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15
苏轼的饮食文化如何诠释其文学情怀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上独树一帜,其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深深蕴含着他的文学情怀。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饮食方面,他从不挑剔,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苏轼的诗词中常常提到美食,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更体现了他对岭南这片土地的接纳与热爱。
尽管身处偏远之地,他依然能从当地的美食中发现美好,这种随遇而安的心境在他的文学情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猪肉颂》更是将普通的猪肉写得饶有趣味。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这首诗中,苏轼详细地描述了烹饪猪肉的方法,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和享受。
即使在物质匮乏的黄州,他也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并用文学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这种从平凡生活中汲取乐趣的能力,正是他文学情怀的重要体现。
苏轼的饮食文化还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他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注重食材的来源和品质。
他曾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丰富的食材,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使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苏轼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对人间烟火的眷恋。
在与友人相聚时,美食往往成为增进感情的媒介。
他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简单的一餐中,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和温暖,这种对人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真谛的追求,融入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更具人情味和感染力。
此外,苏轼在饮食上的不拘一格,也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精神。
苏轼如何在饮食中表达其文学理想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中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其对饮食的独特见解和热爱也成为他表达文学理想的一种别样方式。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而饮食,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他寄托情感、抒发理想的载体。
在苏轼的笔下,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他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对食物的细致描绘,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这一美味的水果,在他的笔下成为了对岭南生活的一种欣然接受和热爱。
他并非单纯地夸赞荔枝的甜美,而是通过对荔枝的喜爱,表达出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文学理想中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体现。
苏轼的文学理想强调真实与自然,这在他对饮食的描写中也可见一斑。
他所描述的食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朴实的食材,但他却能以细腻的笔触赋予它们独特的魅力。
比如“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首词中,乳花、蓼茸、蒿笋这些平凡的食物,组合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他没有追求奢华的珍馐美馔,而是从简单的食物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清欢。
这种对平凡事物的关注和赞美,反映了他文学理想中追求真实、自然的风格,即不刻意雕琢,以真实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描绘生活。
再者,苏轼在饮食中还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怀,这也与他的文学理想息息相关。
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关心他们的温饱问题。
在他的诗词中,有时会借食物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艰难。
例如,“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描绘了一个在古柳下卖黄瓜的贫苦农民形象,通过这一简单的场景,他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对民生的关注,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体现了他希望通过文学来呼吁社会变革、改善百姓生活的理想。
此外,苏轼在饮食中还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善于将传统的饮食文化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
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
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
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苏轼好吃是出了名的,常常将所吃的食物写入他的诗中。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中不乏描写饮食文化的篇章。
本文从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入手,梳理了其饮食作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苏轼的饮食作品以描写美食和饮品为主,其中以描写烹饪技艺和菜肴味道最为突出。
他对美食的描写既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调的技艺,又关注菜肴的味道和质量。
同时,苏轼也善于通过饮食来表达情感和寓意,如用烹饪比喻人生的沉浮,用食物象征友情和亲情等。
苏轼的饮食作品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食材的多样性和调味方法的丰富性。
他还强调了饮食的节制和健康,反对过度饮食和饮酒。
