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一)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一)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一)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一)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一)

一、马尔萨斯主义兴起的原因

马尔萨斯(1766-1834)及其人口理论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学术界的影响更为深远。据称,其《人口原理》从1798年首次出版至现在近200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是“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1]。但是,不论人们如何评说马尔萨斯的理论,有一点则是公认的,即在经济领域,马尔萨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人口问题;《人口原理》的出版,使人口学说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尔萨斯被称为人口理论体系的首创者。该书的基本内容是,人口增长速度具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趋势,不加节制的人口增长会导致贫困、失业和社会动乱。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口原理》第五版(1817年)问世以后,“马尔萨斯变成当时最受欢迎、最被人谈论,也是最遭受侮辱的人”。1800年以后,“政客、经济学家、以及受重视有影响的期刊的编辑,这些有地位的人都接受他的见解”;一些保守的和激进的人甚至把他当作救世主2]。受马尔萨斯理论影响的人包括生物学家达尔文、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鲁姆斯·穆勒等。李嘉图高度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他说:“关于马尔萨斯先生的《人口原理》,我在这里有机会表示赞扬,不胜欣幸。反对这部伟大著作的人的攻击只能证明它的力量。我相信它应有的声誉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传播遐迩,因为它对于这门学科做了非常卓越的贡献”3]。在欧洲大陆,马尔萨斯的理论也有很多追随者,德国的施穆勒(1838-1917)、瓦格纳(1835-1917)都接受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法国,萨伊(1767-1832)致力于普及马尔萨斯的理论。当然,批判马尔萨斯理论的人也不少,如英国经济学家西尼耳(1790-1864)、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1773-1842)等。但是,所有这些批判都没有使马尔萨斯理论销声匿迹,反而使它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此外,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也迅速地在英国政府的立法和政策中体现出来。1830年,英国下院撤回了新济贫法提案。1832年,英国议会建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济贫法制度的作用,并提出改革建议。两年以后,英国政府集中了整个济贫法的管理权限,缩小了济贫的范围,限制那些申请济贫但身体健康者进入贫民习艺所。在英国,从1831年到1847年间,按济贫法得到救济的贫民减少了40%左右4]。

马尔萨斯主义为何能在欧洲乃至世界得以迅速传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近代欧洲,尤其是英国等西欧国家人口的长期增长趋势。大约在近代初期以后,欧洲人口基本上处于不断增长之中。1500年至1700年的200年间,是欧洲人口膨胀时期。从18世纪起,欧洲各国人口进一步持续增长,大部分国家持续增长到整个19世纪。具体而言,欧洲人口在1500年时约在8000万至8500万之间,1600年欧洲人口约为1亿到1.1亿,1700年为1.1亿至1.2亿,而到1800年时已增至1.87亿,1850年约为2.65亿,1900年欧洲人口已达4亿。在此期间,英国一马当先,它的人口增长幅度远远高于西欧其他主要国家(如法国、尼德兰、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从1680年到1820年,西欧各国的人口总数平均增长62%,1820年到1900年平均增长73%,而英国的人口在这两个时期的增幅分别达到133%和166%5]。

第二,人口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增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物价也跟着上涨,这种密切的关系至少在巴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以前的25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并延续到19世纪的最初十年6]。下表小麦价格的不断上涨是英国人口与物价关系的一个具体例证7]。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两者在英国长期成反比关系,只是在19世纪初期以后才改变8],至少在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前后的那个时代,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

每夸特小麦平均价格表

|时期小麦价格

|1770-177945先令

|1780-178945先令9便士

|1790-179955先令11便士

|1800-180982先令2便士

|1810-181499先令2便士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人口过剩”。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不断流入城市,成为无产者;另一方面,工厂制度的建立、机器的使用,大量的小生产者和工人被排挤出生产领域,他们成了一批“过剩”的人口。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早已作过深刻的揭露。

以上三方面情况是马尔萨斯主义兴起的基本原因,所以,人们的解释通常也限于此。例如,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反人口主义,“或者把它和19世纪使这种态度大为流行的一个人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马尔萨斯主义——竟能从18世纪中叶起就在经济学家中间冒了出来”。他认为,反人口主义学说实际上起源于法国,18世纪法国并不美妙的经济和政治处境,使得“人们的思想从大胆的冒险转向于农业所能提供的机会,从不断进化的梦想转向一幅‘成熟的’或接近静止的经济的图景”。而在英国,由于人们经常受失业的困扰,尤其在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期间,这些问题比以前变得更加严重,结果,“反人口主义的情绪也在英国人头脑里占据地位”9]。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十分富有逻辑。但是应当指出,他的分析基本上限于经济学的思维框架。

本来,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二元的特性决定了人口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但实际上,人口问题远比人们通常所想的复杂。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10],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惯、心理、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研究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比如,从物质经济方面看,马尔萨斯主义的兴起显然表明当时的英国和西欧面临着一定的人口压力。但也应看到,一定的人口压力并非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反应,人口压力是一种伸缩性极强的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稍有人口压力,便会迅速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另一个社会有很大的人口压力,却会麻木不仁,直至人满为患。在这两种情况下,影响到人口压力的因素就不止是经济方面了,许多被研究者所忽视的因素,实际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和文化传统就是这样一种不易为人察觉而又左右着社会对人口压力的态度的因素。这一认识是我们通过对中国近代人口问题的对比而得出的。

