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明清古玉刀工及特征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20.52 KB
- 文档页数:1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玉器欣赏明代玉器工艺特征与鉴定方法导语: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
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
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
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
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
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
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
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
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生活常识分享。
辨识古玉古玩市场中出售古玉的商铺较多,价格也不是难以接受,但对于藏家来说,古玉的真伪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教您如何辨识古玉。
一、掌握古玉器的理性认识。
熟读有关古玉专著,了解玉器各发展阶段的器型特征、刀工刀法、纹饰特征。
二、从刀工刀法上辨真伪。
古玉器上阴刻线均为两头见锋,线条断面呈“V”形,线条挺拔有力,线条转弯处应见有毛刺,显出交叉的痕迹,有时呈断开状。
而现代电动机械制作,阴刻线断面呈“U”形,其线条“一气呵成”,且往往粗制滥造。
古玉器钻孔应是“马蹄孔”,或不直不圆呈蜂腰形的“象鼻穿”,对穿孔中间一般有台阶,有些小孔应带有螺旋纹,乃因手动工具简陋所致。
而电动机械钻孔因转速快,孔壁较光滑。
三、从包浆、沁色上作判断。
古玉器因年代久远皆有包浆,侧对光亮时见到一股闪烁光,即宝石光。
作伪古玉有仿包浆的,但色呆光木,没有灵气,故而称之为“贼光”、“僵色”。
老玉新工的玉器常因刀路上无包浆而露出破绽。
入土古玉器年久者皆会受土壤的影响而发生色沁。
受沁之玉给人一种神秘而含蓄的美,其玉表还会有土蚀土锈,玉体内有水溶、水格路。
色沁土斑分布自然,或斑状或块状。
而作伪古玉的沁色分布或点状或线状,浓淡十分呆板,色泽成“死色”。
大多数赝品硬度偏低。
(齐亚)古玉鉴赏杨伯达我国的玉文化是非常古老的,是在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一直到父系氏族社会这一段出现的。
古玉之所以有鉴赏价值,是由于材料本身有特殊的鉴赏价值,再加上从古代展转流传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所产生的一种残缺美。
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
玉这种物质材料跟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有许多吻合之处。
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区别的最根本一点,就是玉跟宝石。
由于玉的美的基因、神学的基因促成它在整个的社会生活中不同于石头,也不同于其他的材料。
我们中国古代的玉分为三个大板块。
玉的鉴赏首要是玉料。
其中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温润而泽”。
第二个特性是“缜密以栗”。
鉴赏玉器有三个突破口。
第一是玉料,无论收藏古玉,收藏清代玉、现代玉,材料好就行。
古玉作工痕特征玉作工艺表现技法玉作工艺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浅浮雕又称隐起,明清称之为薄意。
意思是将主体纹案以外的地子砣磨减低,并处理平整,使主体纹案微微凸现于地子之上。
良渚文化玉器即有精美的浅浮雕兽面纹,唐宋带饰及明代玉牌饰上较为多见。
高浮雕在平面上雕刻出高出地子很多的图案或造型,多见于战汉,常与镂雕法一起使用,其立体雕部分与圆雕颇为接近,难分轩轾。
圆雕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刻造型。
红山文化肖形玉饰和商周时期肖形玉多为圆雕,以后历代玉作中也均可见到这类作品。
内雕就是深入玉料内部,雕出圆雕及浮雕造型的玉雕手法。
常见于明清山子。
线刻玉器上的装饰用线,主要分为凸起的阳纹和凹槽状阴线两大类。
其中阳纹有减地隐起阳纹、双勾拟阳纹(勾撒法)、压地阳纹、剔地阳纹等;阴线按雕技未能可分为刮刻阴线和砣碾阴线两大类,而砣碾阴线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单阴线、一面坡阴线、汉八刀阴线、游丝阴线等。
1、阳纹分为四种:一是真阳纹:通过减地法,即通过磨削“地”,使阳纹微微凸起于地子(平面)之上,也叫减地隐起,或浅浮雕;这种方法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商周古玉中均有出现。
二是拟阳纹:又叫双勾阳纹,或勾撒法,或双阴挤阳,是商代才出现的雕琢手法,是以并列的两条阴刻线使中间凸起部分,看上去像阳线,其实是在阳纹线两侧琢磨出两条浅浅的凹槽,它们是斜下的浅沟,并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阳纹浮雕。
三是压地阳纹:将双勾阴线中的一条砣碾成斜面,使主体纹样突显出来阳纹一样的视觉效果,又叫压地隐起,是春秋及战国早期玉作中常用的阳纹表现手法。
