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抗宿主病为什么更易发生在亲属输血间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输血知识100问一、输血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输血?输血是一种将血液或血液成分从一个健康人(献血者)转移到另一个需要的人(受血者)体内的医疗过程,以补充其血液量或改善血液成分的功能。
2、输血的目的是什么?输血的主要目的包括:增加血容量,改善贫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补充特定的血液成分以治疗相关疾病等。
3、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全血包含了血液的所有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成分血则是将全血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血浆等,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输注。
成分血输注更有针对性,能减少不必要的成分输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二、输血的类型4、常见的输血类型有哪些?常见的输血类型有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血浆输注和全血输注。
5、红细胞输注适用于哪些情况?红细胞输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慢性失血、急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6、血小板输注用于什么病症?血小板输注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7、血浆输注的适应证是什么?血浆输注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肝病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三、输血前的准备8、输血前为什么要进行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为了确保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避免发生溶血反应,这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9、交叉配血的作用是什么?交叉配血是进一步验证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是否相容,通过主侧和次侧交叉配血试验,能更准确地预测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
10、输血前需要告知患者哪些事项?医生需要告知患者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及替代治疗方案等,患者需要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四、输血的过程11、输血的速度如何控制?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开始输血时速度较慢,观察 15 20 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可适当加快速度。
生活家庭·医生-244 - Family life guide陈萍(泸州市人民医院)在临床上,常常会有患者亲属在输血科咨询能不能把他们的血直接输给患者,他们觉得自己的血液是最安全的血,也不会把带有传染病的血液输给患者,殊不知这种亲属之间的输血是违反医学常识的,亲属之间不能输血,严重者有可能会丧失生命。
直系亲属之间为什么不能输血?可能出现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并发症本质上,每次输血都是一次小型器官移植,同时会伴随很多的免疫反应,而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类并发症虽然只有0.1%的发病率,但是,其却有90%以上的死亡率,几乎不可能挽救生命。
由于输入的血液里有活性淋巴细胞,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淋巴细胞,如果直系亲属之间进行输血,双方就有更多相同的遗传基因,受血者对供血者的活性淋巴细胞无法识别并排斥,这些活性淋巴细胞可能在受者体内大量植活、增殖,就会将受血者的各个组织器官及造血系统当成异物排斥并攻击,引发受血者的组织器官受到严重的损害,从而导致受血者死亡。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临床上很难诊断。
一般在输血后2-30天内发生,由于受血者的组织器官受到供血者的淋巴细胞的攻击,受血者会产生不明原因的高热、红斑、贫血、恶心、腹泻、皮疹、肝脾大等症状表现,引发全血细胞减少,从而引发肝功能异常或者肝功能衰竭、骨髓功能障碍,这类疾病的发病比较突然,病情比较严重,而且发展很迅速,导致医生还没来得及做出诊断,患者就已经死亡了。
血缘越亲,输血越危险亲属之间输血并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几率要比非亲属之间高得多,由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其遗传学差异会比较小。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血缘关系越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就会更高,特别是一级亲属关系,即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发病率要高15倍之多。
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在病房前,父母为子女输血,或者子女为父母输血的画面,简直就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画面。
然而实际上,直系亲属间是不能够直接输血的,甚至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这是因为亲属间输血容易引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极为凶险的TA-GVHD(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 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并发症,多发生于输注未辐照的新鲜血后2-30天。
如果患者接受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匹配的全血或白细胞,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供者淋巴细胞为外来物质,从而加以排斥。
