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与‘意识’概念在梅洛庞蒂‘肉身主体’所获得新的意义视野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5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西体育思想比较”,项目编号:15BTY001。
收稿日期:2015-07-07作者简介:冯合国(1972-),男,河南汤阴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生,郑州轻工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身体哲学、身体教育学研究;西安,710049。
现代教育中的“身体”关怀———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视角冯合国摘 要:现象学语境下的身体是灵肉一体之身(身体主体)、“亲密无间”之身(身体间性)、能言说之身(身体语言)以及身体本体(“世界之肉”)之身。
现代教育关怀“身体”,则是从灵肉一体之身(身体主体)出发,使现代教育不是“抑身”而是“重身”;从“亲密无间”之身(身体间性)出发,建构师生之间“共主体”(交互主体)为核心的和谐一致性;从能言说之身(身体语言)出发,现代教育应该使用“身体语言”;从身体本体(“世界之肉”)之身出发,形成现代教育“从内部入手”的运作路径。
关键词:现代教育;身体;关怀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6-0007-06 滥觞于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要以身体为准绳”[1]之振聋发聩的呐喊,身体已经成为现代学界一根自隐而显的思想经脉。
从福柯(MichelFoucault)向“生命极限”[2]的挑战到舍勒(MaxScheler)的“系统的冲动造反”(SystematischeTriebrevolte)[3],再到特纳(JonathanH Turner)的“肉体社会”(thesomaticsociety)[4]的提出,无不印证着身体从贬损、驾驭的对象捩转为存在的基础与准绳的生存伦位移。
反观中国学界,从汪民安等基于文学艺术的角度研究身体到杨大春等梳理身体的发展轨迹,再到西方汉学家郝大维(DavidL Hall)、安乐哲(RogerT Ames)的道家身体观、吴光明的身体思维,再到台湾学者杨儒宾的儒家身体观、蔡璧名的中国医学中的身体观,再到张再林从本体论的视角重释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刘良华、张之沧的回归身体教育的呼声,这足以说明身体已遍浸于学界各个领域,并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知识性言述———身体现象学、身体政治学、身体社会学、身体美学、身体教育学……。
让-皮埃尔·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身体经验与人类意义的探索引言《知觉现象学》是法国哲学家让-皮埃尔·梅洛庞蒂于1945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哲学作品。
该书通过对身体感知和意义生成过程的研究,试图探索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全面介绍《知觉现象学》这本书并深入探讨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主要内容1.梅洛庞蒂和他的哲学背景–简要介绍梅洛庞蒂的生平和他所在的时代背景。
–探讨梅洛庞蒂如何受到背景中其他哲学思想家(如黑格尔、胡塞尔等)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2.《知觉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解释什么是“知觉现象学”以及它与其他形式主义哲学流派之间的区别。
–探讨梅洛庞蒂提出的“现象学归纳法”的概念,即通过分析个体的身体经验来揭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3.身体和意义的关系–研究梅洛庞蒂如何将身体作为我们感知世界和构建意义的基础。
–探讨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身体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等方面。
4.意义生成过程和语言–分析梅洛庞蒂对意义生成过程的独特见解,包括他对预整合、感觉运动机能以及借助语言来创造新的意义等观点。
5.《知觉现象学》对其他领域研究的影响–回顾《知觉现象学》出版后对哲学、心理学、艺术和神经科学等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
–讨论接受和争议,《知觉现象学》被引用和发展了哪些新的思想。
结论《知觉现象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它挑战传统哲学思维,并探索人类认识世界背后复杂而富有意义的过程。
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经验和意义生成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视角。
该文档详细介绍了《知觉现象学》这本书及其思想内涵,并分析了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可更好地理解《知觉现象学》这部作品并对其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理论框架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梅洛·庞蒂的哲学背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
他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的哲学思想关注的是身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
三、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身体在主体间性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身体不仅仅是感知和行动的工具,更是主体间性关系的基石。
身体通过感知、运动和情感等方式与他人产生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涉及到个体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塑造。
四、理论框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感知:身体通过感知与外界进行互动,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感知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应,而是包含了身体的情感、记忆和经验等因素的复杂过程。
2. 身体运动:身体通过运动与他人产生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
这种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运动,还包含了情感、意图和认知等因素的参与。
