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题目:宽浅河道河宽200 m,水深3m,泥沙粒径2mm,流量为360m3/s,则起动流速为()m/s
选项A:6.96
选项B:.7
选项C:7
答案:.7
题目:悬移质输沙率和水流挟沙力分别表示水流挟带悬移质和床沙质的能力。
(判断题)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整治线是指河道经过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
它不仅要满足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布置整治建筑物的重要依据(判断题)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水库泥沙淤积造成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减少,效益降低。
(判断题)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当水流含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的挟沙能力时,河床将会冲刷(判断题)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江心洲指的是位于河心,低于中水位以下的江心滩。
(判断题)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泥沙粒径大,干密度大,干密度变化范围大(判断题)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泥沙粒径小,干密度小,干密度变化范围小。
(判断题)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单位颗粒泥沙在无限大清水中下沉的速度叫沉速。
(判断题)。
游荡分汊型河流演变规律浅析
张坤;张树岩;刘云龙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33
【摘要】1 游荡型河道演变的一般规律游荡型河流是河床宽浅,沙滩众多,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河汉密布、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有时难以分辨主流所在,心滩变化莫测的一种河型.由于河床的形态变化,同时也决定了河道的游荡型.河床的变形可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变形是指河床沿水流方向的变形,常常分为侵蚀段(河源段)、运输段、沉积段.其表现为河床纵剖面形态所发生变化,亦即上游河床的下切,下游河床的淤积或抬高;横向变形也称为平面变形,平面变形是指河床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变形.其表现为河床在平面的摆动,亦即河弯的发展或河道的兴衰等.
【总页数】2页(P362,351)
【作者】张坤;张树岩;刘云龙
【作者单位】淄博黄河河务局山东淄博255000;淄博市萌山水库管理处山东淄博255000;邹平黄河供水有限公司山东邹平25620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分汊与游荡型辫状河隔夹层层次结构特征
2.分汊型河流在不同洪峰流量下的r水流特性研究
3.游荡性河道的分汊河段整治方法探讨:漳河陈村险工整治
4.分汊与游荡型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以苏丹FN油田为例
5.山区河流弯曲分汊型浅滩整治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下游典型分汊河道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渠庚;杨翰林;张捷;吴艳;栾华龙;潘茂太
【期刊名称】《长江技术经济》
【年(卷),期】2023(7)1
【摘要】长江下游江心洲广泛发育分布,分汊河段较多,河道演变规律复杂。
利用原型资料分析了鹅眉洲、世业洲典型汊道段深泓、断面和汊道分流比等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分汊河道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鹅眉洲汊道段左汊持续发展,左汊分流比最高接近60%;世业洲汊道段具有类似的发展趋势,左汊分流比最高达到40.3%;鹅眉洲汊道段的演变具有周期性,潜洲向右淤展并靠鹅眉洲;世业洲汊道段左汊呈单向发展,左汊口门冲刷严重;各典型分汊河段的演变主要受到水文动力条件的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潮汐作用是感潮河段冲淤演变较径流河段更剧烈的原因。
【总页数】9页(P8-15)
