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绘画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30
艺术与审美——浅谈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
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一、东、西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比较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
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而中国画则要求的是写意,不以写实作为最高标准。
意象区别于具象和抽象,既借助具象、也借助抽象;借助写实,又是写意,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
传统西画是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于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
一直到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主张艺术是生活的再现。
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
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
印象派画家虽然已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
由于后期印象派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应运而生。
西方绘画才从“模仿”的认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作为东方艺术体系的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东西方绘画艺术特征与思想差异东西方美术史的发展,也对应着东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发展。
东西方的文化思脉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眼见为实,一切知识都是实用的,中国的社会思想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偏重思考社会人伦问题,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思想体系;而西方思想家认为无用的学问才是大学问,西方人讲爱智、务虚、追问。
两者思想文化及思维模式截然不同,因此文化艺术呈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中国史前文明与西方史前文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似,多是以简约、祭祀、图腾等为主的功能性表现形式,受前神学影响,型制基本偏重实用性,相对粗陋而简朴。
发展到战国时期,艺术作品表现形式还是以功能性为主,以尊卑等级高低来呈现它的精致和繁简程度。
随着佛教在唐代兴起,这种新思想传入中国,它华彩纷呈,就连道家儒家学说都被其影响和整顿,她与儒道文化一起,在中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儒释道文化格局。
中国人自此重新思悟人生观、宇宙观,并展开追问,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的心灵感悟。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了解佛教就能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思想脉络,就能理解中国文化大观和深入细致之处。
佛教思想下的文学作品一定美在虚构,既要落实于现实又要高拔于现实,也叫浪漫主义文学。
前有先秦屈原之《离骚》、汉朝儒客文人之《汉赋》,但唐诗宋词抵达了最高峰。
中国唐诗宋词美就美在意境、美在遐想、美在空灵。
一首诗词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表现一幅动感的风景画。
其用字简练概括,都是受佛教意境高拔的影响。
此时的中国艺术创作,开始呈现华彩纷呈的繁荣景象,艺术表现除了功能性外,更多的为精神服务,“美”变得更纯粹。
如中国佛雕、云岗石窟石雕、龙门石窟石雕,体量巨大、雕刻精美,高度逼真,即为典型。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也影响极深,含有高拔的文学性。
这种文学性在中国画中,表现为以含蓄的手法体现理想化境界。
一幅好的绘画,讲空灵、讲意境、讲玄妙、讲超然、讲境界——此等皆是佛教词汇;强调“气韵、神妙、苍润、补拙、超脱、齐辟、纵横、淋漓、灵性、简洁、精谨、空灵”等;重感悟,富有文学性、抽象性。
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比较与融合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对比,分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以及赋予各自特点的原因,接着又谈到当今社会的趋势,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所以文化也走向东西间的融合,但是强调在文化融合的同时,我们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绘画要在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同时富有创新力。
关键词:绘画、油画、国画、民族、传统、传承中图分类号:12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绘画的发展,东西方绘走向互相渗透融合的趋势,我们必须思考我国绘画的发展道理,怎样走出一条创新又具有民族精神的绘画之路?一、东方绘画文化理念的来源目前,以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不同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成果展现了人类绘画艺术和谐的审美形态。
他们成为了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
中国画讲究自然和谐,而油画崇尚人文自由,在古时候起源的观念就是不一样的。
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又被汉代思想董仲舒发展成哲学体系,最终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画的表达方式。
如潘天寿所说”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
但在秦时到西汉时期,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和思想都没有表现的很突出,始终在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涌现出许多诸子百家,例如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提出的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在中国绘画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审美风格和审美情趣,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必然反映了民族的传承。
在国际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对于保存我国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中国的绘画也是本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是唯一代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绘画。
二、西方绘画文化理念来源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代表,也有其发展的过程,西方的传统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的人们相信耶稣是上天派来拯救人类的神,他来到人世,帮人们赎罪和解救人们的疾苦,所以西方的绘画以人为主,罗马史诗和古希腊神话这些西方的古典诗词故事,也使人们推崇人文主义思想,信奉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之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使西方的绘画进入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辉煌时期,大量的杰出英才涌现出来,聚集在佛罗伦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情感,当时最为有名的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作品直到现在世界瞩目对其震撼。
东西方绘画比较
绘画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因此,任何文化都会有它独特
的绘画传统。
然而,在东西方文化中,绘画的风格和特点却大不
相同。
从历史上来看,东方绘画是古老的、极其注重传统的。
它源于
中国和日本,现在已经传播到了整个亚洲地区。
其中,中国画最
具代表性。
中国画以传统技法和线条为核心,表现了诗意、哲学
和美学。
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是中国画的典型特征,因此它需要
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达到非常高的技艺水平。
传统的中国画
作品常常是笔墨纵横、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或花鸟画。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的历史要相对较新。
它的发展始于古希腊
和罗马文化,之后又受到了基督教艺术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特点
是以透视、色彩和形状为基础,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表现力和创造力。
对于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家,画家的本人对其作品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西方的画作中经常会发现摆脱了传统约束的艺术风格和
技法。
尽管东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不同,它们都有各自的价值
和特点。
相比之下,中国画更侧重于表现诗意和哲学价值,而西
方画则更侧重于表现人类情感和气氛。
虽然两种绘画形式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然而,它们通常是在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它们的深层次文化含义来真正欣赏和理解它们。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邓继荣【摘要】本文用比较学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文中阐述了传统西画尊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