二、中国“马尔萨斯主义”的命运

中国近代人口增长极快。从1650年约0.9亿人口,增至1850年前后约4.5亿11],200年间人口净增4倍,我们称此一时期的中国人口增长发生了革命并无不妥。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识之士开始考虑人口问题,洪亮吉(1746-1809)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两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对当时人口问题的看法,认为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显然,这里的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他的看法与马尔萨斯关于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观点相类似。此外,他预见人口过多可能会带来的社会后果,提出了解决人口过剩问题的办法,与马尔萨斯多有相同之处。应当指出,这位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高宗实录馆纂修官等职的清代乾隆年间进士,还在1793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他的人口思想,比马尔萨斯首次阐述的人口理论早5年。然其命运与马氏理论迥然不同,据称是在故纸堆里被埋没了100多年以后,方为世人所知12]。

为什么发生在中英两个社会里十分类似的情况会出现极为不同的结果?如果用经济分析法证实当时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不如英国那么严重的话,这或许能说明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出现、但不能使马尔萨斯主义流传的原因。但事实正好相反,这里不妨借用马尔萨斯本人的话来评

论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他说,“在某些国家,人口的增加似乎受到了推动。这些国家的人民已逐渐习惯于几乎靠少得不能再少的食物来维持生活。这类国家很可能经历过这样一些时期,即,这时其人口持续不断地增加,而生产资料却没有增加。中国似乎就是这样的国家。如果我们所知道的有关中国的各种记述是可靠的话,则中国下层阶级的人民已习惯于几乎靠少得不能再少的食物来维持生活,并且乐于食用欧洲的劳动者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的腐烂变质的食物。中国的法律允许父母扔弃他们的子女,也趋向于大大加快人口的增长。处于这种状态的国家必然会常常发生饥馑。在其人口就它同生活资料的比例来说如此众多,以致其平均产量仅足维持居民生命的国家,时令不好所造成的任何短缺都必然会产生严重后果。”13]以马尔萨斯的标准来看,当时中国的人口压力已经到了欧洲人不能承受的程度。不过,这种境况似乎并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对土生的“马尔萨斯主义”的兴趣。当然,马尔萨斯对中国的上述评论所依据的材料或许属于道听途说,不足为信。那么,我们还可以引用当代人口史和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比较近代中英两国的人口经济状况。首先看人口增长幅度:1700年,英国人口约为503万,1801年约为867万,1850年约为1652万14];而中国在这三个年份的人口总数分别约为1.0亿、3.0亿和4.4亿15]。换言之,在整个18世纪,中国人口大约增加了两倍,英国则增加了约73%;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人口增长幅度大于中国。但总的看来,这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的人口增幅要大于英国。其次看人口密度,在传统社会里,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依靠,人地之比往往反映人口的压力。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不到47个居民16]。与此相应,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中国18个行省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235.4人(约合每平方公里91人)17]。倘若考虑到自然环境、面积大小等地理背景18],则英国的人口密度与中国许多地区相比,相差尤为悬殊。所以,从人地的比率来看,当时的英国远未到人满为患的地步19]。第三,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中国逐渐落在英国之后。大体从中世纪末叶以后,英国经济不断进步,农业首先向现代化转变,到18、19世纪,英国农业进步成就巨大。“从1710年到1810年,不列颠的人口翻了一番,而农业生产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要”。在18世纪上半期,英国还是一个粮食出口国20]。中国的农业在近代以前很久,就处在停滞状态,虽然农业产量有较大的提高,但劳动生产率很低21]。有人比较过历史上中英两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出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高于中国,而且自13、14世纪以后显示出相当显著的上升趋势,而中国自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中叶,劳动生产率明显下降,土地产量不能和投入的劳动量同比例增加22]。至于在工业和其他经济领域的进步,中国更是不能同英国相比,英国自18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蓬勃展开,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援引19世纪中叶英国国民中央注册局局长的话,指出“人口的增加固然迅速,但它赶不上工业和财富的增长”23]。我们在这里提出中国的人口问题作为参照,并不是要证明英国没有人口压力,而是说,这两个社会在18、19世纪都存在着人口压力。相比之下,就经济物质方面而言,中国的人口压力要大得多,但对人口问题的反应英国则更为敏感和强烈。这说明,人口问题的起因有着比经济更为广泛复杂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分析的框架以外,寻求马尔萨斯主义之所以能在西方社会兴起和传播的基础——文化和历史传统。