同时,苏轼的作品也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和品味,他们将饮食看作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是对宋代社会饮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对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其饮食作品既注重实用性,又蕴含情感和寓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 1 -。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苏轼是中国两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其著名的《苏东坡集》中收录了包括饮食题材在内的大量优秀诗词作品。
本文将就这些饮食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详细论述和分析,旨在揭示苏轼的饮食文化价值观,进而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思想。
首先,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中有许多颂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作品。
苏轼《桃花源记》中就描绘了一幅极为诱人的风景:“桃林小筑,若掩春秘,人静时惊,鸟噪时稀。
”诗中暗合着山林采吃,人们在深山沉湎内安宁静谧,而鸟兽们繁华丰富的嘈杂声,表现出自然无限的养分和生机。
此外,苏轼的诗词中还有不少赞美食物的作品,“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苏轼喜爱的仙桃搭配了蛤蜊,把精致的德艺双馨,传达给读者,丰富了他对美食的观点。
其次,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中还有许多吐槽中国官场文化的作品。
在《浔阳楼记》中,“只为芳心留,不及无由语。
”苏轼嘲笑了官场文化中的虚伪功利,强调芳心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真情实意,才能激发真挚的情感。
此外,在《饮酒》中,“宁喜火乎乎,不乐药乎乎”反映了他对贪污腐败的反对。
苏轼用调侃的方式以暗示制度的腐败性,反对药物而首选火,把他对纯正节俭的崇敬之情,传达给读者。
最后,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中还包括许多感怀友情和家乡的作品。
苏轼曾经说过,“自古友谊趣,几多重至今。
”他把友情视为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并在诗词中表达了他深厚的友谊感情。
例如,在《卜算子》中,“若非有朋友,恐与谁闲立?多感激恩义,少作久怨论。
”表达了苏轼深厚的友谊之情,也提示了读者应该学会欣赏朋友,珍惜友谊。
总之,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体现了他的一贯的礼仪与节俭的精神,以及自然、友谊、家乡的追求。
他将美食和文化作为交流艺术的媒介,表达了他独特的风格、气质、文化意识和价值观,他的作品也引领了中国文人理想和风尚。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苏轼,中国古典文学家,是属于北宋的文学家,他的创作运用传统的饮食文化作为文学的创作题材,把“饮食”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融入文学创作,留下大量丰富的饮食文化创作。
这些创作内容,给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苏轼作品深层次的内容。
“饮食”在苏轼的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诗词富有“饮食”的题材,如《芙蓉帐深寒钩》中提及的“新熟梨和烩鱼”,“醉后祝主人”中提到的“熟脆糖”,《当桃花开》中的“山酒”,“古今仙山行”的“花枝烧酒”等等,都体现出苏轼对古代饮食文化的关注与表达。
苏轼尤其喜欢游玩,在宴会中能见到更多饮食文化内涵,如《前赤壁赋》中所提到的“烹山鳞鱼”,“把酒诗”中的“三碗口花酒”,以及“浣溪沙”中的“盛酒佳美”,都展示出苏轼这位诗人在社交宴会中的文化饮食涵义,以及其对古代饮食文化的记录与表达。
此外,苏轼对饮食文化还有着深刻的认识,从《定风波芙蓉出水》、《鹊桥仙醉乡春》中就可以看出,苏轼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外在饮食习俗,更多的是从饮食文化中把人们共同拥有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呈现出来,把饮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
苏轼的饮食文化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的饮食文化特征,如在他的盛宴之夜中,素食和肉食的搭配,以及酒的摆放等,都是宋代人喜欢使用的饮食习俗。
而苏轼也会使用一些古代传统的文字描写来表达他对古代饮食文化的看法,如“梦粽丝香灼”,“蔚蓝佳肴”,“精酿妙酒”等等,都是他对古代饮食文化的再现。
从苏轼的饮食文化创作中,可以看出,宋代饮食文化以自然风貌为主,饮食的表现方式也是十分平凡的,苏轼也尊重古代饮食文化的习惯,从古代饮食中汲取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饮食文化的表现方式上,苏轼也会用宋代当时最流行的词藻,如“蔚蓝佳肴”和“精酿妙酒”,这些词藻也体现了他对古代饮食文化的追求与传承。
苏轼及其创作承袭了宋代一些流传已久的饮食文化习俗,将宋代饮食文化带入文学创作,从新的视角来表达宋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一直被认为可以揭示人类最深层次的感情,以及一个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状况。
其中,苏轼的诗歌更是脍炙人口,他的诗歌经常描写天气、环境的变化,但更加受关注的是他的“饮食”诗歌。
这些作品通过描写饮食文化折射出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观察。
一是以畅吟的形式描写饮食文化。
苏轼以过足描写的方式,描写白菊香、酒汤香、茶香等等乡村风味餐点,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将乡村厨房里的小食物熟知了大家,同时也把乡土饮食与乡土居民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显示出中国人乡村生活的细腻而温暖的一面。
此外,他的诗中也渗透了酒宴的气息,以及中国古典诗歌中酒笑的场景,表达了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
二是以慨叹的形式表达饮食文化。
苏轼把饮食诗歌写作为一个释放内心压抑情绪的方式,用不同的文体,抒发不同的观点,指出饮食文化有可传承之处也有让人慨叹的改变,从而加深了读者对饮食文化的理解。
他把慨叹形式发挥到极致,用一种柔和而温柔的语气表示“饮食文化的改变,古风渐转”,强调“古今视风的变更,令人慨痛不已”的情感,呼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
三是以表达抗争的形式表达饮食文化。
苏轼认为在某些改变当中,有一些火把熄灭的可怕的改变,因此他以抗争的文体指出这种局面,也表示出他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忧患。
有意思的是,他也在诗歌中表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抗争,“登临望下见,子孙传动古”,言明传统
文化正在被拯救,抵抗外来文化的异化。
总之,苏轼以诗歌中饮食文化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感性认识,也表现了他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与抗争,使他的诗歌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水调歌头与饮食文化的交织概述《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婉约、柔美的文字表达出了人生百味和情感世界,同时也不乏对饮食的描写与联想。