但如果患者和供者的HLA匹配,患者免疫系统就不能识别供者为外来物质,那么供者的免疫活性细胞就在患者体内生存并增殖,它们将患者的组织器官和细胞作为非己成分进行攻击破坏,从而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这和组织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常见的GVHD类似。
主要症状为发热、肝功能障碍、皮疹、腹泻等。
TA-GVHD 常因骨髓衰竭而出现致命性感染和出血。
研究表明,TA-GVHD 发病率约为0.01%—0.1% ,死亡率约84%—100%。
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在一级亲属之间的发病率会增至10—20倍。
虽然发病率低,但目前未发现有效疗法,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为什么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呢?因为有血缘关系的人,特别是直系亲属,遗传学差异很小,他们之间的HLA匹配度高,发生TA-GVHD的风险也就相对高些。
就拿一对母女来说吧,女儿作为供血者,母亲作为受血者,女儿的血输给母亲,特别是当母亲的免疫系统出现缺陷或受到抑制时,母亲的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女儿血液里的淋巴细胞缺乏识别,当成友军,此时外来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在母亲体内迁移、增殖,反客为主,进而攻击母亲的免疫系统及器官组织,导致TA-GVHD。
因此,临床输血应尽量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
直系亲属包括哪些?医学与法律上有所不同直系亲属包括哪些?医学与法律上有所不同所谓直系亲属, 是指和⾃⼰有直接⾎缘关系或婚姻系的⼈,如⽗母、夫妻、⼦⼥ 。
然⽽⽇常⽣活中不同范畴所指的直系亲属也有所区别,例如婚姻法、劳动法、以及临床治疗中都有所差异,下⾯赢了⽹法律咨询带你⼀起来总结⼀下吧。
直系亲属包括哪些《民法通则》上的法定直系亲属按顺序依次为:配偶、⽗母、⼦⼥,即相互之间有⼀脉相承的⾎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这⼀般⽤于法定监护及遗产继承。
注意:对于亲兄弟姐妹则不属于直系亲属。
以本⼈为例,直系亲属有本⼈的配偶、⼦⼥、⽗母、祖⽗母、外祖⽗母、孙⼦⼥、外孙⼦⼥。
其中:⼦⼥,包括婚⽣⼦⼥、⾮婚⽣⼦⼥、养⼦⼥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其中,婚⽣⼦⼥、⾮婚⽣⼦⼥包括遗腹⼦⼥;⽗母,包括⽣⽗母、养⽗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母。
直系亲属包括哪些医学上直系亲属应避免输⾎,这⾥的直系亲属指的就是⽗母、⼦⼥和兄弟姐妹。
包括,现代医学证明,直系亲属间输⾎有时会发⽣⼀种严重的输⾎反应,称为输⾎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种输⾎反应尽管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却⾼达99.9%,⼀旦发⽣⼏乎⽆法挽救。
职场⽣活中,涉及到直系亲属丧假,这⾥的亲属主要包括配偶、⽗母(公婆、岳⽗母)、⼦⼥及其配偶、祖⽗母、外祖⽗母、孙⼦⼥(外孙⼦⼥)及其配偶、曾祖⽗母、曾外祖⽗母。
职⼯供养直系亲属范围包括哪些?职⼯的直系亲属,其主要⽣活来源,系依靠职⼯供给,符合于下列各款规定之⼀者,均得列为该职⼯的供养直系亲属,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1)祖⽗、⽗、夫年满60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者;(2)祖母、母、妻未从事有报酬的⼯作者;(3)⼦⼥(包括养⼦⼥、前妻或者前夫所⽣⼦⼥、⾮婚⽣⼦、弟妹(包括同⽗异母或同母异⽗弟妹)年未满16岁;以及虽满16岁,但完全丧失劳动能⼒或继续在中学学习者;(4)孙⼦、孙⼥年未满16岁,其⽗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母未从事有报酬的⼯作者。
直系亲属间不宜输血?等作者:暂无来源:《科技传播》 2017年第9期直系亲属间不宜输血?流言: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父母和孩子为了挽救彼此的生命建议医生抽自己的血输给对方的情节,可这样感人的桥段最近被认为是错误的。
有网友称:直系亲属间输血会引起输血并发症,一旦发生几乎无法挽救。
真相:直系亲属间血液传输确实会引发一种名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输血并发症,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但是直系亲属间输血并非完全行不通,特别是采用成分输血的方式。
直系亲属血液并不是首选,直系亲属血液相较于其他血液多一项致亡率很高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能不去选择直系亲属血液的情况下就不要选择直系亲属献血。
如果只能输直系亲属血液的话可以选择成分输血的方式,被输血者血小板低了输血小板,红细胞低了输红细胞,成分输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小副作用,一样能达到改善病人血样功能的目的。
樱桃核有毒?流言:最近微信上热传一段“樱桃核有毒”的小视频,“嚼5 颗就毒晕一个成年人”,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真相:的确有一些水果的种子种含有氰苷,比如,白果、北杏仁和亚麻籽就含有氰苷物质,含量还比较高;其他水果,如苹果、沙果、杏、梨、李子、枇杷、樱桃等的种子里也含有氰苷,不过含量略低一些。
氰苷本身是无毒的,但是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甙植物内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苷生成有毒的氢氰酸,就可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
但事实上,每克樱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而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000 微克左右。
假设每克樱桃核仁能“产生”50 微克氢氰酸,一个体重60 千克的成人吃下2.4 千克的樱桃核仁,才会出现中毒症状,网传小视频中说“嚼5颗就毒晕一个成年人”的说法,显然有些夸大。
偶尔误吞一两个不用过于纠结,但坚决不推荐生吃樱桃核。
锻炼太多也是一种病?流言: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2017“菠萝科学”奖已经揭晓,今年,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的获奖成果与锻炼有关。
