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中餐的古诗词自古以来,中餐烹饪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饮食文化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在古诗词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描绘了中餐的诱人魅力。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描写手法、具体诗词分析、古诗词对中餐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古诗词中关于中餐的描写,既是诗人对美食的赞美,也是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古诗词中关于中餐的背景和意义。
二、古诗词中中餐的描写手法及其特点1.食材描述:在古诗词中,诗人常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绘食材,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出草木的生长态势,同时也暗示了食材的丰富多样。
2.烹饪技艺:诗人对烹饪技艺的描写也颇为细腻,如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中的“浓妆淡抹总相宜”,既表现了烹饪技艺的高超,也展示了菜肴的美味。
3.味道表现:在古诗词中,味道的描绘往往是寓意深刻的,如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既表达了诗人对美食的回味,也抒发了离愁别绪。
4.进食场景:古诗词中的进食场景往往富有诗意,如宋代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古人宴饮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三、具体古诗词分析1.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诗中描述了饮酒食脍的场景,展现了唐代饮食文化的繁荣。
2.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诗中通过对春江美景和美食的描绘,表现了江南饮食的独特魅力。
3.明代李时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中描述了夜行黄沙道中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家乡美食的思念之情。
四、古诗词对中餐文化的传承1.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古诗词中关于烹饪技艺的描绘,为后人了解古代烹饪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饮食文化的传播:通过古诗词的传颂,中餐文化得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
3.食疗养生的提倡:古诗词中不乏对食疗养生的赞美,如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提倡人们注重饮食健康。
关于美食的诗句古诗词美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温暖着人们的心灵,滋养着人们的身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关于美食的诗句古诗词。
1、《大雅·生民》食时养生、居则安身、敬鬼神而远之、亲戚友而近之。
这是《大雅·生民》中的一句话,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注重保健养生。
在节假日,人们总是会和亲人朋友一起围坐一桌,分享着美食,感受着温馨。
2、《唐诗三百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登高》中的一句诗,形容了黄山的壮美景象,而黄山也是中国著名的美食之地。
黄山绿茶、黄鹤楼烟酒、葫芦鸡等都是黄山的特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3、《诗经·小雅·小旻》瞻彼淇梁,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小雅·小旻》中的一句诗,描绘了一位君子的形象,而君子是追求精致生活的人。
在中国古代,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方法的细节都非常重要,讲究精致的品位和审美,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关雎》中的一句诗,描写了一位淑女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以食会友非常普遍,而对于红色高汤、鱼的头尾、肥腴裹丝等美食,女性都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和烹制方式,更显得出她们柔美和细腻的特质。
5、《庐山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这是唐代闻人氏的诗,描绘了庐山秀丽壮观的景象。
庐山的特产还有庐山烤鸭、庐山臭豆腐、庐山冰糖桔等,也是人们品尝美食和享受美景的好去处。
6、《惠州女》茶是国饮,粥是民食,扬州善作酱鱼香,鲜嫩比肩笋卷。
这是南宋罗大经的《惠州女》中的一句诗,点出了茶、粥、酱鱼和笋卷等广州和扬州的特色美食。
茶和粥是传统佳酿,令人神清气爽;酱鱼和笋卷则是美食中的高手,口感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7、《唐诗三百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是登“楼”所留下的诗句,用壮阔的场面展示了山水之间的宽广。
古代诗词中的美食文化与背后的社会意义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美食文化。
诗人们常常以食物为题材,借用美食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变迁的触动。
这些诗词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美食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
古代诗词中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从水果到肉类,从酒类到茶叶,无一不展现了古人对美食的热爱。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主题,但其中提到的黄河入海流,恰好是古代人们常常食用的黄河鱼的原产地。
黄河鱼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美食,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备受推崇。
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美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美食文化常常与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相联系。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秋夜凉爽的景象为背景,但其中提到的“牵牛织女星”实际上是指七夕节,古代人们在七夕节会吃一种名为“牵牛饭”的美食。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七夕节的重视和对爱情的向往。
古代诗词中的美食文化还反映了社会变迁和阶级差异。
在古代社会,食物的种类和品质往往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大地的草木在四季更迭中的生长和凋零,但其中提到的“野火烧不尽”实际上指的是当时贫苦人家常吃的草鱼。
草鱼是一种廉价的食物,而白居易本人也出身于贫寒之家,因此通过这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贫苦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古代诗词中的美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中的美食文化鉴赏诗词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美食则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鉴赏。
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美食的描写,这不仅让我们对美食产生了无穷的想象力,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体验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远在异乡的弟弟的思念之情的抒发。
