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doc
- 格式:docx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介[Word文档]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介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内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医院。
中国医大一院诞生在二十世纪初,医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均创建于1908年10月的福建长汀福音医院(原亚盛顿医馆)和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
1933年福音医院被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继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后在延安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48年沈阳解放,医院又接收了也始建于1908年10月的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至今。
在革命战争年代,医院为毛泽东、任弼时、陈云、贺龙、邓子恢、陆定一、罗荣桓等领导治病。
在长征路上,曾成功救治生命垂危的周恩来。
建院百年来,中国医大一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医大一院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区域性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在国内外卫生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95年初,时任院长、现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高举医院改革的旗帜,首创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改革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卫生界的瞩目,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同行的肯定,把中国医大一院改革经验推向了全国,成为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对我国的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医院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249张。
2013年医院全年门急诊量263万人次,总的床位利用率为124.96%,平均住院日9.39天,出院11万人次,手术3.8万余例。
现有职工4000余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和教授级专家500余人,有193人次专家在中华医学会内任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介在福建长汀,传送扶助百姓的福音;在革命圣地延安,沐浴宝塔山的朝阳;在东北重镇沈阳,积淀60余载的沧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所有着105年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领百年风骚,走百岁历程,在风云变幻的社会大风浪中未曾迷航,因为,最初许下的那个“仁心济世”的誓约,就是一个世纪以来没有丝毫动摇的坚守。
百年福音――1908年10月,一座英国教会开办的医馆的诞生延展了百年福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源起自1908年10月英国教会在福建长汀开办的亚盛顿医馆,即后来的福音医院。
世易时移,贯穿中国近代史,福音医院几经更名、整合、搬迁。
1933年,福音医院被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继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后在延安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在革命战争年代,医院为毛泽东、任弼时、陈云、贺龙、邓子恢、陆定一、罗荣桓等人治病。
在长征路上,成功救治了生命垂危的周恩来。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迁到兴山,合并了先期在当地办学的东北军医大学,并一起组建了新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48年沈阳解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收了位于现址的也始建于1908年10月的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即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大连病院奉天分院至今。
半个世纪之后,一个理念成为一面旗帜。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植人心。
中国医大一院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医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区域性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卫生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95年初,时任院长、现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高举医院改革的旗帜,在全国首创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改革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卫生界的瞩目,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同行的肯定,这对我国的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迈向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在以院长徐克、党委书记于晓松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医院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明确制定了“十一五”期间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方位、数字化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目标和使医院成为区域性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的功能定位,开始踏上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迈进的新征程。
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引言:神经外科是一门专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创伤的医学领域。
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不断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以展示中国神经外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初,中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
当时,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知识的匮乏,神经外科的发展十分缓慢。
直到1920年代,随着国内外医疗技术的引进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神经外科逐渐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培养专业人才:在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初期,人才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始派遣年轻医生到国外学习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20世纪30年代,第一批在国外学成归来的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在国内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并积极推动神经外科的发展。