这篇文档将介绍《水调歌头》中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章节,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
1. 阳关曲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借用了“阳关曲”的比喻来表达生活的离散和无奈。
这里所指阳关即指西域,而西域地区则有丰富多样的独特饮食文化。
阳关曲一词意味着异域风情和美食佳肴,通过描述这些美味可口的佳肴,作者唤起读者对远方异国美食的想象,同时也体现了世间离散之苦。
阳关曲图片来源:Unsplash2. 明月几时有苏轼在《明月几时有》一章中,利用美丽的月光描绘了寒冷的秋夜,叙述了对乡愁的思念。
乡愁也常与家乡特色的饮食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乡愁与家乡的美食联系起来,如月牙带馄饨、桂花糕等等。
通过这些描写,苏轼巧妙地表达了对故土故乡及其美食的眷恋之情。
3. 自题诗十首·其三《自题诗十首·其三》是《水调歌头》中描写饮食文化最为丰富的一节。
作品以黑龙江大米和盛京年华为背景,描述了北方人民热爱美食、追求生活品质的态度。
其中涉及到红烧辣子膀子鲫鱼、黄汤甘草肚片等传统北方菜肴和小吃。
通过这样生动细腻的描绘和形象比喻,苏轼打破了文字单调,并展现出当时社会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影里有归魂:随君南去吧!易水送别Message。
”——苏轼,《水调歌头》4. 后世论《后世论》作为《水调歌头》的结尾,苏轼以自我反思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境遇以及饮食文化的深刻思考。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借鉴古代士人墨客的精神,呼唤着后世能够坚守初心,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与操守,在美食千变万化中不忘本心。
结论《水调歌头》与饮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在描写情感与生活时不断地融入饮食元素。
通过食物的形象、滋味和情感联想,苏轼传达出对家乡、乡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引发读者对于美食与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苏轼饮食题材诗歌研究报告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才华横溢,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
其中,饮食题材是他创作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以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以其丰富的变化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著名。
他善于烘托食物的鲜活和美味,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品尝到他笔下的美食。
例如《生查子·元夕》一诗中写道:“高门前,忽弃罗翻身。
流水从东来。
大瓶盛,千里香苾合。
”通过描绘元夕夜晚家家户户吃着美食的场景,苏轼使读者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和美好。
同时,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中也融入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批判。
他通过描绘饭食贫瘠的场景,表现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
例如《东坡肉·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珍惜年轻时光和机会的警示,暗示着社会中的贫富分化和人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此外,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中还包含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酒宴和美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例如《赤壁赋·世人共濡染,一寸险如尺》中写道:“江水寒如冰,江上凝寒尽;梅花欲黄时,黄黄西风里。
”通过描述江水和梅花的变化,苏轼寄托了对人生短暂和阴阳循环的感慨。
总的来说,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
他通过对美食的描绘,使读者体验到了美食的美味和诗歌的艺术。
同时,他在描绘饮食的同时,也思考了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使其作品更具有深度和价值。
因此,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不仅仅是为了描述美食,更是通过美食的表现,探索了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各种意义,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
品读苏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中展现出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还常常借笔墨描绘出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
在他的诗词里,饮食元素宛如繁星点点,璀璨而又生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饮食风貌。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猪肉”。
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烹饪猪肉的方法和心得,也反映出当时猪肉在黄州的普遍与廉价。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平凡的猪肉描绘得令人垂涎欲滴,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特品味。
“酒”也是苏轼诗词中频繁出现的饮食元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酒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媒介。
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于《定风波》里,酒又与自然景象相融合,烘托出一种别样的心境。
酒对于苏轼来说,既是欢乐时的助兴之物,也是忧愁时的慰藉之品,它贯穿于苏轼的生活与创作之中,成为了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荔枝”也是苏轼笔下的美味之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被贬岭南之时,苏轼并未因境遇的艰难而消沉,反而被当地的荔枝所吸引,甚至发出愿意长久居住在此的感慨。
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荔枝的鲜美诱人,更展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上述几种,“鱼”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里,苏轼通过对春天江景的描写,提到了即将上市的河豚,展现出对这一美味的期待。