诗中提到了“露从今夜白”,形容了夜晚的露水洁白如玉。
这启发我们对美食的联想。
夜晚的露水,不正如我们品尝美食时的清新与甘甜吗?而月亮的明亮则如同美食时的色香味俱全。
唐代诗人白居易则在《荔枝词》中以诗歌讴歌了荔枝的美味:“荔枝初上市,子孙复何之?添盐煮尝的,篱落一枝丝。
尝尝还未足,竹院夜成虚。
静摘街巷底,枝头离恨疏。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品味到荔枝的甘甜与嫩滑,仿佛美食口感在诗句中跃然纸上。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簪花十论》中也不忘提到美食:“尽食草木之甘,味之者莫知其所欲。
”他以此表达了对食物的欣赏,同时体现了美食文化所带来的愉悦。
美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享受。
宋代诗人陆游在《秋风引》中写道:“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同样也对美食与饮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酒作为一种美食之一,它可以醇厚的酒香滋味带给我们舌尖的享受,也是社交、聚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们欣赏这些诗词中的美食描写时,不禁会联想到历史中的食物文化。
我们可以想象古代文人雅士们在赏月吟诗之余,品味着美食佳肴的滋味。
他们将美食作为灵感的源泉,将食物与文学、艺术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美食文化鉴赏。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享受,更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民俗特色。
通过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
饮食文化古诗词
哎呀呀,说到饮食文化古诗词,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你想想看,
那些古代的大诗人们,用他们的妙笔写下了多少关于美食的动人篇章啊!
就像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哇,你能想象到那种朋
友热情邀请,准备了香喷喷的鸡肉和黄澄澄的小米饭的场景吗?这是
多么温暖的情谊和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呀!例子:这不就像你好朋友
突然叫你去他家,说给你准备了一大桌好吃的一样嘛。
还有苏轼,那可是个十足的吃货诗人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
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诗里满满的都是
春天的气息和美食的诱惑呀!仿佛能看到那桃花绽放,鸭子在江水里
嬉戏,还有满地的蒌蒿和芦芽,以及让人又爱又怕的河豚。
例子:这
就好像春天的大自然给我们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呢!
杜甫也不例外呀,“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那鲜美的鲫鱼切成丝,配上清香的香芹做成的羹,光想想都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啦!例子:就好像你在高级餐厅里看到一道精致又美味的菜肴。
这些古诗词,不只是文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我们穿越时光,感受到古人对饮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饮食文化和古诗词的
结合,不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味之旅嘛!
我觉得饮食文化古诗词真的是太奇妙啦!它们让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美食的魅力,还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情感世界。
这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呀,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传承!。
诗句美食赏鉴摘要:1.诗句与美食的联系2.诗句中的美食描绘3.美食的诗句赏析4.诗句美食的文化内涵正文:诗句与美食的联系自古以来,诗句与美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诗人们经常以美食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诗句。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美食的香味和味道,更赋予了美食深厚的文化内涵。
同样,美食也激发了许多诗人的创作灵感,使得他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句中的美食描绘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关于美食的描绘。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豚肩商略黄鹂厨,蚁鼻商略白苹洲”,描述了黄鹂和白苹洲的美景,同时也表现了美食的诱惑。
再如宋代诗人苏轼的《东坡志林》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诗人以长江和好竹为背景,表现了鱼和笋的美味。
这些诗句中,美食成为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使得诗歌韵味无穷。
美食的诗句赏析诗句中的美食,不仅仅是对食物味道的描述,更是对美食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句描绘了草原的辽阔和草原美食的丰富。
在这里,美食成为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生命力的赞美。
诗句美食的文化内涵诗句中的美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递了诗人的人文精神。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句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展示了黄河流域丰富的美食文化。
综上所述,诗句与美食之间的联系,既体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也揭示了美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宋词中的饮食与烹饪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它以其唯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宋词描绘了许多场景和事物,其中之一就是饮食与烹饪。
本文将从宋词中的饮食与烹饪角度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一、饮食文化的抒发宋词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将饮食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
通过描绘美味的佳肴和美酒,宋词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咏怀古迹梅菜扣肉」是一首美味佳肴的词,描绘了梅菜扣肉的色香味俱佳,使读者不禁口水直流。
这样的描写既体现了宋代人们对美食的钟爱,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此外,宋词中还有一些表达对食材的赞美和感叹的作品,如「赞美天下美食」。
这类作品通常以形容细腻、精湛的文字描绘各种食材的质地、色彩和味道,既凸显了精细的烹饪工艺,也展现了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烹饪艺术的展示宋词中的饮食与烹饪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描写,同时也展现了烹饪艺术的魅力。
这些描写往往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得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烹饪过程中的美妙与神奇。
例如,「赞美烹饪技艺高超」的宋词中,常用烹饪词汇来比喻爱情的甜蜜与辛苦,使得读者可以从烹饪的角度来理解爱情的复杂和温柔。