3. 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关系是建立在身体感知和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动态的,不断受到个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五、理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现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重新审视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它强调了身体在主体间性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法国著名哲学家,其独特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在解释个体与他人、社会、文化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他关于身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思考,对现代思想界有着重要启示。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与哲学价值。
二、梅洛·庞蒂的哲学背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源于现象学,强调通过直接经验来理解世界。
他的理论建立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之上,同时又有所超越。
在面对身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时,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身体主体间性的理论构建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不仅仅是物理存在,而是与他人、社会、文化等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的一部分。
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首先,庞蒂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来实现的,身体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媒介。
同时,身体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身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其次,庞蒂提出了“知觉的共同体”概念。
他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来形成共同的知觉体验和认知模式。
这种共同的体验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还维系了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
最后,庞蒂强调了身体与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身体不仅是认知的媒介,还是情感和意志的载体。
通过身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我们可以理解个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如何被塑造和表达的。
四、理论应用及影响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影响。
首先,在心理学领域,该理论有助于理解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意志。
其次,在社会学和文化学领域,该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和文化如何通过身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们。
其中,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更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以身体为出发点,探究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认知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梳理,探究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其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二、梅洛·庞蒂的哲学背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结构主义的影响。
他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进而揭示出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认知方式的本质。
其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三、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是主体认知世界的基础,同时也是主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重要媒介。
在身体与他人的互动中,主体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主体间性的基础。
同时,梅洛·庞蒂强调了身体的知觉性和感受性,认为身体不仅是一个感知器官的集合,还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存在,通过身体的感受和运动,主体与他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应用梅洛·庞蒂在研究身体主体间性时,采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对经验世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感知和运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他揭示了身体在主体认知和与他人建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梅洛·庞蒂还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身体主体间性的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理论意义与局限性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强调了身体在主体认知和与他人建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该理论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
