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洛_庞蒂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340.27 KB
- 文档页数:5
让-皮埃尔·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身体经验与人类意义的探索引言《知觉现象学》是法国哲学家让-皮埃尔·梅洛庞蒂于1945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哲学作品。
该书通过对身体感知和意义生成过程的研究,试图探索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全面介绍《知觉现象学》这本书并深入探讨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主要内容1.梅洛庞蒂和他的哲学背景–简要介绍梅洛庞蒂的生平和他所在的时代背景。
–探讨梅洛庞蒂如何受到背景中其他哲学思想家(如黑格尔、胡塞尔等)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2.《知觉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解释什么是“知觉现象学”以及它与其他形式主义哲学流派之间的区别。
–探讨梅洛庞蒂提出的“现象学归纳法”的概念,即通过分析个体的身体经验来揭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3.身体和意义的关系–研究梅洛庞蒂如何将身体作为我们感知世界和构建意义的基础。
–探讨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身体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等方面。
4.意义生成过程和语言–分析梅洛庞蒂对意义生成过程的独特见解,包括他对预整合、感觉运动机能以及借助语言来创造新的意义等观点。
5.《知觉现象学》对其他领域研究的影响–回顾《知觉现象学》出版后对哲学、心理学、艺术和神经科学等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
–讨论接受和争议,《知觉现象学》被引用和发展了哪些新的思想。
结论《知觉现象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它挑战传统哲学思维,并探索人类认识世界背后复杂而富有意义的过程。
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经验和意义生成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视角。
该文档详细介绍了《知觉现象学》这本书及其思想内涵,并分析了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可更好地理解《知觉现象学》这部作品并对其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法国著名哲学家,其独特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在解释个体与他人、社会、文化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他关于身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思考,对现代思想界有着重要启示。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与哲学价值。
二、梅洛·庞蒂的哲学背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源于现象学,强调通过直接经验来理解世界。
他的理论建立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之上,同时又有所超越。
在面对身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时,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身体主体间性的理论构建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不仅仅是物理存在,而是与他人、社会、文化等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的一部分。
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首先,庞蒂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来实现的,身体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媒介。
同时,身体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身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其次,庞蒂提出了“知觉的共同体”概念。
他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来形成共同的知觉体验和认知模式。
这种共同的体验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还维系了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
最后,庞蒂强调了身体与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身体不仅是认知的媒介,还是情感和意志的载体。
通过身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我们可以理解个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如何被塑造和表达的。
四、理论应用及影响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影响。
首先,在心理学领域,该理论有助于理解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意志。
其次,在社会学和文化学领域,该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和文化如何通过身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感受现象学(一)——浅识梅洛-庞蒂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一个写过几首新诗的人,适度地阅读一下他的著作是必要的,他就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是我们一向所说的大现象学家。
