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机制与社会网络分析-新浪分享
- 格式:pdf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52
网络媒体中微博的发展状况传播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作者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0701班作者姓名:李洁指导教师姓名:【摘要】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力量不断“膨胀”,从不断更新的网络事件到不断产生的网络新词,从不断壮大的网民人数到不断繁衍的网络经济,从获取信息的门户网站到发布信息的分享平台,网络在无形之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它给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
而微博这一网络“新星”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与欢迎,其社会影响力在日益彰显,微博不仅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格局,也带来了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们有必要对微博这一产品进行深入认识。
本文将从微博的兴起与现状,微博的兴盛原因及其传播特点,微博信息的传播机制分析,微博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微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微博运营中的监管和盈利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媒体微博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机制监管机制盈利模式【正文】一、微博的兴起与现状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微型博客的简称。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和网络交流形式,维基百科里定义为:“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
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
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
”微博最早出现于美国,目前己遍及全球各国,国外较知名的微博服务提供商有twitter, jaiku以及pownce等。
国内先后出现饭否、叽歪、嘀咕、新浪微博等。
在国外以twitter最为著名,它拥有最庞大的用户群体,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Twitter已有2亿用户,每天发送1.3亿条Twitter消息。
在国内,据易观智库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微博注册用户已达1.45亿,其中新浪微博的社会影响力最大。
新浪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中,新浪作为中国社交媒体市场的重要代表,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海量的数据资源。
因此,针对新浪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新浪的网络舆情特点、舆情分析的方法和难点、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信息传播速度快:新浪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信息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
用户参与度高:新浪的用户群体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段、职业领域和地域背景。
这种多样化的用户群体导致了较高的用户参与度,使得舆情分析更具挑战性。
信息内容繁杂:新浪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内容繁杂且良莠不齐。
这给舆情分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需要运用更加精准的方法和技术来提取有用信息。
文本情感分析:针对新浪的海量数据,文本情感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舆情分析方法。
通过识别文本中的情感倾向(正面、负面或中立),可以大致判断出用户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
然而,由于语言和情感的复杂性,文本情感分析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主题模型:主题模型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提取出主要主题。
通过将文本数据映射到预先定义的主题空间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户群体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点。
网络结构分析:网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之间的关联关系。
通过分析用户之间的、转发和评论行为,可以建立起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
这种网络结构分析有助于发现关键节点(具有影响力的用户)和社群(具有相似观点的用户群体)。
尽管以上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仍存在一些难点。
针对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像和视频等),需要开发更加智能的信息提取方法。
如何将不同方法进行有效地融合,以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舆情分析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微博的传播特点探索——以新浪微博为例日期:2012-11-26 作者:来源:2012年第89期新浪微博,是由新浪推出的微博服务,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目前是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
公众名人用户众多是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目前基本已经覆盖大部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
紧随时事由于具有快捷的信息发布途经和简单的分享模式,微博成为了发布时事新闻、关注社会动态、讨论社会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将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新闻事件发布在微博上,并邀请好友一同分享讨论。
虽然普通民众对于新闻原理的理解不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专业和敏感,甚至有些事情有失新闻价值,但是这种分享的方式不会被专业领域所挟持。
于是更多的普通民众成为了新闻的第一见证者和第一目击者。
也许正是这种特性的吸引,使得许多传统媒体行业纷纷入驻新浪微博。
传统媒体有更加专业的消息源和新闻撰写者,所以由他们的官方微博发布的新闻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其内容非常具有时效性,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公益各个领域,吸引着现实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微博使用者,并受到广泛欢迎。
微博新闻刷新了时事新闻发布和传播的速度纪录,其140个字的篇幅也使得公众对于突发事件更容易理解、更倾向于关注,甚至微博上热点问题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传统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笔者发现微博是一个“更加民主”的讨论场所。
许多人在这里自由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针砭时弊,对于社会的未来和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新浪微博中并不缺乏这样的网络名人,如微博用户“草根之怒”“查良钧”,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等,他们来自于社会基层或掌握消息来源,他们目光敏锐贴近百姓,他们的笔锋比韩寒更加犀利,他们对社会的关切程度超乎寻常。
自媒体特点当今的微博平台允许以往的受众进行自我传播而成为自媒体。
自我传播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引言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的内容涉及信息传播、社交互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因此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微博传播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面对他人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社会认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的言行、行为、态度容易受到该群体的影响,从而使个体的生活和行为都趋向于群体整体。
在微博传播中,用户的关注和点赞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群体效应的影响。
一个帖子如果有很多转发和点赞,会使其他人更容易把它当成“热门话题”而进行转发和评论,从而形成连锁反应,带动微博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2. 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信息的数量或密度大到难以处理的情况。
微博用户需要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使得用户在选择阅读和回复时感到困难。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要想在众多信息中突显出来,需要通过鲜明的话题、有趣的内容或是悬念等手段,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让自己的微博在众多微博中脱颖而出。