直系亲属之间到底能不能输血很多人认为,直系亲属之间彼此了解,不会存在传染病,血液相对更安全,只要血型相同,可以直接输血。
但现代医学证明,直系亲属间输血有时会发生一种严重的输血反应,称为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种输血反应尽管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却高达99.9%,一旦发生几乎无法挽救。
所以,在临床上通常要尽量避免亲属之间进行输血。
一、输血是怎么回事输血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静脉向需要的患者输注血液。
狭义上来说,输血就是指输注全血,而广义上的输血指的是包括了全血在内由血液制备的各种成分的输注,例如造血干细胞、骨髓或外周血等,也属于输血的范畴。
输血中的全血,主要是由静脉采集血液,混合一定量保养液的血液,主要成分是血浆和红细胞,能够维持渗透压、改善携氧能力,不过其中凝血因子、粒细胞、血小板等含量都较少。
成分血制剂主要包括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单采血小板等。
全血分离血液成分,包括浓缩血小板、血浆、悬浮红细胞等。
其中各类红细胞制剂,包括悬浮红细胞、年轻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
而血小板制剂主要包括全血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辐照血小板等。
血浆制剂,包括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普通血浆等。
血浆蛋白制剂,包括人白蛋白溶液、浓缩凝血因子Ⅷ制品、浓缩Ⅸ因子制品、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纤维蛋白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二、输血常见的误区绝大多数人关于输血的认识理解并不透彻,因此存在一些关于输血的误区。
其中有部分人就认为,可以用直系亲属的血液输血,这样知根知底,输血更安全。
其实不然,直系亲属间输血比非亲属间输血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率要高出好几倍。
其原因是,直系亲属之间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型基因几乎完全相同,当受血者接受供血者的血液后,其自身的T淋巴细胞不能识别供者的淋巴细胞,会误认为是自身细胞而不予排斥,但供者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将受者不同HLA抗原认作异体,对受血者组织细胞进行攻击破坏,导致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输血反应知多少输血,指一个人因疾病或外界因素影响自身血液容量无法满足机体日常运作,如车祸、手术大出血等,按照病人血液特征,寻找匹配血液,静脉输注一些血液,以改善病人血液循环,稳定身体各项机能,维持生命体征的治疗方式。
输血治疗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但输血过程也存在很大风险,可能引发病人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对输血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最大限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危害。
1输血分类输血一般分为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两类。
自体输血,指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来源于病人自身,经过存储或者处理后,再回输给病人的输血方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输血方法,优势也十分明显,能有效避免异体输血导致的黄疸、贫血、肾衰等溶血反应,引发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高烧、恶心呕吐、寒战等发热反应,急性肺损伤等,保障身体健康;血液也十分安全,不存在艾滋病、肝毒、梅毒等传染风险,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回输自体血液时血液细胞强大携氧功能还具有强大凝血功能,加速病人康复速度;还有缓解血液资源紧张情况。
异体输血,是输入别人血液的治疗方式,存在较多风险,可能引发发热、过敏、溶血等反应,还会抑制免疫功能,使受血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发生概率。
2输血常见问题(1)亲属间输血安全吗?很多人都认为亲属之间输血是安全可靠的,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当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的血液HLA血液单倍型相同,当受血者免疫能力下降时,受血者自身血液淋巴系统无法分辨外来淋巴细胞,输入体内的血液中含有免疫力的活性淋巴细胞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攻击病人骨髓,损伤病人组织器官,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
且临床上多为急性起病,死亡率高,因此在输血时要尽量避免亲属间输血。
(2)输血要尽可能保证血液新鲜吗?NO!输血时要尽量避免输入新鲜血液。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原因为:新鲜血液内存在大量活性淋巴细胞,给受血者输送时,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新鲜血液内存在较强抗原性,直接输送给受血者,容易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在4℃存储温度中,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存活时间为3d,如果在3d内输血,会增加受血者梅毒感染率;新鲜血液内血小板数量不够,纯度不足,如果只是为了补充病人血小板而进行输血,输入新鲜血液将无法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的原因
《哎呀,直系亲属咋不能相互输血呢》
嘿,咱今天来聊聊为啥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
有一回啊,我有个朋友的家人住院了,需要输血。
我朋友那叫一个着急啊,马上就说自己要给家人输血。
结果医生却告诉他,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
我朋友当时就懵了,这是为啥呢?