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则是对鲈鱼美味的赞美。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还包括“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将鱼与笋并提,描绘出了黄州丰富的物产,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当地生活的适应与融入。
此外,“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苏轼,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文不仅被人们传颂不已,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饮食风貌、烹饪技巧以及食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苏轼的诗文中,对食物和饮食的描绘常常生动而富有情趣。
例如,他的《东坡志林》中,记录了他对一道菜品的描述:“秋来霜叶满阶红,白发欺人各一天。
我少之时犹怕暑,老来无事转安心。
悠悠古事如流水,寂寂光阴付断琴。
客里偶然忘岁月,故人遥想发毛森。
”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其中包含了对时节、老年、友情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而在他的《猪肉颂》中,更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了烹饪技巧和品鉴美食的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哲学。
他在《东坡志林》中提出:“美食须有美器,则粗粮亦可成席。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食物与器具之间协调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时,苏轼强调“慢食”的理念,倡导品味美食的过程应当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美味和其中的生活情趣。
在苏轼的诗文中,茶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对茶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将茶视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汲江煎茶》一诗中,他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诗中描绘了他亲自取水、煎茶的过程,以及他对茶道的精神追求。
苏轼还提倡茶与文的结合,经常在品茶时进行诗歌创作,使茶文化与文学创作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苏轼的诗文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他常常以酒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
这些诗篇中,苏轼以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对友情和岁月的怀念。
酒在苏轼的诗文中也是友情的象征,体现了古人重情重义的价值观。
通过苏轼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
苏轼如何通过饮食传达其文学理念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中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其对饮食的独特见解和热爱,也成为了他传达文学理念的一种别样方式。
饮食,于苏轼而言,并非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感悟,更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
苏轼的文学理念强调真实与自然。
在他的饮食记录中,这种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追求奢华珍稀的食材,反而对平凡的食物情有独钟。
比如他笔下的“东坡肉”,就是选用常见的猪肉,用简单的烹饪方法制作而成。
这道菜的诞生,反映出苏轼对于生活中真实、朴素之美的欣赏。
他认为,真正的美好并非来自于稀有昂贵之物,而是在日常的平凡之中。
这种对真实与自然的追求,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
他的诗词不刻意雕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如同他所钟爱的那些家常美食,散发着自然而醇厚的韵味。
苏轼善于从饮食中汲取人生的哲理,并将其融入文学创作。
他在品尝美食时,常常会思考人生的得失、荣辱。
比如,他在遭遇仕途坎坷时,仍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正如他在《初到黄州》中所写:“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尽管处境艰难,但他仍能从周围的美食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通过对饮食的描写,告诉人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和希望。
苏轼的饮食记录还展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在与友人相聚共享美食时,他写下了许多充满温情和友谊的篇章。
食物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他在《后赤壁赋》中与友人在赤壁之下共食佳肴,饮酒畅谈,这种场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出他对人间真情的赞美。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挚而动人,如同共享美食时的温馨与和谐。
此外,苏轼通过对饮食的描写,展现了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他在不同的地方任职或游历,都会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并将其写入作品之中。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说到苏轼,大家就会想到他传奇的诗歌作品,其中食物主题的诗歌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苏轼关于食物题材的诗歌,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苏轼出生在宋朝,他本身也是官僚人家出身。
他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经济特征和历史变迁。
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丰富的食物,特别是宴会上的美食。
苏轼写的一些食物题材的诗词,涉及各式各样的食物,比如鱼肉、菜蔬、肉类等,也反映了平民宴席中的菜肴,以及他本人在官场中所经历的美食。
此外,苏轼所写的食物题材诗歌,还反映出他对廉明、慎终追远的家风教育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提到过用朴素的食材来做美食,也反映出苏轼个人的节俭态度。
他经常用朴实质朴的语言来赞颂宴席中的佳肴,比如“桃羹初尝鲜,芍药苦夏景”,表达了他对清新健康的食物的喜爱。
此外,苏轼的食物题材诗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在他的诗歌中,不仅可以看到宋朝风味美食,也可以看到宋朝文人雅士们所欣赏的北方食物,比如“桂枝酿黄酒,芊芊秋水清”等等。
这些可以看出,苏轼有着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也可以说明当时宋朝的社会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和多元。
