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
- 格式:docx
- 大小:29.61 KB
- 文档页数:6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去除方法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黄曲霉素中毒的症状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黄曲霉素中毒的症状,欢迎阅读。
黄曲霉素中毒的症状中毒前驱表现为发烧、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
2~3周后很快发生中毒性肝病表现: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脾大。
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
可有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表现。
实验动物临床毒性研究表明,给动物喂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表现为渐进性食欲减退、口渴、便血、生长缓慢、体重减轻、皮肤出血、过度兴奋、黄殖、抽搐、角弓反张等。
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弥漫性充血、出血利坏死等表现。
浅谈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
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
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
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
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
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如下:
1、防霉是预防原料以及产品被霉菌以及毒素污染,预防产毒霉菌污染是防除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关键。
2、要控制水分及控制谷物等原料和饲料的水分和储存的环境相对湿度,严格控制谷物等原料的水分,这样可以使霉菌不易繁殖。
3、低温贮藏,理想的贮存条件是将粮谷贮藏于干燥、低温的状态。
温度在12摄氏度以下,能有效的控制霉菌繁殖和产毒。
水分较高的原料和成品,应该贮藏在较低的温度下,如大米、坚果、花生、粮食等,不要储存太久,使用前打开包装,确认有无变质,如果有明显发霉的存放食品,坚决不使用。
防止食物的霉变,注意食品的保存期,加工食用食品前,应用水冲洗煮熟后再使用。
4、紫外线照射法:太阳下暴晒15-20分钟可除去污染的粮食中存在的大部分毒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导语: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
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丢掉,所以在使用以后,就容易造成肝癌和其他的癌症出现,所以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因此很多人想了解一下,黄曲霉毒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有哪些,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黄曲霉素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测定黄曲霉毒素方法有哪些?。
黄曲霉素中毒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黄曲霉素中毒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黄曲霉素中毒应该如何护理,黄曲霉素中毒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黄曲霉素中毒:
*一、预防:
食物中毒预防主要是严格执行我国食品卫生标准。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黄曲霉素中毒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黄曲霉素中毒的护理方法,黄曲霉素中毒的常见护理措施。
*黄曲霉素中毒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营养宜高热量、高维生素,也需要丰富的蛋自质。
在饮食上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要避免辛辣、煎炸,如辣椒、烈性酒、油炸鱼、油炸鸡、油条、油爆虾、葱油大排等一类食物。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黄曲霉素中毒,黄曲霉
素中毒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黄曲霉素中毒”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产生的一类毒素,它在饲料中的含量对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它们都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动物的肝脏造成损害:黄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因此对肝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导致肝功能受损和肝细胞变性,进而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 对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黄曲霉毒素还会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使得动物体内的免疫细胞发生凋亡和功能受损,降低了动物的免疫功能,增加了动物患病的风险。
3. 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长期摄入会导致动物的生长速度减缓,体重增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益。
1.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选择: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原料,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原料进行生产。
2. 加强饲料生产的卫生管理:在饲料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3. 使用抗氧化剂和防霉剂:在饲料生产中,可以适量添加抗氧化剂和防霉剂,能够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减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4. 加强饲料的检测和监控:在饲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监控,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动物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要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管理和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益。
黄曲霉素中毒的预防黄曲霉菌是在玉米、稻谷、麦类、花生等粮油食品中生长的一种霉菌。
它产生的黄曲霉素是霉菌素当中毒性最强烈的毒素。
许多资料证实,黄曲霉素能损伤人的肝脏功能,引起肝脏的急性病变。
特别是有诱发肝癌的作用,还可引起脑、肾、胃等部位的癌肿。