现象之谓,在于其分别和联系于主体和客体之间。
所谓的现象,在生活里,在艺术里,是每每发生而又被我们忽视的。
你只要面对这个世界发一通感叹而为文一篇,文之出现,似乎就是一个居间于主客观之间的现象了;因为一来,文本对于你来说是脱离了主体的存在;而对于客体而言,又是无限接近而又无可接近的主体延伸。
你,或者你的读者,往往就在这个中间地带倘徉,徘徊,失落,满足而已。
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更有这类感觉:因为我们的诗文也许是一个很脆弱的存在,其主观的和客观的存在依据都很脆弱;当然这里排除了已为历史定论的文本。
虽然何为历史之定论,长期以来,一直以来,还是大有争论余地的;而我们在聆听巴赫和贝多芬的经典之作的时候,较少考虑这样的脆弱性;从而也为我们几乎可以直接进入所谓的现象而排除若干疑虑。
音乐,就是这样的一种现象,上不达天际而就要达到之;下已启升于大地又已经脱离之。
人们旋空于此,据说,是将大地,天空,自然都悬而置之了,是所谓还原了现象本身。
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沉醉于贝多芬,的确是一个满足于现象而非满足于本体的选择;因为如果我们直接地将音乐也好,艺术也好,甚至哲学也好,完全排空而达于无相之境,我们这些俗土之众何以面对冥冥之界,泛泛之神呢?在这个意义上讲,现象学的出现,是对我们的一个安慰。
仍然在这个意义上说,现象学的文本扩而大之,即成为相对说来独立存在的存在方式。
正如我们在聆听巴赫的音乐的时候,为其奇妙的文本循环而迷醉,基本上不会较真其指向本体的意义如何。
我们在文章后面经常要运用到的,比如说一个词,叫做"嵌套"的,就是对于元叙述的迂回,延伸,增值和回返(很艰难的回返)。
因为元叙述对于我们古老的人类来说,是极为遥远的文本叙说了。
虽然和地质的和宇宙的时间相比,这类时间中的叙述还是小儿科。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关群德摘要:空间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梅洛-庞蒂则指出,应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身体空间现象学Résumé: L’Espace est un problème importent dans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Les philosophes avancent quelques conceptions sur l’espace, mais d’après Merleau-Ponty, le problème de l’espace ne peut s’expliquer que dans le point de vue de phénoménologie.空间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在梅洛-庞蒂看来,它们都没有能充分地解释空间现象。
梅洛-庞蒂指出,总的来看,传统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空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把空间设想为由构成能力的人使事物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
后一种看法是康德的看法,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看法。
在梅洛-庞蒂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把空间看成是同质的连续,其结构不依赖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无关。
但是,梅洛-庞蒂认为这种空间不能真正地解释我们的实际空间经验。
正是基于此,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说道:“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
”[1]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身体,空间也就不存在了呢?梅洛-庞蒂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空间观念的批评,表明空间既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是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直观能力,而是人的身体和世界的一种辩证的关联,也就是说,空间的存在不能脱离身体的存在,所谓的客观空间建立在身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可以说没有我们的身体,也就没有空间的存在。
读梅洛—庞蒂的《眼与心》一、引言现象学始于西方的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科学试图主宰一切,传统面临分崩离析,无论是信仰、文化还是精神,都遭遇着巨大的危机。
现象学在此时提出回归到事物本质,强调直观、感觉的重要性,而过着清修一般生活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也诞生于这个时期,莫兰迪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绘画一样朴素、沉静、执着,执着的力量往往会走向某种信仰,这种深沉的执着有时直至本质或真理。
本文主要试图通过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来浅析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静物画。
二、现象学与《心与眼》现象学强调的是直观感受,但是这种直观并不是作者的个人主体意识,而是事物、现象直接通过人的肉眼所传达和表现出来的东西。
胡塞尔提出“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应当悬置“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这两种看似客观和正常的态度有时反而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悬置这两种既有的态度,暂时不去认为对与错,这样能帮助我们使用“纯粹的意识”,在一种不受任何心理干扰和思维束缚的状态下去追寻事物的本质。
现象学最关键的理论之一就是“悬置(悬隔)”:回到作品本身,暂时不考虑作者动机,也不考虑作者生平和历史上下文,最后再回过头来联系语境。