三、西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一)人口思想的主流:适度人口

在马尔萨斯以前的西方历史上,曾有形形色色的人口思想和人口政策,但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则可以看到一种追求理想的人口思想,这就是适度人口的思想。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寻求一种尽可能适当的人口规模。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初,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发展。英国经济学家爱德文·坎南(1861-1935)和瑞典经济学家诺特·威克塞尔(1851-1926)就提出了这一概念。“适度人口”作为一个概念虽然出现较晚,但作为一种想法,则古已有之。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公元前430-355)的经济思想中,具有零星、朦胧的适度人口观念,他觉察到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有一定的比例关系24]。而这一观念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已经较为清晰了。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这里,人口将稳定在5040个家庭的规模上25]。他说,人口规模必须与城邦条件相一致,不考虑领土面积和邻国的状况,就不能确定合适的人口数量。他认为,土地不要太多,我们需要的土地能养活那么多具有节制习惯的居民就足够了。至于人口,我们需要这么多的人数:他们可以保卫自己,免遭邻人的侵害,又可以在邻人遭受侵害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柏拉图的观点,5040个家庭数目必须永远保持不变。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才能维持家庭、城邦的人口和户数永远平衡的问题。就一个家庭而言,一个男性家长可能生育更多的子女,而继承人只能有一个。况且,柏拉图鼓励优秀的公民可以多生子女26]。因此,理想的人口规模和现实的生育量就会发生矛盾。于是,他设想将女儿出嫁,将其余的儿子送给没有子女的人家。城邦的官员有责任考虑家庭子女太多或太少的问题,并设法予以解决。这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还提出了他那粗糙的计划生育思想,比如抑制高出生率,以防止人口过度增长;鼓励和刺激出生率的增长,以保证城邦足够的人口数量;还可以通过老年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以达到平衡人口的目的。这些办法主要是用来应付正常情况下产生的人口盈缺问题。万一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导致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规定的数目而陷入绝境时,还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殖民地的方式,解决人口过剩问题。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其老师的思想。他主张人口规模要适当,“一个城邦最适当的人口限度:应该在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所谓自给自足的生活,既是城邦的目的,也是城邦为保持优良生活的政治体制所需人口的下限。因为人口太少,生活上就无法自给自足。所谓“观察所能遍及”的人数,就是作为一个城邦所能容纳的上限,在这个限度内,城邦的政治体制才可以有效运转。人口太多,就很难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也不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适度人口上下限的原则,但并未给他所设想的城邦规定一个具体的人口数目。不过,他提出了似乎更为可行的稳定人口规模的方法,例如,他认为主要的工作在于设法防止有过多的人口出生,要“计算婴儿死亡和婚后不育的或然率”,“作出繁殖的限度”27]。在当时的条件下,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是否可行,是可以疑问的,但他确定比柏拉图有更加精细之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应当指出,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关心的人口,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人口是根本不同的。他们所谓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指公民的数量,而“公民”的概念是与奴隶主阶级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公民集体等同于国家。公民集体就是凌驾于被剥削压迫的等级阶级之上的武装暴力集团”28]。在这个集团的身上,体现着公民权、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服兵役义务的统一。在这个统治体制里,公民的人数是不能太多的(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就无法维持统治秩序)。人数太多的时候,古代城邦国家就应当向周围世界殖民29]。对此,马克思曾指出,“在古代国家,在希腊和罗马,采取周期性地建立殖民地形式的强迫移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的环节。这两个国家的整个制度都是建立在人口的一定限度上的,超过这个限度,古代文明就有毁灭的危险。”“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它们就只能有为数不多的公民,否则,它们就得遭受那种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沉重体力劳动的折磨。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的一定的数量对比关系来决定。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30]

古希腊思想家出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提出了适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人口思想,开了西方文化主张适度人口的传统思想之先河。历史在发展,社会环境在变化,但适度人口的思想却延续了下来。近代早期西方思想家们的人口思想,犹如他们的先贤们的人口思想的翻版,令

人惊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478-1535)说,人口规模要适度,城市人口不宜过稀,也不宜过密;人口过多的家庭与人口过少的家庭应互相调剂;人口过量的城市要把多余的人口迁到人口不够的城市;最后,也可以通过建立殖民地的方式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倘若人口不足,则从其他城市和殖民地调回补充31]。与莫尔一样,其他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设想的“美好社会”里,都注意到了人口与社会协调的关系。不过,从“理想国”到“乌托邦”,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只有在“空想”的意义上,才能看到西方人追求适度人口的继承性。但这确实是一种巧合,事实上,追求适度人口规模的思想应当被看成是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理性主义者在这一问题上大多也持适度人口的观点。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以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衡量一国的好坏,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适当的比率,可以使一个国家真正伟大;构成国家的是人,而养活人的则是土地;因此,这一比率就在于使土地足以供养居民,而居民又恰好是土地所能供养活的那么多”32]。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也是典型的适度人口论者。他认为,人口过多对国家和个人同样都是有害的,农业的潜力有个限度,人口增长的潜力也得有个限度,人口数量应当适应国家土壤的肥沃程度、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他看来,中国就是一个人口规模失度的国家,他说中国人重视生男育女,盲目地忠于祖训和陈规陋习,造成了人口过剩。应当保证人口和土地的合理比例,如果出现人口过剩的情况,可以考虑建立殖民地以解决人地矛盾。归根到底,要把一个国家的自由、人口增殖、富裕、和谐、安全都配合恰当,这就是清明的政治。人口与土地相适应,这个国家就一定富强33]。

明确提出适度人口规模,或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表达人口应有一个适当限度的思想家还有许多,比如:博特罗、马基雅维利、康蒂雍、内克尔、伏尔泰、魁奈、奥克塞伦、杰诺韦西、亚当·斯密、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口学家索维告诉我们,“所有那些承认有可能出现人口过剩的人,都有这种想法,不管他们是怎么表述的”34]。

(二)罗马帝国追求实力适度人口

罗马帝国统治者的人口政策的倾向性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以至不少人在谈到西方历史上总是追求人口众多时,往往以罗马帝国为例。其实,这是对古罗马的历史缺乏了解所致。