四是剔地隐起阳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主体纹饰以外的地子剔除,以达成浅浮雕效果,为唐宋时期玉带饰的主要表现手法。
2、阴线刻按雕刻手法可分为两类:一是硬质尖状物刻划出来的阴线,主要见于良渚文化的人面纹、兽面纹、嘴部细节;一是砣碾细阴线,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有的一端或两端较尖,中部较宽,有的较深,线槽底部有深浅变化,而龙山文化还有底呈弧形的阴线槽。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一、历代玉器工艺特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块及各种鸟兽。
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与玉石形近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此时玉器虽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伪制品了。
夏代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中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血缘关系的父系氏族部落。
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期,五帝是当时氏族部落的酋长成部落联盟长。
各部落联盟彼此之间经历了大约4000年之久的兼并和战争。
长期残酷的征战,彼此间相互同化,最终形成后来的汉民族。
直至舜禅让干禹,继之“禹传启,家天下”,终于到启时建立了夏玉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古老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玉器制作技术在夏朝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夏朝独特的玉器文化。
商代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和礼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以及单体的玉制鱼、鸟、兽。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
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趋向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春秋战国玉器,佩玉大量增加,丧葬用玉也较多。
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唐代玉器,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图案,器物多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极多,有玉环、玉剑饰、玉璧等。
仿古玉给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觉。
宋代玉鸟、玉鱼数量也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精致,有宋元遗风。
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玉器浑厚,加工较粗。
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 观察颜色:古玉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白色、灰色、黄褐色和墨绿色等。
需要注意的是,正品古玉的颜色通常会因为长期埋藏在地下而有所变化,有一定的自然气息。
2. 看花纹:古玉常常有纹路和纹理,一般有“黄玉流纹”、“青
玉开片”等特点。
这些花纹应该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和自然性,如果看起来过于机械、人为,则可能是仿制品。
3. 摸质地:古玉的质地通常较为细腻,手感温润。
真品古玉通常具有一定的光泽,而且摸起来会有一种石头的质感。
4. 看断面:可以通过观察古玉的断面来判断真伪。
古玉的断面应该呈现出与整体相匹配的色彩和纹理。
如果断面的颜色与整体不一致,或者有明显的瑕疵和气泡等,可能是假货。
以上是最简单的几个鉴定古玉真伪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的判断,如果要进行更为准确的鉴定,最好找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或者有经验的专家来进行。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玉器总体风格特征1、品种数量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
◆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
▲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
◆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
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
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
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
○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
