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历史初三上岳麓版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练习5【一】选择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A、煤炭和石油B、石油和电力C、电力和核能D、核能和太阳能[参考答案]B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发和利用的相对清洁的能源是A、煤炭B、石油C、电力D、原子能[参考答案]C3.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840 1870 1900 192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2 14.8 8.4 7.1百分比A、海外殖民战争B、工业化及城市化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考答案]B4.当飞机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在空中翱翔的快乐时,我们不应该忘记飞机的发明者A、法拉第B、卡尔•本茨C、西门子D、莱特兄弟[参考答案]D5.右图所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在1870年后发生显着变化,其决定因素是A、新航路地开辟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C、大机器生产的开始采用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参考答案]D6.以下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B.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C.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D.使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参考答案]D【二】非选择题1.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材料三: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图10、图11的发明者分别是谁?〔2分〕〔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6分〕1.〔1〕图一:史蒂芬孙〔1分〕;图二:爱迪生〔1分〕。
〔2〕特点: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每回答一点得2分〕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平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
单元复习课时空坐标体系脉络构建考点主题通关主题一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题三两次工业革命主题探究主题一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一方面,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
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俄国、美国、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史料实证】——殖民地人民的抗争(1)根据材料一回答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其主要历史事迹是什么?(2分)答:图一是玻利瓦尔;图二是章西女王。
玻利瓦尔领导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在他的领导下,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获得解放);章西女王领导印度人民抗击英军,在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时空观念】——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2)上面是某学习小组根据19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制作的有关“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请你根据上面的提示词填补空缺的内容。
(每空2分)A: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B: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日本明治维新(3)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美国颁布了《宅地法》,这一法令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
请你说出上述图示中另外两国针对土地问题采取的措施。
(4分)答:俄国:农奴在获得自由时,可以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份土地。
日本: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推行地税改革。
【家国情怀】——感悟历史真谛(4)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相关知识的探究,你有什么感悟?(2分)答:我们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学习先进文明,勇于创新。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主题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引发革命。
回望历史,一次次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起国家力量兴衰演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本课概述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形成”,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二、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认识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熟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特点,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理解:分类归纳和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就、领域和影响,从而以表格的形式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从世界交流的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总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③利用材料、图片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由此以知识背景和能力背景两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21课知识要点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
标志性成果: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美国科学家爱迪生1879年发明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
他正式注册的发明达到1300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
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汽车之父”)。
有利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4、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①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③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④发生在重工业部门。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出现,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对中国的影响:①帝国主义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7、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一战开始后,意大利后来加入到协约国作战)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8、“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的性质:恐怖主义行为。
“一战”的起止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归纳: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领先于世界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5.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为您提供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归纳: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祝您学习愉快!。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能力提升知识讲解1对比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 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并且主要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其他国家的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 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 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俄国)(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例1.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句解说词:“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牛顿和瓦特的历史贡献()A.发明火车、发明电灯B.发明飞机、提出相对论C.发明汽车、研制内燃机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牛顿和瓦特的贡献的辨析和识记能力,解决此题要抓住牛顿和瓦特两人的主要贡献。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根据物体万有引力的特性,发明了改良的蒸汽机,使蒸汽动力普遍应用。
答案:D知识讲解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改良的蒸汽机,蒸汽动力普遍应用;发明了汽船、火车机车等新交通运输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等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器产品深入到生产生活多个领域;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更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启迪:①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例2.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分别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D.能源动力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
第五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③通过回顾物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④通过要求学生课后选做有关电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活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分析爱迪生等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对个人成功的作用,使学生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③分析法拉第等科学家、发明家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学习他们造福社会、热爱科学、虚心好学、勤于实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电能的利用和电讯业的兴起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去年5月1日,世博会在我国上海举行,世博会主要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同学们有没有参观过世博会啊?今天,我就带大家参观世博会,当然,不是上海世博会,而是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
1933年世博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纪的进步”,是对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一次总结,它开创了主题展示的先河。
芝加哥世博会专门开辟了科技展区,主办方要求所有的参展方聚焦科学的主题,将展品与主题挂钩。
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板书)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板书)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板书)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何时兴起?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原因:客观上讲主要是政治环境的优化即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经济发展的需要即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扩大;科学研究的推动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观上讲,主要是一些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板书)
三个方面: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
[过渡]好,现在我带领大家参见芝加哥世博会,首先,我们参观电力、电器馆。
提问:设想一下,我们在电力、电器馆能见到一些什么展品?
二、电力的使用和电器的发明(板书)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板书)
提问: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回答:为人类利用电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导致发电机和一系列电器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提问:是谁把电能的开发和利用变成了现实呢?
2.实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板书)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
教师强调:西门子的发动机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格拉姆的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
那么,他们的发明有何意义?
学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使电能的开发和利用变成了现实。
[过渡]在电能的利用过程中,人们发明了许多电器,其中美国人爱迪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板书)
提问:爱迪生说:“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对此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叙己见,教师加以引导即可。
提示:意思是特别有创造能力、有成就的人,除具有一定的聪明才智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勤奋努力。
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进取心、意志力和努力的程度,即所谓的天才出自勤奋。
提问:除了爱迪生的这些发明外,当时电力还运用到哪些领域?
4.人类跨入电气时代(板书)
三、电讯业的兴起(板书)
1.电报(板书)
请同学阅读P105教材内容,谈一谈当时发明了哪些新的通讯手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9世纪中期,美国人莫尔斯首次拍有线电报成功,为近代电讯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1887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电磁波的发现,使无线电通讯工具的发明成了可能。
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1899年,马可尼在英国向法国发报,获得成功。
两年以后,他在纽芬兰清晰地收到由英国发来的无线电信号,引起巨大轰动。
2.电话(板书)
19世纪晚期,定居美国的苏格兰人贝尔,研制有线电话成功(参见教材插图)。
提问:电讯业的兴起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有线电通讯和无线电通讯的发明,为迅速和远距离交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
便,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人类通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提问:我们刚才参观完了芝加哥世博会的两个场馆,同学们还能回忆起我们刚才的所见所闻吗?
制表:请按成就、时间、人物、影响列表掌握本课所学的发现发明内容。
提问:我们观察这个表格,这些发明者都是什么身份?(科学家)大家回忆我们所学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者大多是什么人?(工匠)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工匠的发明靠的是长期技术的积累,科学家的发明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紧密。
提问:我们观察这个表格,这些发明者都是哪些国家的人?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提问:结合本课内容,你认为成为一个科学家应具备哪些素质?
①立志服务社会;②热爱科学研究;③具有丰富知识;④吸取前人成就;⑤潜心科学研究;⑥善于观察和想像;⑦敢于创新等等。
【作业】完成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