这也是微博传播者常常使用标题党的原因。
三、情感的影响情感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行动等多个层面体验到的情感体验。
微博传播现象中的情感因素十分复杂,涵盖了人们的喜好、兴趣、态度和价值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1.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人们在看到别人经历不幸或幸福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一些关于公益、慈善等话题的微博往往会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促使用户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想要达到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精心设计情感共鸣点,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2.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地位和成就。
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和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微博平台之一,其海量的用户数据以及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为研究社会关系、用户行为、话题热度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对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研究进行探讨。
一、微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基础原理微博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通过用户之间互相关注来建立,同时用户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等操作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针对微博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一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建立用户关系矩阵。
将用户之间的关注行为转化为用户关系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用户之间的关注情况。
2、求解用户近邻矩阵。
根据用户关系矩阵,可以求出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每个用户的近邻矩阵,用于表示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强度。
3、进行社区发现分析。
将用户近邻矩阵输入到社区发现算法中,可以自动将用户划分为若干个社区,从而为用户分类、行为分析等提供依据。
4、计算用户中心性指标。
通过计算用户中心性指标(如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可以分析用户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二、微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应用场景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用户分类分析。
通过对用户社交行为和社交网络进行分析,可以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活跃用户、潜在用户、新用户等,从而为精准营销和用户管理提供依据。
2、舆情传播分析。
通过分析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可以了解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路径和影响力,进而对舆情的发展趋势和传播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
3、社会关系网络优化。
通过对微博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社会网络存在的问题,比如社交黑洞、孤立用户等,从而为社会关系网络的优化提供依据。
三、微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局限性尽管微博数据庞大、分类丰富、更新快速,但其社会关系网络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数据采集和处理难度较大。
微博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影响分析微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平台,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之一。
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分享信息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短视频、图片等内容,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微博平台的特点微博平台是一种互联网社交网络,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微博是一种实时的消息发布平台。
用户可以随时发布最新的消息、视频和图片,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和分享。
其次,微博平台是一个汇聚众多用户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分享和交流信息。
最后,微博平台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平台。
一些名人、网红和行业专家在微博上拥有众多粉丝,他们的每条信息都可以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二、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微博平台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分为“有机传播”和“付费推广”。
有机传播是指用户在平台上自发上传并发布信息,然后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行为,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用户。
用户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其他用户发布的微博,并形成一个链式传递的模式。
付费推广则是指通过投放广告或购买热门话题等方式来推广信息,以吸引更广泛的用户关注和参与。
三、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用户的社交影响力和内容的流行度。
用户的社交影响力是指用户在微博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通过发布有价值的信息,用户可以在平台上积累越来越大的粉丝群体,并在其他用户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内容的流行度是指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一篇信息的流行度越大,就代表它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分享,从而在社交网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传播和影响力。
四、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与挑战微博信息传播具有实时性、广泛性、短期化和瞬变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微博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最佳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与困难。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
微博的信息传播机制分析2011年01月13日16:49 人民网—传媒频道【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条微博客是比博客更轻便的一种信息发布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网络公共空间,个体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并获得自己关注的对象发布的信息。
在美国的微博博客Twitter推出3年之后,2009年下半年,微博客在中国网络中兴起,对论坛、博客等网络应用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也给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带来影响。
微博客之所以能迅速普及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它在传播模式与机制方面的特性相关.深入分析其传播模式与机制,才能真正认识到微博客对于未来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一、“社会网络”:微博传播的底层结构一些研究者指出,微博传播呈现的是裂变式的传播,这是对信息传播模式本身的观察,但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模式,这需要从信息传播的底层结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微博信息传播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微博平台的传播不是像传统网站那样的自上而下、点对面的发布平台,人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发布信息,这些信息要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必须有一种传播的网络。