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青玉玉斧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新石器时代: 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
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
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
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3、纹饰工艺★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
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
★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
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玉龙:鸡骨白色,透闪石玉玉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座姿玉人:鸡骨白色透闪石玉玉钺:仪仗器,透闪石玉(不细腻)砣切痕迹玉钺:仪仗器,水草玛瑙凌家滩出土石戈: 仪仗器,凝灰岩质石钺(工具):肉黄色凝灰岩质石凿(工具)粉砂岩质石锛玉冠状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双虎首玉璜:饰玉,透闪石玉素面玉璜:饰玉,透闪石玉玉镯:石英岩玉,饰玉,圆度好玉璧:饰玉,砣切痕迹,对钻孔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为距今5000-4000年前后,即新石器晚期。
古玉的鉴别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古玉的鉴别方法一、工艺痕迹鉴定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于新石器→清代的玉器;局限性: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不能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指加工工艺。
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
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
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创造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
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外表光滑。
机械孔壁那么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创造以后穿孔那么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
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二、氧化鉴定用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
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于: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局部,特别是玉器外表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外表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外表仍有光泽,严重的那么腐蚀成粉末。
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火烧仿氧化古玉,外表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
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那么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
古玉工痕鉴定真假对比图文(精)
闲来无事,把之前搜集的一些资料和大家共享。
本人一开始学习古玉,可后来发现这潭水比和田玉深多了,不是能看料,看年代就能行的,关键是刀工。
此文章简单介绍如何分辨西周刀痕和砣痕,让大家对古代工艺有个初步了解。
考虑到有大部分朋友都在用手机上看文章,怕各位朋友看不到图片中的文字,我还是辛苦一点把文字打出来吧!注意:仿品的工痕整体成片反光,工痕边缘直线像齿划出来一样,工痕内的“砣痕”极度平行。
这个漏洞就更加明显了,看,两个不同方向的工痕,居然没有冲砣互相交叉,而是精确的在一条线上刹车,这个可是100倍的扫描图片,您认为西周做得到这么精的工痕范围控制吗?100倍的扫描下,这个工轮廓太完美了,可能吗?一看弧形面的成片反光,就可以确定是仿品。
看到慢速砣痕的高低水平了吗?真品的砣痕有成片光泽吗?小象眼睛,蝶师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看看那砣痕。
真品的工轮廓呈现非规则多边形,内里没有成片的反光,反而工痕有深有浅,痕迹里面有饱满的灰皮。
这是刚才的部位,400倍电子显微扫描。
是现代人工痕迹还是西周砣子一目了然了。
同一时期真家伙的斜刀痕抛磨不会很光亮,在同光源下,皮壳反光,但是刀痕里面是不反光的,因为斜刀刀痕很毛糙而且高低不平。
看到了吗?黄色圈子中西周中期的标准
