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9
雷诺·巴尔巴拉:梅洛梅洛-庞蒂的计划,从《行为的结构》的第一行表述开始,就是要“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系”。
①然而,这个计划具有一种直接批判的含义。
事实上,问题在于超越两种不可靠的解决:一种是唯心论的,它把自然看作是由意识所构成的;另一种是实在论或自然主义的,它提出一种作为自在事件之整体的自然,而意识和体验本身也由此来自于作为这些事件的结果。
从肯定方面来说,关键在于“把唯心论的视角(根据这种视角,没有什么不是意识的对象)和实在论的视角(即意识被嵌入到客观世界的组织中)重新联系起来”。
②事实上,世界既为我们存在,我们又构成了世界的部分,是发生在世界中的事件的承载者,这两点都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这种处境不是别的,只能是肉身化的处境,我们由此一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超越实在论和唯心论、调和先验意识和经验实存的问题域可以具体化为身体的问题。
成问题的是这样一个由笛卡尔所主题化的中心现象,即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不管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法理上,它都阻止我提出一种不隐含着在世间内驻留的意识。
从第六沉思开始,笛卡尔认识到,我不仅仅是寄居在我的身体中,“就好像一个舵手在他的船中一样,而且,除此之外,我和它非常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融合、掺混得像一个整体那样地同它结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说,对梅洛-庞蒂来说,问题就在于思考这种笛卡尔宣布过、我们也能体验到的统一,但它对于知性来说仍明显地是不可通达的。
正如他在《眼与心》中所写的,“我们就是心灵与身体的混合物,因此应该有一种关于它的思想。
”③全部的困难在于通达这一混合物,即梅洛-庞蒂所称的本原的身体或现象的身体,意识与自然的交汇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象笛卡尔和胡塞尔所做的那样,接受一种内在的或反思的观点,我们就只能碰到意识与它自身的纯粹重叠,就破坏了依据思维和广延的二元性而结合起来的实际体验的身体的统一性。
因此,梅洛-庞蒂就与之相反,从科学本身的内部出发,这种科学自发地接受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本体论,它把身体看作一个对象,当然是比所有其他事物更复杂但并不能从本体论上予以区分。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关群德摘要:空间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梅洛-庞蒂则指出,应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身体空间现象学Résumé: L’Espace est un problème importent dans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Les philosophes avancent quelques conceptions sur l’espace, mais d’après Merleau-Ponty, le problème de l’espace ne peut s’expliquer que dans le point de vue de phénoménologie.空间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在梅洛-庞蒂看来,它们都没有能充分地解释空间现象。
梅洛-庞蒂指出,总的来看,传统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空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把空间设想为由构成能力的人使事物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
后一种看法是康德的看法,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看法。
在梅洛-庞蒂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把空间看成是同质的连续,其结构不依赖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无关。
但是,梅洛-庞蒂认为这种空间不能真正地解释我们的实际空间经验。
正是基于此,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说道:“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
”[1]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身体,空间也就不存在了呢?梅洛-庞蒂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空间观念的批评,表明空间既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是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直观能力,而是人的身体和世界的一种辩证的关联,也就是说,空间的存在不能脱离身体的存在,所谓的客观空间建立在身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可以说没有我们的身体,也就没有空间的存在。
殊安文库梅洛-庞蒂现象学:回归感知,去伸展、探触和经验冒险The Vision of Saint John (1608-14) - El Greco快节奏的当下,当浏览应用程序或在电子设备上阅读时,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在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你是否开始意识到不规则的呼吸模式,以及后背和肩膀有多紧绷?曾有技术专家也注意到了类似的情况,她描述自己早上坐下来处理电子邮件时,呼吸变得很浅,有时甚至会暂时完全停止。
她将这个问题称为“屏幕呼吸暂停”(screen apnea)。
也许对我们来说,更为震惊的是,我们常常注意到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