【作者】渠庚;杨翰林;张捷;吴艳;栾华龙;潘茂太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扬州市城市河道管理处;安庆市长江河道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分汊河道水沙运动特性及其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2.长江下游典型分汊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3.长江下游典型分汊水道演变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
4.长江中下游典型分流比相当的分汊河段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5.长江下游分汊河段支汊演变特点及整治对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道演变规律河流演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摘要:我国河流分布广泛,与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对于整治河道,航运,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河道演变基本概念入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各种不同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并对河道整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演变;关键因素;演变规律引言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治河工程或其他工程后,受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显著。
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成效地兴利除弊,必须采取整治措施。
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
1.河道演变的基本概念河道演变系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受人工建筑物干扰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促使河床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运动和发展的状态之中。
水流和床沙的相互作用是以泥沙运动为纽带的。
在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在另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冲刷,使河床降低。
因此,河道演变的规律是以泥沙运动的规律为基础的。
但是,自然河道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往往不能直接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充分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河道演变的预测问题。
河道演变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方面在时间应包括河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河道所流经的河谷的各个部分;而狭义的方面只限于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
河道演变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造成的河床变形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谓的输沙平衡是对时间或空间的平均情况而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的输沙平衡,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输沙平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河床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影响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因素不外乎气象、地质、地理等方面。
收稿日期:2020-08-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洞庭湖江湖联通复杂河网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2017YFC0405305)作者简介:魏林云,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技术管理工作。
E-mail :*****************1研究背景汊道分流分沙变化规律的研究是河道演变及冲淤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河道的防洪安全、河道综合整治、险工护岸和水利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