关于胡塞尔的“现象还原的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这几点,一是“现象的还原”,不经过思考和理解,只凭借器官的直接感受,接受现象向身体的投射;二是“本质的还原”,“只有进一步排除不确定的个别经验因素,才能接近这一基础。
”①三是“先验的还原”,先验的还原就是要最后回答对象的客体性问题,将客体彻底还原为纯粹先验意识的构造,从而消除心理主义那里潜在的主客二元对立。
”②梅洛-庞蒂所提倡的现象学理论既不是印象主义绘画那种只描其表象,也不是象征主义所在乎的寓情寓理,用理性排列想象之物,而“想象物非常接近又非常远离实际之物”③:接近是因为想象物也是实际之物投射在身体内部的映象,或者也可以说它是实际之物的一种变相和升华,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形式的完全再现,它往往寄寓其中一种道理或者一个事实,即使是那种纯粹虚幻的想象物也无法逃离现实的影响,从心理学或者其他侧面也能分析出这种想象物背后最现实的秘密。
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拉康提出来的,在阐述中他给现代性的主体性以致命的打击。
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
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他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奴隶和主人”进行了精神分析语言学上的重新描述。
他认为,当看守为了囚犯而固定在监狱的位臵上的时候,那他就成了囚犯的“奴隶”,而囚犯就成了主人。
根据这种主体间性,针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提出了相反的思想:我于我不在之处思,因此,我在我不思之处。
这应该说是对笛卡尔的“我思”主体的最大摧毁,也是对现代性思想根基的摧毁。
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中,事实上涉及了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主体间性概念,这就是: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解释学)的主体间性。
☆社会学(包括伦理学)的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
其最早在伦理学领域内提出。
近代、现代的哲学家在个体价值独立的基础上继续在伦理学的领域探讨这个问题,而且扩展为更为广泛的社会学领域。
像康德、黑格尔直至马克思、哈贝马斯等都在社会学领域涉及到主体间性问题。
它关涉的问题是人的社会统一性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
他提倡交往行为,以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主体间性理论都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意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
最早涉及到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胡塞尔建立了先验主体性的现象学,把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构造作为知识的根源,这就产生了个体认识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为了摆脱自我论的困境,他开始考察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
哲学现象学流派
哲学现象学是一种倾向于研究和探讨对现实的直接体验和感知的哲学流派,它主要关注人类的体验和感知方式,特别是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以下是哲学现象学的一些流派:
1.费诺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爱德华·费诺创建,强调现象学的基础是经验,认为现象是客观的、稳定的实体。
2.海德格尔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创建,强调人类的存在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认为我们的存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是现象的基础。
3.胡塞尔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爱德蒙德·胡塞尔创建,强调意识是对现实的直接体验和感知,认为现象的基础是主观经验和直接感受。
4.梅洛庞蒂现象学:由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创建,强调感知和知识是一体的,认为现象的基础是生命体验和感性认识。
5.罗兰·巴特现象学:由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创建,强调语言和符号系统对现象的重要性,认为现象建立在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基础上。
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旨在探究人类触觉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这一观点提出了触觉是我们与世界直接接触和理解的主要方式,并且在人类对于外界的认识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触觉,我们可以感受到物体的形状、质地、温度等各种属性,进而对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梅洛—庞蒂触觉观的核心观点以及它在现象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梅洛—庞蒂认为触觉是人类最直接的感官,通过触觉,我们可以与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触觉是一种身体直接经验的方式,我们通过触摸物体来感知它们的存在和属性。
与其他感官相比,触觉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直接的感知方式。
触觉的直接性体现在它与我们的身体紧密相连。
梅洛—庞蒂认为,我们的身体与世界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身体通过感知,将自己与外界进行无缝连接。