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与意识关系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感性知觉的概念,为近现代哲学中身体与意识关系的探讨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梅洛庞蒂的身体与意识观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身体是我们体验世界的媒介,意识则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身体不仅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基础,还通过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接触。
梅洛庞蒂认为,意识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并且身体和意识是统一的整体。
二、感性知觉的意义与特点感性知觉是梅洛庞蒂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与世界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超越理性思维和概念的局限。
感性知觉具有情感性、身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它使我们能够直接体验到事物的实在与真实,而不仅仅是通过思维和概念的间接表达。
三、身体与意识的互动与联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和意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身体通过感性知觉使意识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意识通过思考和理性的活动也对身体产生影响。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使我们的存在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意识不仅是身体的附属物,也是身体的一部分。
四、身体与意识的界限与超越梅洛庞蒂的观点突破了传统哲学中身体和意识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身体和意识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而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与交融。
身体和意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无法将两者完全分离或割裂。
梅洛庞蒂强调,意识的存在是通过身体来实现的,而身体也通过意识的参与才能完整地感知和理解世界。
综上所述,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理论深化了对身体与意识关系的理解。
他认为身体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身体的感性知觉,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概念的界限,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事物。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与联系使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而身体与意识之间的界限也被超越和打破。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独特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当代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这一理论将人的身体、意识与主体间性相联系,重新定义了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而在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其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概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主张人的身体、意识与主体间性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他提出,身体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存在,更是感知和意识的源泉,具有本体论地位。
同时,身体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与他人及世界紧密相连的主体间存在。
因此,身体、意识与主体间性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的整体存在方式。
三、身体:感知与意识的源泉在梅洛·庞蒂的理论中,身体是感知与意识的源泉。
他指出,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物理工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感知场域。
身体通过各种感官和知觉经验将外部世界与自身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得以在空间中定位和与世界互动。
此外,身体还具有自我感知的能力,即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因此,身体是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理解人的整体存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四、主体间性:与他人及世界的互动梅洛·庞蒂认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与他人及世界紧密相连的主体间存在。
主体间性指代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交流和沟通行为,更重要的是情感和体验的共鸣。
人们在交流中不仅分享语言信息,更分享情感和体验,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情感和体验空间。
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身体经验和意识方式参与到这个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体间关系。
五、理论的意义及其对现代哲学的贡献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认识,也为现代哲学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梅洛一庞蒂名相的肉身——从我能的身体到一体的肉身梅洛一庞蒂名相的肉身——从我能的身体到一体的肉身【摘要】梅洛一庞蒂后期以早期我能的身体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肉身的概念。
我能的身体使身体与外在空间构成了一个实践体系,把世界的结构同化为身体内含的实存结构,使世界成为具身的存在。
身体之所以能够包含世界,是因为身体与世界是同质的,都是由肉身做成。
梅洛一庞蒂以一体的肉身意欲解释此之在如何而在。
然而,梅洛一庞蒂的现象学存在论的肉身哲学却无法回答在此之在如何而在,以及由肉身何以可以说明我之世界之在等问题。