监利乌龟洲汊道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河段中部,属于典型的弯曲分汊型河道。
20世纪90年代以前,监利乌龟洲汊道的左汊为主汊;90年代以后右汊逐渐扩展,1993~1996年主流线过渡到右汊,右汊成为主汊。
许多学者对荆江河段的汊道及洲滩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段光磊等[1]对荆江河段关洲、三八滩、乌龟洲3个典型洲滩演变机理和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上游河势变化、水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对荆江河段典型洲滩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彭玉明等[2]重点研究了荆江汊道分流分沙变化及特性,并分析了汊道形成以及变化的原因,指出汊道的变化主要受上游河势变化和汊道自身的分流分沙比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简易法计算分流分沙比。
黄莉等[3]对监利河段河床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乌龟洲左右汊的兴衰交替随着左右汊分流分沙比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研究了近期乌龟洲汊道分流分沙变化及演变特性,对监利河段的河势变化有一定指导意义。
2河段概况及数据来源2.1河段基本情况监利河段位于荆江河段下段,属于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自塔市驿(荆136)至洞庭湖湖口城陵矶(荆185),长约91km [4-6]。
受长江上游来水及洞庭湖洪水顶托的相互影响,监利河段演变剧烈复杂。
1999年以来,该河段实施了护岸加固工程,总体河势较稳定,但局部河段河势调整加剧。
该河段内主要分汊河段为乌龟洲汊道,将水流分为左、右两汊,见图1。
2.2数据来源本文采用2010~2018年乌龟洲分流分沙实测资料。
共布设3个测验断面对乌龟洲重点汊道分流分沙进行观测,即在进口、左汊、右汊各布设1个断面,长江下荆江监利河段乌龟洲汊道分流分沙变化及演变特征分析魏林云,李强,谢静红(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00)摘要:监利乌龟洲汊道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河段中部,属于典型的弯曲分汊型河道。
1.(治河及工程泥沙).紊动水流紊动强度是随流速降低而( )。
<BR>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B2.(治河及工程泥沙).在粒径级配曲线上,粗细沙重量各占一半时相应的粒径叫( )。
<BR>A.<IMG src="/uploads/60b7b8fada8e9ce99489826143054a27.png">B.<IMG src="/uploads/f25ede8c5391d193afd62eeabace18e4.png">C.答案.A3.(治河及工程泥沙).泥沙粒配曲线越陡,表示某一粒径范围内的泥沙所占的重量较( )。
<BR>A.少B.好C.答案.B4.(治河及工程泥沙).在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中,同一流量下,如水位逐年上升,则表明河床逐年( )。
<BR>A.淤高B.不变C.答案.A5.(治河及工程泥沙).副流指的是伴生( )的流动,呈旋转闭合性的环流。
<BR>A.次生流B.主流C.答案.C6.(治河及工程泥沙).( )是河道泥沙的主要来源。
<BR>A.水土流失B.泥沙堆积C.答案.A7.(治河及工程泥沙).在静水中量测泥沙颗粒的沉降速度来推求泥沙的粒径。
把这种方法叫( )。
<BR>A.沉降法B.水析法C.答案.C8.(治河及工程泥沙).泥沙的形状系数SF值越小,泥沙颗粒越( )。
<BR>A.扁B.圆C.答案.A9.(治河及工程泥沙).河床变形的根本原因是( )。
<BR>A.输沙平衡B.输沙多C.答案.B10.(治河及工程泥沙).若上游站输沙量大于下游站输沙量,则表明该河段( )。
<BR>A.冲刷B.稳定C.答案.B11.(治河及工程泥沙).悬移质中的( )在床沙中大量存在,它能从河床中补给,起到塑造河床的作用。
题目是随机,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对应的答案)形考任务四悬浮指标ω/K U越小,表示紊动作用较重力作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较均匀正确答案是:强S/Sa叫相对含沙量。
(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
河道水沙不平衡是相对的,而平衡是绝对的。
(判断题)正确答案是:“错”。
悬浮指标w/(k u)表示泥沙悬浮是受重力作用和紊动扩散作用的(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