触觉作为感知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直接体验到外界的物质实体,感受到它们的质地、温度、形状等属性。
在触觉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同时还能够通过身体的主动性来与之互动。
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来改变物体的位置、形状、质地等,进而对其进行理解和认识。
梅洛—庞蒂还强调了触觉对于认知的重要性。
触觉不仅仅是一种感知经验,更是一种认识手段。
通过触觉,我们能够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而对其进行理解和认知。
触觉的具体感知内容与我们对于事物的概念密切相关。
例如,在我们触摸到球体时,我们能够感知到它的光滑和圆润,这与我们对于球体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触觉与我们的意识密切相关,它能够唤起我们对于事物的记忆和情感,从而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
梅洛—庞蒂还认为触觉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
通过触觉,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触摸的接触,从而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例如,母亲通过触摸婴儿的脸颊来表达关爱和亲密。
触觉能够产生密切的身体感受,通过触碰,我们能够共享和传递情感。
因此,触觉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梅洛一庞蒂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
关群德
睡〔比心亡毛
加
记乙亡此
加妞关键
词现象学知觉身体
梅洛庞蒂自认是一个现象学者其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以《知觉现象学》作为书名
这样我们就会期待梅洛庞蒂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对知觉进行研究我们期待在其中有对知
觉精细的现象学的分析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梅洛庞蒂并不纯粹是一个现象学家而是
一个梅洛庞蒂主义者这样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看法梅
洛庞蒂对现象学的理解是否正
确
我们知道现象学是由胡塞尔而始的一种哲学运动对于胡塞尔来说哲学的目的在
于为知识找到一个严格的坚实的基础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要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
学胡塞尔主要的方法就是经过改造后的意向性学说以及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胡塞尔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把知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样意向性
和
现象学还原对于胡塞尔哲学来说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导言
中首先也讨论了意向性和还原的问题但他以其对意向性和还原的独特理解表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原创性梅洛庞蒂首先讨论了现象学还原的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还原呢要还原到什么上面去呢对于胡塞尔来说我们通常受制于自然思维态度的影响认为外在事物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可以认识这些外在的事物
由于不追问认识的可能性也就不认为我们的意识和自在的世界之间的一致性会有什么问
题然而对自然思维进行反思却恰恰导致了怀疑主义导致认为在意识和世界之间没有
一致性这个矛盾在自然思维的范围内无法解决就需要先验的还原来对自然的态度进行悬置另外在胡塞尔看来虽然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分不开的本质就存在于现象的一
系列的显现之中但达到本质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通过现象学的方法
才能达到也就是说仅仅只有事物的显现还是不够的还不能得到事物的本质要得到
事物的本质还需要人的活动需要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来达到事物的本质现象学的
还原是
把不具有自明性的东西都悬置起来而达到一种自身显现的纯现象只有这种纯现象才具有确定性胡塞尔对此说道“我们认为除了悬置给我们开启的先验自我领域中的纯粹的
直接性和所予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川这样经过对自然态度的悬置在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之后剩下的是先验的自我及纯粹的意识然后现象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纯粹意识的本质特征研究先验的自我如何构造对象世界的问题梅洛庞蒂正是不赞成把还原表述为重返先验意识他说“还原被表述为重返先验意识在这种意识面前世界在一种绝对的透明性中延展通过统觉—哲学家胡塞尔—
引注担负着从它们的结果出发重建它们的使命—的一个系列而逐步被激活”“彻底
的先验唯心主义去掉了世界的不透明性和超验性虽然如此“如果我们是绝对精神的话还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一然而我们不是绝对精神我们处于世界之中
“世界不
是我所思的东西而是我所经历的东西我向世界开放我确切地和它交往但我不拥有它”因此我们不能把世界还原掉梅洛庞蒂认为还原得到的是现象世界知觉世界是由身体主体和世界的原初对话活动所构成的东西而不是先验的意识梅洛庞蒂
不认为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先验的意识的存在在他看来意识的主体都是处于情景之中
处于现象世界的主体因此梅洛庞蒂说“关于还原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完全还原的不
可能”’还原实际上是面对世界的一种惊奇
探讨了现象学的还原问题之后梅洛庞蒂转到意向性问题的讨论而且梅洛庞蒂
认为“意向性概念也只有通过还原才能被理解”闭
胡塞尔在寻找基础的活动中走向了对意识存在的分析在这种分析中他觉得布伦