三、建立专业机构: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得益于专业机构的建立。
1948年,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正式独立出来。
此后,神经外科学会的建立为神经外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专业技术的提高。
四、技术进步:中国神经外科在技术上的进步也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开展脑肿瘤手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以往难以治疗的脑瘤病人有了新的希望。
此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疾病、颅内压增高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五、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神经外科医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专家交流经验,学习最新的治疗技术。
同时,中国也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六、技术创新:近年来,中国神经外科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神经导航手术、微创手术和三维重建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
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在神经干细胞研究、深部脑刺激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七、未来展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神经外科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神经外科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最新疗法神经外科的名词解释神经外科(Neurosurgery)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神经痛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
神经外科是主治由于外伤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的疾病,例如脑出血出血量危及生命,车祸致脑部外伤,或脑部有肿瘤压迫需手术治疗等。
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国际神经外科从初创至今,历经100多年沧桑岁月,从手术操作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下面几个时期:即大体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和迈向微侵袭(微创)神经外科时期,是国际神经外科承前启后,紧密联系,逐步深化和提高的三个发展时期。
大体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手段,医治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外科专科。
采用外科学方法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外科治疗的概念,得益于早期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实验外科学等基础医学的成就,特别是脑功能定位学说、临床神经系统检查、无菌术和麻醉术的创立,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希望和科学依据。
在19世纪后期,许多国家的普外科医生,如英国的MacEwen W(1848-1936)和Horsley V(1857-1916),美国的Weir RF(1838-1927)和Frazier Ch H(1870-1930),以及德国的Krause F(1856-1937)等,先后做过颅内肿瘤、脑脓肿、癫痫、脊髓压迫症和疼痛手术。
当时并没有真正独立的神经外科,病例不多,且因手术器械原始,手术技术尚不成熟,麻醉安全度差,又缺乏有效抗感染、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措施,当时手术死亡率很高,如1888年Starr A报道84例脑瘤手术,大脑半球脑瘤和小脑半球脑瘤的死亡率分别为50%和80%,但这些早期工作却为神经外科的初创奠定了基石。
神外微著 | 1919-2019,现代神经外科成立百年简史“在他之前,动脑外科手术的病人十有八九得丧命,而在他之后,十有八九都能得救。
”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外科医生,他单枪匹马将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降低到了10%,这是对“现代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欣Harvey Cushing的成就最生动的表述,也是对现代神经外科发展的最好体现。
神经外科起源于19世纪末欧洲,直到1919年10月,神经外科才在成为一门独立外科专业。
世界上第一个神经外科中心于1920年创建于波士顿Brighamn医院,它是一所具有完整临床体系的独立的神经外科,随后神经外科医师学会成立,神经外科学正式命名,随后影响着世界各国神经外科的发展。
在神经外科成为独立的一门专科时,手术器械简陋,技术不成熟,麻醉安全度差,缺乏有效抗感染、减轻脑水肿以及降低颅内压的治疗措施,所以当时的手术较少,死亡率亦很高。
现代神经外科手术始于19世纪的三个重要发展。
首先是麻醉的引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免于痛苦。
第二个是引入了大脑定位(神经学症状和体征),这有助于外科医生确定诊断并计划手术方法。
第三是引入抗菌和无菌技术,使外科医生能够降低感染引起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
1.神经外科手术理念和原则的提出早在1917年Cushing教授就首先提出: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必须手法细腻,止血彻底,要尽力保护脑组织等。
因此,他与同辈比较,脑手术死亡率为7.3%,而同期内其他统计则介于37%~50 %。
他首先设计了用小夹夹住帽状健膜外翻止血;设计了银夹夹闭血管,设计了银夹钳、银夹台;他与 Bovie合作,发明了高频电刀及电凝,应用于开颅手术中止血,获得了成功;他首先提出了术毕要缝合硬膜与帽状腱膜,从而减少了创口的感染和渗漏,上述原则迄今仍为神经外科界所遵循。
在百余年前落后的条件下,提出如此理念及创造如此成就,实在难能可贵。
而他在遗嘱中要求在他的墓志铭中刻上“第一个帽状腱膜缝合者长眠于此”。
神经外科一、什么是神经外科定义:神经外科(Neurosurgery)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
宏观研究范围: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神经痛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
神经外科科室:是主治由于外伤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的疾病,例如脑出血出血量危及生命,车祸致脑部外伤,或脑部有肿瘤压迫需手术治疗等。
颅脑疾病可以基本上分4大块:1、颅脑外伤。
例如车祸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血肿。
2、血管性疾病。
例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
3、功能性疾病。
例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癫痫、抽搐等。
4、脑肿瘤。
例如脑膜瘤、胶质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等肿瘤性疾病。
脊髓疾病分以脊髓血管疾病、脊髓肿瘤占位等疾病,同属于神经外科范畴。
二、神经外科的起源神经外科是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而又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
究竟起源于何时,翻开浩如烟海的史前资料及考古佐证很难统一。
中国起源:首先,在史前文明中就有颅骨钻孔的技术。
(2001年,在我国山东省广饶市傅家大汶口遗址发现了史前完整的颅骨圆形钻孔技术,这显然提示我们的祖先曾尝试过该类手术。