河流是水流侵蚀和地质构造作用的产物。
(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
推移质输沙率反映底沙的输沙强度,流速是影响推移质输沙率的主要因素(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
河床的纵向变形是由于纵向输沙不平衡时引起的,河床的横向变形是由于横向输沙不平衡引起的(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
泥沙的干密度是指沙样经1000C~1050C的恒温烘干后,其重量与原状沙样体积的比值(判断题)正确答案是:“错”。
单位体积泥沙具有的质量称为泥沙的干密度。
(判断题)正确答案是:“错”。
河床演变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
泥沙的球度系数ψ是指与泥沙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表面积和泥沙颗粒的实际表面积之比。
(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
泥沙的几何特性是用泥沙颗粒的()来表示正确答案是:形状, 大小高含沙水流的流态一般有正确答案是:蠕流, 高强度紊流河床的冲淤计算一般采用()。
正确答案是:输沙量法, 断面法分汊型河段的演变规律主要有()。
正确答案是:洲滩的移动, 汊道的兴衰, 汊道的交替, 洲滩的分合弯曲河道凹岸护岸控导工程的类型有正确答案是:平顺护岸, 丁坝护岸, 守点顾线在静水中量测泥沙颗粒的沉降速度来推求泥沙的粒径。
把这种方法叫()。
正确答案是:水析法已知d75=0.009mm,d25=0.006mm,泥沙的分选系数是正确答案是:1.5永定河北京段流经北京()个区。
正确答案是:五泥沙淤积深度越浅,干密度越(),变化范围大正确答案是:小副流指的是伴生()的流动,呈旋转闭合性的环流。
河流动力学是以力学、统计学等方法研究河流在水流、泥沙和河床边界三者共同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的学科。
河流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
Chapter1河流:河槽与其流动的水流。
水系:河流干流和支流的总体。
流域:河流的集水区,由分水线包围所构成。
水系形态规律:二相、三维、不恒定、不均匀。
河道级别——越支越低。
分枝比:级别为x河道数目与比x高一级别x+1河道数目的比值。
(1)河道分枝比规律:在任何一个流域内,水系的平均分枝比接近与一个常数。
(2)河道数量规律:在任何一个流域内,随着河道级别的增加,河道数目不断减少,十分接近与一递减的几何数列。
(3)河道平均长度规律:在任何一个流域内,某一级河道的平均长度与其低一级河道的平均长度的比值为一常数,随着河道级别的增加,河道的平均长度倾向与一递增的几何数列。
(4)河道平均纵比降规律:在任何一个流域内,随着河道级别的增加,河道的平均纵比降倾向与一列递减的几何数列。
(5)河道面积规律:在任何一个流域内。
随着河道级别的增加,河道的平均流域面积倾向与一列递增的几何数列。
直接测量等容粒径:相同体积球体的直径。
d=(6V/π)1/3d=(abc)1/3泥沙的粒径测量筛析法水析沉降法泥沙粒径频直方图泥沙粒径分布的描述方法泥沙粒径累计频率分布曲线!!!!泥沙的水下休止角:静水中的泥沙在颗粒之间的摩擦作用下可以堆积成一定角度的稳定倾斜面而不塌落,该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泥沙的水下休止角。
Chapter2泥沙沉降速度:单颗泥沙在足够大的静止清水中等速下沉时的速度。
也称水力粗度。
泥沙颗粒在静水中下沉时的运动状态与沙粒雷诺数有关。
W=−13.95νd影响泥沙沉速的因素:颗粒形状、边壁条件、含沙浓度、紊动、絮凝。
在具有一定泥沙组成的床面上,逐渐增加水流强度,直到使床面泥沙有静止转入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泥沙的起动。
起动流速和起动拖拽力。
泥沙颗粒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的临界水流条件称为泥沙的起动条件。
河床演变:在不恒定的进出口条件及复杂可动边界的水沙二相流运动的一种体现形式.整治:用工程的手段达到兴利除害.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给水和排水,航运及水产养殖等山区河流河床形态:断面形态:U 或V字形(下切),谷坡为阶梯状.阶地是河流下切的产物.平面形态:河道曲折多变,沿程宽窄相间,比降大,急滩深潭上下交替,二岸与河心常有巨石突出,岸线和床面极不规则.河流走向由地质构造运动决定.水流及泥沙运动:1河流流态:水面比降大,.流态紊乱险恶,常有回流,旋涡,水跌,水跃,急弯,剪刀水,横流.洪水暴涨暴落2洪枯流量相差大3悬移质含沙量视地区而异4河道的推移质多为卵石及粗沙5河床多由原生基岩、乱石和卵石组成河床演变:1山区河流比降大流速大含沙量不饱和,利于河床向冲刷方向发展2部分河段暂时性淤积和冲刷1卵石运动引起的演变(汛期淤积增大,枯季冲刷,年内基本平衡)2悬移质运动引起(1一般为冲泻质2宽谷段由主流摆动出现的回流淤积3宽谷段由下游峡谷壅水引起的淤积)3溪口滩形式出现的(1大的山区河流,当二岸溪沟发生洪水或泥石流时,常在溪口堆积成溪口滩2冲积物量大粒粗,不易被主流带走,表现为冲冲淤淤)4地震山崩滑坡引起(大规模地地震山崩滑坡引起河道堵塞,引起上下游出现壅水和跌水,剧烈改变水流和河床形态)平原河流概述:河床形态:平面上具有,顺直,分汊,弯曲,散乱四种.横断面分抛物线形,不对称三角形,马鞍形,多汊形.平原河流的纵剖面无明显折点,深槽浅滩交替,河床纵剖面有起伏的波状曲线,平均纵比降比较平缓。