医生就给他解释了一下。
原来啊,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可能会引发一种叫“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毛病。
这名字听着就挺吓人的。
医生说,这种病一旦发生,那可就麻烦了。
我朋友还是不太明白,医生就举了个例子。
比如说,你把自己的血输给了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兄弟姐妹。
虽然你的血是好的,但是在他们的身体里,可能会把你的血当成“敌人”。
然后他们的身体就会攻击你的血,这样就会让他们生病,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我朋友听了,吓得脸都白了。
他说他从来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
医生又说,其实输血最好是用别人的血,而且
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配对。
这样才能保证输血的安全。
我朋友后来就只能等着医院从血库里调血。
虽然等的时间有点长,但是他也不敢再冒险用自己的血了。
从这件事情啊,我就知道了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我们都想帮助自己的家人,但是有时候方法不对,可能会适得其反。
哎呀,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道理。
以后要是遇到家人需要输血的情况,可别像我朋友那样冲动,一定要听医生的话。
嘿嘿,这就是我对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的理解啦。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日期:2010-06-04 13:56:38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点击:66 次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指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的血制品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且容易误诊。
国外对TA-GVHD已引起高度重视,相关报道较多。
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仍然较少。
由于输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许多临床医师对TA-GVHD认识不足,因此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预防很有必要。
TA-GVHD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在接受输血过程中,输入的供者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被受血者免疫系统识别和排斥,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增殖并攻击破坏受血者体内的组织器官及造血系统。
任何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胸腺发育不良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年老者、肿瘤化疗或放疗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当接受异体输血时均有可能发生TA-GVHD。
TA-GVHD常在输血后1-4周起病,以皮肤、消化道、肝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损伤为特征。
临床上TA-GVHD常出现持续高热,皮肤出现红斑样皮疹,并迅速向全身扩散,严重者可出现水泡,常伴有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胆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
绝大部分患者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由于TA-GVH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有临床表现可能不会在同一患者身上全部出现,另外还有病人数量相对较少及多数临床医师对此认识不足等原因,TA-GVHD易被漏诊和误诊,故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TA-GVHD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有受血者体内检出植活的供血者/淋巴细胞。
TA-GVHD易患人群,主要包括异基因骨髓移植者、先天性细胞免疫缺症、一级亲属间输血和霍奇金淋巴瘤等患者;还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实体器官移植后长期服免疫抑制剂者等。
TA-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输入血液中所含有的淋巴细胞数量密切相关。
迄今为止,除无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物输注后引起TA-GVHD的报道外,其它血细胞成分或全血在临床输注后均有引起TA-GVHD的报道。
为什么直系亲属不能直接输血对于输血,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将血液通过人的静脉使用专用的输血器输入患者体内,这种输血方式是广泛应用的且很有效。
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医院里患者生命垂危,直系亲属争着去献血,他们的血液使患者暂时脱离了危险,殊不知,直系亲属不能直接输血!可能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血液应该是最容易相合的。
其实不然,直系亲属间输血隐藏着致命危险,一定要谨慎。
那么,针对大家的疑问,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为什么直系亲属是不能直接输血的。