古罗马的奴隶主统治阶级经常颁布法律,鼓励公民结婚、多育,惩罚独身和不育者。凯撒对多子女的人进行奖励;对独身的妇女,则利用虚荣心对她们进行惩罚,规定年龄在45岁以下无丈夫、无子女的妇女,不得佩带宝石和乘坐轿舆。这以奥古斯都在公元前18年至公元9年颁布的一系列旨在繁殖人口的法律最为典型35]。

仅就罗马帝国时期统治阶级颁布的有关法律而言,人口政策的目的无疑是鼓励人口快速增长,这反映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众多人口的迫切期望。不过,这种倾向源出于古罗马长期形成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古罗马从意大利半岛的一个弹丸之地,发展到后来几乎把地中海都当作内海的幅员辽阔的帝国,由此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罗马帝国需要不断增长的、众多的人口以保证兵源,并对被征服地区实行军事统治;二是连绵不断的战争(包括内战)耗竭了罗马人的力量。公元前46年,凯撒在非洲战败庞培党人后凯旋罗马,下令举行了一次人口调查,据说当时的人口仅为战前的一半,以致阿庇安感叹:“这两个人的战争使罗马的人口减少到这个地步。”36]其次,罗马统治阶级的战争政策,严重地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生产力,意大利、西西里、西班牙、高卢、小亚细亚等,这些后来成为罗马帝国领土的地方,曾经人丁兴旺,现在已变得萧条了。第三,社会风气已开始变坏,男人不再愿意结婚,而女人居然不愿意生儿育女。这种本来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已成为人生的负担和痛苦。甚至罗马的统治阶级,包括元老院的贵族,也因为不愿结婚和生儿育女,而使他们的家庭在很短的时间内绝了后代。“各城市的上层社会人士在许多情况下也像罗马元老院议员阶级一样乏嗣无后。城市贵族家庭通常过了一两代就绝了后”,他们靠过继子女来继承,甚至通过释免奴隶来补充家庭成员37]。事情既然已发展到这种地步,那么,结婚成家、生儿育

女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关系到罗马奴隶制国家存亡的大问题。监察官梅蒂露斯·努米狄库斯的演说,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为延续种族必须作出的痛苦选择。他说,“如果我们可以不娶妻的话,我们就可以免受这种痛苦;但是,大自然既已规定,我们不能够和她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又不能没有她们而生存下去,那么,我们就应当多多注意保种,少关心些暂时的快乐。”38]

到3世纪时,人口减少更成为罗马帝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现象,构成了3世纪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罗马统治者才致力于制订、实施各种政策和法律,鼓励人口繁殖。有人由此而判断罗马统治者“从不担心人口过剩”39],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奥古斯都时期曾经作过三次人口调查,公元前28年第一次人口调查,罗马公民人数为406.3万人;公元前8年第二次调查,公民人数为423.3万人;公元14年第三次调查,公民人数为493.7万人40]。41年间,罗马公民总数增加了87万余人。这些增加的人数似乎与奥古斯都鼓励增加人口的立法有关,然而,历史学家又有自己的解释,认为这与“内战的停止和正常生活条件的确立”41]有关。

实际上,罗马帝国的人口政策是在统治阶级感到现有人数不足以维持庞大的奴隶制帝国统治的情况下采取的一些补救措施。如果说,适度人口这一概念既包含着避免人口过剩,也包含着避免人口不足这两层意思的话,那么,罗马统治者的人口政策就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把它归入适度人口的范畴。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马尔萨斯所著的《人口原理》,深有所感。长期以来,人们对《人口原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且褒贬不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西方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其制度思想贯穿始终,因此,努力挖掘马尔萨斯的制度思想, 对于进一步理解《人口原理》,加深人们对制度问题的认识,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人口原理》的制度思考来谈一下我对马尔萨斯观理论的认识。 一、马尔萨斯的制度观 制度,从最一般地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一套行规则。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人类社会的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正式制度, 例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非正式制度, 例如风俗、习惯、惯例、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及实施机制。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制度就不断地被构建出来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原理》是马尔萨斯从维护私有制的立场出发,为攻击当时风行一时的社会改革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而写作的,彼此之间的论争,其实质就是制度之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人口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在马尔萨斯看来,由于人口法则的作用,人类社会是不可改善的,自由平等的美好制度只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任何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改良达到美好社会形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会遇到巨大的不可克服的阻碍,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最优越的社会制度。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对其初步的想法进行了整理,阐述了其人口法则的思想,认为人口法则是固定的,人类的任务在于寻找一种相对有的制度安排,而这只能是资本