【关键词】我能的身体;肉身;可逆性;一体性中图分类号1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7660201903-0084-08梅洛-庞蒂在晚期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之中提出了肉身的概念,以世界的肉身——身体的肉身——存在①作为其肉身的哲学②的叶脉支撑了他的存在论这一片叶。
然而,梅洛.庞蒂为什么要提出肉身这个概念?肉身在其哲学理论中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他的肉身哲学确如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在迈向新的本体论?如果是,又该怎样理解这新的本体论?这种种疑难似乎已经构成了梅洛一庞蒂整个哲学思想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仍然要回望他的早期哲学。
统观梅洛-庞蒂哲学思脉的发展,我们不难认识到其后期思想并不是与其早期思想的断裂,而是对它的承续与提升。
对以上问题的梳理构成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以梅洛一庞蒂的活的身体或我能的身体为切入点——正是这一活的身体使世界显现为它的拓扑变形——揭示孕育在活的身体中的经验的原初性和存存的胚胎性,并通过揭橥身体之肉身的意义,来解释世界何以如此存在。
一、我能的身体笛卡尔从知识论的立场出发,把心树为思之能的绝对地位,而把身体贬黜为没有认知能力的机械客体。
正像笛卡尔的断言这个肉体是处于其他很多物体之间的,③并且如同是由骨。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其理论背景、核心观点以及应用价值。
二、理论背景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象学强调对事物进行直接的、直观的体验和感知,而存在主义则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梅洛·庞蒂提出了身体作为主体性的基础,并探讨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核心观点1. 身体作为主体性的基础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主体性的基础,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身体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主体感知和体验世界的工具。
身体具有感知、运动和情感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使得身体成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体。
2. 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梅洛·庞蒂认为,主体之间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这种关系体现在人的日常交往中,人的感知、语言和行动都是主体间关系的体现。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即每个主体的感知和体验都会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
3. 知觉的主体性梅洛·庞蒂强调知觉的主体性,认为知觉不仅是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知觉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主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知觉的主体性是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理论应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该理论对于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启示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的存在和意义,以及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人的影响。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旨在探讨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密不可分的,身体是主体存在的基石。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还具有感知、认知和情感等多重属性。
同时,主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主体间性。
在主体间的互动中,身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身体与认知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认知的源泉。
我们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身体的感知和运动。
身体与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基础。
此外,身体还具有情感属性,我们的情感体验也是认知的一部分。
因此,在研究认知时,必须考虑身体的作用。
四、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梅洛·庞蒂强调了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身体不仅是一个感知和运动的工具,还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方式,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还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
五、研究方法梅洛·庞蒂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他通过观察和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揭示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从经验出发,关注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推理。
六、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它挑战了传统的二元论思想(即身心分离),提出了身心一体的观点。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存在和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其思想深入探讨了主体与身体、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类主体性的理解,也对后继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意义。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概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主要是关于人的身体、意识、知觉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在庞蒂看来,人的身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的机器,而是通过自身所具备的感知能力和体验与外界互动的主体。