一、直系亲属直接输血致命危害是什么?通常情况下输血的时候,以同型血为原则,大家也知道O型血,曾被认为是万能血,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发现其中奥秘,推翻了这个说法。
因此,无论任何时候输血,都要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受血者和献血者血型相符,主次侧相合才可以进行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或所用输血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很多,其中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就有: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据报道该病的发病率仅为0.01-0.1%,但是病情严重死亡率却高达90%以上),这也是直系亲属间不能输血的重要原因。
简单地说,输血后血液里的细胞会进行一系列的相互排查,产生不同的反应,供血者的淋巴细胞是不存在于受血者体内的,所以受血者的淋巴细胞就会识别出新的不同的淋巴细胞,将其杀死。
如果受血者免疫力低下的话,本身的细胞无法正常识别与杀死外来细胞,将会被反噬,也就是外来淋巴细胞不断繁殖,去杀死受血者本身的细胞,导致受血者发热、皮肤潮红、皮疹,严重腹泻肝脾肿大,最高体温高可达40℃,初期只是出现红斑、恶心等常见症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和误诊,而后病情发展迅速常因感染而死亡,所以直系亲属是不能直接输血的,因为亲属之间抗原的相似度极高会产生致命的危害二、直接输血时,血缘越近越危险输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受血者的血缘关系。
因为直系亲属间输血产生的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几率与非亲属间相比,是最大的,也是最危险的。
存在的,虽然它不在女性身上起作用,但它在男性身上起着明显的作用。
除了盖拉特利的调查结果,另一个证据也能间接证明生男还是生女可能受到某种来自男性的基因的控制——二战后出生的男婴比女婴多。
对于二战结束后的很多参战国家来说,很容易发现出生的男婴数量多于女婴。
例如在英国和美国,二战后男婴和女婴的比例大约为105:100。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拥有多个男孩的家庭中,由于男孩数量多,总会有些男孩活到战现代的伦理剧中常有父母为给重病的孩子输血去查验血型,却发现血型不符而揭开身世之谜的场景,血型不符固然可以说明孩子不是亲生的,但是我们一直被这样一种观念误导了,父母血型与孩子相同,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输血。
是这样吗?其实,现实生活中,医生会告诫我们:直系亲属间不宜输血,因为这会大大增加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
什么是移植物抗宿主病?顾名思义,这是移植物(例如输入体内的血液)的免疫细胞攻击受者组织所导致的疾病。
举个例子,甲是受血者,乙是供血者。
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乙血中的免疫细胞攻击甲身体中的组织细胞所导致的疾病。
这不类似于免疫排斥吗?免疫排斥在陌生人之间发生率不是更高吗?为什么反而说直系亲属之间发生率更高呢?让我们看看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条件吧。
移植物抗宿主病要发生,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还是前面的例子,第一个是乙的免疫细胞能够在甲身体内生存下来。
一般来说,甲身体中的免疫细胞会把乙的免疫细胞当成“外来物”而清除掉。
但有时候也会麻痹大意,使乙的免疫细胞漏网。
第二个条件是存活下来的乙的免疫细胞去攻击甲的身体组织,就可能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
所以,如果乙与甲之间是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乙的免疫细胞很可能会被甲的免疫细胞攻击,它无法在甲的体内存活下来;但如果乙是直系亲属,这种情况就变了,甲的免疫细胞极可能会把乙的免疫细胞当“自己人”而接受下来,但是乙的免疫细胞却不一定认为甲的组织细胞是“自己人”,就会攻击甲的组织细胞,从而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近亲输血并不安全易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因输血感染上艾滋病”、“因输血感染了乙肝”…………这些报道常见诸报端,为了避免用血安全风险,很多用血者认为只要血型相同,近亲间输血要安全一些,因此常提出“自己献的血给亲属用”的要求。
长沙血液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这个认识是目前关于安全输血用血的最大误区。
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近亲输血安全性远低于非近亲间输血。
最常见场面隐含认识误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救科医生告诉记者,在他们急救科,经常会遇到一些急救病人需要输血,而这时陪同亲属会要求输用自己的血,一方面觉得安全,一方面也可省钱。
在遭到医院拒绝后,病人甚至会产生意见和怨气。
同样的场面也经常出现在妇产科。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医生告诉记者,他们接诊到的很多产妇在上手术台之前都叮嘱他们说,要输血就要输自家家人的。
长沙血液中心主任彭骅表示,《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需临床输血治疗时,其亲属可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使患者享受等量免费用血,这种献血称为无偿互助献血。
很多人误以为“无偿互助献血”是自己献出来的血保存在血液中心,以后亲人用时来取。
其实这些常见场面都隐含了一个认识误区,因为近亲输血并不安全。
首先,亲人身体的“健康与否”并不能根据日常表现评估;更重要的是,近亲输血更容易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在近亲间输血中的发病率远高于非近亲输血,父母、子女等一级亲属间输血的危险性更大。