斜刀工是怎么收刀的?红色圈子中交错的工痕,应该是哪个先哪个后?好好仔细想想吧!打字打到手麻了,下次益运居再为大家详细解释这方面的知识,谢谢大家!。
隋唐至明清古玉刀工辨别扩展阅读古玉刀工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
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
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
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
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
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1、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
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
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
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
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
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
解读“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古玉特征,你都了解吗?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白玉带红沁斧玉乃,石之美者。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美玉得到我们东方人的万般垂爱,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
儒家也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
在中国,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
【唐代玉器】灵性派:活泼天机、繁花似锦唐玉魚说到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盛唐。
在唐朝,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使得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运到中原,玉器的制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继秦汉之后出现新的高峰。
唐代玉雕骆驼骑兽随着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对外贸易比较频繁,外国使臣、僧侣、工匠集聚于长安,因此,唐朝玉器的世俗题材大大增加,比如:双喜牡丹、飞天侍女等等,都有浓烈的世俗味。
唐代花卉纹玉梳背国家博物馆那个时期,贵族阶层都随身佩玉,华丽耀眼,多以人物、动物、花卉等作为审美对象和雕刻的图饰,彰显自己的气质和风范。
唐代鸟衔花玉佩故宫博物院唐朝玉器中,汉代的古拙遗风在唐朝已不复存在,趋向蓬勃、饱满。
在纹饰上,有卷云纹、卷草纹等,动物纹有龙、凤、牛等,植物纹有石榴、莲花等;在品种方面,更具实用性的玉器增多:长杯、牛头杯、碗等;在雕刻技艺上,吸取当时的雕塑和绘画手法,运用传统的雕刻技艺,大量使用阴刻细线。
唐代执碗胡人玉带板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唐代云龙纹玉璧上海博物馆唐代胡人伎乐纹玉带板首都博物馆唐代玄宗禅地衹玉册台北故宫博物院唐代龙纹玉带板天津博物馆唐代龙形玉佩武汉博物馆唐代刻铭玉勒子安徽省文物局唐代玉辟邪国家博物馆唐代狮纹玉带板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唐代葵口玉盘洛阳博物馆唐代兔形玉饰天津博物馆唐代鸟形玉佩晋祠博物馆【宋代玉器】怀旧派:清新雅致、形神兼备宋代建国之初,励精图治,政治开明,军事强盛,社会稳定,国力开始恢复,经济逐渐复苏,制玉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
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
宋白玉飞天式莲花童子佩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
古玉界:历代玉器琢工的显著特点从总的历史发展来看,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处于“形成阶段”。
有的玉器琢工已是光亮平整,磨工细腻。
在相当长的新石器时代里,技法也在逐步提高,为商周时代玉器制造的“成熟期”打下了基础。
(新石器-玉鹰攫人首佩)商代的琢工,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
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
商代玉器上的“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琢工艺史上的一大成就。
(商代-玉佩)周代琢工,精细程度超过了以往。
琢制的线条多与商代相同,但弯线条增多。
琢玉的技法和造形设计在不断改进,加工修整和抛光,使器物日趋美观。
(周代-玉人首)在春秋战国时,“水沙”(解玉沙)开始被选用,工肯也在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均已有了层次。
技法比商周时更为细致和复杂,其规格也较严整而得体。