马尔萨斯定律与人口增长模型

马尔萨斯生物定律与人口增长模型 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体中,生物总数)(t N 的变化率与生物总数成正比,其数学模型为 ?????==0 0)()()(N t N t rN dt t dN (1) 其中r 为常数. 方程(1)的解为 )(00)(t t r e N t N -=(2) 因此,遵循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得任何生物都是随时间按指数方式增长,在此意义下,马尔萨斯方程(1)又称指数增长模型。人作为特殊的生物总群,人口的增长也应满足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此时的(1)式称为马尔萨斯人口方程。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根据百余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于1798年提出了人口指数增长模型。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发布的公告,1990年7月1日我国人口总数为11.3368亿,今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4.8‰. 假设人口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200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3.45亿。 事实上,将 0148.0,2000,19900===r t t 代入到(2)式得 45.133368.11)()19902000(0148.0==-e t N (亿) 显然根据马尔萨斯人口方程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公布的12.9533亿,相差较大。造成误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率r 不是常数,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很多试验和事实也证明r 是时变的。为此修改马尔萨斯人口方程为 ?????=--=0 00)()())(()(N t N t N t t B A dt t dN (3) 其中)()(0t t B A t r r --==为时变人口增长率,B A ,为定常参数。求解微分方程 (3),得其特解为 2 00)(21)(0)(t t B t t A e N t N ---=(4)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2003年7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3第19卷 第3期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 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 V ol.19 N o.3 [收稿日期]2003-05-08;[修订日期]2003-06-11 [作者简介]谢勇(1975-)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①引自参考文献[1]李宗正“评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第一版”一文。 人口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谢 勇,徐 倩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传入我国的100多年里,始终伴随着争议,我国学术界对其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纪50年代起的全盘否定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转变。而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推崇;否定;重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 (2003)03-0022-04 Abstract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always comes with disputes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m ore than 100years ag o.China ’s academic circle has als o experienced from excessive encomium in the early stage ,via full denial in 1950’s ,to partial accepta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T oday ,however ,with greater im portance attached to sus 2tainable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have reached a comm on understanding to study and evaluate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K ey Words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Encomium ;Deny ;Reappraise 一、马尔萨斯和他的人口理论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近代人口问题研究的先驱。1798年他 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 (第一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在马尔萨斯生前共出过6版,并对后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条公理出发,即“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同时根据“土地肥力递减法则”引申出食物增长和人口增长两者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由此,马尔萨斯得出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这一命题是极其明了的,无需再加以任何说明。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所有民族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最后,马尔萨斯得出了他的结论, “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 生活资料保持平衡”[1] 。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 广泛的争议,《人口原理》甚至被认为是200多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内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在我国,对它的评价也一直是毁誉参半,众说纷纭。本文将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遭遇做简要的回顾与述评。 二、解放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倍受推崇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翻译成中文的时间较晚,直到1933年世界书局才出版了郭大力同志译的 《人口论》,而且印数很少。①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国学者对这一人口思想的研究。1906年《独立评论》发表的章宗元的文章《论古今生计界之竞争》,就主要宣传了马尔萨斯的生存竞争思想。 虽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也曾经遭到过批评,例如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等学者和政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过批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李大钊和陈独秀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但是总体来说,当时社会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还是推崇备至的。这与旧中国现实的人口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三座 2 2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

评 析 马 尔 萨 斯 陷 阱 历史文化学院 09文化产业管理 杨英英 090244086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 在人口学研究中间发现,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马尔萨斯还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认为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他认为,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他把原先提出三点结论改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马尔萨斯认为这就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修改 1、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因为任何生物的生殖能力都要大大超过生物的简单更替水平,人作为生物界的一个种属一点也不例外,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长完全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用n表示人口数量(人)。 2、个人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粮食为例)有下限。它是马尔萨斯理论中“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数量化和精确化的表述。它也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用s表示这一下限,即表示确保生存的基本口粮水平(斤/人)。 3、单位土地的产出量有上限,这就是“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它也根源于农业的生物学属性。裴先生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条件下,“土地生产率界限”并不相同,一般地,它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这一角度看,“土地生产率界限”是相对的;但是在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往往没有什么技术进步,稳定的(更确切些说是停滞的)技术状况又决定了当时的“土地生产率界限”具有不可突破性,从这一角度看它又具有绝对性。裴先生用y表示亩产量的上限(斤/亩)。 4、社会所能够利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它根源于人类无法改变的地理条件。裴先生用a表示土地(亩)。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摘要:中国人口转变发生在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概念: 人口转变理论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它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与人口在生产的内在联系。二、分析方法: 当加入民族国家的概念考察某一阶段一国人口的增减时,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考察:一是这个时期开始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二是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三是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四是移民的数量。 具体到中国,中国人口转变的制约因素及研究方法有: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相应的经济制度转变是影响人口转变的决定因素。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我国在短时间内实

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除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人口政策影响。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大致占60%~70%。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3.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并影响到生育。在现代文明已经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传统文化还有很大影响,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已经利用了社会文化中的有利因素。4.其它因素,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流行疾病模式因素、人口质量因素等。 三、具体分析: 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69年的5.7下降到1979年的2.7,下降了50%以上。人均收入、教育水平是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两项社会经济参数。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 中国人口伴随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了50年代和60年代无计划的高速增长、70年代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80年代的徘徊波动,终于在世纪之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完成了人口的“两个转变”。 中国人口发展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 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王恩涌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年),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1788年毕业,并获得神职。1805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East India College)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1798年出版的他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1799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1802年,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了第二版。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 “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 “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

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 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所以,长期以来吸引各方面学者的注意。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尽管反映了18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总之人口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选择去爱周围的人,这是生而为人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亲爱的女儿,你好: 今天老爸尝试给你讲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也可以称之为理论或学说,叫做“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先说一下马尔萨斯这个人。他是一位英国学者,生活在18世纪。这哥们和达尔文一样,爱专研偏门的理论。虽然现在人们知道达尔文的更多,但在当时,马尔萨斯名气更大。据说达尔文还是马尔萨斯的粉丝,专门研读过他的著作。 让达尔文都崇拜的马尔萨斯先生,有着耀眼的履历。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他自己也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还是英国的第一位经济学教授,32岁发表《人口原理》,名满天下。 那么,他的理论讲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两点:一、食物的增长呈算数基数,增长较慢。二、人口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快,大约25年就翻一番。 两者矛盾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必然会造成食物不足,为争夺资源,就会爆发社会动荡、战争等消减大量人口,然后再开始新的死循环。 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用宗教教化人少吃东西;一个是用战争或生育控制来减少人口总量;一