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99%。
移植物抗宿主病为什么更易发生在亲属输血间长沙血液中心输血研究室主任王赤林解释说,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由于输血过程中输入组织不相容的淋巴细胞而导致的一种少见致命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皮肤损害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皮肤剥脱,严重者皮损可在数天内扩展至全身。
移植物抗宿主病为什么更易发生在亲属输血间呢?长沙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科科长谭明华给记者打了个通俗的比方:输血就等于是用血者身体里来了许多“外来客”,非亲属之间的免疫淋巴细胞容易被识别、排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近亲献血危害太大容易造成致命疾病导语:相信一些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一些人生病了需要献血,但是医生却不会使用病人家属的血液,许多朋友认为这是医生赚钱的一种方式,其实这相信一些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一些人生病了需要献血,但是医生却不会使用病人家属的血液,许多朋友认为这是医生赚钱的一种方式,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病人要输血,医生之所以不用亲属的血液是因为近亲输血很容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
为何近亲不能输血近亲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互相输血后果很严重,因为这很有可能导致“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种疾病的死亡几率很高,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只能通过射线照射等方法延缓死亡速度。
所以,医生不让病人亲属互相输血是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病人死亡,以后大家在生活中如果碰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记着近亲输血可能带来的危害哦。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种很少见的输血并发症,因为一些疾病导致免疫系统缺陷的人群会出现这种病症,其死亡率高达90%。
可以说是一种危险异常的疾病。
一般来说人的血液中具有活性的T淋巴细胞,会被身体免疫系统当作是外来入侵者处理,但是近亲输血会让身体免疫系统对于这些T淋巴细胞出现不能识别的情况,这些淋巴细胞在受血者骨骼中大量增殖,攻击受血者免疫系统,这就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许多人不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每个人身体内部的状况不同,按理说T 淋巴细胞存活的环境也不同,为何在生活中会出现这种疾病呢?其实T淋巴细胞在受血者身体内部能够得以存活往往是因为两个原因所导致的,第一种便是受血者免疫系统因为疾病出现了缺陷,或者疾病用药导致免疫抑制。
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无法事变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使得受血者和献血者的HLA半相互结合,导致疾病出现。
此外还有一点便是受血者与输血者为一级亲属时,因为身体特性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所以也会粗线受血者与输血者的HLA半相结合,导致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出现,尤其是在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相互献血时,这种情况更是时常出现。
献血知识:为何近亲不能献血我们知道,在进行骨髓、肾脏等器官或者组织移植时,经常会在亲人中优先寻找配型。
然而,在输血时情况却恰恰相反,近亲之间不能互相输血,不然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造成受血者的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活性淋巴细胞“反客为主”“近亲输血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广州血液中心副主任汪传喜表示,直系亲属间输血时可能会发生一种严重的输血反应,叫做移植物抗宿主病,这种免疫反应疾病死亡率很高。
他解释,输入的血液里含有活性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这些活性淋巴细胞输到没有亲缘关系的人身上,因为遗传基因不一致,受血者本身的淋巴细胞就会识别、排斥并杀死这些“入侵”的活性淋巴细胞,因而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不会在受血者体内存在。
但是,直系亲属的遗传基因和组织结构都很相似,亲属关系越近,遗传基因就越相似,再加上受血者免疫力低下,自身的淋巴细胞就无法识别输进来的活性淋巴细胞,会把它当成“自家人”。
因此外来的活性淋巴细胞就会在受血者体内存活下来。
汪传喜表示,虽然血缘亲属之间一部分遗传基因比较相似,但毕竟不是真的“自家人”,外来的活性淋巴细胞会存活下来并增殖,就会“反客为主”,反过来攻击受血者的淋巴细胞,破坏受血者的组织器官,这就是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死亡率比较高,治疗效果也比较差,是一种很危险的并发症。
”这种免疫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后1周左右,表现为献血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的器官组织,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严重、恶心、腹泻和皮肤黏膜出现大面积皮疹或大泡。