国际上公认它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之一,所以黄曲霉素中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黄曲霉素在霉菌死后仍然可以长期存在于食品中,而且毒素的性质比较稳定,能耐270℃的高温,一般方法的食品烹调、加工都不能去除它的毒性。
一旦发生中毒反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治疗方法,因此,对其采取预防措施就十分重要。
黄曲霉素中毒的预防:主要在于防止毒素的食入。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黄曲霉素在温度30C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粮食含水分14%以上和花生含水分9%以上时极易繁殖,所以应该在食品和饲料的生产、收获、运输、加工和贮藏时保证质量,控制霉变。
第二,家庭中存放粮食的容器要清洁干燥,花生、豆类等粮食贮藏前要晒干。
一般不宜将花生保存到第二年的梅雨季节后再食用。
对霉变的颗粒要及时清除,以防污染其他颗粒。
第三,对发生了霉变的稻米,应反复搓洗至水清为止再煮饭。
因为毒素主要分布在外面的米糠层内,反复搓洗可去除大部分。
第四,用压力锅煮饭要经受高温高压,或煮饭时加入少量纯碱(米饭或粥不发黄为度),以及对豆类、花生等加细砂高温烘炒、油炸等,可以解除一些黄曲霉素的毒性。
第五,火腿、香肠、咸肉、咸菜、大头菜等腌腊食品,酱油等调味品及香菇干等干货,也很容易长霉,滋生黄曲霉素,所以都不宜存放过久再食用。
一旦发生霉变,应洗刷干净,去除霉变部分再食用。
黄曲霉素中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黄曲霉素为真菌毒素,主要损害人体肝脏及肾脏,有较强的致癌性。
黄曲霉素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胃肠道出血等。
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它粮食、豆类和发酵食品5ug/kg。
婴儿检测婴儿代乳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许量标准是15ng/kg。
30~50ua/kg 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 这是极其有毒的。
它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砷的68倍。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是由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根据其微妙的结构可分为B1、B2、G1、G2、M1、M2等多种,B1、B2蓝色在紫外光下,G1、G2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致癌性强。
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胆管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
同时,肾脏也可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管形成。
早期黄曲霉毒素中毒包括胃不适、腹胀、厌食、呕吐、肠鸣亢进、短暂发热和黄疸。
2~3周后,腹水、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变硬、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黄曲霉毒素在可疑食物和患者血尿样中检测到薄层分析或高效液相分析。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急性疾病,应立即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护肝。
对症支持治疗。
3.立即停止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4.补液、利尿、保肝等支持疗法。
5.重症患者按中毒性肝炎治疗。
黄曲霉毒素中毒可并发性心脏扩张和肺水肿。
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肝脏中的量高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并发性肝衰竭。
甚至可能出现痉挛、昏迷等,大多数患者死前可能有胃肠道出血。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预防主要是严格执行中国的食品卫生标准。
对于这种毒素,最好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是防止食物和其他食物的霉菌。
黄曲霉毒素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在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粮食和饲料,凡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
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率很高,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
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
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2.1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
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AFB1毒性最强,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
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
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
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
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1. 引言1.1 黄曲霉素毒素的定义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谷类、豆类、油料等粮食作物中。
黄曲霉素毒素在饲料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饲料污染物质。
它具有很强的毒性,可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黄曲霉素毒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饲料中,如收获、加工、贮藏等环节中黄曲霉菌的生长及毒素的产生会导致饲料受到污染。
毒素的危害性非常大,对动物和人类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主要包括种子贮藏、豆粕、玉米、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中的霉变等多种途径。
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法非常重要,以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字数200】1.2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1.原料来源: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往往源自于饲料原料中的谷物、豆类、油料等。
这些原料在生长、收割、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黄曲霉的侵染,从而产生毒素。
2.贮藏条件:饲料在贮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控制湿度、温度和通风条件,就容易产生霉菌并产生黄曲霉素毒素。
3.生产加工: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可能导致饲料中黄曲霉素的超标。