个是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食物总量。 宗教教化当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实际没有操作性的理想化建议。但另外两个建议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给决策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控制生育的浪潮。而讽刺的是,马尔萨斯虽然提出控制人口总量,他自己却是虔诚的教徒,反对控制生育。 那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到底对不对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支持者中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赫胥黎等一大票牛人,反对者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巨匠。 在老爸看来,支持和反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关键的差异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时间”这个维度和“粮食总量”、“人口总量”这两个变量的不确定性。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8世纪,往前翻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明朝以前,华夏大地的人口最大容量大约是6000万,一旦达到这个数字,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争就会来临,造成人口急剧减少。 举几个例子。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顶峰时,爆发了绿林、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漫谈

人口问题漫谈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商会141班 学生:陈正豪 学号:14815102 引言:作为近代人口理论的奠基者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中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马尔萨斯在人口学和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引起了后世学者对其理论体系深入、持续的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尔萨斯思想体系的理解,试图探讨和梳理在他的人口理论和他的经济学理论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有效需求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深层原因。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源于前人的思想。它在客观上提醒了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防止人口的过速增长,从而成为现代理论的开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经济学上也被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也是当今人类被关注的焦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马尔萨斯永远是超前的。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theory of population and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sts, the British scholar Malthus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mography and economics, by later scholars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depth, sustaine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lthus's ideological system, trying to internal logic consistency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his theory and his theory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to explore and comb,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son why he can become the deep causes of "effective demand theory" and founder of the. Population theory of Malthus's previous ideas. It reminds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opulation and the living material proportion, to prevent the over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thus become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theory. Malthus's population theory in economics has also been widely used, can say, is also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发展

经济学院学年论文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2014级经济学辅修学号20131424103 姓名杜雪珊 指导教师商海岩 二O一六年六月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评价 摘要:人口是一个区域、国家、整个世界最活跃的因素,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研究人口问题的经典,本文简述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其中的欠缺之处及合理成分,并分析其对解决现阶段中国的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论评价 一、引言 人口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数量、质量、人口流动等都是近代学者研究人口问题的主要内容,但在历史的局限下,对人口的研究主要侧重数量的多寡及其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人口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家的人口情况;近代人口思想源于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提倡快速增加人口数量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是从流通领域中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古典经济学派侧重从生产领域考察人口经济关系,提出人口与财富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人口生产会受劳动需求的调节,而流动资本的多少影响劳动需求,通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供求关系自发地调节人口生产。亚当·斯密说:“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着一国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李嘉图说:“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资本增加而劳动需求不随之增加是难以想象的,至多只能说劳动增加率是递减的。”[] 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即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人类离开消费就无法生存和繁衍,更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与拉动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三驾马车都有一定关系,然而消费欲望、消费方式、生活资料、消费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生产。所有这些因素中,生活资料无疑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最大。马尔萨斯高明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 二、马尔萨斯的生平及其《人口论》的历史背景 2.1马尔萨斯的生平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76年2月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1784年,马尔萨斯进入著名的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取得僧籍,之后当牧师。1804年,马尔萨斯成为新成立的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1834年去世。马尔萨斯常与他的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进行有关人口与经济方面的讨论,正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发展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课程名称:经济学名著导读 论文题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评价授课教师(职称):李苗 研究生姓名:刘鸿雁 年级:2012级 学号:201221608001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2月11日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评价 摘要:人口是一个区域、国家、整个世界最活跃的因素,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研究人口 问题的经典,本文简述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其中的欠缺之处及合理成分,并分析其对解决现阶段中国的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论评价 一、引言 人口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数量、质量、人口流动等都是近代学者研究人口问题的主要内容,但在历史的局限下,对人口的研究主要侧重数量的多寡及其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人口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家的人口情况;近代人口思想源于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提倡快速增加人口数量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是从流通领域中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古典经济学派侧重从生产领域考察人口经济关系,提出人口与财富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人口生产会受劳动需求的调节,而流动资本的多少影响劳动需求,通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供求关系自发地调节人口生产。亚当·斯密说:“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着一国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李嘉图说:“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资本增加而劳动需求不随之增加是难以想象的,至多只能说劳动增加率是递减的。”[] 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即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人类离开消费就无法生存和繁衍,更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与拉动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三驾马车都有一定关系,然而消费欲望、消费方式、生活资料、消费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生产。所有这些因素中,生活资料无疑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最大。马尔萨斯高明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 二、马尔萨斯的生平及其《人口论》的历史背景 2.1马尔萨斯的生平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76年2月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1784年,马尔萨斯进入著名的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取得僧籍,之后当牧师。1804年,马尔萨斯成为新成立的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1834年去世。马尔萨斯常与他的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进行有关人口与经济方面的讨论,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探讨与争论,使得他对人口与经济方面的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又由于他的《人口论》及人口思想的特殊性及在历史中的特殊作用,使得他在人口学方面的影响远超过