塔诺的意向性概念非常重要通过意向性认识的客观性和可交流性可以得到解释在布伦塔诺看来意识活动总要指向某物也就是说意识活动具有意向性的特性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首先也强调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只不过是他用先验意识代替了布伦塔诺的
经
验意识前面我们提到他通过先验还原发现了先验自我先验自我通过自身意识的意向活动总是指向并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给予我们一个纯粹意识或纯粹现象的领域在先验自我形成的纯粹意识领域中纯粹意识具有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相关联的意向结构意向性结构分析就是对先验自我的纯思活动如何构造意识对象的分析由于先验自我是纯粹意识的存在先验自我的构造活动就只能处于纯粹意识的领域内这样意识的主体和客体就
都是纯粹意识领域中的存在主客就在纯粹意识之中得以统一意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纯
粹意识领域中的存在因此认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就有了保证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可
能的了但梅洛庞蒂认为“意向性不是在透明的意识中实现的一最初的意向性不是意识的
意
向性而是身体的意向性我们首先不是一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存在知觉的主体不是纯粹意识的存在而是一个身体主体的存在人类在没有进行反思之前就
已经投身到了世界之中我们和世界有一种前客观前反思前个人的关联在这种关联
中人和世界是融为一体的人和世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身体的意向性中没有反思没有胡塞尔所说的在世界之外构造世界构造对象的纯粹的意识在身体的意向中
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也不是一种认知的关系而是一种存在的关系反思的意识建立在前反思前个人的意识之上在这个意义上他甚至说意识“不是我思而是我能”这样来
看梅洛庞蒂所理解的意向性就不仅仅是胡塞尔所理解的意向性他扩大了意向性概念
把愈向性看成了不专属于意识的东西相反意识的意向性还需要在身体意向性的基础上得到理解这里梅洛拢蒂和胡塞尔的不同在于胡塞尔哲学的根本抱负在于为知识寻找一个确定的基础所以意向性对于他来说主要是认识论的他对意向性的讨论也主要是
通过分析意识的意向性活动而得到确定的知识梅洛庞蒂的中心概念却是身体主体他
期望
通过这一概念克服传统哲学的困境这样意向性对于梅洛庞蒂来说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因此梅洛庞蒂不满足胡塞尔对意向性的解释认为胡塞尔虽然讨论了意向性的问题但是
他还只是在意识的范围内进行讨论没有意识到最初的意向性是身体的惫向性没有惫识到“意向性构成了我们生活世界的一种自然的统一体它在我们的欲望评价景观中
比
在客观的认识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对梅洛庞蒂来说意识活动之前的前愈识是更重要的更基础的存在意识的意向性建立在身体的意向性之上因此对于梅洛庞蒂来说现象学中具有根本意义的东西是回到事物本身就是
只
对事物进行描述对此梅洛庞蒂说道“真正的哲学在于重新学会看世界,
’“真实是需
要描述的东西而不是要构造或构成的东西,现象学运动“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地回到意识它要求有一种纯粹的描述这种描述既拒斥科学解释的方法也拒斥反思分析的方法”】回到事物本身不是回到科学所理解的世界之中去世界不是科学所理解的世界世界首先不是认识的对象不是一种客体的存在“而是我的思想和知觉的场和环境
”’
世界是我处于其中的世界它就在我周围存在着展开着“在我能对世界做任何分析
之
前世界己经存在一,因此“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被认识惯常谈论的知识之前的那个世界相对于这个世界整个科学的规定性都是抽象的符号化的和不能独立自在的,
’
这样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知觉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我们首先是处于这一世界之中和它融为一体而客观的世界只是经过反省的分析反思的活动之后才存在的是一种人为
的产物现象世界知觉世界生活世界不能被还原成别的东西它是我们思想究极的
基
础对于这一点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的第一页就强调说“现象学是一种先验哲学它悬置自然态度的肯定……但它也是这样一种哲学在它看来在进行反思之前
世界作为一种不可剥夺的存在己经存在反思的所有努力就在于重新找回这种与世界的自
然联系一刀世界是主体处于其中的世界主体是处于世界之中的主体在世界之中主体
互相关联现象世界的意义通过我的经验我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显现
在这里主体间的沟通才是可能的处于这一世界中的人的知觉就是对这种世界进行描述不过对于知觉的理解梅洛庞
蒂是不同于胡塞尔的胡塞尔认为我们观看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所得到的显现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观看一个立方体的时候我们实际看到的是这样那样一些从不同
角度看到的四边形但是主体所知觉到的却不是这种四边形而是看到一个立方体在
这
里虽然我们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东西我们却把它们归入一个东西认为它们是一个
东西这样一来我们对事物的知觉就超出了我们实际所看到的东西因此胡塞尔认为主体在知觉的时候知觉到的总是超出了给予的可感的显现总要比实际显现的东西要多一些在知觉中人们意向的对象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看到的而且是从所有角度知觉到
的所有的显现可以说人们对于对象的知觉是构造对象是赋予对象以意义是一种赋意活动对一个对象的知觉就是对其意义的把握这种意义超出了特定的时间地点所显现给主体的可感显现梅洛庞蒂所理解的知觉活动不是一种斌意活动他认为我们首先是处于世界之中我们的知觉活动是在世之中的活动我们在世界之内知觉世界而不是在世界之外知觉世界知觉不是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是我们身体主体和世界的前反思前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