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组成物质的元素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34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知识清单一、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气(O₂)和臭氧(O₃)虽然是不同的物质,但它们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氢元素包含了质子数为 1 的所有氢原子,如氕(₁H)、氘(₂H)、氚(₃H)。
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比如不能说“一个氢元素”,而应说“氢元素”。
二、元素的分布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依次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其中,氧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最高,约占 4860%;硅元素的含量次之,约占 2630%。
2、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O),其次是碳(C)、氢(H)、氮(N)。
3、大气中元素的含量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N),其次是氧(O)。
三、元素的分类1、金属元素汉字名称一般都带有“钅”字旁(汞和金除外),如钠(Na)、铁(Fe)、铜(Cu)等。
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非金属元素(1)固态非金属元素,其名称一般带有“石”字旁,如碳(C)、硅(Si)。
(2)液态非金属元素,其名称一般带有“氵”字旁,如溴(Br)。
(3)气态非金属元素,其名称一般带有“气”字头,如氧(O)、氮(N)。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金属元素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一般不具有导电性和导热性。
四、元素符号1、书写规则(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 H、O、C 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 Ca、Fe、Zn 等。
2、表示的意义(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例如,H 表示氢元素。
(2)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 还表示一个氢原子。
如果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就只表示原子的个数,如 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五、元素周期表1、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横行,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
《组成物质的元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和意义: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组成物质的元素”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使他们对元素的性质和存在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设计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课堂讲义以及网络资源等渠道学习有关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知识,了解元素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等内容。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探究元素的性质和存在形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探讨不同元素之间的反应等。
三、设计步骤:1.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对组成物质的元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元素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实践应用:学生在小组或个人进行实践应用的探索,比如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分析其组成元素,并探讨不同元素之间的反应情况。
4. 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探究过程撰写实验报告,将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记录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讨论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的表现和讨论能力。
五、安全提示:1. 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 操作时要注意细心,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3. 实验后及时清理和处理实验废弃物,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对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愿每位学生都能在这次作业中有所收获,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元素周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物质”这个词。
物质是指组成各种物体和物质形态的基本单位。
那么,物质的基本组成是什么?这与元素周期表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以及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
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物质最小的粒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
而化学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的原子组成的,化学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化学元素不同的性质,我们将它们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三大类。
金属元素包括铁、铜、铝等常见金属,它们通常具有良导电、良导热、可塑性等特点;非金属元素包括氢、氧、氮等,它们通常具有不良导电、不良导热等特点;半金属元素则具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某些特性。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分类化学元素,科学家们提出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将化学元素从左到右排列在表中,并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对化学元素特征和行为的系统性了解,使化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元素。
元素周期表由水平行(周期)和垂直列(族)组成。
周期性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在同一周期中,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都有规律地变化。
周期表中的第一周期只有两个元素,氢和氦。
而第二周期,则有八个元素,依此类推。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反映了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规律,为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化合物的形成和其他化学现象提供了基础。
除了周期性之外,元素周期表的族也具有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表的族一般按照最外层电子的数目进行划分。
例如,第一族是含有一个最外层电子的元素,它们包括氢、锂、钠等。
而第八族是典型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属于p轨道,这使得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具有相似的性质。
除了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还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信息。
每个元素的方块中,通常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化学符号等。
同时,元素周期表还标记了一些特殊的元素,如稀有气体、过渡金属、内过渡金属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 使学生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组成元素。
2. 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 讲解元素的概念(10分钟)教师讲解元素的概念,解释元素在物质中的作用。
通过举例使学生理解元素的存在形式,如离子、原子、分子等。
3. 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5.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拓展有关元素的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发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 讲解元素的概念(10分钟)教师讲解元素的概念,解释元素在物质中的作用。
通过举例使学生理解元素的存在形式,如离子、原子、分子等。
3. 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尚志市老街基学校张立鹏《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3.熟悉常见元素的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预习过程】看书填空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数的一类的总称。
2.我们把核电荷数为的所有的氧原子通称为氧,把核电荷数为 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
3.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前四位的是,元素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前五位分别是。
4.如何来表示元素呢————元素符号----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有时结合第二个字母。
什么时候结合第二个字母第一个字母要写,第二个字母要写。
5.元素符号表示什么6.在元素周期表中:(1)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2).纵行叫。
共有个纵行,个族(3).最后一个纵行是元素7。
填表格8.填上合适的文字或数字符号Fe 、2Fe 3O 钙元素钙原子一个钙原子二个钙原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1.元素符号意义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板书设计】一、元素与元素符号1.元素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3.元素符号(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单质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等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尝试练习]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的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沪教版)第一章: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1.1 元素的概念与命名介绍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学习元素的命名规则,掌握元素名称与符号的对应关系。
1.2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学习周期表中常用的一些特殊标记,如金属、非金属、半金属的区分。
第二章: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周期性2.1 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介绍原子的组成,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学习原子的电子排布,掌握能级、轨道的概念。
2.2 元素周期律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原理,理解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的体现。
掌握同一周期、同一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的类型3.1 化学键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键的类型,理解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区别。
学习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
3.2 化合物的类型学习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化合物的特点与区别。
掌握一些常见的化合物类型及其应用。
第四章:元素的存在与分布4.1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学习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理解地壳中元素含量的排序。
掌握一些重要元素的地质来源。
4.2 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存在与作用学习生物体中元素的分布与作用,理解生物体对元素的摄取与利用。
掌握一些对人体健康重要的微量元素。
第五章:元素的主要化合物及其性质5.1 氧化物学习氧化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分类与命名。
掌握一些常见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5.2 酸碱盐学习酸碱盐的概念,理解酸碱盐的分类与命名。
掌握一些常见的酸碱盐及其性质。
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沪教版)第六章:金属元素6.1 碱金属学习碱金属的特性,理解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掌握碱金属(如锂、钠、钾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6.2 碱土金属介绍碱土金属的特点,理解它们在周期表中的排列。
学习碱土金属(如镁、钙、锶等)的典型化合物及其性质。
第七章:非金属元素(上)7.1 卤族元素学习卤族元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原子结构。
掌握卤素(如氟、氯、溴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2、模型: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
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
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物质的构成:如右图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
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③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1.3原子结构的模型1、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九年级浙教版科学上册1.4 讲解
九年级浙教版科学上册1.4讲解主要涉及原子和分子、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化学计量以及气体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讲解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的概念、原子结构、分子以及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粒子。
其次,阐述物质的性质,包括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分类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接下来,介绍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包括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化学反应的计算。
化学反应是物质在原子、离子或分子层面上发生的转化过程,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类型。
然后,讲解化学计量,包括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浓度以及化学计量的应用。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摩尔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化学计量在实验和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
最后,介绍气体的相关知识,包括气体的性质、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定律以及气体的应用。
气体具有流动性和可压缩性,摩尔体积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气体定律包括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气
体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