最后,苏轼食物题材诗歌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宋朝的食物文化,也可以体会到他对食物的热爱与喜好,最重要的是,他让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品尝到多彩、丰富的宋朝时代。
从苏轼关于食物题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风俗的独特的认知,以及他对食物的热爱与喜爱,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宋朝社会文化的发达程度,以及宋朝人民在食物文化上多样化的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苏轼关于食物题材诗词研究的意义,以及它对当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其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元素。
本文将从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入手,进行综述研究。
首先,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念深厚,对于食物的品质、做法、搭配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东篱乐府·蝉》中写到:“桑间濮上,蚕食叶而娇,蜩在上下声无搏,疑是天籁发于穹苍。
”这里的“蚕食叶而娇”表现了苏轼对于蚕的重视,认为蚕吃的叶子品质好,才能产生好的丝绸。
此外,在《赤壁赋》中,苏轼也对于饮食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不吃思过崖上饭,睡觉日觉石头牀”是真正的清贫之道。
其次,苏轼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于饮食的描绘和赞美,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三杯淡酒,一碟小菜,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的“三杯淡酒,一碟小菜”,表现了苏轼的生活态度和对于小资情调的追求。
同时,在《少年游·春山如雪》中,苏轼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其中包括了“风餐露宿”的生活情趣,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的向往。
最后,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念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宋代,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而苏轼则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点融入到了自己的诗词中。
如《兴安快哉·赋菊》中的“饮酒八行,衣裳六品,古人不可裹足”,表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品尝美酒、品质上乘的服装以及追求自由的文化特点。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元素,其饮食观
念与生活态度一脉相承,同时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这些饮食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文化品位和见解,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本文对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进行了研究综述。
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之一,其诗词中不仅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重要思想,还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在苏轼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各种美食,如鱼、螃蟹、鸡、酒等。
他善于将食物与诗词进行融合,用诗词来描述美食的味道和色彩,更是抒发了他对美食的喜爱之情。
除了美食,苏轼的诗词中还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如江南的莲子、苏州的糕点等。
他还提到了一些饮食的习惯和礼仪,如“酒酣耳热”、“盏盏相传”。
苏轼的诗词中还涉及到了饮食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饮食不仅是一种物质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交活动。
他借饮食之名,表达了对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的关注和赞美。
通过对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进行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
同时,这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文化和饮食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1 -。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本文旨在从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深入探讨苏轼晚年创作的食物题材诗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代文学家,散文家,饮食家,诗人,着书家,家喻户晓的文豪。
据载,苏轼在晚年的诗作中,有大量的与饮食有关的题材,而其中表现出的意蕴更是深入流露出一些有着文化特色的人文关怀之情。
因此,从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苏轼的诗词是迤逦而有益的,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宋朝文化。
苏轼在文学史上备受尊崇,饮食类诗词更是其当之无愧的杰作。
他最负盛名的诗词中,有不少是与饮食有关的,其诗歌表达出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食材的善待。
他经常用细腻的语言诗意地描绘出美味佳肴,他善于把不同食物的颜色、味道、营养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融合在一起,让人们见识到宋朝烹饪文化的深厚功底。
此外,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也反映了他的兴趣特点和生活习惯。
他的诗中,经常可以见到他对山珍海味的赞赏,对口味独特的饮食的热爱,对令人回味无穷的食物的喜爱以及对烹饪多样各异的美食的尊重等等。
此外,他还经常把乡村的生活融入到烹饪题材中,以此表达出他的乡土情怀。
在苏轼的诗词中,不仅可以看到他的辩证眼光,还可以感受到他对华夏文化的真挚热爱,以及他对小人物的朴实真挚的关怀。
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表达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食材的文化关怀,反映出宋朝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的诗里也流露出他对乡村文化的尊重,展现了他对文化传统的持久热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由此可见,研究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不仅可以探究他的文学思想,还可以挖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宋朝文化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本文可以看出,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不仅可以展现其文学发展的尝试,也可以反映出他对宋朝烹饪文化的理解,从而揭示出宋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对于研究宋文化有重要意义。