如果深入研究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这些节点上的信息的扩散,很多时候依赖的是人们的“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及微博中的社会网络在社会学中,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指的是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间关系的集合。
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
社会网络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形式来表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社会学里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就是通过研究者行动者及其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俗的说,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与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在网络中,每个网民都可能有自己的社会网络,例如,在论坛中的交流对象、即时通信平台的好友、博客平台上有相互链接关系的他者、SNS中的好友、微博客平台的关注对象以及“粉丝”等。
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殷俊,何芳(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重庆400067)摘要: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整合了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是博客与即时传播信息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传播现象。
2007年微博在我国兴起,它以其多样化的发布方式,快捷、广泛的即时交流特点,迎合了现代人碎片化生活背景下的心理交流需求,加上写作门槛的降低,强化了网民的参与度,使其在我国发展迅速:2010年以来,它已成为个人的广播站、企业的“营销利器”、新闻单位获取新闻线索和新闻发布的平台。
微博传播改变了媒介生态,大大缩小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将新媒体传播效能更大化,深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网络传播的内涵,其自主传播个性日益明显。
关键词:微博;发展现状;传播特征;社会效应中图分类号:G210收稿日期:2011一0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5242(2011)03—0124—06作者简介:殷俊(1978一),男,四川成都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何芳(1977一),女,四川西昌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一’2010年微博在国内开始普及,作为一种网络传播现象,目前微博行业的商业模式与商业价值成为一个高关注度的话题,但对于它的学术探讨却很有限。
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查询,发现相关方面的研究仅20篇左右,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微博传播特点和传播机制的介绍上,对于它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以及有关传播特征的学理分析几乎没有。
本文愿对此做一些探讨。
一、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微博”,这一概念译自英文micro—bloggin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在维基百科中,微博被描述为“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用户可将文字、图片、视频、链接都嵌入其中,并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微博建立了全国向世界联结的传播交际系统,把人们碎片状的生活拼接成了整体,其用140字以内的字数(网易微博可以发163个字)构建了网络人际交流的新空间、新平台。
新浪微博的传播分析组员:指导老师:目录一、关于新浪微博 (03)二、新浪微博的传播策略 (04)1、锁定传播目标受众 (04)2、整合新浪固有资源 (04)3、提供差异化服务 (05)4、传播推广方式 (05)三、新浪微博传播策略分析 (07)1、新浪微博传播效果分析 (07)2、新浪微博传播独到之处 (08)3、新浪微博传播不足之处 (08)四、总结 (09)一、关于新浪微博1、新浪微博简介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
其用户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140字以内的一句话或发图片通过网页、WAP页面和手机短信、彩信随时随地地分享给关注的好友。
所以新浪微博可以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内测;2009年9月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私信功能、评论和转发功能;2009年11月Sina App Engine Alpha版上线;2010年初新浪微博推出API开放平台。
虎年开始百度百科也推出了“分享到新浪微博”的新功能。
至今,新浪微博取得骄人的成绩,据其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其注册用户超过2亿,营业利润超过7500万元。
2、新浪微博的功能发布功能:用户可以像博客、聊天工具一样发布内容转发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一键转发到自己的微博(转发功能是对twitter RT功能的改良,保留原帖,避免在传播过程中被篡改)转发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论。
转发后所有关注自己的用户(也就是自己的粉丝),能看见这条微博,他们也可以选择再转发,加入自己的评论,如此无限循环,信息就实现了传播。
关注功能:用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用户进行关注,成为这个用户的关注者(即“粉丝”),那么该用户的所有更新内容就会同步出现在自己的微博首页上。
关注的上限是2000人。
评论功能:用户可以对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
(这是基于中国用户习惯而设置的特殊功能,之后Yahoo Meme 和Google Buzz也都有了评论功能)搜索功能:用户可以用两个#号之间,插入某一话题。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
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凭借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庞大的用户群体,逐渐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探讨微博的传播机制、特点及影响,以期为社交媒体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微博的传播机制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社交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途径。
首先,微博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
其次,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全球化的特点,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
此外,微博还通过算法推荐、热门话题等方式,将重要信息推送给用户,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三、微博的传播特点1. 多元化传播主体:微博的传播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机构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这使得微博上的信息来源丰富,观点多样,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2. 碎片化信息传播:微博的信息通常以短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信息碎片化程度高。
这种传播方式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
3. 互动性强:微博的互动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了一个活跃的社交环境。
4. 影响力广泛:由于微博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其上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四、微博的影响1. 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微博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对社会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交流意见的平台。
在许多社会事件中,微博成为了舆论的发酵地,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2. 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微博上的信息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化、艺术、科技等。
这使得微博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摘要: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传递意见和建立联系。
其中,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
然而,了解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特点对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用户推荐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这些特征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