又指出东、西绘画相互间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写意画几乎如出一辙,均强调心意与情感表现的事实。
文中最后提出东、西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应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东方绘画西方绘画天人合一再现意境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
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究竟存在那些异同,如何使现代绘画的各画种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本文用比较学的观点作如下剖析。
一.东、西绘画的种类至今,绘画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区分,可以分为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人物画)、风景画(山水画)、静物画、花鸟画等。
按照绘画工具和材料区分,有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以及版画、雕塑、壁画等。
按照国别或民族文化传统区分,则有中国画、日本画等。
在这众多的画种中,中国画和油画,则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它材料上的一种画种。
它发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欧洲。
由于油画是来源于西方的画种,我国传统上便将素描、油画、水粉、水彩等称为“西画”。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绘画体系,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以期了解两种绘画体系的异同之处。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绘画艺术以人体裸体为主题,强调形态的准确性和立体感,往往以神话、历史或宗教题材作为创作对象。
而中国绘画艺术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的表现和意象的描绘,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抒发。
在绘画表现上,中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立体感的表现,强调光影的效果和材质的真实性,注重人物和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追求写实的表现方式。
而中国绘画则讲究线条、颜色、形式的审美感受,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意象的抒发,追求意境和神韵的表现。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着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的历史。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在绘画领域有了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艺术理论和技法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丝绸、瓷器、书画等艺术品也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上,中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着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客观和形式的表现,重视艺术的技法和表现手法,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智慧。
而中国绘画追求主观和心灵的表达,注重艺术的情感和意境,追求艺术的个性和境界。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未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和影响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在绘画理论和技术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绘画题材和表现方式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对话,促进绘画艺术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绘画艺术的共享和传承。
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影响和差异,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共同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繁荣和进步。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形象塑造和视觉感染力,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透视法为科学基础。
而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象和精神传达,重视意境和气韵,追求主观精神的真实,源于大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一、绘画侧重点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画面空间表现和艺术审美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源于古希腊美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以写实为基础,注重物体的细节表现,例如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这些作品注重描绘客观世界,追求视觉快感和形式美。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气息。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画家的心灵美。
同时,中国绘画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注重对画面的解读和表达。
二、线条运用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明确、简洁、流畅的,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速写等,通过线条的表现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比例、动态等。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线条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气韵。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水墨画,通过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感。
三、透视法的不同透视法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透视法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通常是基于几何学原理,通过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没有明确的透视法,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历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文化哲学审美,以及中西方绘画技法等各方面,阐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三远;六法;诗书画印;散点透视;定点透视谈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首先要分析的是中西方哲学和审美都不同。
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差异造就了艺术追求上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这是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而传统的中国绘画都是植根于这个哲学思想之上的,所以中国画追求的是和谐之美。
所有的优秀画作,必定是宇宙本体、自然之道的体现,其终极表现目标是进于道、达于道。
《乐记,礼论篇》有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圆满具足而又与宇宙相感、相调和的状态。
西方哲学是以数理起源的,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质。
西方的宇宙本体论,就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想图形。
因此,西方绘画重模仿、重形体、重比例、重结构,追求数理上的准确性。
他们对物体的描述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
而中国画的特点是追求意境,不拘泥于标准的形成,寻求的是和谐之美。
从审美上来说,中国的审美学是真、善、美。
任何一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绘画作品,描述的必定是清新隽永,美好安详的氛围。
西方哲学是宗教哲学,他们的宗教强调忏悔,认为人生来是恶的。
这和中国“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西方的绘画更像是一种忏悔仪式,表达的是人性中的恶、丑、痛。
他们认为把人性中的这些不好的东西拿出来忏悔,得到了上帝的宽恕,人性就会变得美好。
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就造成了审美的不同。
除了哲学、审美都不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都不同,绘画使用的工具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一、绘画工具和载体的不同中国画用的是柔软、可千变万化的毛笔。
毛笔的特点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或点或线、或粗或细、或大或小,一气呵成,随心所欲。
重墨色轻色彩,画于宣纸或绢帛之上为多。
西方绘画以硬排笔着油彩画于麻布之上,一笔一笔重复修改,发到想要表达的效果。
讲到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我想先解释一下“绘画"这个词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讲,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从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