苏轼诗歌与北宋饮食文化一、本文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更是一位美食家。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技巧著称,更以其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而备受赞誉。
其中,对北宋饮食文化的描绘和赞颂,更是成为了苏轼诗歌的一大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苏轼的诗歌作品,揭示其与北宋饮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探寻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文化内涵。
在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饮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他不仅对美食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品味,更将饮食与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社会风情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通过对苏轼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饮食种类、烹饪技艺、餐具器皿、饮食礼仪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
苏轼的诗歌也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在饮食文化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也可以看到苏轼个人命运的起伏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因此,本文还将通过分析苏轼诗歌中的饮食文化元素,来探讨其诗歌创作的背景、动机和意义,进一步揭示苏轼诗歌与北宋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苏轼的诗歌与北宋饮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苏轼的诗歌作品,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二、苏轼诗歌中的饮食元素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中不仅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感与哲理思考,更巧妙地穿插了丰富的饮食元素。
这些饮食元素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生活气息,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饮食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苏轼的诗歌中,酒是一个重要的饮食元素。
苏轼好酒,其诗中常有酒的影子。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的酒成为了诗人与天地对话的媒介,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
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
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
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苏轼好吃是出了名的,常常将所吃的食物写入他的诗中。
如吃野鸡,写《野雉》诗;吃鳊鱼,作《鳊鱼》诗;吃蛇、蛙、蛤,写《古意》;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豆粥,写《豆粥》诗。
另外,吃鲍鱼、巢菜、河豚、棕笋、蜜唧,都写有关于这些食品的诗文。
苏轼在写这些自然食品时往往发出由衷的赞美,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就极尽赞美了荔枝外观的光鲜亮丽;《食槐叶冷淘》诗描述和赞美了用槐叶汁制作的凉面;《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诗则称赞了用牛粪火灰煨制的芋头,而用山芋做过的“山芋羹”,也是色香味皆为奇绝的少有佳品。
苏轼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也不少,如“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汤”、“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玉糁”、等等。
在平时,苏轼也会尝试制作美味的食物。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坡肉了,其中《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1]他煮鱼,“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
半熟,入生姜萝葡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
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2]。
据说味道非常鲜美。
由此可见苏轼对自己的烹饪技术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不管是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还是平淡粗俗的饭食蔬果,苏轼都能够乐而食之,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来获得日常生活中的愉悦。
(二)闲适惬意的品茶之趣说苏轼好茶、嗜茶,单是看他写过的饮茶诗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如:《试院煎茶》、《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蒋夔寄茶》、《汲江煎茶》、《寄周安孺茶》、《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等等。
其中自然有不少描绘茶的诗句如“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3],说的是新茶之中挑出的形如鸟雀舌尖的鲜嫩茶芽;“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4],说的是茶瓯表面漂浮着洁白如雪的茶沫;“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5],说的是制作精美,惟有明月、佳人、美玉可以相比的月兔团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6],用冷冽的玉雪和香浓的油膏相比,来显示茶味的纯正,让人似乎尝到了新茶滋味的甘芳轻妙。
苏轼曾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7],这样说来,苏轼品过的茶自然不在少数。