(春秋早期-龙纹玉玦)汉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细,大件玉器的琢工粗。
其刀法简洁有力,在历史上有“汉八刀”之称。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的影响也很发达。
(汉代-玉猪)唐代,常见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及人物飞天。
特别是狮兽的制做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成为唐代玉琢的一大特点。
(唐代-玉马)宋元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
此时的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
其花鸟一类,虽不及唐人的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故非常重视其神态。
(宋代-玉卧羊)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具有时代风格。
当时的北京、苏州、杨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
其中尤以苏州的玉琢工艺为全国之首。
至明代的中、晚期,玉琢技艺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的琢玉大师,如陆子冈、刘谂、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琢制精巧小件的能手。
其中尤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经他琢制的玉器,被称为“子冈玉”。
不过,明代的玉琢在最后一道工序即碾磨细工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明晚期-青白玉透雕鹤鹿同春图山子清代精工细琢逼真,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种琢法。
古玉如何区分年代?谢谢邀请!区分古玉年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一、从做工方面,因为不同时代的玉器,使用的工具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
我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至5000年前。
1、最初的玉石加工就是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锐石打凿,以石攻石。
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和砣轮进行加工玉石,线条特征简单粗放。
2、到了商代,用铜制铊轮加工玉器,线条特征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
3、从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制铊轮,线条特征细而深,自此铁铊一直用了2000年之久,直到20世纪的民国初年。
4、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逐渐有了电动工具和金刚砂轮磨铊,形成了现代玉雕工艺。
二、从各个时期玉器用途,玉石加工工艺特征,人们的审美追求等不同判断古玉的年代。
1、史前即商之前,玉器主要用于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等,还有祭器和很少的象形玉器如玉琼、玉龙、玉猪。
工艺手法常采取局部夸大、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
2、商周战国时期玉器用途逐渐增加,主要有礼器、仪仗、工具、装饰、艺术品等。
随着金属铊使用熟练玉器上的线条逐渐细密、锋利有劲、准确流畅。
图案也逐渐多样龙、虎、凤等动物形象呈现于玉器之上。
3、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玉礼器减少,装饰佩饰品玉器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显著增加如玉衣、玉九窍塞、玉唅和握玉。
工艺手法逐渐由抽象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巧妙结合,代表工艺有“汉八刀”雕蝉。
4、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社会动荡不安,玉器工艺没有太大发展。
5、随唐时期,尤其唐朝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与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题材的玉器盛出。
工艺手法上,铊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6、宋元时期,此时玉器用途相当广,从皇家到民间玉器丰富多样。
工艺特征特别是两宋时期玉器加工去除了隋唐时期复杂的外来文化因素,又继承和发展了玉文化的世俗化、文艺化特色。
从刀工看出土古玉断代的一般规律看刀工、断代只是协助看出土古玉生熟、看色沁断代。
历代刀工雕法、纹饰器型虽都有创新但也都有模仿,秦汉仿三代刀工,宋仿秦汉直至三代刀工。
夏、尚、周三代刀工的共同特点是器大而无工,器小而满工,三代刀工很细有时跳刀,称为牛毛纹昆吾刀工。
雕法大部分是双阴线“勾撒”雕法,纹饰有阴刻重环纹、方格纹、花瓣纹、鸟纹等等,器型大部分为礼器和龙型壁等。
但三代刀工也有区别,夏朝刀工纹饰满工而刻纹刻线精而深,器型表面不平,商朝刀工纹饰满工而纹饰古朴,器型表面大部分不平。
周朝刀工纹饰满工而器型纹饰文雅,器型薄而表面平。