4.交叉污染:饲料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环节中,可能会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导致黄曲霉毒素的传播和积累。
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和质量,必须从源头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加强原料的筛选、贮存和加工管理,避免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和传播,确保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累积后,会通过食用受污染的动物产品(如肉、乳制品等)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增加患癌症、肝脏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存在不仅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构成威胁,也会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保障动物生产的安全和人类健康,必须加强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管理,做好预防工作,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类有毒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饲料中,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有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 引起急性中毒:摄入大量含有高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导致动物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急性中毒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影响消化系统:黄曲霉毒素能够引起动物的消化系统病变,表现为肠道炎症、溃疡、出血等,导致食物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3. 抗营养作用:黄曲霉毒素能够抑制动物体内某些重要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如蛋白质合成、维生素A合成等,对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4. 免疫抑制:黄曲霉毒素可以抑制动物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增加动物患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饲料储存和保管:要注意饲料的贮存条件,避免饲料受潮和霉变。
最好选择密闭的容器储存饲料,并定期清理和消毒储存容器。
2. 饲料筛选和购买:购买饲料时要选择可靠的供应商,确保饲料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避免购买过期或霉变的饲料。
3. 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控制:在饲料加工过程中,要控制水分含量,避免饲料受潮和霉变。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杂质的去除和清洁设备的维护,避免细菌、霉菌等的污染。
4. 添加剂的使用: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黄曲霉毒素吸附剂,如活性炭、高岭土等,能够有效吸附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降低对动物的危害。
5. 定期检测和监测: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了解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十分严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病变、抗营养作用和免疫抑制等问题。
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需要从饲料储存和保管、饲料筛选和购买、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控制、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定期检测和监测等方面入手。
龙源期刊网 避开黄曲霉毒素的日常方法作者:朱毅来源:《大众健康》2012年第02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十万只英国的火鸡突然死亡,罪魁祸首就是吃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粕饲料,至此,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进入了食品安全监控的范畴,被广泛关注。
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毒素中,黄曲霉素B1毒性最强,氰化钾稍逊一筹,砒霜和亚硝胺更是望尘莫及。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Ⅰ类致癌物,也就是致癌性最强污染物之列。
目前估算,近一半亚洲罹患肝细胞癌者由黄曲霉毒素引起,黄曲霉毒素还可以和乙肝病毒协同增效,导致乙肝病人肝癌风险几率较之正常人增加数十倍之多。
黄曲霉毒素如此之毒,但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完全避免其污染食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得超过20微克每千克,否则禁止投放市场。
消费者最早熟悉黄曲霉毒素是从地沟油开始的,地沟油里宣称比砒霜还毒多少倍的正是黄曲霉毒素也。
从这点不难看出不合格的原油本身所有的黄曲霉毒素是多么顽强,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一般的高温根本对其无可奈何,只有在280摄氏度才能发生裂解。
经过回收化装改造的种种工序变成地沟油之后依旧我强故我在,除之不去,而且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不合格油还在这地沟油面目打造之时汇聚了密集了。
哺乳动物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和食品后,部分黄曲霉毒素B1可在哺乳动物体内生成黄曲霉毒素M1,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向乳中转移的效率为2%到4%。
近来被抽检黄曲霉素超标的牛奶究其实质就是饲料惹的祸。
奶牛食用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的饲草与饲料,超过了奶牛本身的解毒功能,于是,饲草与饲料中无法解毒的黄曲霉素B1转化为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
国内目前所用牛乳加工工艺只有巴氏消毒、高温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三种,其中消毒温度最高的超高温瞬时灭菌工艺的温度也不过在130摄氏度左右,距离前面提到的280摄氏度还很远,奈何黄曲霉毒素不得。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毒素污染问题,它对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于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污染,包括玉米、小麦、大米、谷物饼干等。