1. 引言社交网络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使得信息传播和个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微博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汇聚了大量的用户和海量的信息。
研究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以及其所关注的兴趣领域,有助于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用户推荐系统进行优化。
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本文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微博用户数据,并通过网络爬虫工具获取了这些用户的关注关系。
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然后,通过对爬取到的用户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掉异常数据和重复数据,对后续的分析进行准备。
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进行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之前,我们使用了一些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计算了微博用户之间的关联度,通过度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等指标来衡量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利用聚类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组,以了解用户群体之间的兴趣相似度。
最后,为了研究用户关注兴趣的演化趋势,我们进行了动态社会网络分析。
4.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长尾”现象,即少数用户聚焦于热门话题,而大多数用户关注的兴趣领域较为分散。
其次,用户的关注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交集聚性,即用户更容易关注与自己相似兴趣的其他用户。
最后,我们发现用户的关注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许多用户会放弃对一部分兴趣的关注,同时关注新的兴趣领域。
微博在网络舆论中的传播机制与对策|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微博不仅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媒介体验,在公共舆论方面也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微博在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正逐渐改变网络舆论载体格局。
微博的信息传播特征(一)微博及其发展根据百度词条的解释,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符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将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等媒体信息渠道捆绑起来,强化了微博与各媒介之间的纽带关系,使得信息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共享。
140字符的容量更符合快餐时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博友之间的时时互动,将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变成强关系,微博的迅猛发展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011年3月2日,新浪公布的2010年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中称:“新浪微博用户基础在2010年扩大了25倍多,现在微博的注册用户总数已超过1亿。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4亿,按这个数字计算,全国约至少有20%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新浪微博。
①(二)微博的信息传播特征1.自主性。
微博是一个自主的信息发布和获取平台,用户具有相当的自主性。
无论是心情感受,还是新闻八卦,个人作为信息发布的主角,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想发布的信息。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关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发表评论和意见。
2.草根性。
微博的注册方式非常简单,通过邮箱验证,即可轻松注册微博账号;微博页面操作简单,无需用户有过高教育水平;微博发布的信息短小精炼,原创个性色彩浓厚。
3.互动性。
微博用户之间借助互相“关注”,成为彼此的“粉丝”,通过留言、评论、转载等方式,实现互动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也是信息的“把关者”,通过转发和评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信息进行加工补充。
新浪微博热点话题传播模式解析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年级:专业:新闻学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摘要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简述了微博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模式,通过典型个案对微博热点话题的六种传播模式(单链条式传播、互动式传播、广告式传播、散弹式传播、新闻式传播及克里斯玛传播)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博改变了人们的传播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为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则需要更加开放与融合的传播观,即:多种传播模式的融合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同时,微博庞杂冗大的信息量需要“把关人”介入。
一方面,用户须增强判断力,避免传播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微博更应主动承担起把关人的职责,帮助用户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微博;传播模式;传播效果Abstract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outlining the microblogging spread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 through a typical case for six microblogging hot topic propagation mode (single-chain-type transmissio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dvertising-style spread, scattered bomb spread the news spread and charismatic style spread)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s microblogging changed the way people spread ideas and lifestyles. But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the need for more openness and integration spread concept, namely: convergence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ropagation modes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Meanwhile, the hu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needs "gatekeeper" to intervene.. On the one hand, the user must enhance the sense to avoid the spread of false in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microblogging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gatekeeper,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help users filter.Key wordsMicroblog;Communication modes;Effects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Key words (II)一、微博传播模式研究现状简述 (1)(一)微博传播模式研究现状 (1)(二)微博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模式简述 (2)1.以节点而连接的多中心一对多式传播 (2)2.裂变式的圈子化传播 (3)二、微博热点话题传播模式的分类及其范例 (3)(一)单链条式传播 (3)(二)互动式传播 (4)(三)广告式传播 (4)(四)散弹式传播 (5)(五)新闻式传播 (5)(六)克里斯玛传播 (6)三、提升微博热点话题传播效果之我见 (7)(一)微博需要开放与融合的传播观 (7)1.多种传播模式的融合 (7)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8)(二)微博传播呼唤把关人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据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名规模与结构(四)》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