笔记》,它给屠格涅夫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还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食客》、《乡村一月》等,这些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抒情心理剧”的作品虽不是屠格涅夫主要的文学成就,但当年俄罗斯剧坛正处于萧条时期,所以它们在当年确有某种填补空白的意义,从而在俄罗斯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位置。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1.评价屠格涅夫是19世纪中叶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2.创作(1)《猎人笔记》包括25篇特写,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在俄罗斯中部山村、田野打猎,记录见闻的形式,反映了农奴制俄国村镇的生活现状,写了不同类型的人物,也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
各个短篇虽然题材多样,贯穿首尾的主题思想则是一致的——反对农奴制度。
《猎人笔记》显示了屠格涅夫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浓郁的抒情情调结合,曾被赫尔岑称为“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诉书”。
(2)《罗亭》和《贵族之家》反映了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
其中《罗亭》中的罗亭和《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都是“多余人”的新典型。
(3)《浮士德》、《阿霞》、《初恋》是一批以爱情为主题的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人生虚幻、个人幸福渺茫的宿命论思想。
这同他当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观点是有联系的,所以受到了俄国进步评论家的批评。
(4)50年代末60年代初,屠格涅夫感到了时代的要求,立即从写“多余人”转向反映“新人”。
于是标志着他的创作道路新阶段的小说《前夜》和《父与子》就相继问世了。
《前夜》中的叶琳娜和英沙罗夫是屠格涅夫“新人”形象的代表。
在《父与子》写成的后,屠格涅夫逐渐转向贵族自由主义。
(5)《烟》具有浓厚的颓*废情调,曾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批评。
(6)《处*女地》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活动。
作者仍然坚持反农奴制的一贯立场,讽刺保守派贵族,同情民粹派。
但因为其有自由主义观点,并不相信民粹派的革命斗争,不但否定它,而且加以歪曲。
(7)屠格涅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散文诗》。
由于作者思想上苦闷,又远离祖国,身患重病,对民主主义失去信心,也不敢指望自由主义有光明的前景,于是情绪悲观。
3.《父与子》(1)作品简介《父与子》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者曾经谈到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
(2)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子辈的代表巴札罗夫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是体现“新人”特点的典型形象。
世界百部名著简介-父与子经典名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创作于1862年,作品以农奴制改革时期为背景,反映了革命====义者同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的冲突。
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他应邀到贵族子弟,同学阿尔卡季家作客。
阿尔卡季的伯父巴威尔对他不拘贵族礼节而产生恶感,两人谈话从不投机导致唇枪舌剑。
后来巴扎罗夫在舞会上爱上了美丽动人的富孀奥金佐娃,但遭贪图贵族生活的奥金佐娃的拒绝。
失恋后他埋头生物学研究,后来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划破手指,伤口感染而死。
作品以巴扎罗夫为代表刻画了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新人形象。
作者风采屠格涅夫(1818-1883)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
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
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家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的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
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
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曰记》等。
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
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银屏再现影片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改编。
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他应邀到贵族子弟,同学阿尔卡季家作客。
阿尔卡季的伯父巴威尔对他不拘贵族礼节而产生恶感,两人谈话从不投机导致唇枪舌剑。
后来,巴扎罗夫在舞会上爱上了美丽动人的富孀奥金左娃,而贪图贵族生活的奥金左娃却拒绝了他的爱。
失恋后他埋头生物研究,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划破手指,因伤口感染而死。
屠格涅夫(1818-1883)屠格涅夫是自然派的重要作家,在政治上属于西欧派,主张俄国应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走英国君主立宪的道路。
他于1818年生于俄罗斯中部的奥略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是一名退职军官,其母瓦尔瓦拉则是一个性情残暴的农奴主。
十岁之前,屠格涅夫一直住在家乡巴斯科耶-路德维诺沃庄园,母亲的专横和暴虐留给他的是阴暗的记忆,以致他在后来的小说《木木》里把他的母亲作了女农奴主的原型。
1827年屠格涅夫随家迁居莫斯科。
1833年屠格涅夫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后转入彼得堡大学,1837年毕业于该校哲学系语言专业。
1838年至1841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重要作品有诗剧《斯捷诺》。
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屠格涅夫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这部作品里,他塑造了浪漫主义主人公罗马时代的斯节诺,在他的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拜伦笔下曼弗雷德的影子,这就是他的悲观厌世,忧郁孤独。
由于其模仿成份,而招致评论家的批评。
1843年出版的长诗《帕拉莎》更多地受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影响,其中写到的男主人公维克托尔和女主人公帕拉莎多少具有奥涅金和塔吉雅娜的特点,同时也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对维克托尔的描写,显示了这个人物比奥涅金更少进步的成份,而是走向了多余人的末路,在这方面,屠格涅夫比冈察洛夫更早看到了多余人的弱点。
其中写道,他已不像从前那样机灵,爱讥讽人的才智消失了,连怀疑论也完全抛掉,从陌生国度带回来的“狡猾而懦怯的观察成果”也忘记了。
后来,他娶了帕拉莎为妻,“出奇地胖了起来”,并且永久地放弃了自己青春时期的浪漫主义幻想。
这多么像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啊。
《帕拉莎》深受别林斯基的赞赏,屠格涅夫并由此而结识了别林斯基,在思想上接受了别林斯的影响,并进而导致他日后写出更为激进的作品。
屠格涅夫曾说,别林斯基及其《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是他的“全部信仰”。
这一年,他结识了法国女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他迷恋维亚尔多,追随她到了法国,并长期侨居法国,终生与她和她的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猎人笔记》名著阅读一、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二、创作背景《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
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
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
据统计,从1826年到1850年,农民骚动达到了576次。
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猎人笔记》。