这就好像,当我们进入一个数码“空间”,我们的身体几乎消失了。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在线平台竞相将“屏幕上的眼球(eyeballs on screens)”最大化,并从中赚钱这一现象让人有些不安了。
然而,问题不仅在于它描绘了一幅完全机械性的人类有机体的图景,还在于这副脱离现实的图画与我们连续三十分钟完全沉浸在手机里的某些“内容”的真实感受非常吻合。
所以,虽然我们现在知道科技可以劫持大脑,但当我们从身体的角度忽略正在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会错过什么呢?The Seine at Bercy (1878) - Paul Cé́zanne20世纪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现象学传统中颇具影响力,他在把我们的具体化置于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方面走得很深远,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不同视角。
在我们以技术为媒介的生活中,梅洛-庞蒂可以帮助评估我们对跳跃、搏动着的身体的消失以及它被降为纯粹物体的状态所感到的不安。
此外,他还阐明了当我们不把身体作为理解我们与他人关系,以及我们所处的更广泛的生态环境的中心时,我们所忽略的东西。
为了将梅洛-庞蒂的洞见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尝试应用“活在当下”(being present)这个简单的概念——仔细关注当下和当下的经验。
第5章涉身性思想及其底蕴梅洛一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蕴含丰富,其中的涉身性思想,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
当初梅洛一庞蒂为批判传统实体二元论提出身心一体化思想,而后发展成为系统的涉身性思想,因此梅洛一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又被称为涉身现象学。
其思想要点为:知觉活动的主体是活的身体;知觉具有含混性的本质特征;知觉活动不可表征。
梅洛一庞蒂的涉身性思想己经成为当代认知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紧密相关的核心思想之一。
5. 1涉身性思想口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涉身性(Embodiment)一般指抽象物体在具体的物理事物上体现,很明显这个概念的内涵具有相对性,含义深邃且具有较模糊的一面。
这直接导致了这个名词在翻译上容易形成歧义,有多个中文译名出现也在所难免。
国内出现的“embodiment”的中文译名,有涉身性、具身化、有壳以及体验等若干种,这几个译名各有依据和表意的优势劣势。
对它们进行普遍性的考查,利于我们更精确的理解“embodiment”这个词。
“具身化”明确强调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具体的身体,而在现象学讨论中,身体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有明显的社会文化上的意义。
尤其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身体是“在世之在”的身体,是在环境中的具体存在。
“有壳”明确突出意识与其身体外壳不可分,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把传统哲学中可以摆脱身体外壳的纯粹意识定义为“无壳”,形象传神的强调了身体对认识的作用。
“体验”是"embodiment”的直译。
综合来看,“涉身性”这个译名首先突出了身体是认知主体,且明确了情境内涵,“涉”点明了一种“互涉”或交互层面的关系,相对其它译名更能较为全面反应“embodiment”的深邃含义。
"embodiment”深邃,又有几分含混,这个也是梅洛一庞蒂的涉身性哲学思想的典型特征,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知觉”也具有含混的特征。
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哲学和传统知觉观一直不愿面对和承认的,历史上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和生理学家花费了大量精力试图研究知觉,收获寥寥,就是因为没有走出这个误区。
分类号:B F86中华读书报/2002年/01月/23日/第015版/世界图书梅洛-庞蒂及其 知觉现象学姜志辉在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堪称巨擘。
胡塞尔把现象学叫做 描述心理学 ,认为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只应该对我们直接体验到的现象进行描述,但不主张解释现象的因果关系,应该把一切经验、知识或先入之见搁在一边,以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体验。
这个哲学流派出现以后,在欧洲很快流行开来,在法国尤受推崇并盛行不衰。
1945年,与萨特齐名的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和主要著作 知觉现象学 。
这本书的问世是现象学哲学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梅洛-庞蒂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梅洛-庞蒂比胡塞尔更清晰地阐明了现象学的论点,将他誉为胡塞尔的最好解释者。
梅洛-庞蒂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学习如何看待事物。
换句话说,就是应该用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知觉现象学 的基本论点就是:知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始,是其它认识活动的基础。
梅洛-庞蒂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强调重要的是描述,而不是解释。
正如 知觉现象学 这本书的名称所表明的那样,梅洛-庞蒂的哲学从知觉研究着手。
在心理学中,知觉的定义是人或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但梅洛-庞蒂的哲学中, 知觉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他认为知觉就是去体验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这种体验甚至包括对人本身的体验,因此,他所说的知觉事实上就是直觉。