人口转变理论

问题:人口转变理论综述 答:人口转变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人口转变理论是由汤姆森、诺特斯坦、布莱克等人口学家在上世纪40—50年代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它是由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联系中提出的关于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下面介绍几种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理论: 一、欧姆兰提出的“流行病转变理论” 欧姆兰认为人类疾病类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死亡率的下降。他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来说明流行病的历史性变化对死亡率下降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他提出的五个基本命题是: 1、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 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发生作用的,这是一个从恶性传染 病猖獗到人为疾病增加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流行病的转变过程对不同群体的功效是不同的; 4、对于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来说流行病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5、流行病转变具有四种模式: (1)典型的西方模式,以西方社会近200年来的流行病的转变为代表; (2)加速的转变模式,以日本、东欧和苏联的流行病转变为主; (3)延迟转变模式,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4)改变的延迟模式,以中国的台湾、新加坡等为代表。 二、戴维斯提出的“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 1、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由此迁出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高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2、戴维斯的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他将个人的生活变化---自我发展的愿望---和人口变化结合起来考察,结论是:个人对人口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自我发展的愿望,但他没有指出引起一种反应所需要的发展水平。 3、戴维斯认为,人们通过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下降。他也认为现代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生育率,而是要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三、诺特斯坦 1、诺特斯坦认为,死亡率的下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子女价值的看法,由此减少了生育率,他是将人口转变的说法概括和上升为一种理论的,后来的人口转变理论基本上是诺氏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诺特斯坦指出,传统社会的高死亡率必然导致人类为了确保人口的生存而采取高出生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但死亡率的降低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而养育子女的动机的变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3、诺特斯坦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

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丹麦学者埃斯特?博塞拉普(1910~1999)是西方农业经济理论家中对理解中国农业历史贡献最大的理论家之一。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不同,她没有简单从西方的理论前提和西方的经验出发,把非西方国家的农业历史硬塞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相反,她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验出发,加以归纳和推理,而后再返回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验中去检验。她的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并没有把来自现代工业的农业投入(机械、化肥、农药、科学选种)出现之前的“传统农业”想象为一个简单的同一体,而是仔细勾勒了其在世界历史上所展示的各种不同形态和变迁。她特别强调的是农业历史中土地使用频率的变迁,即从20~25年的“森林休耕”制度到6~10年的“灌木休耕”(中国农史中一般把两者统称为“刀耕火种”),再到固定土地上的“短期休耕”,而后是基本不休耕的一年一茬或多茬的农业体系。其中关键的变迁是,伴随人口的增长,“休耕”期变得越来越短,土地的耕种频率越来越高。她把这个过程称作“集约化”(intensification),而她试图解答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机制推动了如此的变化? 她提出的论点和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截

然相反。对马尔萨斯来说,在其1798年发表的著作《人口原理》的第一版(到1826年五次修改、补充,前后共六版)便说明,食物生产一般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则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果食物生产多于人们生存所需,便会促使人口增长,但后者的增长远快于前者,由此导致人口过剩,饥荒、贫困、疾病、战争和死亡,亦即他所谓的“自然的(“积极的”)抑制”(positive check)。其后,一旦食物供应多于人口所需,整个演变过程会周而复始。也就是说,在食物生产与人口变量中,前者是独立的自变量,后者则是因变量。(Malthus,1798:尤见第2、第5、第7章;“Thomas Robert Malthus”,2015)从这一理论来观察中国的历史,会得出一幅简单的周期性图像:食物生产上升→人口上升→人口过剩→灾荒和战争→大规模死亡,直到人口降到食物生产之下,从而再次促使人口增长,基本是一个(今天的人口学称作)“死亡推动”的人口演变过程。人们甚至可能简单地认为,中国历代皇朝的更替以及伴之而来的战争和死亡正体现了 如此的“马尔萨斯主义”理论。在这样的图景中,传统农业技术和体系基本上只是个笼统的同一体,我们看不到中国农业史中的复杂多元变迁,诸如战国时期铁犁的发明(欧洲要到18世纪才用上汉代那样的抛物线形翻泥板铁犁)、公元10世纪吴越国在江南地区建立的(“5里7里为一纵浦、7里10里为一横塘”)灌溉和运输系统、占城稻的引进、红薯与玉