另外,有些宋词也会以食物为象征,通过对烹饪材料的运用,表达出作者对于情感的抒发。
比如有一首词中,作者将鱼比作自己,表达了一种临别之际的哀思和眷恋之情。
三、饮食与情感的关联在宋词中,饮食与情感经常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们对于生活与爱情的情感表达。
词人们往往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映射出自己内心世界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有些词表达了对于丰盛的酒宴和美食的欣喜和豪情,体现了作者在欢乐和宴会上畅快淋漓的精神状态。
而另外一部分词则展现了对于分别和离别的伤感和思念,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表达对亲人与挚友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反映通过宋词中的饮食与烹饪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的饮食品味,还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关于饮食安全的诗句古诗词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饮食平安的诗句古诗词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古诗有那些1、老子《道德经》第310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无为无不为、平和无欲、惜精爱气2、孟子:养心莫擅长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削减欲望更好的了。
1个人假如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1个人假如欲望许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3、朱熹:饱食当肉,不淫当斋。
缓步当车,无灾是福。
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
多精神为福,少嗜欲为贵服药10朝,不如独宿1宵;节食已去病,寡欲已延年。
四《解人颐》达识集:唐子畏题《列仙传》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高兴不生愁。
无药可延卿相寿,求医也是徒然。
有钱难买子孙贤,积玉总为无用。
五岁夜咏怀刘禹锡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拘束,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六罗状元醒世歌名洪先,明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10事9如梦,不若3平两满休.能得意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催两鬓霜.身后碑铭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碌碌几时闲?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变故,贫贫富富有循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1般.七罗洪先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华屋量人斗,娇妻度客船;钱财身外物,儿女眼前冤;世人谁不染,脱却是神仙”。
3界跳是跳不出的,宠辱皆忘是人生的1种境界;尘世纷纷1笔勾,林泉深处任忧游。
盖间茅屋牵萝卜,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隙间眠真可乐,吃些淡饭可忘忧,眼前多少英雄汉,为甚由来不回头?八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清·方薰有闲常同书做伴,无事且与动为邻;九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词动苦后甜。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本文对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进行了研究综述。
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之一,其诗词中不仅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重要思想,还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在苏轼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各种美食,如鱼、螃蟹、鸡、酒等。
他善于将食物与诗词进行融合,用诗词来描述美食的味道和色彩,更是抒发了他对美食的喜爱之情。
除了美食,苏轼的诗词中还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如江南的莲子、苏州的糕点等。
他还提到了一些饮食的习惯和礼仪,如“酒酣耳热”、“盏盏相传”。
苏轼的诗词中还涉及到了饮食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饮食不仅是一种物质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交活动。
他借饮食之名,表达了对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的关注和赞美。
通过对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进行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
同时,这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文化和饮食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1 -。
宋词中的美食描写与文化寓意解读1. 引言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还融入了许多美食描写。
美食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传承和心灵交流的载体。
本文就宋词中美食描写的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进行探究。
2. 宋词中常见的美食描写2.1 精致佳肴宋词中经常出现对于精致佳肴的描绘,如“箪豆速白酒"、“樽前无上蚁纹杯"等。
这些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美食艺术和生活品味的追求。
2.2 具象形容食物有些词句直接以具象形容来表现食物的质感、外貌,如“琼浆玉液盈罗江"、“绿苹红杏黄花白"等。
这种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各种美味可口、色香味俱佳的食物。
2.3 食物与季节、自然之间的联系许多宋词利用食物来刻画不同季节和自然景色,如“蛙更声满江天"、“蓼风轻叶过初秋"等。
这些描写将美食与大自然相结合,突显了饮食文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3. 宋词中美食描写的文化寓意3.1 美食作为社交团聚的载体在宋代,宴席是社交交际中重要的一部分。
描写美食时,不仅表达了丰盛盛宴,还强调了团聚、友情和亲情等价值观。
例如,“杯前华发交茗烛,歌舞青楼笑语频"。
3.2 美食对于心灵寄托的象征有些宋词运用美食描写表现人们对于幸福生活、内心欢愉和满足感的向往。
比如,“七月七日知于天”中提到“桂花位集林泉好”,展示出对于享受甜美之处的渴望。
3.3 美食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宋代社会,享受美食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通过描写精致佳肴等细节来突出人物的阶层和社会地位。
例如,“肉约自煎籥恼,鱼为渔椀劳买”描写了文人生活中对于高贵食材的追求。
4. 结论宋词中丰富的美食描写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世俗与情感交融的生活场景,还通过对食物的描述传递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美食在宋词中既是饮食文化的展示,又是社交团聚、内心寄托和身份象征等多重意义的寓意之所在。