春秋战国刀工仿三代刀工但雕法和纹饰增多。
有三代的勾撒法、减地雕法、对称雕法和出廊雕法等。
纹饰有云纹、谷纹、绳纹、“山”形纹和云雷纹等。
秦汉刀工不但仿前代刀工而且还创新了一种粗犷、厚实、流畅、简洁的汉八刀。
一件玉器或玉佩雕刻八刀左右即成器,汉八刀的典型玉器有汉蝉、握猪、翁仲等。
二晋六朝刀工在仿制前代刀工的同时还创新了一种羽翼龟称腾蛇,腾蛇又名飞龙(无足能飞),此腾蛇鳌头鸱尾,我想这大概是我国雕刻和绘画艺术中集两种动物于一身的创作。
唐宋刀工并无创新,只是宋代螭纹露颈、螭头圆形的特点。
宋徽宗自身嗜玉,仿古玉器甚多。
明朝刀工的发展是创新了镂空层雕法,其雕法刀工细腻精致、变化多端。
清朝刀工精工刻法,刀工细、层次多、琢工好、精而薄。
但明(朝)、清(朝)的刀工对鉴定出土古玉已无多大用处,因明、清二代出土古玉已无出土古玉的特征,如果一件玉器是明清二代的刀工雕法而此玉器生有色沁,那么这件玉器的刀工雕法和玉器的年纪产生矛盾,所以这件玉器肯定是仿的了。
<返回>看出土古玉色沁断代的一般规律出土古玉的色沁除了大坑人工浇灌的水银沁和土中自然水银沁使玉器表面形成黑漆古外,还有土斑、石灰沁、地火沁、血沁不一定红色、铜锈沁等多种颜色。
在生坑时玉肌理的色沁很难看出,经过盘玩先看到玉表面的色沁。
一旦盘熟,把玉对着强光才能看到看清此玉肌理受什么色沁,受几种色沁,所以看色沁对出土古玉断理只能看出土古玉表面的色沁,如土斑、黑漆古、石灰沁和地火沁等。
明清玉器拉丝工特征
明清玉器拉丝工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细腻:拉丝工艺体现了高超的精湛技艺,工匠需要用手持细银丝在玉面上反复拉拖出纵横交错的纹路,表现出雕刻技艺的独特魅力。
2. 柔和:拉丝工艺所形成的纹路十分柔和,没有锐利的棱角,给人以舒适的感受。
3. 精细:拉丝工艺不仅要求刀法纯熟,还需要对刀具的角度和力度做出精细的掌控,以保证刻线的细腻和符合设计要求。
4. 纹理多样:拉丝工艺所形成的纹路可以多样化,有的形如水纹,有的像树皮纹,还有像云朵烟雾等。
5. 对称美:拉丝工艺往往需要对称进行,可形成各种精美的花卉纹样、蝴蝶、龙凤等。
综上所述,明清玉器拉丝工艺具有细腻、柔和、精细、纹理多样和对称美等特点,塑造出了一些亘古不变的典雅风韵。
明清古玉工痕鉴定图解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
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粗糙的玉器,交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
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精益求精。
从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各方面看,均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详细介绍。
玉带钩与玉带扣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
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有出土。
明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蠄、鸟、兽等形。
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
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
有些雕龙、凤、蠄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
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
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
况且,清代治玉工具仍是很原始的手动砣机,与汉代治玉工艺相比并没有多大提高,因此难有大的升值空间。
隋唐至明清古玉刀工及特征鉴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艺也在不断演进。
所以历代碾琢工艺各有特点,大量出土和传世玉器上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不同时期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
正确把握历代玉器的制作风格和工艺痕迹特点对于古玉的断代与辨伪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拟对部分封建时期玉雕作品进行考察,排列隋唐至明清玉器(主要为软玉)的碾琢风格和工痕特点。
疏漏谬误之处望方家指正。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玉器考古发现较少,但大多制作精美,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
该时期玉器砣工简练,突出神韵,雕塑感很强。
下面笔者结合隋唐五代玉器常见器类带板、梳背和步摇对此期琢玉工艺进行探讨。
唐代玉带板多以剔地隐起浮雕工艺制作,即将主体纹案及框沿之外的玉料以偏刀铲去,并处理平整,从而主体纹案便略微平凸于地子之上。
工痕为面小底大,正面自矩形各边向内呈坡状渐凹(能见到微微铲痕)。
主体纹案多扁平,带板边框很窄。
背面钻孔皆为牛鼻穿。
如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兽纹玉带(图1)。
唐阴刻线细、密、匀、短、平行、精美,平行短阴线是唐的典型风格。
动物两两相对,双翅尖、小、翘,昂首,翅短而宽,上翘。
花朵式长尾云纹为唐所创。
鹤双目小圆坑和阴刻三角形,或不饰眼。
珠纹始于汉,唐尤盛,受西域影响。
孔崔写实最早见于唐。
牡丹纹最早出现于唐代。
多辨朵云和鸟翅下有锯齿纹为唐晚期和宋的特点。
汉以前少有花鸟题材,唐开始增多。