汪传喜介绍,在中国,这种病的发生率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估计在万分之一左右,近亲之间输血这个概率会大大增加,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与子女间,发病率要高10—20倍。
输血前必须经系统检测其实,不仅近亲之间不能输血,有的情况下,丈夫也不能给妻子输血。
这是因为,如果妻子接受了丈夫血液,体内会产生针对其血型抗原的抗体。
专业知识一、安全献血1、确定低危献血者(1)献血和献血者的种类1.家庭或替代献血者目前,替代献血是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的一种献血形式。
患者所需的血液是由一个或更多的患者家庭成员或社区成员提供。
在一些国家,医院要求患者家属献血,但在另一些国家,医院规定每个患者在入院时提供一定数量的献血者。
有时患者家属会付钱或付其他报酬来感谢献血者,血站和医院血库是不付钱给献血者的。
此献血者类型中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家庭成员捐献的血与患者输注的血等量,捐献的血液归入血库后,需要时供应临床。
受血者输注的不是家庭成员献的血。
第二种形式是“‘定向献血”,献血者受特殊要求给指定的患者献血。
由于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这种病的发生几率虽然很低,可一旦发生。
死亡率可达90%以上。
因此,WHO/GPA和世界血液安全机构强烈反对这种定向献血形式。
WHO在1989年明确向血站提出要求:如果采用家庭或替代献血形式,血液必须存入血站,不能直接给指定的患者输注。
”此类型献血者的优点:当无偿献血者数量不足时,家庭或替代献血者可以缓解供血不足的情况。
另外如果献血者意识到自己的血液可用来拯救患者的生命,他们将来会变成固定的志愿献血者。
此类型献血者主要缺点:增加了患者或亲属的压力和负担。
家庭成员很可能明知自己不适合献血而迫于压力去献血,比如知道自己健康状况不佳或有经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
单纯的替代献血受到血型或数量等问题的限制而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如果家庭成员中无合格的献血员或不愿献血,亲属可能会去寻找职业有偿供血者。
2.有偿或职业供血者有偿或职业供血者是指为了获得钱或其他报酬而献血的供血者。
他们定期献血,有的甚至同血站达成献血协议,有的到几个血站供血,有的同患者家属联系作为替代献血者提供有偿服务。
有偿或职业供血者的动机是从血中获利而并非帮助他人。
然而,通过劝说也可能将他们转变为无偿献血者,但必须仔细选择来确定他们符合低危献血者的国家标准。
移植物抗宿主病为什么更易发生在亲属输血间
因很多检验专业人士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不太了解,这里我简单给大家概述一下:
亲属之间,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与子女)间的输血,发生该病的危险几率远比非亲属大,这主要与供血者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单倍基因有关。
首先,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人体的一种组织)输给接受输血的病人,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器官)移植。
人的免疫系统担负着人体的防卫功能。
当外来的入侵者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人体时,人的免疫系统将行动起来与之战斗,将其消灭,以维护人体健康。
同时,对来自其他人的细胞、组织、器官,由于其不同的个体特性(主要是免疫特性,并按一定规律遗传),免疫系统可识别其为外来者,而将其排斥、消灭。
但是,当接受输血的病人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受到损害,或者外来的其他人的血液细胞的个体特性有一部分和接受输血者相同或接近时,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接受输血者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输入的血液细胞为外来者。
当输入血液中的成分,特别是淋巴细胞(此为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被误认为自身的淋巴细胞时,接受输血者的免疫系统不会对其产生排斥反应。
这样,输入的淋巴细胞,不仅在接受输血者体内扎根、生存、繁殖,而且反过来将接受输血者的组织器官看成为异体细胞组织,产生排斥反应,造成破坏。
输入的血液淋巴细胞是移植物,接受输血者为宿主,因此这种“反客为主”的反应(破坏)被称为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当亲人的血液输给病人时,由于献血者和受血者的亲缘关系,存在两者个体特性(免疫特性)部分相同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大小取决于亲缘关系的远近。
亲缘关系越密切,则个体特性部分相似的可能性和相似程度越大,从而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可能性越大。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般发生在输血后的第10至14日,早者可发生在输血后的第二天,晚者30天。
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时,受到影响的主要组织器官包括皮肤(产生皮疹、大疱)、消化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肝脏(严重肝功能损伤)和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
虽然,这种副作用发生率低,为0.1%~1%,但后果相当严重,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达90%。
因此,我们应该严格禁止相对较容易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近亲输血。
同时,当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输血时,血液应作特殊处理(γ射线照射),使淋巴细胞失去免疫活性,以防止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