同时,这种感知和体验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自身,还涉及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因此,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三、理论内涵1. 身体作为主体:庞蒂认为,身体不仅是人类感知和行动的基础,更是人类认识和思考的起点。
身体具有感知、体验和行动的能力,这些能力使得我们能够与外界进行互动和交流。
2. 主体间性:庞蒂强调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和互动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
3. 身体感知与思维:庞蒂认为,身体的感知和体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反应,还包含了人类的主观意识和认知能力。
通过身体感知和体验,我们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四、研究方法及意义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思考、实证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庞蒂深入探讨了身体、意识、知觉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还有助于我们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梅洛庞蒂身体观中的教育意义摘要】人的身体,在教育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地位。
拥有了好的身体,这才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展开学习的开始。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谈到了人类的身体,但是身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包括在教育教学的开展中都没有得到本该拥有的关注,遭到了严重的忽视。
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是从身体出发的,他唤起了人们对于身体的关注,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回到事物本身。
通过对梅洛庞蒂身体观的学习,使我们从哲学的视角来认识到,教育是涉及到人的教育,不能脱离人,更不能脱离人的身体。
脱离了人及人的身体来研究教育,这样的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了。
【关键词】梅洛庞蒂;身体观;教育意义一、梅洛庞蒂的身体观(一)西方哲学史上身体地位的演变身体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命运一波三折。
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身心被压制的时期,中世纪的封建神学统治,残酷黑暗,使身体遭受到了严重的蔑视,甚至被贬的一无是处。
文艺复兴时期,人性得到了短时间的推崇,身体受到了极度的赞美和褒奖。
人性的完美价值得到了彰显和百分百的肯定,但没有获得完完全全的自由和充分的解放,也没有获得哲学上本该应有的重视。
到了笛卡尔那个时代,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灵完全对立分开,身心二元的传统便由此确立起来了,并且它把心灵置于身体的至高无上位置。
第二个时期是身体被重新抬高的时期,尼采时代的到来预示着身体的地位被重新唤醒抬高。
尼采的身体观突破了传统哲学对身体的看法,把身体的地位显著抬高。
第三个时期是身心两者互相的融合的时期,梅洛庞蒂身体哲学时代重要性的到来。
“这个时期内,哲学家们开始把身体与人的感情、经验、意志、行为能力等诸多方面联系在一起,于是身体概念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同时也包含了属于心灵中的部分要素。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观梅洛庞蒂就像是一个推崇身体的保卫者,他严厉的批判身心二分的这种哲学观,他所提出的身体哲学观超越了传统的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的层面、强调的是某种含混的第三维度。
梅洛—庞蒂:意识与身体作者:雷诺·巴尔巴拉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01期摘要:梅洛一庞蒂(Merleau-Ponty)的目的是“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系”,为此,需要超越唯心论的视角和实在论的视角。
他在早期的著作中,是通过对置身于世界中的“本原的身体”(proper body)的描述来实现这一点的。
这个身体与周围世界处于一种相融相契、不可分离的共存关系中。
但在这里,身体仍然是过于被意识化了,仍然是处于意识主体的位置上。
后期的梅洛庞蒂放弃了这种意识哲学的观点,转而把身体设想为世界的片断,身体和意识是在存在上升为现象性的运动过程中被构成的,身体与世界一样,是由同样的质料构成的。
关键词:梅洛庞蒂;本原的身体;意识;肉(flesh)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1—0001—05梅洛一庞蒂的计划,从《行为的结构》的第一行表述开始,就是要“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这个计划具有一种直接批判的含义。
事实上,问题在于超越两种不可靠的解决:一种是唯心论的,它把自然看作是由意识所构成的;另一种是实在论或自然主义的,它提出一种作为自在事件之整体的自然,而意识和体验本身也由此来自于作为这些事件的结果。
从肯定方面来说,关键在于“把唯心论的视角(根据这种视角,没有什么不是意识的对象)和实在论的视角(即意识被嵌入到客观世界的组织中)重新联系起来”。
事实上,世界既为我们存在,我们又构成了世界的部分,是发生在世界中的事件的承载者,这两点都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这种处境不是别的,只能是肉身化的处境,我们由此一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超越实在论和唯心论、调和先验意识和经验实存的问题域可以具体化为身体的问题。
成问题的是这样一个由笛卡尔所主题化的中心现象,即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不管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法理上,它都阻止我提出一种不隐含着在世间内驻留的意识。
从第六沉思开始,笛卡尔认识到,我不仅仅是寄居在我的身体中,“就好像一个舵手在他的船中一样,而且,除此之外,我和它非常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融合、掺混得像一个整体那样地同它结合在一起”。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将身体和主体视为一个复杂交织的整体,涉及到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在当今时代对于探讨身体认知与交往现象极有意义的哲学方向。