汉以前的凤非常夸张,表现威严和神秘,唐追求美感,接近于实物。
绳带上随形的阴刻细线为唐特有。
唐代马造型温顺。
玉狮最早见于唐代。
凤与牡丹合雕一器始于唐。
玉梳唐以前无纹饰或饰夔凤和兽面纹,唐多见花鸟纹,唐以前粗、长,唐细、密,叶脉双线,鱼刺形,唐代叶脉有点距离,宋代连在一起玉飞天最早传世于唐,披带,托云,持花宝,细眼,三再鼻,一字状咀,花结。
唐代玉板较厚。
玉象题材汉代以前罕见,唐代复见,反映唐代训象常见。
连花纹魏晋南北朝就兴起,唐代尤盛。
连花始见于唐,佛教题材。
火球纹始见于唐玉带版厚, 五毫米以上玉质温润,造型丰满是唐代时代风格突显造型的随意镂空是唐的重要特征凤鸟尾部高耸, 雕作如意云朵形状, 在飞天、云龙等图案中多见长平行线是唐典型纹饰, 见于风翅等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丹凤眼,口大张, 咀角超过眼角, 是唐代龙纹断代标准之一龙身似蛇形,四肢粗壮似兽形, 是唐代开始出现的龙腿作蹬踏行走状, 肌肉丰满,关节处有撮三角形腿毛飘拂,足较大, 三爪,爪尖锋锐, 为断代标准唐代飞天半卧式,椭圆形脸,头顶挽高髻,身体修长,身着贴身衣裳,衣褶简单,肩披飘带,体态轻盈,面目慈祥,飞天浮于如意式朵云纹上,以透雕结合阴刻技法,造型流畅,优美生动玉梳背、玉步摇上的花草、禽鸟图案常用排列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表现,线条刚劲有力、纹丝不乱,线的长度以及线线之间的距离皆恰到好处,合乎审美。
用这种技法琢出的装饰纹案增加了构图的细致感和精美感,颇具立体浮凸效果。
如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玉步摇(图2)。
宋代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
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影响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
其制作工有以下特征:首开立体镂雕制作之先,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
(图3)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
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白玉镂雕玉饰(图3)。
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
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
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
传世宋代玉鱼拓片(图4)。
辽金时期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
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
这一点在辽代玉匠对大量细密整齐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尤显。
辽代工匠常根据玉原料的自然形态随形设计进行雕琢。
圆雕器制作,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在各面进行细琢。
如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的玉兽(图5)。
此期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龙、凤、鱼组玉佩中的双鱼、双凤、双龙玉坠皆为左右对称的造型。
金代玉器多为片状平雕制品,圆雕器甚少。
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对称的一对两件组合。
这是用“成形对开”工艺制作的。
所谓“成形对开”,首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
此类玉器多为单面工。
如哈尔滨新香坊墓葬出土的两件玉天鹅(图6)。
金代玉器常以三角、方、椭圆等几何形为外形轮廓;花鸟图案的边沿多作锯齿状、波浪状。
辽金宋多采用镂雕,花、叶大,间隙小,结构简练。
鱼跳跃型,头尾均朝上,阴刻线明朗不乱,圆眼、圆坑眼。
鱼与连蓬、荷花复合始于宋。
宋代孔雀流行方式,鳞片状,圆孔,花枝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细。
镂雕花形玉片宋较流行,1无边框,2去小留多,3平面性较强。
双鹤玉佩流行。
秋山春水,辽金常以大叶柞树为饰,宋则以针叶树为背景。
王器上留皮是宋元间的特点。
唐宋以后凤纹盛行,最早出现于商代。
鱼短尾分叉,向上,向下外翻,尾上细长阴刻线,翅短、宽、齿状。
自唐以后,龙的主体特征是马首、蛇身、鹿角、鹰爪,直至明清宋代玉龙无明、清时的鳞片,也没有那种凶猛的神态,身体更近似于蛇,四肢粗壮,腿关节处有毛,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龙口大张,口角大致与眼角等齐,神态安祥,与宋代尚理的时尚有关。
龙纹上唇厚旦翘, 有独角, 张口吐舌, 毛发后披,鳞纹,身上有云气纹、火焰纹, 凶猛。
咀角不超过眼角, 朵云与唐代不同,有叉且卷,带小齿,唐三角形眼。
卷草纹从连云纹演变而来。
宋代带板花纹、龙纹多, 为镂雕。
宋代多用米字纹。
辽金元逐步向多层次发展, 利用皮色最有特色童子头大、足小, 以及饰粗短阴纹, 八字眉, 直鼻,小口,心形发, 为宋早期标准纹饰宋青玉占有相当数量,青中泛灰, 泛绿鹅制玉西周至唐少见,宋元复出现唐彷战国宋彷汉汉以前难见鹿纹, 唐出现,宋、辽、金大量出现宋代始玉制器皿由圆、瓜果、花型等演变为多角型宋早期龙纹多光素且带火焰纹, 元代龙身饰鳞纹朵云、水波、升龙、墙格纹锦地为宋代典型风格带有网格的龙纹定到金代宋代的荷叶不是举,象背镂空处为圆浑的三再形和半月形为辽代玉雕特征龙头较长,额部大,眉毛较重,五官集中于头的下部,浓发后飘,龙首分腹部透雕图案的距离较远,腹呈琵琶形、方桥钮,是元代玉带钩形制镂空处保留加工时程钻痕迹,宋元特征元代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
