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单元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6.02 MB
- 文档页数:54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气时代的背景,认识电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理解电气时代对科技发展的影响;3.了解发明家爱迪生的生平事迹并理解他对电气时代的贡献;4.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掌握电气时代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爱迪生的发明和他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电气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深刻影响;2.理解爱迪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课前图片展示(包括灯泡等电气装置)与学生引入课题;2.引导学生思考“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2. 学习教材(25分钟)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电气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并分析电气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深刻影响;2.通过分组探讨,让学生总结出电气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3. 讲解发明家爱迪生(20分钟)1.讲解爱迪生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鼓励学生学习他的求知精神和实践经验;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来了解爱迪生的生平事迹并理解他对电气时代的贡献;3.让学生自主浏览相应网站,结合自己对“电气时代”的理解,来探究爱迪生的创新思维和个人价值观。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电气时代的影响和爱迪生的重要性;2.提醒学生注意总结讨论内容和重要观点;3.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加深教学印象。
5. 写作练习(20分钟)1.让学生根据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电气时代和爱迪生的文章,文体和主题不限;2.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结构、表达方式和文章内容的质量;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技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电气时代以及爱迪生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法、阅读课文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写作法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电气时代的气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概念和内容及特点。
2.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对世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插图教学资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从中感受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道理。
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想去看世博吗?如果去,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你要用什么的方式和家人联系?那么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最早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17课来探讨。
二、创设情景1851年,在英国伦敦水晶宫内,举办了以工业革命伟大成果为展示内容的第一届世界展览会,引起世界轰动。
现在,有关部门拟筹办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并邀请同学们免费参观,大家愿不愿意去啊?不过还有个附加条件,要求大家为美国、德国的展品配上一段解说词,使参观者对该展品有个初步了解。
当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除了电话、汽车、飞机以外,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书,找一找还有哪些?学生:还有发电机、电动机、电车、电报、电灯、内燃机、飞艇等。
1.介绍该展品名称、发明时间、发明家、所属国家以及该成果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语言要精炼、准确、优美。
“顺风耳”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的美好愿望,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使人类的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电话的发明,使通讯更加便捷,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解说词,教师巡回指导。
下面请欣赏第一组的同学为发电机配的解说词。
学生朗读发电机解说词。
教师评析。
三、共同探讨1.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如何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2.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3.你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
2.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
能力目标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科学技术的发明,需要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电”的使用及其影响和“发明大王”爱迪生教学难点: 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人与电的关系极为密切,请你想象一下,倘若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了电,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展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到电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案导学,自主探究1.新能源“电”的发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电能源的发现轨迹进行整理并完成表格。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学知识、课本材料进行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师:在此前景下,电力作为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被广泛应用)那么又是在哪些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和运用的呢?2.电力的应用及其影响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讨论,共同完成有关照明、城市交通、加工工业、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实例。
(展示相关图片资料,锻炼学生的动3.“发明大王”爱迪生爱迪生是大家非常熟悉和敬仰的大发明家,有关他的故事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
展示相关图片及资料小组内相互交流,看谁讲得更精彩。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探究学习,陶冶情感(使学生明确科学技术的发明需要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从而自觉地刻苦学习锻炼自己的意志.)情感(一)人们曾以“发明大王”来颂扬爱迪生的发明天才和智慧,然而当人们询问他成功的奥秘时,得到的回答是:“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听了这些淳朴的回答,你有何感想?从中学到了什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情感(二):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七单元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内容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授课班级九年级授课日期授课课时1课时总课时课时授课形式新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相结合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以资提高。
教学资源中学学科网,教材,教参,多媒体。
板书设计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简况1、时间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大范围内确立3、表现(1)、新能源的利用(2)、电讯业的兴起(3)、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并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以后)2.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要了解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重大飞跃,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的情况。
请大家打开课本124页,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运用于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的?(课件展示,分层提取信息)A.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弟)B.谁研制出发电机?(西门子)C.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19世纪70年代)D.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电灯、电车等)E.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F.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美国、德国)“发明大王”爱迪生1.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作“发明大王”?(他发明了电灯等许多电器产品,其中正式注册的就有1300种之多)2.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点击下载: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引导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调动课外学习中得到的相关知识,学会从课本内外多渠道获取信息,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
(2)充分利用插图、故事及其他资料,并结合自己已有的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变化,形成形象思维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相关网站历史教学在线/中学学科网http://dshistory/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学科联系法。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工业革命”。
讲授新课: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里经常使用的电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学科知识整合:请你结合物理学科的有关知识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