这一现象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代时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 一、 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占15%。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 “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从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杜甫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后寓居四川近十年。他的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士秘酿尤为著名,今日还留传其名酿“洞天乳酒”。杜甫受酒后,即与邻翁、渔父等乡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田园乐趣于此可见。 在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 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自己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这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苏东坡并且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中国酒道之精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总的来说,当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愁肠满腹,忧心忡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还是"把酒问青天"(苏轼),或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诗人们寄托于酒的情意总是难以言表的。那"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感觉让诗人们抒发了"共将诗酒趁年华"的才情,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朋诗侣"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酒助诗兴,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诗篇,同时诗人们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
二、胡食文化的融入
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唐代盛行胡食,唐人慧琳《一切经音义》称:“胡食者,即、烧饼、胡饼、搭纳等是也”;“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见诸正史的记载则有《旧唐书·舆服志》:“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诗名篇中咏胡食的如: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代胡风,还反映在各处胡人开设的酒店和在酒店充当服务人员的胡姬等方面。当时,已经形成为了胡姬而去酒店饮酒的社会风气,所谓“胡姬侍酒”,这在唐诗中多有描述。诸如李白的名句: 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马蹄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前有一樽酒行 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醉后赠王历阳 双歌二胡姬,更是远清朝。举酒挑朔月,从君不相饶。 此外胡店、胡酒、胡肴、胡姬、胡歌、胡舞,给这些具有浓厚异国情调的饮食业带来很大的繁荣。胡姬酒肆还有个方便饮者之处,即可以欠帐,正如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绩所咏:“有钱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过酒家》。这类胡姬酒肆常设在城门路边,适合人们送别亲友启程在此饯行,岑参《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薄》写有在胡姬酒肆饯别友人的情景:“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再者胡羊肉也很受欢迎,用羊肉煮、蒸之法烹制,《齐民要术》称作“胡炮肉法: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叶,脂亦切。著浑豉、盐、擘葱白、姜、椒、筚拨、胡椒,令调适。净洗羊肚,翻之,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作浪中坑,火烧使赤,却灰火。内肚著坑中,还以灰火覆之,于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 总之,由于千百年来外来饮食的传入和有关食品的命名,这股“胡”风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我们再从外来饮食的各种名称上看吧,除了开这方面命名先河的胡字外,又增添了一些如“番”、“洋”、“西”以及来自外来语音译的美妙名字,如至今人们口头上还常挂着的“番茄”、“番薯”、“洋白菜”、“洋姜”、“西葫芦”、“西瓜”等等。这一切,可以说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乃是集中外饮食文化之大成。同时饮食文化的丰富也扩大了诗人的创作题材。
三、古诗中的文人雅士的饮食养生法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颇注重饮食保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养生之道,文人的饮食养生法,从其留下的诗作中可略见一斑。 食竹笋 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初上市时物稀价贵,李商隐赞道:“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白居易《食笋》亦云:“……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大加赞赏竹笋“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陆游以“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盛赞江西的“猫头笋”。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鲥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这真可谓众所同嗜、异口同声、叫绝不已。 食松花 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为贡品。唐朝女皇武则天十分喜欢松花,她常喜食一种用松花制作的“小精糕”。苏东坡也爱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并歌咏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食白菜 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又名菘。范成大有诗曰:“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喜食“东坡肉”的苏东坡,也以“白菘类羔豚”、“白菜赛糕肠”来赞美它。他常用菘菜、蔓菁、荠菜等,加入米粉、少量生姜自制成“东坡羹”,并赋诗云:“开心暖胃闲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食栗子 栗子,又称板栗、毛栗、凤栗、栗果等,常食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药王孙思邈称之为“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苏辙有诗赞曰:“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按李时珍介绍,“以袋盛生栗,悬挂风干,每晨吃十余颗,随后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食菊花 菊花在我国素有“延寿客”之称,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惯, “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菊花入馔,备受诗人青睐。李峤的《九日应制得欢字》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郑所南的“道人四进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俗话说:“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