三、主要内容《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
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四、作品主题《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五、作品影响它是俄国文学中第一次描写农民的作品,矛头是刺向农奴制下的地主阶级。
1852年,这组作品以《猎人笔记》为名在莫斯科结集出版,成为轰动俄国文坛的一件大事。
进步舆论称赞它是射向俄国社会生活的灾难--农奴制度的"一阵猛烈的炮火",是"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四年级语文
屠格涅夫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称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屠格涅夫的作品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描写俄国农奴悲惨生活的。
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能够十分清晰地看出屠格涅夫对于农奴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农奴制的批判。
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有:《前夜》、《猎人笔记》、《父与子》等等。
屠格涅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长篇小说,同样也有一些诗歌以及剧作遗世。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是十分著名的,在世界上都有着十分高的知名度。
在小说《前夜》中,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争的场面,而且也书写了一段曲折哀婉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琳娜是一位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为了自己的爱情,敢于向封建保守的父母抗争,而最后面对自己丈夫之死,也能够顽强地站起来继续前行着。
屠格涅夫的小说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小说题材中,往往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内涵。
屠格涅夫经典的小说《父与子》,则是在另一个角度上面极大地反映出了两个政党之间的激烈较量,同时也是一场关乎陈旧与新生命运的抗争,可以说这部小说有着十分鲜明的矛盾争端,在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
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直都是人们眼中的瑰宝,既是源于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也是由于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有着十分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也是一位较为高产的作家,并且在很多种题材上面都有着十分高的成就。
屠格涅夫的文学特点屠格涅夫,近代历史上享誉国际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六十五年,他出生于1818年,死于1883年,中晚年的时候经历了著名的农奴制改革。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社会实情,批判和讽刺农奴制的'弊端,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木木》、《烟》和《处女地》等。
那么屠格涅夫的文学特点是什么呢?屠格涅夫的文学特点要在他作品的字句中寻找,他的作品非常多,涉及诗歌、小说、戏剧,但不论是哪种文学作品,无一不有他独具一格的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argenev,1818—188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他有独特艺术风格,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善于抒情表达。
1818年,屠格涅夫出生于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母亲则是拥有大宗地产的贵族,她聪明而又有文化教养,但性情乖戾、冷酷专横。
屠格涅夫在其《木木》等短篇小说里,就曾拿她作过原型。
1833年,15岁的屠格涅夫考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攻读世界文学,在大学里,他学习非常刻苦,一点也没有富家少爷的恶习,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他经常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忘了吃饭的时间。
世界文学的学习对他以后很多文章的选材都提供了帮助,使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同时,小屠格涅夫也感觉到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到那个国家去看一看,于是,在妈妈的支持下,毕业后,他又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时代。
1834年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
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
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受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
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
19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
剧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的矛盾。
给屠格涅夫带来巨大声誉的是他的由22篇特写和短篇小说组成的《猎人笔记》,全书有统一的主题,即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揭露和抗议。
所写的众多人物,主要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类:一类是作者“从以前没有任何人这样接近过的”视角去描写的农民形象,另一类则是作者怀着憎恶之情加以刻画的地主形象,通过对两类人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清楚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
屠格涅夫对自己母亲的专横和虐待农奴的行为很不满,常常与农民和农奴交谈。
他庄园的一个农奴常给屠格涅夫读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屠格涅夫非常喜欢,写了一些诗歌和特写,被别林斯基读到。
别林斯基非常赞赏其中表现出的天赋。
在别林斯基关怀下,185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自己的特写集猎人笔记。
这是几年来他观察平民生活,和各界人士交谈等生活经验的提取。
作者借一个猎人的视角,站在温和的民主主义立场,对俄罗斯农民的遭遇进行了真实而富有诗意的描写,同时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这部作品被社会各阶层广泛阅读,当时正在考虑农奴制度改革的沙皇也对其非常赞赏。
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著名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
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
1859年屠格涅夫发表《贵族之家》。
1860年他发表小说《前夜》。
塑造了一个革命这英扎罗夫的形象,杜勃罗留波夫非常看重这篇小说,发表了著名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认为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
屠格涅夫不同意这一断语,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涅克拉索夫没有同意,导致了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的决裂。
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主人公巴扎罗夫狂傲,重视行动,重视科学实验。
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击。
主要作品
[编辑] 長篇小說
《罗亭》(1856),由陸蠡翻譯成中文。
《阿霞》(1858)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1867),由陸蠡翻譯成中文。
[编辑] 中短篇小說
《猎人笔记》(1852)
《初恋》(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编辑] 劇本
《貴族長的早餐》(1846)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Гдетонко, тамирвется(1847)
《單身漢》(1849)
《村居一月》(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