水流及泥沙运动:平原河流集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洪水没有陡涨陡落的现象,持续时间较长河床的演变:规律是汛期淤积壮大,枯季冲刷萎缩顺直型:中水河槽顺直,边滩呈犬牙交错状分布,并在洪水区向下游平移。
弯曲型:中水河槽具有弯曲外形,深槽紧靠凹岸,边滩依附凹岸,凹岸蚀退,凸岸淤长,河身在无约束条件下向下游蜿蜒蛇形,在有有约束条件下平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前者通称自由弯道,后者通称约束弯道。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关键字:分汊型河道江心洲主汊分汊1.介绍与分类分汊型河段是平原冲积河流中常见的一种河流,也被成为辫状河流或相对稳定性分汊型。
我国各流域都有这种河型。
由于水流和泥沙分股输送,这样的水沙状况往往是很难稳定的,容易引起汊道的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中从江心洲型到网状河流其稳定性逐渐增强1.1江心洲江心洲的形成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泥沙落淤形成心滩,二是边滩切割分离出心滩,三是因水面开阔,入汇顶托等原因河势变缓而落淤的沙滩被多条汊道切割形成多个江心洲。
1.2分类分汊河段按其平面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顺直型分汊,微弯型分汊和鹅头型分汊三种。
分类标准为弯曲系数,其中顺直型分汊弯曲系数在1.0到1.2之间,汊道基本对称,微弯型分汊在1.2到1.5之间,鹅头型分汊的弯曲系数则超过1.5。
一般来说鹅头型分汊这种弯曲系数很大的河道江心洲往往有俩个或俩个以上,弯道的出口和直道的出口交角很大。
就单个的分汊河段来说,其平面形态是上端放宽,下端收缩而中间最宽。
中间段可能是俩汊,也可以是多汊,各汊之间为江心洲。
自分流点到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到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则为分汊段。
较长的河段期间常出现几个分汊段,呈单一段与分汊段相间的平面形态,因单一段比较窄,分汊段比较宽,常形象的称其为藕节状外形。
2. 剖面分汊型河段的横断面在分流区和汇流区都呈现中间凸起的马鞍形,分汊段则为江心洲分割的复式断面。
分汊型河段的纵剖面从宏观上看,呈现俩端低中间高的形态,而几个连续相间的单一段和分汊段则呈现起伏相间的形态。
从局部看,分流区到汊道入口,从分流点开始,俩侧的深泓线先为逆坡而后转为顺坡,为马鞍状。
俩汊一高一低,高的为支汊,低的为主汊,支汊的逆坡恒陡于主汊。
水下地形也是支汊恒高于主汊。
汊道的出口到汇流区,俩侧的深泓线顺坡下降,支汊一侧的纵坡陡于主汊的。
就支汊进出口俩个陡坡而言,出口的顺坡往往更陡于进口的逆坡。
3.水流特性分汊河段水流运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分流区和汇流区。
陆溪口汊道交替演变过程及周期变化0 引言分汊型河段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中分布广泛,汊道之间的交替转化是其最突出的演变特点。
顺直或微弯型分汊河段,一般是两汊,主支汊交替在两汊间进行;鹅头分汊型河段一般是多分汊,汊道之间的交替通常是以洲滩切割形成新生汊道为开始,随后新生汊道逐渐弯曲平移,当弯曲到一定程度时,以洲滩再次被切割形成新生汊道为结束。
在鹅头型分汊河段新生汊道发展、平移、衰亡的过程中,主流线大幅摆动,各汊道冲淤调整频繁,给防洪及航运带来不利影响。
影响鹅头分汊河段汊道间交替的因素很多,包括进口河势变化、河道边界条件变化、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等。
不同因素的影响机制和规律也不同。
弄清楚鹅头分汊河段汊道间交替演变的规律包括汊道间交替演变周期变化等,对于鹅头分汊河段河道整治与航道治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以陆溪口河段这一典型鹅头分汊河段为例,依据实测资料,分析其汊道交替演变周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陆溪口鹅头分汊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赤壁山,下至刘家墩,全长约10km。
河段上游为界牌河段,下游为嘉鱼河段。
河段进口处右岸有赤壁矶单侧节点,此处河宽 1.2km,赤壁山以下,河道逐渐展宽,鹅头顶部河宽达 6.5km,至刘家墩汇合后,河宽收缩至 1.3km。
鹅头顶部并列有新洲和中州两个江心洲,将河道分为直港、中港和圆港三个汊道,河段出口处左岸有宝塔洲边滩。
陆溪口河段右岸进口处有赤壁山单侧节点控制,左岸则为广阔的阶地与河漫滩,抗冲性较差。