我已将该发现以“中国的史前颅骨钻孔术”为题于2013年发表于《World Neurosurgery》杂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5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医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关于颅脑手术治疗却未见有记载。
三国时期华佗欲为曹操开颅治其“头痛病”。
但遗憾的是无据可查。
小故事时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患上了头风病也就是现在的偏头痛,常年政务的处理,曹操被头风病折磨得异常难受,特别是到了中年之后,曹操经常是只要一发作就会心乱目眩,头疼难忍,当时的御医拿这个病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历史据史书记载,公元220~265年,一代神医华佗就有为病人剖颅治病的历史。
在旧中国,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几乎是空白,据记载,30年代初期,北京协和医院曾一度做过脑外科手术,但病例、病种很少,20年间仅发现50例脑瘤。
那时仅仅少数几个普外医生兼做脑手术,他们是北京的关颂涛、赵以成,上海的沈克菲,湖北的裘法祖,西安的张同和等。
特别是赵以成教授可谓是开创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
赵以成教授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曾留学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Penfield教授,从事神经病理及神经外科临床研究,1940年回国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工作,直到1974年辞世。
1952年赵以成教授受卫生部委托组织了全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班,培养了许多神经外科骨干力量,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薛庆澄等人均师出此班。
1952年赵以成教授率先在天津市立总医院创立神经外科,随后在北京创立了神经外科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他均任第一任科主任及所长,他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创建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神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带来勃勃的生机。
1952年,在中央卫生部的直接委办下,在天津由赵以成教授组织了全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班,抽调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名优秀青年医师参加,他们是韩哲生、曹美鸿、薛庆澄、王忠诚、蒋先惠、李秉权、易声禹、孙文海、郑广义等。
他们学成后分赴我国各地开展神经外科,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成了各地区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使我国的神经外科队伍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西安、沈阳、湖南、湖北等地分别成立了神经外科专门机构。
1952年,赵以成教授率先在天津市立总医院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脑系科(包括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赵以成教授任科主任。
已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薛庆澄教授当时任副主任,后任科主任,他一直在天津总医院开展神经外科医疗与科研工作,潜心研究,主编《神经外科学》专著,并于1981年组建了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并参加了创办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的工作,为新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5 000余年历史的长河中,人民的保健以及民族的繁衍,祖国医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有关颅脑手术治疗却未见有记载。
三国时期(公元前280—公元前222年),华佗欲为曹操开颅治其“首疾”,因无据可查,只是传说。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在我国山东省大汶口发现了史前完整的颅骨圆形钻孔化石,这显然提示先人们曾试探过该类手术。
根据文献记载:近代神经外科源于英语国家,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后,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至今,其诊疗水平正迈向世界前列。
历史回顾(193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没有独立的神经外科,只有几个医院的个别外科医生兼做脑部手术[1],如:北平协和医院(PUMCH)外科关颂韬医生于1930年赴美留学归国后率先开展治疗脑外伤、三叉神经痛等手术;1940年,赵以成医生留学加拿大归来,二人共同工作,当时治疗的病种虽包括脑肿瘤,但大都效果欠佳。
此后随着二人不断钻研与实践,治疗病种渐多,如行交感神经切除治疗灼性神经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切除脊髓瘤等。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PUMCH被日军占领,关颂韬等转至北平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继续工作,直至1949年前后移居美国。
赵以成则于1943年迁居天津开业行医,一直留在国内。
另一位冯传宜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即在中和医院学习与工作,师从关颂韬,1949年7月转入PUMCH,继续从事外科及神经外科工作。
20世纪30年代,奉天医学院(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外科张查理曾留学英国,在向关颂韬医生学习后,即开展了脑部手术,并发表了“Neurofibroma of the gasserian ganglion”[Chin Med J(Engl), 1935, 49:412-421]等文章。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没有独立的神经外科,只有几个医院的个别外科医生兼做脑部手术[1],如:北平协和医院(PUMCH)外科关颂韬医生于1930年赴美留学归国后率先开展治疗脑外伤、三叉神经痛等手术;1940年,赵以成医生留学加拿大归来,二人共同工作,当时治疗的病种虽包括脑肿瘤,但大都效果欠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
一、历史沿革
1、建国前期
1948年沈阳解放后,医院与同样创立于1908年原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合并,组成了今天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1)。
新中国诞生前,我国没有神经外科专科设置,只有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颂韬、赵以成;沈阳的张查理等几个外科医生兼做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手术(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王忠诚)。
其中张查理教授1918年留英归国后,曾任奉天医学院助教、副教授,外科主任等职,为东北区域较早开展神经外科手术之先驱。
图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
2、创建初期(1958-1984)
我院外科教研组共分为十个分组。
头、颈、胸、腹、四肢、泌尿等。
头颈组成为后来神经外科的前身。
原南满铁道医学院松原动教授为分组组长,当时的副组长为翟允昌教授。
1953年第一届神经外科专科培训班在天津举办,我科翟允昌教授参加培训,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神经外科专科医生(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王忠诚),当时可以处理颅脑损伤、脑肿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同时也开展了脑室造影,并做过剖开式颈动脉造影术等。
于1958年初,神经外科便从外科中分出来成为独立单元。
当时专业医生3人,轮转医生1人,开设床位15张。
翟允昌教授任第一任主任(1958-1984)图2。
图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首任主任翟允昌教授