这样,梅洛-庞蒂的知觉与柏格森的直觉就有一定的联系。
人本身不仅仅是进行知觉的主体,而且也是被知觉的主体。
梅洛-庞蒂把知觉当作认识的起点,试图阐明我们对世界知觉中非反省的特点。
如果说反省是客观的,那么非反省就是主观的。
人们在认识客体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体验的方法,也就是现象学的方法;另一种是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科学去进行认识的方法,如心理学家用视觉规律来解释人如何产生深度知觉。
后者是现象学加以摈弃的方法。
梅洛-庞蒂在 知觉现象学 中称之为 客观思维 。
梅洛―庞蒂的“他人与人的世界”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现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他人”和“人的世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他人”和“人的世界”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梅洛―庞蒂的思想。
一、“他人”的存在梅洛―庞蒂认为,“他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客体,而是一种存在形式,与自我存在一样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人”与“自我”不同,在于它既是我感知自己的存在的目标,也是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我”的存在的对象。
他提出了“肉身主体(corps propre)”的概念,即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一种体验中形成的,身体是我们与世界的联系纽带。
而与他人的关系也是基于身体的共存展开的。
在这里,梅洛―庞蒂最重要的思想在于他认为,“他人”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世界(lifeworld)”之中。
这里的“生命世界”是指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这个“生命世界”中,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基于身体的,我们的身体可以感知和改变环境,通过身体我们同他人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彼此身体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彼此身体互相交错,但同时又有着保持互相独立的原则。
基于这个思想,梅洛―庞蒂认为,“他人”不应当作为一个资源或对象被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应像物品的买卖那样去看待。
“他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形式,对于我们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价值。
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规范化,而应该从其独特性出发去探讨和理解。
二、“人的世界”与存在境界梅洛―庞蒂认为,人的存在不仅是与他人相关,也需要考虑其和世界的关系,他提出了存在境界(The existential horizon)的概念,用来描述人类的感知体验。
在他看来,存在境界不仅包含了我们身体的感知与知觉,还包括了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语言和历史所塑造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世界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一个我们人加工的世界。
所以,我们的感知和理解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发生的。
《世界哲学源流史》存在主义哲学之六:梅洛-庞蒂存在主义哲学之六:梅洛-庞蒂莫利斯.梅洛-庞蒂(1908-1961)是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最早研究现象学并用于存在主义的哲学家。
他早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专业,比萨特低两个年级。
1931年取得哲学教师资格后做了中学教师。
曾两次服军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萨特等人的抵抗法西斯组织。
战后与萨特一起创办存在主义宗旨的《现代》杂志,并担任大学哲学教授。
50年代以后与萨特等人思想有分歧而不再合作,1961年突然病逝。
梅洛-庞蒂的哲学代表作是《知觉现象学》(1945),其他著作还有《行为结构》、《人道主义和恐怖》、《辩证法的历险》等。
梅洛-庞蒂的思想同时具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特征。
他运用现象学对存在主义作了别有特色的解释,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一套社会政治理论,希望修正马克思主义。
他与萨特之间,虽然后期出现争论,但在基本思想上的相互影响仍十分明显。
1.知觉现象论梅洛-庞蒂与其他存在主义者一样,试图超越物质本体论或意识本体论,而主张存在本体论。
梅洛-庞蒂的特点是从知觉出发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包含物质和精神,同时又都既非物质又非精神。
要说明这一点,莫过于揭示人的存在的结构。
这个结构有四个相关而区别的境界:知觉境界、运动性境界、社会性境界和认识境界。
知觉境界具有基础的意义,因而应当首先加以研究。
知觉是对象在主体中的显露。
梅洛-庞蒂认为,知觉不同于思维,它不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关于世界的科学,因为它没有理性的参与,没有目的性,它仅仅呈现世界。
但由于这种呈现使人与世界发生一种素朴的、本真的、活生生的接触,既未受到理性思维和科学概念的影响,也没被物理世界所同化,因而是主体与对象最直接的接触,具有" 前对象" 或" 前意识" 的特征。
在知觉中,主体和对象的差别不存在了,它们融合在一起,一同存在,既有主体性又有对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