河道内中洲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粉砂层组成,新洲主要由松散的细沙和粉细砂组成,容易起动。
由于陆溪口河段汊道交替演变频繁,航道条件较差,2004 年实施了航道整治工程,包括新洲洲脊顺坝、头部鱼咀顺坝、格坝、新洲窜沟锁坝以及中洲上段的守护工程(图1)。
1、陆溪口汊道交替演变过程分析1.1 陆溪口汊道交替演变的过程与鹅头分汊河段汊道周期性交替的过程类似,陆溪口河段汊道周期性交替的过程是以新洲洲头被切割,形成新中港为开始,历经新中港的发展、弯曲、平移、与老中港合并,直到洲头再次被切割,形成新中港为结束(图2)。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
关键字:分汊型河道江心洲主汊分汊
1.介绍与分类
分汊型河段是平原冲积河流中常见的一种河流,也被成为辫状河流或相对稳定性分汊型。
我国各流域都有这种河型。
由于水流和泥沙分股输送,这样的水沙状况往往是很难稳定的,容易引起汊道的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中从江心洲型到网状河流其稳定性逐渐增强
1.1江心洲
江心洲的形成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泥沙落淤形成心滩,二是边滩切割分离出心滩,三是因水面开阔,入汇顶托等原因河势变缓而落淤的沙滩被多条汊道切割形成多个江心洲。
1.2分类
分汊河段按其平面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顺直型分汊,微弯型分汊和鹅头型分汊三种。
分类标准为弯曲系数,其中顺直型分汊弯曲系数在1.0到1.2之间,汊道基本对称,微弯型分汊在1.2到1.5之间,鹅头型分汊的弯曲系数则超过1.5。
一般来说鹅头型分汊这种弯曲系数很大的河道江心洲往往有俩个或俩个以上,弯道的出口和直道的出口交角很大。
就单个的分汊河段来说,其平面形态是上端放宽,下端收缩而中间最宽。
中间段可能是俩汊,也可以是多汊,各汊之间为江心洲。
自分流点到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到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则为分汊段。
较长的河段期间常出现几个分汊段,呈单一段与分汊段相间的平面形态,因单一段比较窄,分汊段比较宽,常形象的称其为藕节状
外形。
2. 剖面
分汊型河段的横断面在分流区和汇流区都呈现中间凸起的马鞍形,分汊段则为江心洲分割的复式断面。
分汊型河段的纵剖面从宏观上看,呈现俩端低中间高的形态,而几个连续相间的单一段和分汊段则呈现起伏相间的形态。
从局部看,分流区到汊道入口,从分流点开始,俩侧的深泓线先为逆坡而后转为顺坡,为马鞍状。
俩汊一高一低,高的为支汊,低的为主汊,支汊的逆坡恒陡于主汊。
水下地形也是支汊恒高于主汊。
汊道的出口到汇流区,俩侧的深泓线顺坡下降,支汊一侧的纵坡陡于主汊的。
就支汊进出口俩个陡坡而言,出口的顺坡往往更陡于进口的逆坡。
3.水流特性
分汊河段水流运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分流区和汇流区。
3.1分流区
分流区的分流点是变化的,一般是高水位下移低水位上移类似于弯道顶冲部位的变化,这是由水流动量的大小所决定的。
自分流点起水流分为左右俩支,而流线的弯曲方向往往相反,且表层流线比较顺直,而底层流线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往往比较弯曲。
分流区的水位,支汊一侧总是高于主汊一侧的。
分流区的纵降比,支汊小于主汊。
在分流区内,水流分汊,恒出现俩股或多股水流,其中居于主导
地位的进入主汊。
分流区的断面平均流速逐渐减小,而且流向支汊的一侧减小的要多一些。
分流区内断面上的等速线有俩个高速区,靠近主汊的一侧流速最大,靠近支汊的一侧次之。
3.2汇流区
汇流区的水位,支汊的也高于主汊一侧的.水位沿程降低,主汊一侧比支汊一侧降低的更快一些,因而其纵比降是主汊一侧高于支汊一侧。
同时需要注意,由于俩岸存在水位差,故汇流区同样存在横降比。
汇流区的断面平均流速沿程增大,来自主汊一侧和支汊一侧的垂线平均流速也加大,但是主汊一侧大于支汊一侧。
4.输沙特性
分流区左右俩侧含沙量都比较大,中间比较低。
汇流区的情况正好相反,左右俩侧含沙量比较小而中间比较大,而且底部的含沙量更大,这样分布特点可能与汇流后俩股水流在交界面处混掺作用加强有关。
分汊型河道不同河段的床沙质挟沙力经用实测资料检验均可用张瑞瑾公式加以描述。
由于该式所描述的是输沙平衡情况,而汊道各河段常处于较急剧的冲淤变化过程中,不同河段在不同时期内的河流挟沙情况相对于这一规律来言略有偏离是不言而喻的。
5.汊道演变
分汊型河道的演变极为复杂,一般来说,其演变主要表现为沙洲和河道俩岸岸线的平面变化,分流分沙比变化,汊内的断面和纵向冲淤等。
河流分汊后,如果一岸的抗冲刷能力比较强,另一岸比较弱,随着河岸的坍塌后退,则一汊会单向位移,江心洲相应展宽。
如果在河岸后退的同时也向下游发展,那么汊道表现为横向摆动与下移的平面变形。
如果分流区河岸展宽,则洲头向上游淤长并且洲头比较平缓。
如果分流区河岸相对稳定,上游河岸主流也比较稳定,则洲头一般表现为冲退并且洲头比较陡峻。
洲尾的冲淤主要取决于主汊,分汊汇流角的大小,如果角比较大,则发生冲刷洲尾向上游退缩,尾部比较陡峻。
如果角比较小,汇流过程中,泥沙淤积,使洲尾箱下游淤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