其刀法浑厚、线条粗犷、棱角分明,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玉表常留有原始砣痕。
这似乎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海东青攫天鹅”——“春水玉器”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器类。
春水题材主要以多层镂空工艺形式出现于炉顶或带饰之上。
其内部“深层立体镂雕工艺”的痕迹是元代工艺重要特征之一。
进行透雕制作时,皆以圆柱形实心小钻与金属线锯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
由于元代玉器多不整修和抛光内部细节,圆柱状钻痕与线锯的拉切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图7、7.1)。
一般浮雕带板的地子上也多有柱状钻头凿出的小钻眼。
如上海西林塔出土的“秋山”带饰(图8)。
“春水”和“秋山”图案在这种镂雕工艺的表现下层次丰富、纷繁错落,图案表面凹凸分明,立体浮雕感很强,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内蒙古通辽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海东青攫天鹅”玉饰(图9)、江苏无锡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绦环(图10)、传世“春水”玉带饰(图11)。
元代工匠常以重砣将肖生玉器的头、颈、躯干、四肢隔开,一般一件器物上重砣很多,其痕迹十分粗深。
元代玉鹿拓片(图12)。
元宋元鱼三种:一种无鳞长身, 身宽长,眼小圆坑,腮部一短阴线;一种为有鳞,身饰阴刻直线组成的网格纹为鳞,尾伸向身后, 动感强;再一种为无鳞短身, 宽身, 尾部窄,身测有一道水平方向的阴刻线狮始于唐,宋元时增多宋元常见龙穿行于花草树木, 元代行转云间、花间较多,细颈、长头、鳞纹、爪上部有粗短的带状纹元早期龙三爪和躯体光素的多, 中晚期以后饰鳞纹、五爪的多。
龙大眼、粗唇、上唇长且翘,一绺二绺三绺长发后飘元代龙纹前右爪握宝珠元代嵌饰以委角、圆角或椭圆形的居多凤穿花纹玉壁始于元元螭长发细身, 大头有须, 多口含灵芝海水纹变化狮纹,剔地阳纹高凸, 头颈部似深刀切断,粗看紧压在眼上,圆眼突出, 凶猛元代二品以上可系玉带,文官禽鸟纹, 武官系兽纹, 狮纹为一品专用龙三束发, 长双角,粗眉上卷, 宽鼻梁凸起,为元特点童子头发两面分, 圆凸眼中间阴刻线元代人纹特点:橄榄形帽,长袍,腰间束带, 圆形眼, 高鼻梁, 短须元代螭虎纹与汉比造型较灵活, 头窄长, 五官集于脸下部, 眉、眼、鼻占整个脸三分之一,多不见咀抛光较亮, 刀法粗犷有力, 可见刀钻痕, 叶纹的中部往往挖得很深带翅的兽一般定在元代元代的狮子以狗为原型帽顶是元代官帽上的装饰品,至明代由于服饰体制改变,改作炉顶使用。
明代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
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这源于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
中期出现的“多层镂雕技法”(“花下压花”技法)可以表现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能增强视觉上的立体感,上下统一、内外一致。
明代玉器工痕特征如下:管钻痕迹。
管钻是重要的玉器制作工具之一。
明代玉匠常以管钻钻成的阴刻深凹痕表现动物图案中的眼睛、牙齿、身上的花纹,仿古器上的谷纹、乳钉纹和莲蓬上的莲子等物。
如内蒙古博物院馆藏乳钉纹青玉双耳杯(图13)。
线条特征。
阴刻线痕多宽而深,线条很有力度,笔笔见锋直来直去。
歧出、过界、错刀等工艺上的瑕疵很常见。
见北京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的凤纹玉珩局部(图14)。
抛光工艺特征。
“花下压花”玉器的上层纹饰皆抛光细致,泛有玻璃状的光泽;下层纹饰和地子多为亚光状态。
此外打洼工艺留下的凹槽内也常泛有“玻璃光”。
明玉管笔明最早见异兽大眼圆睁,粗宽眉, 双角,卷手,长发后披, 后肢火焰纹陈设玉起于唐, 盛于明清组合佩明晚期时兴鹤在明代为一品文官明万厉龙向前探须,正面猪形鼻, 细身, 轮型爪麒麟纹自汉代就有,明清时兴, 表示一品武官仿古玉在宋代已出现,明更盛行, 与汉代以前的青铜器接近,明晚期纹饰丰富明代凤鸟代表皇后明早期借花鸟来寓意吉祥, 晚期道教盛,以长寿为中心内容荔枝纹各不相同叶脉纹凸出,阴刻同存玉觚始于明代明中晚期岁寒三友方泛流行,八仙大鼻明不注重玉的材料, 早期用玉好, 量少, 中晚期青玉多,偏暗执壶受瓷器紫沙影响明代吉祥图案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羲之爱鹅,大白醉酒寿星、鹿常用题材观音玉作见于明从明中期开始, 纹饰逐渐向繁琐化方向转化明晚期子冈牌上边夔龙纹薄,象剪纸贴上去的明代龙钩头方,清代就不方了明衣褶线波浪式,清注重与面的结合明代玻璃光, 清代烛光金元时期多层透雕工艺不拘泥于细节,表面打磨光滑细致,背面则保留了加工时的钻痕,而明代早期透雕细部打磨光滑,并层次较少,立体感减弱明晚期改为双缕空技法,上层主纹雕琢抛光细致,下层地纹多为锦纹式的繁密云纹、缠枝花草或光素,雕琢潦草,多不抛光龙身细长,刻划鳞纹,颈、腹和尾大致等宽,虾米眼,如意头形鼻,有龙须,怒发冲冠,足为风车爪,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为典型明代龙纹特征玉色干白,局部有绺裂,是明代多见玉材清代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