一旦动物摄入了受污染的饲料,就会导致中毒症状,严重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预防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和污染,对于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黄曲霉毒素的危害1.对动物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主要对动物的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导致动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长期摄入受污染饲料的动物容易出现厌食、消瘦、体重下降、毛色暗淡、脱毛甚至死亡等症状,对于家禽、畜牧业和养殖业来说,这些情况将直接导致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黄曲霉毒素不仅对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还会通过动物产品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受污染饲料所养动物产生的肉、蛋、奶中也会残留有毒素,进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长期摄入受污染动物产品的人会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肝损伤等。
3.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造成了动物健康状况的下降,导致了畜禽养殖业的损失。
由于动物产品的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畜禽产品的销售价值。
这无疑对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预防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1.饲料原料的存储管理保持饲料原料的干燥和通风,防止潮湿和霉菌的滋生。
在存储饲料原料时,箱体或仓库内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水分进入堆放的原料,减少霉菌的生长。
2.饲料生产过程的控制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加工设备和生产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霉菌的传播。
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避免加工设备受到霉菌污染。
3.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添加一定量的抗氧化剂和抗霉剂是预防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BHT、BHA、硫代乙基二磷酸酯等,可有效防止饲料中油脂和脂肪被氧化而产生毒素。
抗霉剂如丙酸钙、山梨酸钠等,可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防止黄曲霉素的首要措施是什么
防止黄曲霉素毒素污染食品的首要措施是防止食物发生霉变。
其措施是防止食物发生霉变。
因为黄曲霉菌容易在水分含量高的一些食物中繁殖,例如谷物、鲜果、调味品、乳制品、肉类、鱼虾等,因此要防止黄曲霉素传染食品的话,首要措施就是防止食物发生霉变。
黄曲霉素的产生和分布:
AF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菌株产毒能力差异很大,除基质以外,温度、湿度、空气均是AFT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必要条件。
研究者发现AF和寄生曲霉的最佳生长条件为33~38℃,pH为5.0和Aw(水分活性)为0.99。
温度在24~2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AF常常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
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AF。
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AF的检出率比较高。
在中国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浅谈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
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
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
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
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2.1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
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2.2提高加工精度稻谷污染黄曲霉菌后,米中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层,如果在稻谷加工时,将糙米碾得精一点,尽量除去米糠层,可降低大米中毒素的含量。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有54~72%集中在皮层和胚中,如在加工时提取胚,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用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制成玉米淀粉,毒素的含量仅为原有含量的1%。
2.3 水洗去毒将污染上黄曲霉菌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五六次,一直洗到水清时再煮饭,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2.4加热去毒蒸煮、爆炒或油炸可减少一部分黄曲霉毒素。
轻度污染的花生米,爆炒可使黄曲霉毒素B1、C1含量分别减少65%和62%;若用油炸,可使黄曲霉毒素Bl、Cl 含量分别减少69%和67%。
大米煮成米饭,一般能破坏20%的黄曲霉毒素。
用高压锅煮米饭,去毒效果比普通锅煮饭好。
2.5植物油中的去毒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中,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
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
用含黄曲霉毒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约120℃时),可除去油中90%以上的毒素。
如果菜肴中加葱、姜、蒜等辛香料,对除去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为理想。
2.6山苍子去毒用中药山苍子或山苍子胶丸均可,每百公斤粮食用十四五粒胶丸。
用法是先把胶丸剖开,放在小瓶中,用透气纱布扎住瓶口,然后连瓶埋人米缸中,盖上缸盖,让芳香油自然挥发,熏蒸粮食,即可消除黄曲霉毒素。
将山苍子野果或干果直接埋人粮食中,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防疫站、河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摘自:《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2004.7)(安全文化网)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去除方法来源:莱阳农学院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
它是一类毒性极强的物质,具有强致癌性和强免疫抑制性,广泛地分布在发霉粮食及其制品中,特别是花生、花生油及其制品;乳、乳制品和饲料中也含有较多的黄曲霉毒素。