苏轼爱茶,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同时也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说:“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8]在这里,苏轼把好茶比做“佳人”,可见苏轼爱茶之深。
同时,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名句。
更有茶人把苏轼的另一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联成茶联,也甚为妥贴,真可谓写尽了苏轼对茶的挚爱,道尽了苏轼对茶的赞叹。
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超然闲适生活的美好象征,是困顿仕途中的自然安慰,是真挚情谊的坚韧纽带,亦是创作灵感的传输媒介。
尤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这些饮茶诗往往能体现出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
居官闲暇之时,苏轼常常与朋友们饮茶晤聚,吟诗酬唱,生活闲适惬意。
而在关于苏轼饮茶题材的作品中,也往往体现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如《次韵谢鲁直馈双井茶》:“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肥,只有病渴如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9]这首诗是苏轼对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一诗的和诗。
黄庭坚家乡的亲人捎来了一些上好的双井茶,他便送一些给苏轼,并附诗一首,即《双井茶送子瞻》,意思是说我家乡丰茂的茶叶,放入小石磨里碾制加工后,光洁纯净,连雪花也不及,你喝了我的茶之后,希望能唤起你被贬黄州时的旧梦,象范蠡那样激流勇退,退隐归田。
言外之意是委婉含蓄地规劝苏轼在政治上得志、处境安逸时不要忘记曾经被贬谪时的遭遇,由此可见他们友情的真挚。
苏轼一生喜与僧人交游,结识了不少僧道高人,他的茶诗即是见证。
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10]怡然和尚送给诗人垂云新茶,这种茶极为细嫩,全是拣芽、雀舌。
这些垂云新茶其实是佛寺中的精妙供品。
诗人为表感谢,以大龙团茶回赠,这也是皇上赐给他的供品茶。
毋庸置言,这两种茶都是茶中极品。
因此苏轼在诗里开玩笑地提醒怡然:不要在意他们的好坏,但到底作何评价,就得看你的判断了。
特别是“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两句插写在诗里,表露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他羡慕怡然自得、闲适惬意的生活,深深地感觉到虽沐浴皇恩,但也觉得寒意逼人。
从诗中的名茶互赠、玩笑戏谑,我们可以感受到二人间的深厚友谊。
面对甘冽幽雅的香茗,苏轼便怡然自得、如痴如醉。
试想,能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清泉绿茶,抵得十年尘梦的半日之闲,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享受一点美与和谐,这该是沉闷的人生中多大的享受!故他曾有诗句曰:“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11]当一杯清茶入腹,顿时齿颊留香,神清气爽、几乎腋下习习生风飘然仙去时,这是多么神奇的感觉啊!(三)豪放逸气的饮酒之欢“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12],由此可见,苏轼他虽然酒量不大,但却很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有涉及到竹叶酒、碧香酒、蜜酒、酥酒、柑酒、桂酒、真一酒、洞庭春色、天门冬酒……种类真是不少。
“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13],说的是嫩黄的碧香酒;“二年洞庭秋,香雾长馔手。
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14],说的是玉色的洞庭春色酒;“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
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15],说的是清澈的竹叶酒;文《赤壁赋》云“: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16],这样一篇赋就三次写到饮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中也涉及到饮食,题目写到喝酒,开头又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又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些诗文中,可以体现出苏轼喝酒时的那种的豪放豁达、壮志义气,超然愉悦则一一显现。
苏轼喜酒,酒能使他享受到闲适与惬意;苏轼好酒,酒能激起他的凌云壮志;苏轼嗜酒,酒能使他飘然若仙,遨游于“琼楼玉宇”。
此刻,酒却成了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宦海沉浮的媒介。
苏轼也与亲人饮酒。
苏轼所作《游白水书付过》记他与儿子苏过饮酒,苏辙也不善于饮酒,惟骨肉情深,加之散多聚少,一旦相逢,兄弟俩还是免不了喝上几杯。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能喝一点酒,这在苏轼写给李之仪的一封信中提到,他“酌酒与妇饮”。
王闰之对丈夫饮酒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后赤壁赋》写友人得到鱼,告诉苏轼。
苏轼便回家告诉王闰之,王闰之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侯鲭录》中也有黄州张从惠请苏轼夫妻饮酒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不仅会品酒,鉴酒,而且还会自己酿酒。
正如周作人在他的《谈酒》中所言:“走到缸边屈身听,听见里面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了酸,但是怎么样是恰好,别人仍无法知道。
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董一样。
”[17]苏轼喜欢自己造酒,在定州的时候曾造橘子酒和松酒;在惠州时,学造桂酒,他盛赞喝过桂酒后,“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18]的飘飘欲仙感,还向西蜀道士扬世昌学会了蜜酒的制作方法,“真珠为浆玉为醴,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19]。
他还发明了真一酒,用面粉、糯米、泉水三种原料酿成后,酒色如玉。
“稻垂麦柳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
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
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20]。
苏轼称自己制作的真一酒为青州从事,可见,他对自己的制酒技术颇为满意。
所有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点点滴滴都给苏轼动荡不安的人生增加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让他把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滋味无穷,记得林语堂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的。
一般人不能够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