3、发展中期(1985-200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经病学教研室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二部分组成。
神经科病房设70张床位。
内科组31张,外科组39张。
杨国瑞教授任主任(1985-2000)图3
随着我院神经外科的规模不断扩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开展了脑血管病和神经外科特殊病种的诊治工作,如脑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海绵窦动静脉漏、硬脑膜动静脉漏、脑积水、经鼻垂体腺瘤切除、先天性疾病等的治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展了颅底外科的手术治疗和立体定向外科技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展了脑干肿瘤和高位颈段脊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1997年开展了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期间我科参加了脑外科部分的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并撰写了多部神经外科学教程,其中1974年出版的《实用手术学-神经外科胸外科分册》是国内较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学教材之一(图4)。
3、全面发展(2001至今)
目前学科带头人为王运杰教授(图5),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在王运杰主任带领下神经外科在辽宁省内率先开展各项显微外科手术,包括颅内巨大动脉瘤塑形夹闭术、脑干肿瘤切除术、应用POPPEN 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应用远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肿瘤,应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肿瘤等一系列神经外科复杂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并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颅内动脉瘤术中实时荧光造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室大力支持和扶植中青年骨干力量,2002
年在东北三图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第二任主任杨国瑞教授
图4 1974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手术学为国内较早的神经外科手术专著
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神经介入技术,多次派人前往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及北京天坛医院等处学习先进的神经介入技术,目前,我神经外科已能成功地进行动脉瘤、颅内及脊髓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闭塞性脑血管病等的介入治疗,在东北地区神经介入领域占据着领先地位(图6)。
同时学科大胆引进先进人才,购进功能立体定向系统和微导航术中电极记录系统,成功地填补了辽宁省功能神经外科治疗领域的空白。
目前已开展应用脑内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氏病等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图7)。
二、学科现状
在学科带头人王运杰教授的带领下,无论在科室发展方向、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科环境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科室现科室医生的学历及职称结构图5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现任主任王运杰教授
图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复杂脑血管疾病的复合手术
图7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开展情况
合理,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0人,已建立了一个完善、合理的三级医生体系及人才梯队。
开放病床总数166张,专用手术室8间,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NICU)1个,神经外科实验室1个,万元以上设备101件,总价值1800余万元。
形成了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肿瘤、功能神经外科、重症神经系统创伤等多个研究方向和以此为基础的专业化分组,年均手术例数超过3500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比例达90%以上,治疗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前列(图8)。
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006年成为卫生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目前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辽宁省重点学科。
图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现状
近三年来,科室已结及在研各级课题4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5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4项,累及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发表SCI文章48篇,国内核心期刊200余篇。
近三年科室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1项。
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2次。
1名护士代表医院参加卫生部护理技能竞赛荣获金奖;获辽宁省“优质服务技能竞赛”第一名及省“五.一”奖章;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人次;获市“技术标兵”称号1人次(图9)。
图9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科研获奖及文章发表情况
三、科室发展展望
神经外科是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从最初的单纯的颅脑损伤的治疗到目前的颅脑肿瘤、脑血管病以及癫痫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神经外科的疾病谱日益扩大,新技术、新术式、新观念不断出现。
我院是东北地区大型高端综合性医院,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精良的医疗技术和雄厚科研实力,影响辐射东北和内蒙地区。
神经外科自创建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打下坚实临床及科研基础,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广大的患者群,在本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经过多年努力,本科室已经建立了合理的人才梯队,中青年骨干迅速成长,学科专业化分组日渐完备,并与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能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本学科的未来将继续以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创伤、功能神经外科等专科发展为重点,发挥现有优势特色医疗技术,加速转化医学在创新技术中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学科区域辐射能力。
同时优化人员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有相当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
并带动相关学科群及区域神经外科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
撰写:秦晓飞
审校: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