本文将针对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理论框架、主要观点以及应用价值。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身体与主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感知、体验、互动等方式与外部环境及他人进行联系。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更是一个感知、认知和行动的主体。
同时,主体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于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三、梅洛·庞蒂的主要观点1. 身体主体性的重估梅洛·庞蒂认为,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往往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和思维活动,而忽略了身体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他认为身体主体性应被重新评价,因为身体是人类感知、体验和行动的基础,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律。
身体的感知、情感和直觉等因素都参与了主体的认知过程。
2. 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梅洛·庞蒂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交往建立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涉及个人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在这种互动中,人们的身体和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
这种交往模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以及在交往中形成的共同意义和共享经验。
3. 身体与他人的共在性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他人是共存的。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我们的身体,也是他人的身体。
我们的感知和体验不仅是个人主观的体验,也是与他人共享的体验。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观点、理论背景以及其对于当代哲学的重要意义。
二、庞蒂的哲学背景与理论起点庞蒂的哲学思想源于对传统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批判。
他强调人的身体与世界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人的主体性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其理论起点在于重新审视了身体在人类认识和存在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身体主体间性理论。
三、身体主体间性的核心观点庞蒂认为,身体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人类与世界共存的基础。
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身体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认为主体之间是通过共享身体经验来实现相互理解和沟通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人的身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主体间性的表达方式。
四、理论内涵与发展庞蒂的理论发展了主体间性的思想,提出了“具身主体”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不仅仅在于其意识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更在于人的身体及其在感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他通过对“可见之身体”与“可知之知识”的区分,强调了身体的具身性(embodiment)和关系性(relationality)。
在庞蒂看来,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身体感知世界,同时也通过与他人的身体互动来理解世界。
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
五、理论的应用与影响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重新审视了人的身体在认识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这一理论为研究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互动和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
此外,庞蒂的理论还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结论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其身体主体间性理论(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of the Bodily Subject)对于理解人类存在与感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认知界限,着重强调身体在人类思维、认知及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本文将就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展开深入研究,以深入解析其理论基础和意义。
二、梅洛·庞蒂的哲学背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深受法国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他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的理论强调了身体在感知、认知和与他人互动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为理解人类社会性和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观点1. 身体与主体性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不仅是主体性的物质基础,更是感知和认知的核心。
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我们的肉体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经验和认知紧密相连的。
我们的身体不仅塑造我们的经验,也由我们的经验所塑造。