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个命题、四点结论。 1、两个公理。也称为“两个假设”,即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这“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得出结论的两个基本前提。 2、两个级数。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增殖之间不平衡,前者要大于后者。 3、两个抑制。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积极抑制:即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也叫预防的抑制)即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即预见到未来家庭的困难,而自觉地少生孩子,降低出生率。因此,他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不育。这两种抑制的重点是道德抑制。 4、一条规律:即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地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后收益递减。这条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 5、一个适度: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6、三个命题:根据“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马尔萨斯推出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样。 7、四点结论: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则产生的。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同样受人口法则的支配,工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关于两个公理: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所要阐明的意思即是说,人类要生存就不能没有生活资料,人类要延续后代,就不能不结婚并生儿育女,这两类需求,即食物需求和性需求在人类需求层级结构中是最基本的。马尔萨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口问题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其次马尔萨斯从人类的本性出发思考人口问题的产生机制是深刻的。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是基本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受着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制约。既如此,人口的再生产也必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尽管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对大自然进行各种改造,但是人类永远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具有自己平衡机制的系统,人类不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强行破坏它的循环,人类当然也不能让自己的行为完全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再生产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也无可厚非。 “两个级数”推断的合理性 有学者指出,“马尔萨斯的‘两个级数’论”,不但完全抹杀了两种生产的社会关系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也抹杀了历史的事实,但是,马尔萨斯明确指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动植物以算术级数增长并不是一般规律,而只是一种假设前提成立下的外推,这个假设即“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两个级数的存在只是在这种假设条件满足时的结果,马尔萨斯只是试图通过这一假设阐明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并未断言“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而是坚持“人口增长不能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⑴. 构成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⑵. 两个级数的论断。在不限制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比人口增长要慢得多。 ⑶. 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 (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①.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抑制); ③.抑制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或者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 ①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口问题仍将迅速持续增长。 ②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③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发展快、总量大, 而且是在经济尚不富 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到 来的。 ④就业人口持续增加,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庞大的劳动人口将对 我国就业市场构成长 期的、巨大的压力。 ⑤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明,我国出生人口男 女性别比例达117: 100,大大超过国际公 认正常值范围。 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 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 人口年龄结构或者说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 程及其未来趋势主要 有以下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起 点比西方国家 晚,但是它的速 度快、来势猛、 规模大。 (2)中国人口老龄化 是在严格控制人 口增长,通过全 面实行计划生育 使人口出生率、 生育率和自然增 长率急剧下降的 人为条件下进行 的,因此明显地 表现为一种刚性 的过程。 (3)中国人口老龄化 过程较早地出现 了西方国家高度 老龄化社会所有 的现象,也就是 70或80岁以上的 老龄中后期人口 的比重提高得较 快。 人口城镇化过程主要 包含哪些内容?(★★ ★) (1)乡村农业人口向 非农人口转化并 集聚和居住在城 镇,他们的居住 方式和生活方式 逐渐脱离农村而 转向城镇。 (2)在城镇人口数量 和比重增加的同 时,城镇数量随 着增加并逐渐形 成各种规模和不 同类型相结合的 城镇体系。 (3)随着非农化和工 业化的发展,城 镇人口在总人口 中的比重占绝对 多数,城镇日益 成为国民经济发 展中心,对乡村 地区以至全国产 生日益强大的影 响。 (4)传统农业社会转 变为现代工业社 会。人口城镇化 是社会劳动分工 不断完善和生产 力发展的必然结 果。 分析影响人口死亡率 的自然、社会经济因 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 死亡率作为人口自然 变动的一种重要变量, 无疑会受到自然生态 因素的影响。 ②经济因素; 从宏观上看,最根本的 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 质与发展水平。从历史 经验得出结论:人均收 入水平和死亡率水平 通常是反向关系。 ③医疗卫生条件; 一般说来,医疗卫生条 件的好坏同死亡率水 平的高低成负相关关 系。 ④婚姻家庭关系; 大量资料证明,婚姻家 庭关系恶劣,以及大龄 未婚,离婚或丧偶的人 口死亡率较高,一般高 于婚姻家庭关系良好 的人口的死亡率。 ⑤文化水平。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母 亲文化水平对婴儿死 亡率的影响,二者是负 相关关系。 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 长的因素。(★★★) 出生、死亡与婚姻是影 响人口自然变动的三 大要素。对人口增长有 直接影响的,就是出生 与死亡,其他因素都只 能视为间接因素。 (一)政策因素 国家对生育的政策,是 鼓励生育还是限制生 育,是提倡计划生育还 是放任自流,这对人口

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

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题目: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 摘要 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口增长规律的发现以及人口增长的预测问题对一个国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使用了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和阻滞增长模型,以美国1790-1980年间每隔10年的人口数量为依据,对接下来的每隔十年进行了预测五次人口数量。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阻滞增长模型在预测准确度方面要明显优于原始的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关键词:人口增长;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模型;阻滞增长模型;人口预测

一、问题重述 问题背景 1790-1980年间美国每隔10年的人口记录如下表所示。 表1 人口记录表 问题提出 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试用以上数据建立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并对接下来的每隔十年预测五次人口数量,并查阅实际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2.如果数据不相符,再对以上模型进行改进,寻找更为合适的模型进行预测,并对两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查阅资料找出中国人口与表1同时期的人口数量,用以上建立的两个模型进行人口预测与分析。 二、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运用Matlab软件绘制出1790到1980年的美国人口数据图,如图1。 图1 1790到1980年的美国人口数据图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口数在1790—1980年是呈增长趋势的,而且我们很容易发现上述图表和我们学过指数函数的图表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很自然想

到建立指数模型。因此我们首先建立马尔萨斯模型,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体中,生物总数N的变化率与生物总数成正比。 三、问题假设 为简化问题,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1)在模型中预期的时间内,人口不会因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战争而受到大的影响; (2)所给出的数据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普遍情况; (3)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死亡率不发生大的波动; (4)在查阅的资料与文献中,所得数据可信; (5)假设人口净增长率为常数。 四、变量说明 在此,对本文所使用的符号进行定义。 表2 变量说明 符号符号说明 N(0) 起始年人口容纳量 N(t) t年后人口容纳量 t 年份 r 增长率 五、模型建立 问题一: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指数增长模型 设:t表示年份(起始年份t=0),r表示人口增长率,N(t)表示t年后的人口数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