通俗的来讲,就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从而创造(描绘)出美的形象。
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艺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同样有相似之处,很多不同时代的作品和画家在表现客观世界和社会形态上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也同如此,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上,从文化背景,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用笔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有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任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鈍,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在中国画的画面气韵神态的表现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画家对自然的体悟,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相容相生的联系性。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和素描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世界绘画中最具影响性的画种,在画面构成上,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可雕刻和塑造自然的物质材料制作出的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用笔的方法上笔法层出不穷,不断的有画家在尝试着各种的画法和用笔技巧。
(由于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也不知写些什么,待日后再续吧。
.。
)二、用色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情化的因素,“直写”主体心灵并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情感的共鸣。
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同一,形成人类色彩本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构成中西色彩比较最坚实的可比较原则,在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色彩冲动,表达出中西方人共同的生命体本能最基本的色彩需要,由于与西方人的生存环境和种族遗传因素,在各自长时期形成了带着不同民族特色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念.中国古代色彩感觉在自觉的过程中,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键入文字]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国的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而外国的画是写实。
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意境美。
它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
它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
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
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
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
二是抽象派。
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
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
它既符合人的视象在二维空间的真实合理性,又摆脱了像西方写实主义去被动地放映物象在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的束缚。
以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来认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作品都附着了时代的气息与时代的特色,如: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即表现出了唐代流行的线描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时代的背景与生活气息。
浅谈东西方绘画美术作为人的精神层面表象化的一种形式,可以反映出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
它记载着人类在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状态,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而在人类美术史的发展中,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便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而在众多的民族艺术发展中,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对我们的影响最大。
中国画是中国绘画的国粹,而油画是西方本土的画种,它们都是在各自文化背景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从封建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艺术的再创造到第二次大战的萎靡不振,究其原因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在欣赏东西方美术作品时,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从画种上分,可以分为中国画和油画,它们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
从种类上分,西方绘画可以分为宗教画、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等。
而东方绘画则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东西方绘画材料的不同,是造成它们各自向不同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绘画材料上,中国画用墨或国画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而油画是油性颜料,用油调色。
油画颜料分矿物质和化学合成两大类。
最初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由手工研磨成细末,作画时才进行调和。
近代由工厂成批生产,装入锡管,颜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颜料的性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调色时,化学作用会使有些颜料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因而,掌握颜料的性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油画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经久不变。
在画质上,中国画主要是以绢、帛、纸为材料,所以它决定了中国画颜料使用的调和剂倾向于水性,而西方绘画主要是画在以灰胶作底的具有一定硬性的墙壁上、画布上和木板上,所以,它决定了西方绘画使用的调和剂更倾向于油性。
在技法上,中国绘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十分讲究骨力。
中国画家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
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
浅谈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曹家珍浅谈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内容提要:东西方造型艺术它们一致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但由于它们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造型手段的区别与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关键词:中国画、西画、造型手段、空间处理、和谐、真、善、美。
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中国和西方(主要指欧洲)的绘画方面,它们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中西方绘画的主要区别,是指中国画与油画艺术的相异之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意形象的神韵,强调笔墨情趣。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书画同源,使用的工具材料为尖头笔、宣纸、墨、以水为颜料的稀释剂,形成了对线条的特殊审美趣味和精深的研究。
南齐谢赫于“六法”中,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作为品评中国画首要的两条标准。
“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线描用笔有力度,运用笔法把握物象之骨气。
为此,中国画家创造出许多线描法。
“气韵生动”是骨法用笔的目标和结果,要表现出对象的神韵。
明代董其昌又提出“书法入画”,使中国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运用和发展。
造型对用线的要求,讲究曲直、精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组织的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
中国画用色讲究概括性和装饰性,与线描造型相结合,构成富有装饰性的美感。
中国画用墨色线描,所以讲究墨色的变化。
唐代已有不着色,仅依靠墨色的浓淡变化描绘对象的色彩关系的水墨画。
水墨画再宋代得到发展,在元代发展成熟,明清水墨写意画进一步发展。
水墨画是线条与丰富的墨色相结合的中国画,着墨也讲究笔法,构成其独特的朴素、清雅、脱俗的艺术风格。
“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注意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