因此,主体性的存在并非是脱离身体的独立存在,而是与身体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
2. 主体间的互动梅洛·庞蒂认为,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
在互动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不仅是个人体验的载体,也是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理解的工具。
我们通过身体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主体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物理接触或信息交换,而是通过感知、情感和认知等复杂过程形成的。
3. 身体与感知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我们的感知是通过身体实现的。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媒介。
我们的感知是通过身体的感知器官和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这些器官和系统与我们的意识紧密相连。
因此,我们的感知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也是我们自身身体的反映。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其身体主体间性理论(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of the Bodily Subject)对于理解人类存在与感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庞蒂的这一理论,并对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二、理论背景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源自对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研究。
他的思想受到萨特、胡塞尔等人的影响,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身体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这一理论中,身体不再仅仅是心灵与世界的桥梁,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媒介与核心。
三、主要观点1. 身体作为认知基础庞蒂认为,我们的身体感知是认知的基础。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媒介,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身体感知具有优先性,它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2. 主体间性的重要性庞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仅是个人化的,也是社会化的。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认识自己和世界,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主体间性的基础。
3. 身体与意识的统一性庞蒂认为,身体与意识是统一的。
我们的身体感知、情感和认知都是相互交织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主体性。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为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不仅对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其他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心理学领域,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感知、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关系;在教育领域,这一理论强调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对后世的影响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和主体性观念,为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他的理论也为其他领域如社会学、文化学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身體」與「意識」概念在梅洛龐蒂「肉身主體」所獲得新的意義視野95154009吳若慈前言近代笛卡兒以來,各種學說思想對解決心物二元問題、身心問題的努力所在多有,這主要是來自於笛卡兒對知識根源的奠基,透過全面懷疑的方法,突顯了「自我」(I)概念在知識系統中的重要性。
由於「自我」被用「思維(cogito)」的意義界定,使得存在於時空的物質世界與不佔空間的思維在特定的同一個人中產生無法相互化約的二分困境。
「思維」概念的出現,在於可以通過徹底的懷疑測試,成為清晰明確的自明基礎,進而撐起整個知識系統的客觀有效性。
但正是由於以「我思」界定「自我」概念的關鍵性突破,使得「主體性(subjectivity)1」概念萌芽與確定,深遠地影響後來的主體哲學之發展,與此同時,主客二分的各式議題與爭論再也無法徹底消除與解決,同主體哲學不斷發展下去。
接續的發展中,有兩套較為極端的理論眼光,分別偏重主客來說明「自我」概念的特性與意義。
他們分別是胡塞爾現象學意義下的超驗自我(超驗主體性2)與萊爾(Ryle)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意義下的自我。
行為主義最基本的理論原則是以行為作為理論或研究對象,主要原因是要訴諸可觀察、可實驗的元素來作為建構可靠客觀的理論基礎,避免主觀的不確定性與獨斷性。
由此觀點出發,萊爾將自我拉到與他者一樣的理論地位,將自我視為與他者的可觀察行為相若的存在,而此外不具有更深層的概念涉入其中。
相反,胡塞爾確是將主體提升到超驗的位置,尋笛卡兒的道路建立起一套主體哲學,以主體為最自明清晰的超驗的理論基點,由此始點出發納入外在經驗,使世界與他者成形。
交互主體性的概念就是胡塞爾為了要使他者在其主體理論體系中有適切的安置而發展出的概念,將他者化為他我,使之為主體的構成部分。
以意義建構的面向來說,行為主義式自我的意義來源,是以作為存在物理世界(自然世界)中的具體身體對外來刺激的反應這種模式(刺激-反應)來說明的,以科學方法上的觀察與實驗之結果確立意義;而胡塞爾的超驗自我之意義,是根源於意識的意向性特徵,任一意識活動必定對應一意識內容,也就是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意識本身就有主動建構意義的特性。
這兩種相對極端的「自我」意義,在梅洛龐蒂那裡獲得一種特殊的調和,行為主義機械式的身體成為肉身主1指不可能被建構的絕對主動建構者之意涵。
2體(body-subject),現象學意義下意識的意向性成為身體的意向性。
梅洛龐蒂提出身體圖式(body image)的概念,重新界定身體的意義,並且對其賦予主體的意涵,這樣的身體同時具有主動性與被動性,而知識系統的建立與人跟世界的關係,正是以此新的身體意義為基礎和前提而成立的。