因此,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食品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动物性食品中(乳、肉、蛋)积累、残留的毒素,也潜在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 黄曲霉素的性质及种类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微溶于水,易溶于油脂和某些有机溶剂;对温度的敏感性差,280℃高温下才裂解,故在通常的烹调条件下不易被破坏。
碱性条件下,黄曲霉素极易降解;紫外线辐照也容易使黄曲霉素降解而失去毒性。
但是在酸性条件下,黄曲霉素比较稳定。
黄曲霉毒素(AFT)结构相似,在365nm波长紫外光下产生较强的荧光,产生蓝色荧光者为B族(425nm),发绿色荧光者为G族(450nm)。
已鉴定出10多种黄曲霉毒素,即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等。
其中以黄曲霉素B1的量最大,毒性最强,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1为代表。
黄曲霉毒素B1在生物体内可以转化为七种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AFM1)是黄曲霉素B1的一种代谢产物,能在摄入黄曲霉素B1奶牛的鲜乳中检测到。
AFM1和AFB1的急性中毒剂量几乎相同,但对小鼠的致癌性只有AFB1的1/10。
黄曲霉醇(Aflatoxical)是黄曲霉素B1在生物体内的还原产物,其急性毒性是AFB1的1/20(用雏鸭生物测定),黄曲霉醇在体内可以完全氧化为黄曲霉素B1,是黄曲霉素B1在体内的存储池。
黄曲霉素P1和黄曲霉素Q1是黄曲霉素B1在生物体内的另2种代谢物,他们的急生毒性均低于黄曲霉素B1。
AFB2和AFG2的衍生物称作为黄曲霉素B2a、黄曲霉素G2a。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作用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
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
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
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我国的标准见表1。
工业上,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也很大,污染农作物饲料、奶制品;阻滞摄入污染黄曲霉毒素饲料的动物的生长;导致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积累、残留量增加,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
表1 我国标准规定的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量项目食品种类指标ug/kgAFB1 GB-2761-81 玉米、花生仁、花生油≤20AFB1 GB-2761-81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20(按原料折算)AFB1 GB-2761-81 大米及其它食用油≤10AFB1 GB-2761-81 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5AFB1 GB-2761-81 婴儿代乳品不得检出AFM1 GB-9676-88 牛乳≤0.5(按含牛乳量计算)AFM1 GB-9676-88 乳制品≤0.5(按含牛乳量计算)3 黄曲霉素的去除方法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黄曲霉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贮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能生长,并且分泌黄曲霉毒素B1。
动物摄入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其乳、肉、蛋中能积累、残留黄曲霉毒素。
目前,常用理化法、生物法和酶解法去除黄曲霉素。
3.1 理化去除法黄曲霉毒素主要存于发霉变色、破损的食品原料中,用挑选法除去含黄曲霉毒素的霉坏原料是非常简单的方法。
但对于粉状和液体类物品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吸附剂的吸附和化学物质的浸提法去毒较好。
活性碳是有机物质热解时形成的不溶解性粉末,它能吸附多种药物及有毒物质。
人们将其作为吸附剂吸附肠道中的有害物质。
水貂的饲料中分别加入0、34和102μg/kgBW黄曲霉毒素B1,同时加入1.0%的活性碳,喂养77天。
在102μg/kgBW黄曲霉毒素B1 组,活性碳的加入使水貂的死亡率降低了50%,可预防34μg/kgBW组水貂的死亡,同时活性碳减轻了肝脏损伤的程度。
皂土也称膨润土,类似于木炭,本身具有结晶体的微小结构,可以吸附其它分子,同时也可吸收大量水分而膨胀。
研究认为:2%的皂土能吸附磷酸盐缓冲液中400μg的黄曲霉毒素B1,吸附率为90~100%。
皂土与黄曲霉毒素形成的复合物用氯仿抽取,可抽提5~23%黄曲霉毒素B1。
天然沸石的水合钠钙硅铝酸盐(hydrated sodium calcium aluminosilcate HSCAS)具有结合黄曲霉毒素的特性,不但能够减轻牛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且能吸附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 ,去除鲜乳中的黄曲霉毒素M1 。
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己浣等,易溶于氯仿、甲醇、苯等其它有机溶剂。
根据这一特点,用水处理污染毒素的花生粉之后,再用氯仿提取,则很容易去掉花生粉中的黄曲霉毒素。
用56%丙酮、42%己烷、2%的水(重量比)浸提榨过油的花生饼。
可以除去98~99%的黄曲霉毒素。
近年来,日本研究以二甲醚作为除去花生及制品中的黄曲霉素的有效溶剂。
用二甲醚浸提后,黄曲霉毒素可全部除去,而二甲醚沸点低,在处理品中的残留量仅为10ppb。
但是化学浸提液去除毒素,残留量大,对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破坏性强,降低其营养价值,应用上受到限制。
氨、醛法处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去毒效果良好。
在含水量为15%、压力202.6kpa,温度93℃时;处理含有110ppb的黄曲霉素的花生粉,经15min后,去毒率为100%;在30℃下,用氨水(含氨26%)熏蒸粉碎的玉米,密封储存2~6天,去毒率达100%,这种方法对玉米品质无影响,目前,国外已将黄曲霉素的氨、醛处理法用于生产。
此外,酸碱去毒法、加热去毒、紫外线处理、盐类去毒、氧化剂去毒也是较好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3.2 生物去除法生物去除法主要是利用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抑制黄曲霉素生产菌的生长,进而减少了黄曲霉素的污染;或者利用生物间的粘附作用降解、去除黄曲霉毒素。
微生物特别是乳酸菌的去毒效果和实用性研究的较多。
3.2.1 乳酸菌粘附去除黄曲霉毒素许多乳酸菌分离出许多抗菌物质。
研究认为,乳酸菌抑制黄曲霉素主要因为其自身粘附作用或是其代谢物的作用。
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应用最为广泛,其粘附、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非常明显。
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的孢子和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同步培养;或者S.Iactis接种到培养3天的A.parasiticus培养物中;或者培养3天的ctis与 A.parasiticus一起培养7天。
两天培养后,3种方式处理黄曲霉毒素(B1+G1)的产量分别从原先的108.33μg/mL、94.18μg /mL降为31.01μg/mL、58.01μg/mL。
酸奶中接种ctis 或者市售酸奶与黄曲霉素B1(50μg/ml),在45℃、2~5h 贮存;随后5~10℃贮存。
7天后,ctis使黄曲霉毒素从50μg/mL降到33.70μg/mL,而乳酸菌使之降到37.25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