以下分別對「身體」和「意識」在行為主義與現象學脈落下的定位進行簡要說明,再呈現這些觀念在梅洛龐蒂系統下的新意涵與主體哲學發展至此對笛卡兒是二元論的新突破。
1.身體(Body)身體的意義從笛卡兒以來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身體被歸於物質實體(material substance)的範圍,依此範圍而來的基本界定可以對身體做如下說明:一、身體本身是物理的存在,佔有時空;二、身體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其存在樣態服從物理法則。
心靈則屬於另一實體範圍,只佔有時間,不服從物理法則。
在笛卡兒身心是互相獨立的,但他肯定兩方互相影響,只是其中的關係神秘難解。
在萊爾意義下的行為主義(形上學的行為主義3),正是要銷解笛卡兒心靈實體的迷思,也就是著名的「機器中的幽靈說」(the dogma of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他的做法便是企圖將心靈實體的特性均化約在身體實體的範圍中來解釋,也就是以物理法則做解釋的尺度,以在時空中的觀察結果為可信的材料,因此身體的物理特性被全面性的強調,對「自我」的統一意義來說,身體的物理性佔據了重要的角色,「刺激-反應」模式是意義匯集的依歸。
在胡塞爾,身體(Leib/living body)的基本意義有二:一是身體是物質性的存在,具有延展性,佔有空間;二是身體能建立屬己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建立是靠身體的區位化作用(localization)發生的。
第一種身體的意義與傳統的看法沒有殊異,是一種無生命的身體;而通常對身體的討論重點適放在第二個意義,此意義下的身體依靠觸覺與痛覺完成區位化作用,並在動覺中而產生身體的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以這種方式標定「我的身體」。
所謂的區位化作用,是指當身體部位觸碰其他物質時,除了對對象物質的感覺,還同時注意到此身體部位的當下所發生的感覺,這種具體的身體感覺構成「身體感」,靠著這種身體感,形成一種自我的邊界,與外在世界的互動因此可能。
3形上學的行為主義涉及了心靈存在面的問題,是一種更強的主張,認為除了行為以外,並不存身體(Leib4)是作為導出「他我」(other ego)的必要媒介,「他我」的概念之導出,是在以意識意向性奠基發展而來的「超驗自我」(transcendental I)被確立之後,胡塞爾為了避免此意義的「自我」陷入笛卡兒式獨我論,在《笛卡兒沉思》發展的概念,此「他我」概念作為共有之客觀自然世界能在超驗自我意義下合理成立的根基。
他使用的方法與步驟,是從自我的意識活動表現的各知覺經驗中,找回一個只有自我獨自擁有的經驗領域,「我有性範圍」,這裡指的是一個發生在自然世界中,但完全沒有異己的,唯獨自我所有的範圍,經過對自然世界各種非我的陌生部分去掉,最後回到的範圍就是最原初本己的「身體」。
這裡身體的意義是,與「自我」完全無法分離的自然世界部分,可以說是「自我的肉身化」,只有靠賴身體,自我的意識活動才能有效發用,產生經驗,因此「自我」不再只是意識活動的範圍還包括了具體化的身體的部分,是具體化的我(單子我Monade5)。
另外,自我以對他人軀體(Körper)的經驗開始,透過各種意識能力(配對pairing、並現appresentation、移情apperception),使「他我」的意識以及「他我」的視域被導出,因而開啟一個交互主體的客觀領域。
身體在胡塞爾的意義已經與傳統笛卡兒的身體意義有所差別,雖然身體本身是自然世界內的物質而且也處於自然世界,但它已與超驗自我緊密結合,作為「單子我」的一部分,不是兩相獨立的實體,並且基於此新的「自我」意涵,「他我」概念才可能被導出,並作為共同客觀世界的始點。
但胡塞爾意義下的身體,是對超驗自我之意識活動構作的世界內部屬於非我的成分去除,才被還原出來的概念,主體性的意涵仍是意識的意向性特性,世界在超驗的主觀眼光下被構造,並且由於對素僕眼光的懸擱,「自我」面對的是意識立義的「現象」,一切逃不出主體的意識作用與結果。
身體的意含在於使意識意向性的運作有其基礎,身體作為意識活動與世界、他人意識的中介,是感覺的載體,並沒有做為主體性的理論地位。
2.意識(consciousness)對於「意識」的相關解釋很多,涉及的領域也很廣(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但主要意義不脫離主觀、主體的面向,也可以說是具心靈狀態或歷程。
在行為主義的眼光下處理「意識」的概念,因此很容易遭受質疑,也相對難4有意識的、生動的、做為意識之身體性的身體。
相對於單純客觀、物理意義的軀體(Körper)5是具體化具有肉身與人格的自我,在現象層面有被其他主體建構之可能,不是只具邏輯意義的以很完美的處理。
在萊爾的脈絡,「意識」有兩個基本意涵:一、具備當下清楚明證地報告自己心理狀態的能力,而不依靠回憶;二、處在某心理狀態的當下也同時知道自己正處在這個當下。
這樣的意涵不脫離對「意識」的傳統認知,萊爾提出以行為傾向6(behavioral dispositions)來解釋關於具有意向性的心靈活動,是為了要破除以意識作為心靈可靠無誤的自明證據,這樣的看法。
他對心靈的基本看法是:它只是表示我做某類事的能力和傾向,不表示我個人的某種不可或缺的器官。
7心靈是直接由可見的行事能力和傾向來說明,而不是內在於行為背後不可見的敏銳無誤的器官。
他直接以外在可觀察的行為證據來解釋心靈,而不藉由無法被客觀化的「意識」,在此他是避開意識來談心靈,以客觀面向來解釋心靈狀態、活動。
因此「自我」的概念在萊爾並不與「意識」緊密相連,對自我心靈的認識方式與認識他人的心靈無異,並且對自己心靈的發現是從先發現他人心靈開始,而他人的心靈則是由他們的外顯行為與傾向而被確定的,「意識」在此失去其可靠的有效性和影響力。
在胡塞爾,「意識」的概念產生根本性的轉變與深化。
雖然「意識」在最根源的意義上並沒有被置換,「意向性」(Intentionality)之特性是最主要的意涵,「意向」的概念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投射向外在對象而獲得確定的特性(瞄準Abzielen);二、主動建構意義的特性,也就是意向的充實(射中Erzielen)。
意識的「意向性」在胡塞爾指的是,一個意識事件的結構具有兩極,一是意識活動一是意識活動的內容,因此一個意識事件的發生,將不會全部被單一的方面所決定,意識內容的呈現(現象)將受到意識活動的運作方式影響,而意識活動本身也靠賴意識內容的差異而與其他意識活動分判開來。
因此意向性並不單邊存在於內部的主體指向活動也不存在於外部的對象世界,而是兩邊的具體關係本身,他既涉及自我極又涉及對象極,反過來說,意識的運作活動和活動內容的現象透過意向性的概念而融合為一個整體,無內外之分野。
在意向性的意義之下,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因此時空中的存在總是有一個意識活動參與其中,而世界的意義,指的就是這些意識活動內容的總合,也就是所有現象的總合。
而「意識」在胡塞爾有兩種基本意義:一種是作為自我的現象學組成的意識,一種是作為內感知的意識。
意向性的意含主要是用在前者,前者的意識指的就是意向體驗的組合,也就是任何存在的意向體驗活動或意向體驗活動的內容,都可以稱作意識。
而後者的意義只有向內的自身意識,它沒有建構對象意義的功能,而是伴隨著前者意識發生的作為意識體驗前提的意識。
6心靈是由以行為當基礎的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來賦予存在意義的,是一種條件式的定義方式,類似「如果P情況發生了,則Q情況可能會發生」的行為模式。
7關於意識的意涵展現了對主觀與客觀之意義不同於以往的新認知。
造成這種可能性的關鍵在於胡塞爾最開始對認知世界的態度是使用的「現象學還原」的方法,將一切具偏見眼光的判斷以及對世界素樸眼光的認識放入括號,存而不論,因而使一切經驗與知識意義根源轉入了認知者的認知方式,轉而關心世界是如何被主體認識的,而非世界被主體認識為什麼,進而對認知方式進行分析,企圖確定其根源的必然性,而意識活動的意向性由此被強調出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